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鳳鳳,張馨赟,蔣衛(wèi)民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北院感染科,上海 201907)
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是肝酶學異常和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造成肝臟纖維化以及肝硬化的常見原因[1]。近10年來,我國部分發(fā)達地區(qū)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從15%上升到31%以上[2-3]。血脂代謝異常是導致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4]。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因其顆粒特點,易通過血管內(nèi)皮進入內(nèi)皮下組織,不僅易于被氧化修飾,還能影響低密度脂蛋白(LDL)與其受體的結合,從而引起脂質(zhì)及其他代謝障礙[5-6]。已有研究結果表明,sd-LDL水平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中顯著升高[5],但其在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確。因此,深入探討和研究sd-LDL在脂肪肝,特別是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具有客觀的臨床價值。Fibro Touch是近年來用于評估和篩查脂肪肝的新手段,該法所檢測的脂肪衰減參數(shù)是利用超聲波衰減的原理來衡量組織內(nèi)脂肪含量,從而對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進行量化分級[7]。本研究采用FibroTouch對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病人肝臟脂肪含量進行評估,分析不同程度脂肪肝病人的sd-LDL水平,以期為該病早期診斷和療效評估提供依據(jù)。
2018年4月—2019年5月,選取我院門診初診的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病人87例作為病例組,所有病人均符合我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的診斷標準。根據(jù)病例組病人的年齡、性別進行匹配,隨機選取同期我院體檢中心的健康體檢者87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需滿足以下條件:①腹部B超未提示脂肪肝,否認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脂肪肝等代謝綜合征病史;②無飲酒史或每周飲酒乙醇含量<140 g(男性)或<70 g(女性);③未應用胺碘酮、甲氨蝶呤、他莫昔芬、糖皮質(zhì)激素等藥物,并排除病毒性肝炎、肝豆狀核變性、自身免疫性肝炎、乏β脂蛋白血癥、先天性脂質(zhì)萎縮癥、乳糜瀉等可以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病例組和對照組均進行腹部B超檢查,并采用FibroTouch檢測肝臟的受控衰減參數(shù)(CAP)。另外,收集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 (BMI)、空腹血糖、血壓、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氨酰轉肽酶(GGT)、三酰甘油(TG)、膽固醇(TC)、LDL、sd-LDL、載脂蛋白A(Apo-A)和載脂蛋白B(Apo-B)等臨床指標。
1.3.1肝臟CAP檢測 采用無錫海斯凱爾公司生產(chǎn)的FibroTouch無創(chuàng)肝纖維化診斷儀進行肝臟CAP檢測[8],所有檢測均由同一名操作熟練的醫(yī)師完成。測量時病人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胸腹部,右手置腦后以擴展肋間隙,右側第7、8、9肋間腋前線至腋中線為檢測區(qū)域。首先使用B超探頭定位,保證探頭中心線下8.5 cm范圍內(nèi)為均勻的肝實質(zhì),無囊腫、大血管、結節(jié)、肋骨等。定位后用標配動態(tài)寬頻探頭進行檢測,使探頭與皮膚表面垂直,待壓力指示器顯示為綠色,顯示屏上M波形強度一致且分布均勻、A波形呈線形時即開始檢測。至少進行10次有效測量,要求成功率≥60%,相對偏差<33%,得到脂肪衰減值(db/m),同時得到肝臟硬度值(kPa)。根據(jù)脂肪衰減值將肝臟分為4級:<240 db/m為正常;240~264 db/m為輕度脂肪肝;265~295 db/m為中度脂肪肝;>295 db/m為重度脂肪肝。
1.3.2血清sd-LDL檢測 收集空腹8 h的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清。采用過氧化物酶法檢測血清sd-LDL水平,試劑購自北京柏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參考值范圍為90~530 mg/L。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性變量以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非參數(shù)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分類變量以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檢驗。計量資料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繪圖采用GraphPad Prism 6.0。P<0.05(雙側概率檢驗)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例組的BMI、空腹血糖、TG、TC、LDL、sd-LDL、ALT、AST、GGT和CAP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 074~3 098,P<0.05)。見表1。
根據(jù)肝臟脂肪衰減度將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病人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組。3組病人BMI、舒張壓和sd-LDL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7.4~15.2,P<0.05),其中重度組病人血清sd-LDL水平明顯高于輕度和中度組(U=365、130,P<0.05)。3組其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不同程度脂肪肝病人臨床資料比較
血清sd-LDL水平與肝臟脂肪衰減度呈正相關(r=0.37,P<0.01),與TG水平也呈正相關(r=0.55,P<0.01)。見圖1。而血清LDL、TC水平與肝臟脂肪衰減度無明顯相關性(P>0.05)。
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過多的脂肪堆積在肝臟中(>5%的肝細胞組織)導致的脂肪變性[9]。部分病人可有肝細胞損傷、炎癥并出現(xiàn)肝臟纖維化,導致發(fā)生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細胞癌的風險顯著增加[10]。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與體質(zhì)量超標、肥胖以及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11-12]。近期一項大型流行病學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表明,80%以上的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病人處于體質(zhì)量超標或肥胖狀態(tài),其中72%的病人存在血脂代謝紊亂[13]。目前認為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是代謝綜合征的肝臟表現(xiàn)[14]。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病人的BMI、空腹血糖、TG、LDL、sd-LD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脂肪肝與代謝綜合征關系密切。國內(nèi)外有關研究同樣表明,高BMI、TG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是發(fā)生脂肪肝的獨立危險因素[15-16],而且脂肪肝更易導致并加劇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及進展[17]。目前認為,通過生活干預,1年內(nèi)體質(zhì)量下降超過7%的脂肪肝病人肝臟炎癥、脂肪變性以及纖維化程度可得到明顯改善,同時脂肪肝所導致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明顯降低[13]。
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預后差別大等特點[18]。脂質(zhì)代謝異常被認為是發(fā)生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險因素和主要原因[19]。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治療后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相關的脂質(zhì)代謝指標及肝功能指標明顯好轉,同時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明顯降低[20-21]。然而, 目前臨床仍缺乏特異的、靈敏的血清學標志物來評估肝脂肪變性程度。因此,探討影響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嚴重程度的高危因素,尋找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嚴重程度的預測指標對該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預后判斷尤為重要。sd-LDL是LDL中顆粒較小、密度較大的亞組分。近來研究發(fā)現(xiàn),與普通LDL相比,sd-LDL顆粒小,更易穿過動脈內(nèi)膜,且與LDL受體親和力降低,血漿半衰期更長,易被氧化從而被巨噬細胞吞噬并形成泡沫細胞,致動脈粥樣硬化能力更強[22]。因此,高水平sd-LDL已成為重要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23]。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4],然而在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中,sd-LDL的致病作用尚不明確。既往研究顯示,與健康人群相比,sd-LDL在脂肪肝人群中水平升高[25-27],這可能與肝組織固醇調(diào)節(jié)元件結合蛋白-1c(SREBP-1c)調(diào)節(jié)LDL受體,導致脂肪酸代謝失衡、TG合成增多,從而引起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發(fā)生有關[28]。
目前推薦肝臟超聲作為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影像學診斷的首選[29-30],但超聲的靈敏度有限,特別當脂肪變性<20%或BMI>40 kg/m2時容易漏診。CAP因可量化,在診斷和隨訪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相關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中已被廣泛應用[31]。但一項較大規(guī)模的篩查研究結果顯示,血清生物標志物更具有可行性和重復性[32]。聯(lián)合使用生物標志物和影像學檢查可以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度,減少診斷性肝臟活檢的應用[33]。為此,本研究根據(jù)不同脂肪衰減度將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病人進行分層,比較不同程度脂肪肝病人臨床資料的差異。本文結果顯示,隨著肝臟脂肪變程度加重,血清sd-LDL水平顯著升高,兩者具有相關性。2020年韓國的一項研究納入了126例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病人[34],其結果顯示sd-LDL水平與CAP呈正相關,這與本文結果相一致。因此,在影像學檢查缺乏的情況下,血清sd-LDL作為新型血清學標志物可為評估肝臟脂肪變程度提供依據(jù)。
目前研究表明,人群中sd-LDL的偏態(tài)性特征與TG的分布偏態(tài)性相對應[26]。本文研究結果也顯示,在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人群中血清sd-LDL水平與TG濃度密切相關,TG濃度越高,血清sd-LDL水平也越高。這可能是由于高TG血癥可促進LDL從大顆粒疏松LDL向sd-LDL轉變,也可能因為TG與富含TC脂蛋白在膽固醇酯轉運蛋白介導下發(fā)生脂質(zhì)交換,促進sd-LDL的生成。因此,在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病人中,血清TG和sd-LDL水平可作為評估脂代謝障礙程度的指標[5]。
綜上所述,血清sd-LDL水平增高是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血清sd-LDL能夠較為敏感地提示病人肝臟內(nèi)脂肪含量,聯(lián)合影像學檢查可以更加全面地評估肝臟脂肪變程度。血清sd-LDL與肝臟脂肪化程度相關,可作為一種新型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生物學標志物,有助于臨床評估及監(jiān)測病情。但是由于本研究僅為病例對照的橫斷面研究,生活干預或藥物治療前后sd-LDL水平是否發(fā)生變化,以及sd-LDL在脂肪肝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