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政,王云霞,鐘紅劍,劉振揚
寶安區(qū)人民醫(yī)院肺科門診,廣東深圳 518101
結核病為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傳染性高,為全世界十大死因之一。2020 年WHO 報告顯示,全世界新發(fā)結核病人數(shù)高達1 200 萬例,約有150 萬人死于結核病。我國為全球22 個高負擔國家之一,2020 年估計新發(fā)患者數(shù)量約為100 萬[1]。病恥感是指患者患病后所產(chǎn)生負面情緒,為一種心理應激反應。病恥感患者而言,自身處于疾病所致軀體疼痛外,甚至會遭受到社會外界所致歧視感,患者整體痛苦程度加深,而對治療信心產(chǎn)生影響,存在延誤治療、停藥等情況。對公眾而言,患者在行使自身平等對待權利時健康會受到侵害,會有意詆毀、傷害患者,人們自身心理歧視、不平等對待程度加劇[2]。為此,選取深圳市寶安區(qū)結核病定點醫(yī)院2020 年7 月—2021 年6 月接受治療結核病患者800 例作為該次調查對象,了解結核病患者社會歧視狀況影響因素,并制訂出合理應對方案,對保障治療依從性起著積極臨床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深圳市寶安區(qū)結核病定點醫(yī)院接受治療的結核病患者800 例作為該次調查對象,該次研究均為結核病定點醫(yī)院登記者;排除調查未居住在登記地的患者;研究經(jīng)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男652 例,女148 例;年齡38~79 歲,平均(65.3±4.8)歲。
查閱國內相關危險內容,擬定相關調查量表,內容分為以下3 個方面:患者一般情況、患病狀況及受歧視程度。歧視定義:社會公眾角度對結核病患者所存在偏見、歧視以及排斥,其所存在表現(xiàn)包括羞辱、實際受到的羞辱。調查量表:包括9 條自測內容(與肺結核患者保持一定距離;不希望自己孩子與肺結核患者一起玩耍;不愿交流、溝通;不愿和患有肺結核人群吃飯;對肺結核患者感到恐懼;怕自己患有結核病情況告知外人對自己不利;患有肺結核身邊熟悉人群對自己行為存在變化;不愿居住在村落、小區(qū);患有肺結核、我的家人沒有面子),分為以下4 種回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記為1、2、3、4 分,總分9~36 分,分值≥20 分定為受到歧視。該次調查均由統(tǒng)一培訓調查員完成,總計發(fā)放800份,回收800 份,有效率100.00%。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00 例肺結核患者中,歧視感知調查問卷中,525 例患者評分≥20 分,占比65.63%,其中受教育程度、病情、遵醫(yī)囑行為、地區(qū)與未受歧視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患者報告歧視感知情況比較
其中受教育程度、病情、遵醫(yī)囑行為、地區(qū)均是肺結核患者社會歧視狀況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肺結核患者社會歧視狀況的多因素分析
結核病是嚴重的一類公共衛(wèi)生問題,也是一項嚴重社會問題。對人身心健康造成一定損害,同時加重社會及其家庭經(jīng)濟負擔,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阻礙和影響[3]。近些年來,我國對結核病相關防控干預及其治療取得一定顯著成效,但有關結核病心理狀況、社會支持等多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問題,社會歧視現(xiàn)象普遍存在[4]。尤其為病程長、復治肺結核患者更為明顯。研究指出,對100例社會人士調查結果中,70%以上受訪者會選擇性被動、主動疏遠患者,僅有21%患者對結核病患者存在較為理性支持態(tài)度[5]。為此,分析結核病社會歧視狀況影響因素,制訂相應應對措施尤為重要。
該文研究指出,對800 例結核病在治患者開展調查,結果提示,歧視感知調查問卷中,525 例患者評分≥20分,占比65.63%。進一步指出,社會歧視結核病患者現(xiàn)象較為普遍。進一步分析相關影響因素,其中受教育程度、病情、遵醫(yī)囑行為、地區(qū)均是肺結核患者社會歧視狀況因素,現(xiàn)具體如下分析:①受教育程度:學歷偏高人群會積極主動查閱相關疾病知識,了解疾病治療情況,對疾病治療整體重視程度偏高。對文化水平偏低人群,缺乏正確認知結核病能力,極易產(chǎn)生誤解與歧視[6]。②病情:患者病情越嚴重,自身心理狀態(tài)程度欠佳時,認為疾病為難治之癥,往往會存在放棄治療、治療依從性偏低情況。③遵醫(yī)囑行為:遵醫(yī)囑行為越高,整體服藥依從性偏高,依從性越高患者對病程治療嚴格遵循醫(yī)師要求,痊愈率高,復發(fā)率整體偏低[7]。④地區(qū):農(nóng)村地區(qū)老年人群中,患結核后所致家庭負擔較重,對家人而言,往往擔憂疾病會傳染給其他家人。研究指出,肺結核患者受到社會排斥和疏遠較為明顯,患者家人也會受到排斥和疏遠,多數(shù)患者害怕自己和家人被歧視,有意隱瞞自己病情,傳染期外出也不佩戴口罩,造成更多傳播。家庭成員中為防止疾病傳染,會疏遠患者,整體受歧視狀況較為嚴重[8]。積極加強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深入社區(qū)、農(nóng)村地區(qū)開展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工作,主動開通相關資訊通道,滿足群眾對防治疾病知識需求,可改善結核病社會支持環(huán)境[9-12]。從患者角度出發(fā),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并及時進行情緒調節(jié),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認知程度。及時為結核病患者開展心理咨詢室,開展結核病心理咨詢及心理治療,轉變結核病患者自我觀念。積極維護患者隱私,并開展移動醫(yī)療,對特殊需要患者并進行保密治療[13-14]。目前各個地區(qū)加強對結核病防治做出大量健康宣教,但仍然存在較多人群“談癆色變”,認為“十癆九死”,對它的恐懼無法消除,對結核病患者社會歧視會對結核病患者社會生活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影響結核病診斷和治療[15-17]。歧視產(chǎn)生原因主要是“害怕傳染”,在今后宣傳中不僅僅停留在“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免費治療結核病”表面知識上,有針對性健康宣傳教育開展,引導患者及其家屬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能有效減輕對結核病恐懼心理,提高結核病社會支持水平[18-19]。讓全社會對結核病有一個全面正確認知,闡明結核病“可防、可治、規(guī)律服藥2 個月后基本沒有傳染性”等知識,積極消除人們對結核病恐懼,減少歧視。
綜上所述,調查結核病受歧視社會現(xiàn)象中,歧視現(xiàn)象普遍,而對其影響因素分析上與以下幾點關系緊密:受教育程度、病情及遵醫(yī)囑行為、地區(qū),加強知識宣教開展,提高對結核病知識知曉程度,可社會支持水平整體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