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華
先從2020年新高考的兩道作文題說起:
2020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Ⅰ卷(山東)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面對突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采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
人們居家隔離,取消出訪和聚會;娛樂、體育場所關閉;政務服務網(wǎng)上辦理;學校開學有序推遲;公共服務場所設置安全“一米線”。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
城鄉(xiāng)社區(qū)干部、志愿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y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快遞員頂風冒雨,在城市鄉(xiāng)村奔波;司機夜以繼日,保障物資運輸;教師堅守崗位,網(wǎng)上傳道授業(yè);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傳遞溫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lián)系。
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高考語文新高考Ⅱ卷(海南)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無論讀書還是行路,我們都會與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讓你聯(lián)想到這個地方的自然特征、風土民情、歷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會喚起你的某種記憶與情感,或許是一段難忘的故事,又或它對你有著特殊的意義。
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近_____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高考兩道作文題都是素養(yǎng)立意,緊扣時代脈搏,弘揚中國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凸顯了“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且都是在新時代的語境下以青年的視角去認知、思考和判斷,彰顯價值理念、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
另外,兩道題在設計上都善于通過情境設計建立與考生之間的關聯(lián),一個是在宏大的抗疫背景下,引導考生思考當下青年的歷史使命、責任擔當和價值選擇,既有時代的律動,又有鮮活的感悟;一個是在電視臺《中華地名》欄目主持的情境創(chuàng)設下,將文化置身于時空之中,物我交融,感受文化深厚的底蘊,喚起故土情懷,記住鄉(xiāng)愁,昭示了一種對“根”的呼喚。
素養(yǎng)立意背景下高考作文的命制,呼喚著我們在作文備考的素材積累上有新的認知和思考,高考作文素材的積累不能僅停留于作文素材內(nèi)容的本身,而應在素材積累中提升思維、拓寬視野、積累思想、優(yōu)化表達,才能真正應對素養(yǎng)立意下的高考作文備考。
素養(yǎng)立意命題背景下高考作文素材積累,從繁復走向精準,從淺表走向深刻,可從如下角度切入:
一、專題:把握時代的脈搏
如今,關于高考作文素材的雜志、網(wǎng)絡資源等可謂是“滿天飛”,整體而言,多、雜、亂,這不僅增加學生負擔,而且讓學生復習效率低下。如何精準高效地積累高考作文素材,應學會在海量的信息中披沙揀金,系統(tǒng)有序地梳理、整合和凝練,才可能真正獲得有效的作文素材積累。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要關注主流媒體: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網(wǎng)、光明網(wǎng)、新華網(wǎng)、中青網(wǎng)等,關注這些媒體重點報道的新聞事件、共同聚焦的主題、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點,在比照中梳理、整合,才能真正做到條理清晰、目標精準、備考高效。
新高考作文的命制聚焦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依法治國理念、關注生態(tài)文明建設、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引導學生要有國際眼光,開闊視野,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認清中國社會主義特色和國際比較,增強愛國情懷;另外,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要求青年學生有新時代賦予的、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樹立堅定的信念、遠大的抱負和腳踏實地的精神。
2021年高考重點關注如下主題:中國力量、美好家園、抗疫精神、科學精神、法治精神、紅船精神、工匠精神、崇敬英雄、文化自信、使命擔當、五育并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以主題串聯(lián)熱點時事、熱點人物,在對主題內(nèi)涵的深刻認知基礎上,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形成系統(tǒng)化、立體化的素材建構,從而達到素材積累的精準高效。
為了更清晰地積累素材,可以通過圖表或思維導圖方式簡明扼要地呈現(xiàn)出來。下面以“中國力量”主題為例:
(一)主題:中國力量
(二)內(nèi)涵
中國力量是中國民族精神的呈現(xiàn),是中華民族的魂。它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凝心聚力,鼓舞中國人民奮勇向前,攻堅克難,不斷創(chuàng)新,建設祖國。主要包含:抗擊外侮的不屈力量;挑戰(zhàn)磨難的堅強力量;驟降天災的團結力量;民族崛起的奮斗力量;屹立世界的擔當力量。
(三)熱點
1. 抗擊外侮的不屈力量:銘記偉大勝利捍衛(wèi)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
2. 挑戰(zhàn)磨難的堅強力量:美國封鎖中國的高科技企業(yè),中國5G技術領先世界;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硅-石墨烯-鍺晶體管”研發(fā)成功;北斗導航系統(tǒng)完成衛(wèi)星組網(wǎng);國產(chǎn)超燃沖壓發(fā)動機取得600秒持續(xù)時間,打破世界記錄;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fā)射升空;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首飛成功;“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深潛到10909米;嫦娥五號攜帶月球“土特產(chǎn)”凱旋;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并網(wǎng);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叭紵簟毙iL張桂梅等。
3. 驟降天災的團結力量: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克疫情。
4. 民族崛起的奮斗力量:在疫情肆虐和美國貿(mào)易封鎖的情況下,2020年,我國經(jīng)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3%;打不倒的中國航天人,成功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
5. 屹立世界的擔當力量:中國在全球疫情防控、多邊主義、經(jīng)濟復蘇、綠色發(fā)展等方面彰顯大國風范;奔涌的中國“后浪”:給城市裝上“大腦”的王堅、中國5G技術最年輕的核心研發(fā)人員申怡飛、操控光子芯片的“魔術師”沈亦晨、比肩埃隆·馬斯克的中國牛人舒暢、登上世界級科刊《自然》的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劉明偵、解決世界百年難題的中國天才少年曹原。
(四)經(jīng)典時評
1.《抗美援朝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2020年8月26日《光明日報》)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出了什么》(2020年10月22日《中國青年報》)
2.《每次“卡脖子”都應化作崛起新動力》(2020年11月2日大眾網(wǎng))
《解決發(fā)展中“卡脖子”問題,關鍵是改革和創(chuàng)新》(2020年12月1日第一財經(jīng))
3.《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2020年9月8日央視網(wǎng))
《中國抗擊疫情偉大斗爭的真實敘事》(2020年6月9日《人民日報》)
4.《提振世界信心注入全球復蘇動能》(2021年1月21日《經(jīng)濟日報》)《在時間濾鏡中定義奮斗者的黃金時代》(2021年2月5日中國網(wǎng))
5.《綠色低碳發(fā)展道路彰顯中國責任擔當》(2021年1月27日《光明日報》)
《中國推進多邊主義依然堅定》(2021年1月22日人民網(wǎng))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習近平主席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啟示錄④》(2021年1月4日人民網(wǎng))
二、文化:彰顯深厚的底蘊
試看2020年全國Ⅰ卷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后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yè),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yè)。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鬃诱f:“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彼抉R遷說:“天下不多(稱贊)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這道高考作文題凸顯了“立德樹人”的理念,以故事形式承載了人物的思想和智慧,體現(xiàn)了“文化傳承和理解”的核心素養(yǎng)。并且,作文命制把故事置身于“班級讀書會”的真實情境中,讓考生去思考、權衡、比較和思辨,將人物的精神置于現(xiàn)代背景中觀照,挖掘其中國智慧、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不可割裂。站在現(xiàn)代文明的坐標上回望傳統(tǒng)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掘當下的智慧和價值?;诖?,高考作文素材積累應重視文化專題的積累,這樣才能彰顯寫作厚重的底蘊和文化的光芒。
積累文化專題素材,要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三、思維:拓展與聚合的魅力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若只停留在內(nèi)容上,未免顯得有些膚淺。作文素材的積累應向深處拓展,才能在淺表的文字之下感知思維的流動。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寫作即為思維呈現(xiàn)的一種方式,而素材積累為寫作“添磚加瓦”,“磚”“瓦”的添加,不僅是寫作內(nèi)容,也是寫作內(nèi)在的“思維”。固然豐富的素材可以增添內(nèi)容的充實感,但思維的拓展與聚合才能真正彰顯寫作的魅力。
所以,在作文素材積累中,若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時評,除了內(nèi)容的關注外,還要關注其內(nèi)在的思維邏輯,通過對時評精到的剖析,理清思維的脈絡,為考場作文積累邏輯嚴謹?shù)乃悸贰?/p>
以一篇時評《警惕“精致的利己主義”》為例:
警惕“精致的利己主義”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張鐵
近期,“最美”一詞,再成對平民英雄的禮贊。從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到最美司機吳斌,“最美”中閃耀人性的光輝,也觸發(fā)人生價值的思索。無論是面對失控的汽車還是忍受劇烈的疼痛,千鈞一發(fā)之際做出“最美”選擇,都已超越了一己得失的考量,遵從著崇高道德律令的召喚。
然而,更多時候,我們卻容易被“利己”俘獲,在利益的加減法中迷失了人生的價值。這樣的利己,不僅是漠視受傷孩子、倒地老人的復雜利己考量,也不僅是催生地溝油、毒膠囊的強烈利己動機,更有一種貌似無害的“精致的利己主義”。
精致的利己主義,或是工于心計、圓滑世故,一舉一動都籠罩著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當做唯一驅動,原則、信念都可以為了利益讓路;或是吃透規(guī)則甚至潛規(guī)則,善于鉆空子、找漏洞達到自身目的。所謂精致,不過是為絕對的利己主義,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
應該說,利己是一種基本的人性傾向。主張個人利益、維護個人權利,無可厚非。日益激烈的競爭,急功近利的風氣,確實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讓人生演變?yōu)閭€體福利的速度狂飆。但我們也要時時自問:這些以“自我”為圓心精心設計的生命旅程,果真增進我們的幸福了嗎?如果陷入了利己的泥淖,把整個生活都設計為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棋局,再“精致”也只是算了人生的小賬。
說到底,不是一切都能用物質利益來衡量。白芳禮幫助貧困孩子實現(xiàn)夢想時的愛意與憐惜,如何計算?楊善洲凝視曾經(jīng)的荒山瓜果飄香時的滿足與充實,如何計算?郭明義在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奉獻中收獲“吃得香,睡得著”的快樂,如何計算?
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寬度、廣度與深度,卻可以突破一己的限制。如果把生命的意義局限于一己之私,難免會哀嘆生命的限制,裹足于小小的得失。精致的利己設計得再巧妙,也無法突破個人的狹小格局。幫助他人的快樂、承擔責任的充實、堅守理想的篤定,才可能讓我們擁有更豐富更完美的人生。
有外國媒體票選最快樂的人,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筑沙堡的小孩、為嬰兒洗澡的母親、挽救了患者的醫(yī)生獲選。跳脫利益的枷鎖,放開功利的束縛,這樣的快樂,可稱純粹。汲汲于名利、計較于得失,隨權勢俯仰,視風向轉移,即便自視高明,也終究只是“俗士不可醫(yī)”。
從社會的層面看,“精致”的馬甲,軟化了對利己思想的認識,鈍化了對利己行為的敏感,弱化了對利己主義的警惕。更糟糕的是,倘若在“精致”的設計下,絕對的利己變得不那么扎眼,逐漸在社會成員中獲得“理解”、得到認同甚至可以跟隨,整個社會的價值難免被消解,一個時代的風尚難免被侵蝕。
要求所有人都無私奉獻是不現(xiàn)實的,每個人的權利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才是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基石。跳脫精致的利己主義,并不是要讓每個人都變成“無我的圣人”。只是說,我們可以少一些自我中心的計算、少一些斤斤計較的敏感、少一些小肚雞腸的狹隘,在問“值不值”的同時,也問一問“該不該”;在考量“性價比”“回報率”的同時,也考量心靈之得、精神之獲,這樣或許才能擁有更飽滿的意義、更珍貴的價值和更豐盈的人生。
在一個“最美”和“最牛”泥沙俱下的轉型社會,在一個“最好”與“最壞”交織呈現(xiàn)的復雜時代,我們面對更為深刻的價值選擇,因此更需要我們時時拷問內(nèi)心:人生究竟是為了什么而出發(fā)?
這個作文素材思維含量高,應重在積累其嚴謹?shù)乃季S。既有拓展的廣度和深度,又有聚合的嚴密的邏輯性。思維拓展中善于采用相反聯(lián)想,一開始沒有直接寫“精致的利己主義”,而是聯(lián)系新聞,以“最美”正面切入,和“精致的利己主義”形成鮮明的對比;思維拓展中還善于采用相關聯(lián)想,列舉白芳禮、楊善洲和郭明義等例子,印證“不是一切都能用物質利益來衡量”的觀點;思維發(fā)散中還有縱向拓展,剖析“精致的利己主義”的內(nèi)涵與表現(xiàn),由個人上升到社會,深入分析;還有辯證分析,理性思考。整體而言,這篇時評在思維上縱橫開合,體現(xiàn)了思維的魅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建構思維流程:
四、思想:建構個性的表達
作文思想的呈現(xiàn)需要富于個性的語言表達,富于個性的語言表達主要包括深度的表達、思辨的表達、“有我”的表達和有邏輯的表達。
在作文素材積累中,透過素材內(nèi)容切入語脈,才能深度感知作文思想的魅力。有深度的表達,即透過現(xiàn)象,由表及里,深入本質,跳出俗套,發(fā)人未發(fā),獨辟蹊徑。
2020年全國高考Ⅰ卷一考生在《不懼危難,從善如流》寫道:“志高方能致遠,不懼危難才能擔大任?!薄安挥嬊跋拥闷娌?,從善如流成霸業(yè)?!彼镁獾恼Z言表達深刻的思想。
2018年天津一考生寫道:“我們呼喚匠人精神,讓器物承載匠人精神。章丘手打鐵鍋需要經(jīng)歷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溫錘煉,經(jīng)受三萬六千錘鍛打,才能制造出來。但很可惜的是,那章丘鐵鍋的匠人精神,卻在時代浮躁功利的迷亂煙波中,一篙獨去。”他用豐富的數(shù)據(jù),加上詩意的語言,形象化地表達對匠人精神逝去的惋惜。
思辨的表達是一種直抵深刻的路徑。在思考中辨析,多維地思辨,客觀地思辨,矛盾性地思辨,滲透性地思辨,轉化性地思辨,通過思辨,更加切近真理和本質。
讓步分析法是一種學習容易見效的思辨方法,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即首先承認自己的觀點存在一定的缺陷或是對方的觀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再層層推理,以達到說理的目的。它體現(xiàn)了思維的縝密性,表明自己考慮到了對方的想法,有利于增強自己觀點的可接受性和說服力。但讓步不是目的,肯定對方觀點的部分合理性是為了引出己方觀點,讓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讓自己的說理更有力度。
在作文素材積累時,特別關注讓步分析的經(jīng)典片段,分析并掌握思辨的技巧,以在考場作文中更加靈活自如地應用。
請看下面一個語段:
誠然,工業(yè)文明帶來的巨大物質財富是不可否認的,我們的生活從此走上了“現(xiàn)代化”的軌跡。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著將傳統(tǒng)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拋棄。正如蔡崇達在《皮囊》中所言,每個人心中都有根。而傳統(tǒng)文化便是我們心中最堅韌的根基,連接著我們與先賢的智慧哲思。
——《莫斷舊根,方有前路》
首先承認工業(yè)文明的意義和價值,接著,進行轉折,立足材料背景,分析對方的弱點;指出己方觀點成立的前提與意義,從而否定對方觀點,強化己方觀點。
文章的邏輯性體現(xiàn)在清晰性和嚴謹性上。文章的清晰性,從整體而言,是指思維結構要符合一定的邏輯,如,總分式,對比式,層遞式等;從局部而言,是指主體語段中有觀點句、闡釋句、材料句、分析句和結論句。文章的嚴謹性,是指文段內(nèi)部有嚴密的邏輯勾連。
以2019、2020年全國Ⅰ卷廣東考生作文為例:
“功崇惟志,業(yè)廣為勤”,因此,當此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更需要我們發(fā)揚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勞動精神。只要我們青年人人都熱愛勞動,以勞動書寫自己的人生風采,其匯聚而成的磅礴偉力,就必將助力青春向前,中國向前,時代向前!
——《以勞動書寫人生風采》(2019年全國Ⅰ卷廣東考生)
古往今來,這種成全是房玄齡愿意讓魏征發(fā)光發(fā)熱;是歐陽修愿避蘇軾之鋒芒;更是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群策群力、不爭獨功但求大局;更是女排配合之中成全每個人發(fā)揮其長,讓團隊凝聚更大的力量。而在我們的班級建設中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都需要學習鮑叔之品格,學會成全,學會成就每一個人,班級才會更美好;在社會構建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每個人都愿成為那塊“小小的泥土”,我們才能“連接成整片陸地”。
——《我敬鮑叔之品格》(2020年全國Ⅰ卷廣東考生)
高考作文的兩個片段有一個共同特點,行文嚴謹。第一則以關聯(lián)詞“……因此……只要……就……”串聯(lián)起來,形成邏輯嚴密的演繹推理;第二則以關聯(lián)詞“……是……是……更是……更是……而……何嘗不是………又何嘗不是……只有……才……”串聯(lián)起來,分句間有并列、遞進和條件關系,文段以事例論證為依據(jù),進行歸納推理,構建嚴密的邏輯鏈條。
在作文素材積累中,對于邏輯嚴謹?shù)木A語段,要認真剖析語脈,把握邏輯語勢和語理,強化片段訓練,建構屬于自己的個性表達,才能真正讓素材積累深入到思維層面,涵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高考作文命制離不開真實情境,離不開“我”,在真實情境中清晰地表達“我”的體驗、思考和思想,是每個考生都應具備的素養(yǎng)。情境意識應有對象意識,包括作者意識、讀者意識和交流意識,凸顯真實性和在場感。作者意識體現(xiàn)了身份意識、參與意識,讀者意識貼近讀者心理,交流意識則體現(xiàn)了平等意識、得體意識。
以學生習作語段為例:
今天,我就來和各位細說:何為“眾志成城”?
眾志成城之“眾”,我認為是舉國同力,眾人齊心的“人勢”。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萬眾一心的力量,從來都不容小覷。我們且看千年以前,巨鹿之戰(zhàn),楚霸王義無反顧,破釜沉舟,齊眾人之心,以少勝多,終鑄千古盛名。再看那萬里長征,迢迢兩萬五千里,中國紅軍,無堅不摧,一往無前,齊跨雪原草地,共赴鐵索險橋,無畏無懼,紅軍精神長明。還有那抗日戰(zhàn)爭,大敵當前,民族危機至上,國共通力合作,全國上下一心,同迎日寇,共守河山,才得今日盛世太平。聽眾朋友們,“大廈之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币蝗酥蛟S微不足道,但我們眾人只要齊心,同舟共濟,卻總能撼動山河。
這個語段情境意識較濃,對象感強,體現(xiàn)了作者意識、讀者意識和交流意識?!拔揖蛠砗透魑患氄f”“我們且看”“再看”“我們眾人”——交流意識;“我認為”——參與意識;“聽眾朋友們”——稱呼意識。
所以,在作文素材積累中,特別要注重情境之下語體表達的積累,做到得體、精準。
作文素材的積累不能停留于素材內(nèi)容的本身,應以提升核心素養(yǎng)為旨歸,注入更多的思維元素,在內(nèi)容、思維、表達等多方面,對素材進行歸納、整合、提煉,形成系統(tǒng)的、清晰的素材體系,從而真正提升自己的寫作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