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雖然過得快,但有些事情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記憶中漂白,反而越來越深刻。為什么呢,想了想,是因為那些事曾經(jīng)走進了我的內心深處,觸動了我的靈魂,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因此,借助文字,我不得不說說田家溝,那個在精準扶貧當中變美的村莊,和那個村莊很有個性的幾個普通人。
變得更美的村莊
那年,剛剛從一線崗位轉下來不久,就被單位領導請到辦公室,問我能否發(fā)揮特長,去貧困村扶貧。我?guī)缀鯖]做任何思考,便欣然答應。
2015年10月,我來到大通縣東峽鎮(zhèn)仙米村,成為一名扶貧駐村工作隊員,擔任該村第一書記。正當我沉下身子,與隊友和村“兩委”干部籌劃著如何深入開展工作時,又接到上級通知,我被調劑到鄰村田家溝村。對此,我有些不解,縣扶貧辦的負責人則說,田家溝村更需要你。
說心里話,我是個老扶貧干部,在西寧市農(nóng)牧和扶貧開發(fā)局主持工作五年半,全市的貧困地區(qū)和貧困村我?guī)缀醵嫉竭^,各項扶貧政策和措施我也非常熟悉。對扶貧工作,比別人多一份了解,對貧困群眾,比其他干部多一份情結。
我和隊友郝強打起背包就動身,幾乎是一抬腳的工夫,就來到田家溝村。
田家溝,位于大通縣東北部,距離縣城約二十公里,屬于典型的腦山村,海拔2700多米,無霜期短,降水多,積溫低。村里的支柱產(chǎn)業(yè)是種植業(yè),但由于受制于氣候條件,糧油產(chǎn)量不高,且品質不佳,2015年,全村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只有4000多元。經(jīng)重新核實,全村254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還不到3000元。
2016年的正月初六上午,我們來到田家溝村。村子的山坡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著,家家戶戶屋頂?shù)年幟嬗蟹e雪,屋檐處融化成的水,滴嗒下來,有的地方結成透明的細冰棒。村莊道路上的雪水,漫延開來,洇出一片清新。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張貴林請了一臺文藝節(jié)目,在村子路邊的開闊地表演著,招來村民們的一陣陣歡笑。偶爾走親戚拜年的鄉(xiāng)親們,提著包包蛋蛋(指拜年的禮物),匆忙趕路,整個村莊還沉浸于過年的氛圍之中。
根據(jù)該村的自然地理情況,經(jīng)過分析,我的第一認識是,這里適于搞鄉(xiāng)村休閑旅游。因為這里的山美、林美、水美。具體地說,山雖然不高,但山勢優(yōu)美,植被豐厚,并且占據(jù)的位置優(yōu)越。種植業(yè)向來是村里的主打產(chǎn)業(yè),必須堅持;養(yǎng)殖業(yè)具有比較好的傳統(tǒng),需要擴大規(guī)模。
按照市縣確定的目標,田家溝村要在2016年底實現(xiàn)貧困戶脫貧,貧困村摘帽。任務艱巨,時間緊迫。怎么辦?要實現(xiàn)真脫貧,脫真貧,來不得半點馬虎,也不能抱有絲毫僥幸。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按照中央和省市縣的各項措施,一步步走,一策一策地實施,才能完成使命。一年當中,我們完成了美麗鄉(xiāng)村項目、鄉(xiāng)村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做完了危舊房改造,異地搬遷,落實了扶貧產(chǎn)業(yè)到戶。
村子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發(fā)生了老百姓意想不到的變化。
兩個文化廣場如同兩尊鮮亮的工藝品,擺在村子里住戶相對集中的位置。那些平時似乎不善歌舞的村民們,跳起傳統(tǒng)的扇子舞和現(xiàn)代舞,昔日沉寂的山村,一夜間突然活躍起來。老人們說,像做夢。
木棧道從小陰山的腳下,順著山勢建到山頂,山頂?shù)挠^景臺讓不少游人發(fā)出驚呼,哇,太美了,東峽的風光太養(yǎng)眼!
我作為旅游項目的策劃者之一,當我站在觀景臺,遠看和俯瞰周邊景致后,認為這里四季有美景,難抑內心的沖動,于是提煉出以下幾句:
春看翠色起煙嵐,
夏有菜花映滿川,
秋山層林霜盡染,
冬來飄雪妝素顏。
再細細地環(huán)視周圍,發(fā)現(xiàn)這里東西南北四面的景不同,達坂山、黃柏崖林帶、鷂子溝林場、還有拾級而上的梯田,令人賞心悅目,于是,我又寫了幾句旅游廣告詞:
北觀達阪積雪晴,
西看柏崖林相幽,
南望鷂子翠屏開,
東賞層嶺梯田秀。
我還根據(jù)田家溝村的地理氣候特點,經(jīng)與村“兩委”成員商定,確定了村莊的旅游宣傳詞:清涼田家溝,達坂新驛站。
村里有一條河,河水四季長流,叫那隆如寺河,發(fā)源于北面的達坂山麓。經(jīng)過改造和生態(tài)整治,在河道兩側種植了云杉、油松、丁香等,喬灌木與綠草相映,富有層次感;河水經(jīng)攔蓄后,跌壩而泄,小型的水面上,有鴨鵝嬉戲,平添出一派鄉(xiāng)愁;一盤水磨在河水進入河灘密林前,成為一個收尾的符號;磨渠的北側,是一處幽靜的水景,那里是新建的休閑垂釣園;河灘林腹地的幽靜處,是一處自助游營地,木屋、木道,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
扶貧產(chǎn)業(yè)是讓老百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政策措施的引導和資金支持下,大部分貧困戶都選擇了適合自家發(fā)展的小產(chǎn)業(yè)。一時間,村子里做養(yǎng)殖的、特色種植的、鄉(xiāng)村旅游服務的、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的,還有小維修、小商店,因戶而異,悄然興起。整個村子里,有一種看不見的忙碌。
休閑旅游中的農(nóng)家民宿接待一炮打響。起初那些有意向辦民宿和農(nóng)家院的農(nóng)戶經(jīng)過猶豫后,在我們的鼓勵指導下,鼓起勇氣,一不做二不休,以“達坂驛站”為品牌,打造起來?;⒊苫ā㈥愂靥m倆妯娌成為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在她們的帶頭下,“張家大院”“鑫泉生態(tài)園”等紛紛響應,很快開張?;⒊苫ǖ摹俺苫ㄞr(nóng)家”和陳守蘭的“徐家老院”開張伊始,就做出了特色,他們的鄉(xiāng)土菜品和接待風格很快譽滿東峽,乃至大通縣城和更遠的地方。如今,每逢節(jié)假日,那里客滿為“患”,許多回頭客要提前幾天,乃至一周前預約。這兩家農(nóng)家民宿,不僅是東峽鎮(zhèn)的休閑旅游品牌,而且是遐邇聞名的農(nóng)家休閑餐飲好去處。值得一提的是,虎成花、陳守蘭都是共產(chǎn)黨員,她們不僅在增收致富上帶頭,并且在帶動貧困戶方面積極主動,在她們經(jīng)營的民宿里,一年四季總有幾位貧困戶(后來的脫貧戶)在幫工掙錢。
各項脫貧措施到位后,效果確實明顯。那一年,村子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美麗鄉(xiāng)村新面貌,這是不爭的實事。村子里的人,精神面貌也變得不一樣,特別是那幾戶脫貧難度最大的特困戶,他們的變化令人欣喜。
石頭開花記
葛明友是我和隊友郝強定點幫扶的聯(lián)系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房子破舊,家里臟亂不堪,散亂在屋內的“小雜糧”空酒瓶子差點絆倒我。朋友們看到隊友郝強發(fā)到朋友圈的照片后,感慨連連,都發(fā)出“還有這樣觸目驚心貧困戶”的驚問。其實,葛明友貧困是事實,但他的懶惰也是事實。他住的三間房子是十五年前村里爭取政策資金給蓋的,蓋出來之初,紅瓦白墻,清爽整潔,可是由于他本人不知愛惜,不做修繕,十幾年下來,房子給人風雨飄搖的觀感。他還是七十年代末期的高中畢業(yè)生,寫得一手流利的鋼筆字,但他的知識和文化沒用上正道,而是用在了寫上訪信,到處上訪等方面,成為東峽鎮(zhèn)的重點關照者。
我們到他家后,他一直在漫不經(jīng)心地看我們,沒有其他表情,直到我們準備離開他家時,他突然說,電費繳不起,停電了,凍得吃不住。當時我就想,一個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打理得如此糟糕的貧困戶,居然用電做飯,用電取暖,令人匪夷所思。我掏出五十元,讓社長替繳費。社長說,他的電費幾乎每回是我們村社干部給墊繳的。當我的一只腳準備邁出他家大門門檻時,葛明友又出聲,這幾天斷糧了。當我再度掏出一張百元鈔時,社長給我呶嘴,他迅速把他要繳電費的五十元給了葛明友,說,這個夠你幾天的。
在路上,社長告訴我原委,葛明友不差吃的,就差酒,他的低保金下來,大部分就會變成酒。
第一次訪問,我們基本掌握和了解了葛明友這個特殊的貧困戶,他因年輕時工作受挫,加之媳婦撂下兒子出走,漸漸患上間歇性精神疾病,以后破罐子破摔,倚病裝傻,好喝懶做,成為年紀不大,就享受低保的特殊人。這樣的精神缺鈣的人,是貧困病的必患者。
通過多方爭取協(xié)調,我們和村“兩委”不僅為葛明友落實了危房改造項目,并且在幫扶單位市林業(yè)局的幫助下,籌集到了工程款的不足部分。
在房屋拆倒重建的過程中,葛明友做了一件事,讓我們始料未及。他配合建房包工頭,每天從他家臨近處的河里挖石篩沙,干得有模有樣,當我問及他一共挖了多少沙子時,他略作思量后說,三十多方,包工頭馬上說,最多二十方。我心里想,葛明友還沒有徹底麻木,至少還能為自己做點事。在葛明友的房子建成后,我們又給他配了一些舊家具,一個家的模樣呈現(xiàn)在那四間新房子里。
脫貧后的葛明友,有一天找到我,神秘兮兮地說,要養(yǎng)只豬娃子。我看著他的眼神問,真的?他認真地說,真的,不騙你。好,你養(yǎng),但不能養(yǎng)丟,更不能養(yǎng)死了。他拍了拍胸脯說,保證不會。
私下里,我給村主任做了交代,并且留了幾百元飼料錢。
2018年春節(jié)前,我在外地休假,隊友郝強打來電話說,葛明友的豬娃子宰了100多斤肉,他特意給我們工作隊拿來了一只后腿,讓我們嘗嘗,怎么辦?我說,要么退回去,要么按市價給他錢。打過電話后,我有些感動,透過葛明友的微小變化,我看出了他身上還保留有善良真誠的一面,存有感恩之心。
對于葛明友的變化,后來村里有不少人說,真是石頭開了花。
內心強大的張廣順
提起張廣順,我除了佩服,還就是個佩服。他曾經(jīng)是村里的能人之一,十五年前,承包過西寧兒童公園(今天的麒麟灣)水上的游船,一干就是近十年,直到老公園改造,游船承包終止?;氐郊液螅?jīng)營家里的近20畝承包地,農(nóng)閑時外出打工。據(jù)說,他的泥瓦匠手藝很好,屬于建筑工地的大工。2015年初,他被醫(yī)院檢查出患有直腸癌,這對張廣順這位性子要強的中年漢子來說,簡直是五雷轟頂,天要塌下來。但他沒有被病魔嚇到,仍然挺直腰桿做人做事,從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他是個患有大病的人。2015年底,在識別貧困戶過程中,根據(jù)他的病情和他老父親的身體狀況,加之兩個兒子上學,他被列入貧困戶之列。
成為貧困戶的張廣順,一邊治病,一邊在琢磨適合自家的產(chǎn)業(yè)。他早先就學會了加工粉條的手藝,每年冬天要加工一些出賣,但量不大,收入也不多。在扶貧產(chǎn)業(yè)選擇中,他一開始確定了粉條加工,但得知難以通過環(huán)評后,改變主意,最終選擇了面粉加工。面粉加工對他來說,是個新挑戰(zhàn)。但他說一不二,從甘肅隴西訂購了十幾萬元的加工設備,還蓋起加工作坊。他的精神感動了駐村干部和村“兩委”成員,大家想辦法為他籌措資金,為他從村互助基金借款5萬元,我找到我的一個做企業(yè)的朋友,借了一部分,張廣順自己從親戚朋友處籌到一部分,總算湊齊了急需資金。
2016年10月的一天,正當田家溝及其周邊地區(qū)的麥子收獲歸倉之時,張廣順的“順源磨坊”啟動開張。聽說他家的磨坊開張,本村和鄰村的鄉(xiāng)親們都來加工新面。當年,扣除電費等成本,張廣順的磨坊純收入達到八千余元,他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遠超過了貧困線。
張廣順對我說,他不喜歡“貧困戶”這個詞,要不是自己生病,兩個兒子上學,完全不去湊這個熱鬧。我告訴他,他是貧困戶當中的自強不息楷模,雖然一時物質上陷入貧困,但精神是很富裕的。
2018年,張廣順被大通縣授予“脫貧示范戶”,獲得的獎品是一輛三輪農(nóng)用車。
為辦磨坊,張廣順舉了不少債務,加之經(jīng)??床。彝ソ?jīng)濟捉襟見肘,可他助人的熱情不減,村里有誰家遇到困難,他都會盡力相助。三社有一位中年男子患有重病,他同村里的黨員一起為那個人捐款。平時加工面粉收加工費時,他會特意照顧那些家庭有困難的,他會少收,甚至免收。
張廣順的“順源磨坊”經(jīng)營狀況一天天好起來,既保證了自家收入的穩(wěn)定,也方便了鄉(xiāng)親們。有互助南門峽和大通朔北的人,不嫌路遠,慕名到他的磨坊磨面,他家的面粉加工業(yè)可以用“蒸蒸日上”來表達。
可是張廣順身上的疾病不斷噬咬他,病情逐年在惡化,每年必須做幾次化療,2019年下半年,還在青大附院做了一次手術。屋漏偏逢連陰雨,去年,他的在西安某醫(yī)學院讀大學的大兒子也被查出患有類似的病,這是雪上加霜,要命的打擊。
2020年11月的一天,我與已經(jīng)退下來的和在崗的駐村工作隊隊友專程前去看他,看到他的狀況,我心里格外沉重。他忍著渾身的不舒服,拉著我的手說,他兒子的病,經(jīng)學校醫(yī)學附院對癥治療,完全被控制。他家的磨坊,由他媳婦接手管理經(jīng)營,他只在旁邊動動嘴,指指手,不用勞累。
在一年多的精準扶貧工作中,像葛明友、張廣順和村里其他一些脫貧戶,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貧困群眾本真的一些德行。我認為,任何人都不能簡單地去評品他們,因為他們的骨子里并不缺真善美,對有些被另類的人,則需要教育引導和感化。而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的人格是高尚的,樸實當中蘊含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他們都渴望幸福生活,希望通過奮斗改變自己,主宰自己,徹底甩掉披在自己身上的“貧困”外衣,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當中的有生力量。
【作者簡介】王衛(wèi)華,青海省作協(xié)會員,西寧市作協(xié)會員,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習作并發(fā)表文學作品,在《青海日報》《青海湖》《雪蓮》《西部散文選刊(原創(chuàng)版)》《文學港》等報刊發(fā)表散文小說等三十余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