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毅
【摘? ? 要】洪災、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事關公共利益,受眾關注度高。黨報在做該類事件的新聞報道時,須遵循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開展融媒體報道。本文以《安徽日報》對2020年安徽嚴重洪澇災害的新媒體報道為例,分析了突出移動優(yōu)先的原因和相關報道的特色,提出災害新聞融媒體報道的方式方法與注意事項。
【關鍵詞】自然災害;移動優(yōu)先;用戶黏性;共情力
自然災害是指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居環(huán)境和人類及其生命財產造成破壞和危害的自然現象。[1]洪災,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我國是洪水災害頻繁的國家,黃河、長江等流域曾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流域性重大洪災,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2020年入梅以來,安徽成為全國的強降雨中心。全省平均降水量856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1倍,為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多。梅雨期之長、暴雨日之多、累計雨量之大、覆蓋范圍之廣、梅雨強度之強,均為歷史第一。長江、淮河、巢湖多條支流超歷史最高水位。
洪澇災害面前,安徽日報等主流媒體加強策劃、全媒發(fā)力、派出記者深入災區(qū)一線,傳遞現場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宣傳報道抗洪一線的感人事跡,一批批文、圖、視頻和創(chuàng)意作品迅速推出,傳播效果突出,引發(fā)大量網友的關注點贊。
一、黨報自然災害報道要注重“移動優(yōu)先”
(一)移動優(yōu)先,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智能手機逐漸成為受眾閱讀新聞的“第一平臺”。“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的傳播特點愈發(fā)明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移動優(yōu)先策略,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2]受眾在哪里,哪里就是新聞輿論工作的主陣地、主戰(zhàn)場。可以說,移動傳播時代,受眾遷移的規(guī)律直接決定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屬性和方式。在自然災害這樣的重大事件發(fā)生時,黨報不能只盯著自己傳統(tǒng)的“一畝三分地”,不能在新媒體端失聲失語,而要突出移動優(yōu)先策略,在“兩微一端”推出更快更多更優(yōu)質的新聞報道和融媒體作品。
(二)移動優(yōu)先,是黨報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必修課
當前,我國主流媒體正大力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在融合過程中,需要一次次實踐、一場場“實戰(zhàn)”,以檢驗融合成果、提升融合能力。黨報要緊扣自然災害等重大事件的節(jié)點,全力做好融媒報道尤其是移動端傳播,以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
(三)移動優(yōu)先,是黨報提升“四力”的必要之舉
黨報具有公信力優(yōu)勢,大事看黨報,成為我國受眾閱讀新聞的普遍習慣。另一方面,一些黨報由于機制不暢導致轉型緩慢,新媒體端用戶數低、影響力弱。因此,加強自然災害的融媒報道,既是受眾之需,又是平臺之需,它有助于發(fā)揮黨報優(yōu)勢,增強用戶黏性,助力黨媒進一步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二、做好自然災害新媒體報道,須注重五大原則
(一)務求速度,發(fā)稿“分秒必爭”
自然災害發(fā)生后,受眾對災情及政府應對情況高度關注,如發(fā)聲緩慢,容易滋生謠言。主流媒體必須及時運用新媒體平臺,第一時間傳遞訊息,讓“真相跑在謠言前面”。
2020年7月7日是高考首日。因暴雨影響,黃山歙縣部分考生無法準時到達考場。當天上午,歙縣內澇的視頻、圖片迅速傳遍互聯網,引發(fā)全國關注。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在上午10點前迅速推出《快訊!歙縣首日高考或延遲!》報道;在得到教育部門權威訊息后,中午1時許推出《最新!歙縣考區(qū)語文、數學科目考試延遲舉行》的報道,第一時間傳遞了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的緊急通報;當晚推出《定了!歙縣考生高考語文數學7月9日補考!》的消息。及時而權威的信息,緩解了考生、家長及社會上的焦慮情緒。
洪災期間,安徽日報微信平臺在最短時間內推送了大量汛情通報、防汛應急響應、災情通報、雨水情通報等訊息,運用簡潔的文字、現場的圖片,直接明了地報道汛情,發(fā)稿時效性強、關注度高。如7月14日晚微信平臺獨家發(fā)稿《剛剛,省防指發(fā)出命令!這些人員立即撤離!》,將省防指對長江江心洲和外灘圩人員撤離工作的部署要求及時傳遞給受眾;《快訊:巢湖超歷史最高水位!》短短幾十字簡訊,搶在重大事件發(fā)生后第一時間推出,體現新媒體報道“分秒必爭”特點。
(二)力求深度,“專業(yè)+通俗”有機融合
在用新媒體報道自然災害時,既要求快求新,也不能“浮于表面”,要運用專業(yè)而通俗的解讀,回答受眾“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比如防汛報道中,有許多水利專業(yè)詞匯,這在報紙上缺乏足夠空間來解釋。新媒體平臺就發(fā)揮了“小快靈”的優(yōu)勢,通過文、圖、視頻或創(chuàng)意作品的“多合一”,讓看似矛盾的“專業(yè)+通俗”完美融合。
如《揭秘水文數據下的“防汛大戰(zhàn)”》這篇安徽日報微信端推送的報道,通過現場圖片和水情分析圖,仿佛帶領受眾參觀了水文部門,解釋了一個個專業(yè)的水文數據的來歷,彰顯了用水文技術科學防汛的重要性?!冻鞘杏袃葷?,我該怎么辦?》用當前流行的微信聊天長圖的形式,以“小東”和“小籬”微信對話的形式,趣味性地科普了應對城市內澇的知識,網友紛紛點贊并表示“有趣”“漲知識了!”
2020年7月18日開始,安徽中部多地連續(xù)幾天降暴雨,引發(fā)社會關注。安徽日報微信平臺推出《合肥暴雨百年一遇?還要持續(xù)多久?權威回應來了!》,通過采訪氣象專家,列舉了合肥部分地區(qū)的降雨量,回答了“暴雨為何如此強”“還會繼續(xù)下嗎”等問題。文章圖文并茂、專業(yè)且生動,點擊率高。
(三)彰顯高度,政治新聞巧妙“新媒體化”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傳統(tǒng)媒體及新媒體必須堅守的原則和使命。雖然新媒體平臺在報道中可以放得“開”一點、“活”一點,但仍然要堅守黨報屬性,傳遞好黨委政府的聲音。
政治報道創(chuàng)新或新媒體化,是彰顯黨報新媒體平臺政治高度的重要方式。如洪災期間,安徽日報微信平臺推出《有一個人,跟您一樣關心高考》,報道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赴歙縣督導檢查防汛救災和高考組織工作的新聞。這篇報道將報紙的領導活動稿與新媒體稿寫法相結合,通過圖片、視頻的穿插,展現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大災面前的責任與擔當,傳遞了眾志成城戰(zhàn)勝災難的信心和力量。
(四)體現溫度,注重共情化表達,增強感染力
共情,也稱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由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所闡述的概念。[3]這一心理學概念,也常用于傳播學中,即通過一定的傳播藝術,增強新聞作品的感染力,使得受眾能感同身受地體驗作品的情感表達。
災害事件發(fā)生后,人們會有緊張、焦慮、恐慌的心理,但在救災過程中,也會透過一些事件體驗到溫暖、溫情以及人性的光輝。在2020年洪災中,安徽日報新媒體平臺緊扣一個“暖”字,讓現場生動的融媒體作品“有溫度”。如《現場!被一億立方米洪水包圍,帶你直擊蓄洪后的蒙洼莊臺》通過“文+圖+短視頻”,直擊蓄洪后的莊臺現狀,尤其是短視頻真實感人,通過莊臺群眾樸實的話語,反映了蒙洼人“舍小家、保大家”的大局觀念,視頻在微信、抖音等平臺點擊率高?!稛釡I滾滾中,最后一次望向他》用帶著感情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展現了在抗洪一線犧牲的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的英勇事跡。短視頻《后會無期》中,背景音樂響起配上追悼會的畫面,短短25秒的視頻催人淚下。此外,《謝謝你,大堤上日夜巡守的人!》《向戰(zhàn)風斗浪的小姐姐們致敬!她們是真正的中國軍人》等,圖文并茂地報道了一線抗洪軍民的奉獻精神;《王家壩浴“水”重生》等作品呈現了洪水退去后,受災地區(qū)開展災后重建的現場場景,反映了安徽人民面對洪災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與力量。
(五)把握熱度,緊跟網絡熱點,善于制造話題
互聯網新聞具有“話題性”的特點,一些熱點話題熱度高、關注度大,常常“自帶流量”,主流媒體要善于緊跟熱點、制造話題,把握好新媒體報道的熱度。比如2020年7月下旬,王家壩開閘蓄洪,一時間引發(fā)全國關注。江蘇、河南等媒體及自媒體紛紛推出爆款文章《安徽人,悄悄扛下了所有》《安徽,謝謝你?。?!》,引發(fā)三省網友共鳴。安徽日報緊跟熱點在微信平臺推出《@河南 @江蘇 “一家人,不用說感謝!”》,既是對熱點的回應,又制造新一輪熱點。報道用蓄洪的視頻開頭,以“現代詩寫信”的方式回應了兩省人民,動情而平實地說出“一家人,不用說感謝”。報道刷遍朋友圈,引發(fā)大量網友點贊轉發(fā),不少網友評論:“讓人淚目”“安徽人民真?zhèn)ゴ蟆薄吧頌榘不杖?,我驕傲”?/p>
三、災害新聞新媒體報道的注意事項
(一)不做傳統(tǒng)媒體的“電子版”
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平臺與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規(guī)律、采編機制、表達方式都有所不同,不建議“一稿通天下”,尤其不要將傳統(tǒng)媒體稿件直接放到新媒體上。在災害新聞報道中,要注意“文風的轉換”,在保障基本事實準確的前提下,用新媒體表達將新聞講清楚。
(二)既要抓時效,又要保準確
新媒體發(fā)稿應“快字當頭、分秒必爭”,這不代表可以放棄把關。要在抓時效性的同時,做好報道審核,核實基本事實,校對文圖視頻,做到“快寫、快編、快審、快發(fā)”。
(三)報道要感人動情,不要刻意煽情
災害新聞報道中要報道好人好事,展現大災下的溫暖,但要注意適度原則,不可過度煽情,營造一種悲情氛圍,而要更多體現團結一心、齊心抗災的感情基調。
(四)在災難與傷亡面前要注意新聞倫理
在報道災難造成人員傷亡時,要注意新聞倫理,不要使用過于血腥的圖片、視頻,不要一味追訪遇難者家屬,不要暴露相關人員隱私,注重體現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
注釋:
[1] 黃芙蓉.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新華社,2019-1-25.
[3]章芳.用“共情力”打造新媒體爆款[J].中國地市報人,2021(01):83-84.
(作者:安徽日報經濟新聞中心記者)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