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耘
一想到故鄉(xiāng)的“蛤蟆含蛋”,我就口角流涎。故鄉(xiāng)的蛤蟆含蛋,類似于現(xiàn)在的夾肉餅,但那味道要比現(xiàn)在的夾肉餅好吃得多。
我的故鄉(xiāng)是薩拉齊鎮(zhèn)。薩拉齊鎮(zhèn)過去有個推獨輪車賣咸肉的人,人們叫他老馬,叫馬什么,不大清楚。我只記得他四十多歲,高高的個子,魁梧、英俊、壯實。每天下午五點多鐘,就“嘎吱嘎吱”地推著一輛木輪小車出來了,往他那固定的地界——街中心“悅來酒館”門口一停,既不掛幌子,也不吆喝,立馬就有不少食客圍過來。他的獨輪車是全木頭的,比一般平板車高,單轱轆,在車板兒下面。車把下各有一條“腿”(兩支架),停下之后,正好與前面的轱轆形成一個三角區(qū),三腳鼎立,非常穩(wěn)當。車板兒上面有一圈兒寸許高的圍槅,圍槅內有一大坨用竹簽碼好的咸肉,大約有三十多斤。這肉,碼得很特別,一片兒一片兒的,碼到一定高度,插幾根竹簽,然后再碼,碼兩尺高,呈長方形狀,正好夠他伸手操作。不用時,用一塊苫布苫著;用時,掀起一角,一刀下去,碎紛紛的肉屑立馬就從肉垛上剝落下來,要幾兩,便用小盤秤給你稱幾兩。
他使用的刀,是一種特殊形狀的片兒刀,長一尺二寸,寬刀面,呈月牙形,刀刃極鋒利。刀把不長,一拃多,顏色呈暗紅,油光锃亮。
凡是五十歲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只要在薩拉齊鎮(zhèn)居住過,大概都見過這個推獨輪車賣咸肉的馬師傅。
馬師傅的爺爺雖然是漢族,早年卻也是鎮(zhèn)子上騾馬市有名的“牙紀”。后來看騾馬市的老馬、老騾、老驢、駱駝比較多,就不再做牙行,在自家院子里開了個屠宰點,專門宰殺那些價格便宜的大牲畜。生肉批給肉販子,剩下的,就鹵制成咸肉,賣給那些做熟肉生意的小商、小販,或送給酒店用。經年累月,慢慢地就琢磨出了一套鹵肉的配方,這熟肉就越賣越興旺。到馬師傅父親手上,“馬家咸肉”已經名聲遠播,但不上街賣。后來,也不知是何種原因,到馬師傅手上,就自鹵自賣,開始推獨輪小車上街賣起了“馬家咸肉”。
新中國成立后,鎮(zhèn)子上出現(xiàn)了一個賣“白饦”的小寡婦,叫白翠娥。她做的“白饦”很特別,涂極少的油,放在桶狀的煨炭烤爐里焙烤,烤出來的焙子跟白皮餅差不多,人們就給這焙子取名“白饦”。這“白饦”中間有空層,吃起來筋道、酥香。馬師傅就是看中這“白饦”筋道、有咬頭、中間有空層的特點,把他的咸肉屑填進去,讓食客們一嘗,食客們大加贊賞,于是他就把這“夾肉”的白饦,起名叫“蛤蟆含蛋”(因其形態(tài)特像蛤蟆張嘴含著顆蛋),在市面上賣起來。過去,沒有這“蛤蟆含蛋”,他車上的咸肉每天最多賣20斤,有了這“蛤蟆含蛋”,他的咸肉能賣到三十多斤。
我記得小時候,父親每次回家(他工作單位在外地,離城較遠,每月只能回來一次),總要繞道到“悅來酒館”門口找馬師傅買幾個“蛤蟆含蛋”,花錢不多,三毛錢一個。因為那是我娘和我們最愛吃的小吃。
馬師傅干活很麻利,那種麻利勁兒讓你不得不嘆為觀止。他的小車周圍經常圍著三五個食客,有要“蛤蟆含蛋”的,也有只要咸肉的。只要你言語一聲,他立馬回應:“好嘞!”然后拿起大片兒刀,照著車上那坨咸肉的切面,薄薄地一刀,碎紛紛的肉屑立刻從他的指縫間剝落下來。要凈肉的,抓一把,上小盤秤一稱,要幾兩就是幾兩,絲毫不差。要“蛤蟆含蛋”,也是這樣,只要你報個數(shù),他動作極快地從車把上的吊籃里抓幾個“白饦”出來,拿起大刀,朝那白饦的邊沿中間劃一個口子,照著那張開的口子將小盤秤稱好的肉屑填進去,一個“蛤蟆含蛋”眨眼間就誕生了。
他稱肉的小盤秤,就像中藥鋪里稱中草藥的那種小秤,銅盤,形狀像舌帽,前沿低,后沿高,繩線長,秤桿細。秤星清晰,呈金黃色,滿秤能稱五兩肉。
后來這“蛤蟆含蛋”就消失了。再后來,早市上就出現(xiàn)了賣夾肉餅的流動小攤兒。這夾肉餅,我也吃過,肉是燉好的紅燒肉肉塊,剁碎了夾在焙子里。做法跟“蛤蟆含蛋”一樣,也是在焙子的邊沿中間劃一個小口,把肉填進去??晌以趺匆渤圆怀霎斈辍案蝮『啊钡哪欠N味道來。
“蛤蟆含蛋”的味道為何難以復制?不得而知。大概是用大牲畜肉鹵的咸肉有特殊味道的緣故?當?shù)赜兄V語曰:“牛頭肉、馬板腸,香死個他老娘”,“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這都是贊美大牲畜咸肉好吃的諺語,再就是人們的口味在變化??傊瑫r代在變遷。就像“杠饃”這種小吃,盡管它好吃,吃起來沙酥沙酥的,有一種特殊的味道,人們都很懷念它,但它就是沒能傳承下來!
大凡一種美食、名吃,都是前輩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琢磨、創(chuàng)新出來的?!案莛x”之所以失傳,可能是其獨特的工藝比較繁雜,按成本算,利潤沒幾個,得不償失。而“蛤蟆含蛋”夾的“咸肉”與“白饦”也存在著工藝比較繁雜這樣一個問題。再就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牲畜咸肉不再是人們青睞的肉食,這也許是一個主要原因。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美食、名吃,其傳承與消失,固然含有各種因素,但有一點不可忽略,那就是,要想得到大眾的認可、青睞,必須要貨真價實,做到味兒美、香甜、獨特,讓食客們吃一次,還想著下一次,并讓食客們銘心永記,這才是硬道理!
我很想吃“蛤蟆含蛋”!我想念故鄉(xiāng)的“蛤蟆含蛋”!
關于鋼絲面,《中國大百科全書·食品卷冊》中是這樣記載的:“玉米面制品,狀似干燥脫水之饸饹面。制作時先將玉米面稍加水拌濕,經專門機器強力擠軋而成。其色澤金黃、細若毛線、長若繩索,剛而不脆、軟而不綿,食之柔韌有力、和潤滑口,一反玉米面之常態(tài)。其物理變化和鋼材冷作硬化過程相似。”
鋼絲面出現(xiàn)的時間、地域,書中沒有任何記載。我想,時間應該是上世紀60年代末,地域應該是內蒙古西部地區(qū)。在我看來,它還是內蒙古面食史上的一次“無奈”創(chuàng)舉。為什么說“無奈”?因為在那個年代,城鎮(zhèn)居民(成人)每人每月供應的糧食是27斤,百分之八十是粗糧,粗糧有玉米面、高粱米等,玉米面又占其中的百分之八十。家家戶戶都在蒸玉米面窩窩頭,要不就是玉米面糊糊,吃得人們苦不堪言。白面極少,大米更少見。于是有人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機器——鋼絲面機。我想,這功勞應該記在山西人頭上(這僅僅是我的猜測),因為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的人,大都是山西人的后裔,他們對面食有一種特殊的愛好,肯定是其中有人苦思冥想,發(fā)明了鋼絲面機,讓鋼絲面進入千家萬戶,讓人們對玉米面從比較單調的吃法,變?yōu)橐环N新的吃法而歡呼雀躍。
鋼絲面機跟磚瓦廠的制磚機有點相似。體型有大、有小,都是由一種螺旋式的絲杠擠軋出來的。所不同的是,制磚機的出口是長方形;鋼絲面機的出口像馬蜂窩,由一個個小孔集約組成。由于阻力大,玉米面在強力擠軋的過程中產生高溫,使玉米面的組織更加密致,纖維之間無空隙,出來的面條基本上達到了半熟狀態(tài)。擠軋出來的鋼絲面冷卻后,特別柔韌,像鋼絲,故稱“鋼絲面”。吃之前,需在冷水中浸泡,然后上籠屜蒸,蒸軟乎了吃。如果煮著吃,需要煮好長時間才能軟乎。
吃鋼絲面有好幾種吃法。調著吃,從腌酸菜的菜缸里舀一碗酸湯,用胡麻油熗點扎蒙或蔥花,放些香菜調著吃;如果是夏天或秋天,各種蔬菜下來了,做成菜湯調著吃,我喜歡這種吃法。沒有腌酸菜的酸湯,或沒有蔬菜做菜湯,也可自己配制湯料。把水燒開,撒上鹽,倒點醋和醬油,熗點扎蒙或蔥花,放點香菜蘸著吃。喜歡吃辣的,用油熗點辣椒面,調一下,就是一道香味撲鼻的鹽湯。跟菜炒著吃,就是將蒸熟的鋼絲面跟菜一塊兒炒。要是有豬肉或羊肉,做成豬肉臊子或羊肉臊子(把肉剁碎或切丁,加作料,熬成湯或上籠蒸熟),與蒸軟乎的鋼絲面調著吃,那更美味,可惜,當時沒有這么好的條件。你想,當時每人每月只供應二兩肉、三兩油,誰還舍得用它調鋼絲面吃?。?/p>
那時候我們家七口人,兄妹五個正是長身體階段,供應的糧食不夠吃,我們幾個只要有空,就到城外挖野菜。母親為了能讓我們吃飽,吃得高興,有時就從面柜里挖出一盆玉米面,讓我到鋼絲面加工點換鋼絲面。那時候,鋼絲面加工點不多,全鎮(zhèn)也就那么三四家,每個加工點換鋼絲面的人又多,需要排隊,一排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去晚了,排到跟前,沒了,不得不悻悻而歸。有時候換上了,我們兄妹幾個都特別高興,都搶著往灶里填柴火,拉風箱,等著母親給我們蒸鋼絲面。熟了,一揭鍋,我們幾個你揪一把,他撕一塊,來不及蘸鹽湯就都吃開了。
吃鋼絲面比吃窩窩頭順口,但不容易消化。所以胃不好的人,不能多吃。我記得當時還有一首《鋼絲面之歌》很流行,是一首號召大家吃鋼絲面的歌,現(xiàn)抄錄如下:
“鋼絲面,不但群眾要吃,干部也要吃。鋼絲面,最容易吃,真正消化就不容易了。要把鋼絲面當作富強粉來吃,哪一級都要吃。吃了鋼絲面,才能思想革命化,才能成為鋼鐵漢?!?/p>
這調子是用“‘老三篇,不但戰(zhàn)士要學,干部也要學……”的調子唱的。凡是經歷過“文革”的人,大多數(shù)都會唱這首歌。
至今我還記得我上大學那會兒,我們在食堂“搶”鋼絲面的情景。
那是1973年,我作為工農兵學員考進了內蒙古大學生物系。那時候我們上學是免費的,不需要家里拿錢,包括吃飯都免。我們食堂很大,好幾百號學生吃飯,每天都要排很長的隊,到各系的窗口去打飯。食堂有時為改善伙食,也做鋼絲面。因為就餐人多,吃鋼絲面須熱吃,所以食堂的大師傅就把蒸好的鋼絲面端出來,讓學生們自己拿,因此吃鋼絲面不需要排隊。當時學校跟社會一樣按人頭供應糧食,大都是粗糧,平時都是窩窩頭、圓白菜燴土豆,所以同學們都非常渴望食堂能做鋼絲面。每到這一天(一般都是中午),每個大圓桌四周都圍滿了學生,等待大師傅往出端鋼絲面。那熱騰騰的鋼絲面一出來,同學們就嘩啦一下都撲過去了,你撕一塊,他揪一塊,一會兒,幾大籠屜鋼絲面就被同學們風卷殘云似的搶完了。沒搶到的,對不起,只好去窗口要窩窩頭吃了。
我感覺,在那個年代,鋼絲面能讓人吃飽。能吃飽,在那個年代是一大幸事?。?/p>
如今,在市面上,有些超市、飯店也賣鋼絲面,那已經是一種懷舊,是人們大酒大肉、魚蝦蟹肉之后的一種調味食品、養(yǎng)生食品。
鋼絲面,承載過那個饑餓年代的不幸與無奈!
責任編輯 張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