王婉卿
摘 要:在人類法律發(fā)展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法律文化植根于民族特定的社會經(jīng)濟土壤,或一枝獨秀,或萬紫千紅。隨著東西方經(jīng)濟交流的日益頻繁,東西方法律文化也相互滲透和影響。一個國家的法律文化特色有其自成一格的內(nèi)在邏輯,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所以人類社會的法律文化才會如此五彩繽紛。新時代的到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興盛出現(xiàn)嶄新局面,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學術和話語體系逐步健全,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強。西方學者提出的所謂“法律東方主義”愈發(fā)引人深思。它的本質(zhì)是“西方中心論”下傲慢與偏見的產(chǎn)物,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與規(guī)律的誤讀,亦是毫無根據(jù)的結論。高舉馬克思法學思想偉大旗幟,才能在這些紛雜的聲音中甄別真理,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的法律文化體系,為實現(xiàn)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法律文化;法律東方主義;馬克思法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DF01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21.01.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增進人類福祉。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博弈,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日益重要。建立在以西方為中心的法律話語霸權逐漸衰落,中國的崛起引人矚目。在中國的法治進程中,如何挖掘本土法律資源、合理借鑒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是一個現(xiàn)實的課題。早在19世紀末,馬克思在“人類學筆記”中,就揭示了法律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指出東方社會法律文化的特質(zhì)。
一、法史學視野下的東方社會法律文化
(一)法律文化與法律發(fā)展
“文化”這個術語的詞源來自拉丁語“cultura”,其本義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對土壤、土地的耕作、栽培、加工和改良??梢?,“文化”與人類的勞動息息相關,人類通過改變自然界,使之適應自己的需要,從而達到與自然界和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它不僅包括人類活動的對象性成果,如勞動工具、藝術作品、認識觀念、生活用語等,而且包括人們對物質(zhì)活動的反應,即在活動中所發(fā)揮的主觀力量和才能?!拔幕弊鳛槲镔|(zhì)價值和精神價值的聚集體,是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并隨著人類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而與時俱進地展現(xiàn)“人”“自然”“社會”的關系。
法律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根源于一定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但其發(fā)展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并不與社會經(jīng)濟條件的發(fā)展成正比。但法律發(fā)展本身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活動的對象性成果,也是社會生活本身發(fā)展不可或缺的規(guī)范和價值體系。正如其他文化一樣,法律文化是一種具有“物質(zhì)外殼”的社會意識,是由掌握國家政權的統(tǒng)治階級所創(chuàng)制的法律規(guī)范以及人們在法律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態(tài)度、價值、信念、心理、感情、習慣的復合有機體。法律文化是一個國家法制的內(nèi)在邏輯,因此探討法律文化就必須關注其與法律發(fā)展的密切聯(lián)系。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有西方學者提出法律文化的差異性反映了法律制度的差異性:“把法律制度聯(lián)結起來的價值和態(tài)度,它決定法律制度在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文化中的地位?!?/p>
Lawrence M.Friedman,Legal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Law and Society Review,Vol.4:1,p.29(1969).研究法律發(fā)展的文化內(nèi)涵,有利于從社會主體從事法律活動的行為模式角度和思維方式角度去深入觀察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的內(nèi)在精神,闡釋法律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
(二)“人類學筆記”中的東方社會法律文化
馬克思在閱讀了科瓦列夫斯基、摩爾根、梅恩、菲爾、拉伯克等人類學家的著作后,把目光投注在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全方位反思方面,撰寫了大量讀書筆記。
1972年,美國人類學家勞倫斯克拉德將馬克思關于摩爾根、梅恩、拉伯克、菲爾著作的“筆記”加以整理,以《卡爾馬克思的民族學筆記》為題公開發(fā)表后,掀起了學術界爭鳴的浪潮,被稱為“人類學筆記”。當然西方學者解讀馬克思有它的局限性,限于篇幅,本文不擬展開。馬克思對法律的認識,雖沒有留下專門的著作,但他在不同時期、語境和維度中,從不同角度對法學思想進行了深刻的論述,形成了馬克思法學思想瑰寶。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來論證其主張的科學性,馬克思的人類學筆記具有極其重要的法哲學意義及法律文化價值。
19世紀下半葉,馬克思潛心研究世界范圍的古代公社歷史特別是東方社會的歷史。在這些人類學筆記中,馬克思肯定了古代東方社會的法律文化面貌,并且將其放置到世界法律文明的背景下來加以觀照。
公丕祥:《東方法律文化的歷史邏輯》,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頁。 馬克思的人類學筆記內(nèi)容豐富,所涉法學思想廣泛。
首先,馬克思作為一個唯物辯證論者,既重視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對法律發(fā)展的決定作用,也努力揭示各種上層建筑對社會發(fā)展和法律變革的深刻影響。馬克思法學思想的理論基石是經(jīng)濟決定法,而法對經(jīng)濟也有適度的反作用,必須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匹配和適應。由此出發(fā),馬克思分析了古代東方社會法律文化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經(jīng)濟條件,明確指出了東方社會財產(chǎn)關系的二重性,即土地所有與私有并存,并著重探討了東方社會農(nóng)村公社土地所有制關系的內(nèi)在結構,即氏族邁向家庭,最后發(fā)展成村社共同體,進而揭開了傳統(tǒng)東方社會法權關系的秘密。
第二,馬克思在研究東方社會問題時,始終注意把東方法律文化的歷史起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指出人類文明先后經(jīng)歷了從氏族習慣到法權習慣再到成文法的發(fā)展過程。在東方,風俗習慣是人們在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中形成的,能得到公社成員的普遍認可和接受,有時超越了成文法成為一種更有效的調(diào)解機制。馬克思認識到慣例和風俗在東方社會中的地位比西方更加重要,因此他能在社會的整體聯(lián)系中準確找到傳統(tǒng)東方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及治理特點。
第三,在東方社會法律發(fā)展方式問題上,晚年的馬克思不僅揭露了近代西方對東方侵略的種種暴行,也指出西方以工業(yè)文明為基礎的法律文化對東方以農(nóng)業(yè)文明為基礎的法律文化的沖擊、滲透、改造是歷史的必然,但絕不是東方社會法律文化轉型的唯一途徑,更不意味著“西方中心論”。
馬克思通過人類學著作對于東方社會進一步了解以后,在晚年的人類學筆記中,批判了“西方中心論”,并在評價東方社會發(fā)展的尺度上,把歷史進步與道德情感這兩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強調(diào)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的特殊性。很顯然,馬克思的這些思想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法學理論寶庫。
二、“西方中心論”的肇始與危害
(一)“西方中心論”和“東方主義”
回顧舊中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歷史,先后經(jīng)歷了維新運動、清末修律、辛亥革命等,在學習西方和維護舊制的徘徊中進步,其中也不乏學者們關于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是“西化”還是“中西并用”的論爭。但不可否認的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使構建在自然經(jīng)濟、宗法關系及專制政體基礎上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解體,無疑也帶來了法律的變遷。特別是西方殖民主義帶來的“西方文化優(yōu)于非西方文化”的錯覺,成為“文化陷阱”,例如胡適公然主張全盤西化。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李大釗先生站在時代前列,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觀察和分析中國的法律文化現(xiàn)象,透過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洞見未來。他主張對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保持理性態(tài)度,反對盲目崇信。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總是充斥著“西方化”和“本土化”的論爭,而近代國人對西方的認識,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而逐步變化??v觀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西方歷史,由于基本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yè)革命,西方列強開始大肆殖民擴張,其法律殖民主義也進一步得到強化,所暗藏的“西方中心論”流傳甚廣。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有西方學者提出所謂“東方主義”
參見[美]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引發(fā)關注。西方人眼中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形象和法律形象,在17世紀和18世紀前半葉是受到“肯定和贊揚”的。傳統(tǒng)中國的形象最初主要是隨著歐洲傳教士、商賈和旅行者的主觀且片面的描述而帶到西方社會的,他們先是把傳統(tǒng)中國描述成東方的“伊甸園”,“對中國的描述,哪怕是最客觀的現(xiàn)實的,也帶有一些天堂的色彩”
周寧:《永遠的烏托邦——西方的中國形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頁。。而后隨著西方的崛起,西方列強對世界的看法也發(fā)生了改變。他們開始把東方和西方進行二元對立,形成了西方話語體系下的東方;隨著殖民主義的產(chǎn)生,產(chǎn)生了霸權主義話語體系的東方,也臆斷出“歐洲文化正是通過這一學科以政治的、社會學的、軍事的、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的以及想象的方式來處理——甚至創(chuàng)造——東方的”
[美]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4-5頁。。這種西方列強口中的“東方主義話語”已經(jīng)超出了其話語范疇,滲透到了法律乃至文化領域,成為了殖民擴張過程中腐蝕“他者”精神的工具。
可見,“西方中心論”和“東方主義”實則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側面。東方主義者主張,東方與西方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差別,更是“野蠻與文明精神價值上的對立”,這是“西方中心論”的變種。從后殖民主義意圖出發(fā),這種霸權主義話語體系將西方與非西方對立起來,在現(xiàn)實中以自我為中心,與企圖控制和征服東方相呼應。
(二)從“東方主義”到“法律東方主義”
在“東方主義”提出之前,東西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和話語結構在西方文化中就早有呈現(xiàn)。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曾把希臘的雅典和亞洲的波斯視為民主政治和君主專制的代表,提出所謂正因為雅典奉行民主政治,所以能在希波戰(zhàn)爭中打敗強大的波斯。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野蠻人比希臘人更有奴性?!?/p>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361頁。而后,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8頁。隨后,黑格爾甚至認為東方人根本不知道“精神”應該自由。
[德]黑格爾:《歷史哲學》,上海書店1999年版,第18頁。而馬克思對所謂“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提出看法,認為“東方社會共同體中,單個人只是占有者,決不存在土地的私有制”。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4頁。
2013年,一本名為《法律東方主義:中國、美國與現(xiàn)代法》的書,先是在美國學界引起關注,隨后被譯成中文出版,引起了更多相關領域?qū)W者的關注。書中以美國視角提出并論證了“法律東方主義”,是“東方主義”在法律領域的衍生物。表面上該書解構和反省西方法治話語,看似西方學者的自我批判,實質(zhì)是“沒有殖民地的殖民主義”
[美]絡德睦:《法律東方主義》,魏磊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07頁。。它導致將中國當成美國當代“東方主義”話語的針對對象。
鄭戈:《法律帝國主義、法律東方主義與中國的法治道路》,載《交大法學》2017年第3期,第39頁。
“法律東方主義”的最大偏見是對傳統(tǒng)中國所謂“無法狀態(tài)”的描述,甚至提出所謂“無法狀態(tài)”有三種情形:一是“東方主義”偏見中的;二是法律人類學視野中的,在西方眼中是一種無法狀態(tài);三是民國時期法律的無法狀態(tài),也就是主張20世紀30年代“六法全書”成型后,西方眼中成了“無法狀態(tài)”
江照信:《看不見中國:帝國視野與法律東方主義》,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17年第1期,第114頁。?!皷|方主義”偏見中的“無法性”,它呈現(xiàn)出來的非邏輯推理為:美國法=進步的歷史+個性化的普世→美國人是法律主體;傳統(tǒng)中國法=僵化的歷史+獨特性的特殊→傳統(tǒng)中國人是“無法非主體”
[美]絡德睦:《法律東方主義》,魏磊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1頁。。當美國人作出“無法”的評判時,實際是在指責傳統(tǒng)中國無“美國法”。而美國人宣稱自己的法律體系具有民主法治的普適價值,是各國治理典范和標準,特別是針對封建社會末期的傳統(tǒng)中國,他們認為“無法”是構成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要素,因此美國可以以自己的尺度隨意評判“他者”。在《法律東方主義》一書的第三章,作者試圖通過“將中國親屬法解讀為某種公司法,以及將美國公司法的某些方面解讀為某種親屬法”
同上注,第157頁。的思路來為“東方主義”視角下的中國的“無法性”提供證明,其意圖仍是為證明西方的優(yōu)越性。
“法律東方主義”的核心邏輯在于:美國有法而文明,傳統(tǒng)中國無法而野蠻,所謂“法律與法治”成為“文明標識”,于是“治外法權”便成為“正當?shù)摹敝鲝垺?/p>
田飛龍:《東方法律主義與中國法的重塑》,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第22頁。書中第四、五章分別為“治外法權”和“排華法案”、駐華法院和會審公廨進行了辯護,而這些都是作為反映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外在表現(xiàn)?!爸瓮夥唷钡谋举|(zhì)是“西方列強將其法律權威向他國延伸至本國的國民、商業(yè)利益以及疆域安全等諸多方面,從而使受眾國法律對此領域的權威作進一步限縮的過程”
Turan Kayaoglu,Legal Imperialism:Sovereignty and Extrodinariality in Japan,the Ottoman Empire,and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6.,為了突顯西方文化霸權,作者對將治外法權與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法律改革混為一談。這是毫無根據(jù)的結論。另外,作者對近代美國駐華法院的解釋是“存在的主要理由之一是為中國提供一個法治模式,但其自身的運作卻遠不具有如此的示范性”
[美]絡德睦:《法律東方主義》,魏磊杰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4頁。。實際上,這同樣是以西方單邊主義為標準,是文化霸權的體現(xiàn)。
三、 對“法律東方主義”鑒別與文明互鑒
(一)對“法律東方主義”鑒別
無論是對西方學者主張的“法律東方主義”,抑或是其提出的“對東方法律的批判”,我們應該有清醒和客觀的認識。西方學者所謂批判“法律東方主義”看似有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意識,但深藏的本意或許就是一種后殖民主義法學理論。
在《法律東方主義》一書中,作者最后把研究的視角轉向?qū)|方的展望,提出了“東方法律主義”這一概念,提醒美國的學者改變固定、僵化的思維。但何謂“東方法律主義”呢?簡單地說,就是意欲重新建構一種新的理解與闡釋法律與法治的話語與概念,使東方重新獲得“與西方平等對話的主體性”
魏磊杰:《妥適理解法律東方主義何以可能》,載《交大法學》2018年第1期,第92頁。。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律東方主義”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西方中心論”的話語霸權在法律范疇的映射。
(二)回歸法治理性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法律是經(jīng)濟基礎的反映,不同的社會物質(zhì)生活條件必然產(chǎn)生不同的法律系統(tǒng)及文化樣態(tài)。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各國文明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要尊重法律文化的多樣性,各國文明交流要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各國要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實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和法律制度的統(tǒng)一。馬克思法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和有機組成部分,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東西方法律文化差異和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方向有重大和全局性的指導意義。
首先,理解和全面領會馬克思的法律文化觀,就要分析東西方法律文化差異,注重將發(fā)掘本土法律文化中的優(yōu)秀元素與合理借鑒西方有益的法律經(jīng)驗相結合。盡管從全球角度看,法治現(xiàn)代化的歷史運動的確肇始于西方,但法治現(xiàn)代化并不為西方獨占。尤其是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法治現(xiàn)代化的進程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之舉,在本質(zhì)上區(qū)別于所有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那種一味頌揚西方法律文化,囿于西方法治現(xiàn)代化模式,忽略中華民族法律文化的本土資源、背離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法治現(xiàn)代化的根本指導作用的做法,就是誤入歧途。在新時代的新階段,隨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提出和持續(xù)推進,我國法治建設進入了嶄新階段,我們既要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元素以夯實法律文化的根基,同時還要科學借鑒西方各國有益的法律文化元素,以推動我國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發(fā)展。只有通過吸收和融合古今中外法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發(fā)展的條件,才能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積極的貢獻。
其次,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精髓,實現(xiàn)傳統(tǒng)法律文化和現(xiàn)代法律文化有機統(tǒng)一。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建構于“天人合一”的道德基礎上,強調(diào)秩序和倫理,是一個重視等級和秩序的家族本位和君權主義系統(tǒng),用“禮”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用“仁”來達成理性主義。因此,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中修自安人、安分守己的群體意識強烈,在實效上有利于抑制人的沖動和私欲,實現(xiàn)社會安定。同時,傳統(tǒng)儒家的先德后刑、德主刑輔等德治主張對我們當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
最后,深入研究和闡釋馬克思的法律文化觀,可以使我們更加堅實地立足于國情,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模式,使東方智慧更多地贏得世界認同,為世界法治建設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鄧正來先生有很深的洞察力,他曾指出:“我國的法學在研究和發(fā)展的一系列過程當中實際上沒有注意到我們國家的現(xiàn)實問題,甚至都沒有考慮到中國法學的現(xiàn)實狀況?!?/p>
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07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既要放眼全球,體現(xiàn)大國風范、大國擔當、大國情懷,要腳踏實地,根據(jù)國情提出具體解決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也要充分考慮我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狀況,建立健全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保駕護航的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體制。在全球風云變幻的現(xiàn)實中,我們堅持黨對依法治國的全面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將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轉變?yōu)橹卫硇?,在國際競爭大環(huán)境中彰顯中國的獨特魅力。
結語
在馬克思法學的指導下我們總結歷史,謀劃未來。在歷史的迷霧中我們要去偽存真、明辨是非。要對一度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包括所謂“東方法律主義”(及其所謂的批判主張)在內(nèi)的西方法律文化做深刻的剖析,不迷信、不盲從。在學術研究中,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尤其是在法史學和法律文化研究中,澄清歷史面目,還原歷史真相;要致力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文化體系和話語體系,認識中國的特殊國情和法治建設現(xiàn)狀,處理好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銜接轉化問題,建構有利于政治昌明、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盛、社會穩(wěn)定的法律文化支撐體系。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方向,應當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充分體現(xiàn)我國的民族特色和歷史個性,并廣泛吸收外來有益的法律文化,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個角度科學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內(nèi)在機理、內(nèi)生動力和形成機制,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現(xiàn)實狀態(tài)之中,從東西方法律文化交流、交融和碰撞中尋找契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JS
“Identifying Truth among Voices” —— The Esse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of“Legal Orientalism”
WANG Wan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China)
Abstract:
In the long course of humans legal development history, legal culture is firmly rooted in the particular national social-economic environment which sometimes goes for prosperity or sometimes declines just as flowers bloom or fade. Legal cultur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have become interpenetrative and interactional along with increasingly frequent economic interaction. The feature of one countrys legal culture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logic and deems to be the carrier of national spirit so that i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colorful diversities of humans legal cultures. In the new era, China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re thriving and systems of subjects, academics and discourses which display Chinese characteristic , Chinese power and Chinese style are more sound so that internationally enhanced right of speech are attached. We should ponder over so-called “Legal Orientalism” put forward by some western scholars. The essence of it refers to the result of pride and prejudice under “West Centrism” which is definitely th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gal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socialism and also ungrounded arbitrary conclusion. On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legal thoughts, can we identify the “truth” among voices and construct the legal cultural system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lay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splendid goal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legal system.
Key Words: legal culture; Legal Orientalism; Marxs legal thoughts
本文責任編輯:龍大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