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亞微
(廣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廣安 63800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城市周邊濕地的生態(tài)價值和獨特景觀效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005年,西溪濕地公園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濕地公園作為合理保護與利用濕地的一種新模式,得到廣泛贊譽和認可。它是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tài)旅游和生態(tài)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qū)域,是濕地與公園的復合體。在濕地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水生植物是濕地生命力的體現(xiàn),其在維持整個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豐富濕地景觀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由于缺乏明確的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理論指導,很多城市濕地公園在水生植物景觀營造方面仍存在著忽視自然、缺乏地方特色等問題。
為了摸清四川省成都市濕地公園景觀水體水生植物現(xiàn)狀及其配置情況,對成都市建成的濕地公園及市近郊公園景觀水體中的水生植物進行調查。在樣地調查的基礎上,從生態(tài)功能、景觀營造等多層面對濕地公園水生植物配置進行評價,以期為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和發(fā)展提供參考。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處于北緯30°05′~31°26′,東經(jīng)102°54′~104°53′,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貌類型多樣,為典型的內陸平原型城市。該地區(qū)夏無酷暑,冬少冰雪,氣候溫和,夏長冬短,無霜期長,秋雨和夜雨較多,風速小,濕度大,云霧多,日照少,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自然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水資源非常豐富,有大小河流150條,總長1 500 km,水質優(yōu)異,枯洪變化較小。成都市有湖泊、庫塘194 個,水田16.2 萬公頃,有面積8 hm2以上的濕地351 個,總面積21 067.57 hm2,植被面積2 020.29 hm2,已建成9 個人工生態(tài)濕地公園[2]。
本研究于2019 年10 月—2020 年9 月對成都市區(qū)7 個濕地公園(青龍湖濕地公園、興隆湖濕地公園、白鷺灣濕地公園、江安湖濕地公園、錦城湖濕地公園、北湖濕地公園、南湖濕地公園)的景觀水體中的水生植物群落進行調查,與都市近郊區(qū)的活水公園、麓湖生態(tài)城進行對比。根據(jù)濕地公園景觀水體的具體形狀和大小進行采樣點設定,現(xiàn)場拍照并逐一記錄水生植物的種類以及生長情況,再通過《水生植物圖鑒》及《中國植物志》,歸類統(tǒng)計出水生植物的生活型、觀賞特性以及花期[3]。
水生植物的配置模式以挺水植物為主,輔以浮葉和沉水植物,以豐富水面景觀,形成立體的景觀效果。從生態(tài)功能、景觀營造等多個層面,對成都市濕地公園的水生植物配置形式進行景觀分析。
成都市7 個濕地公園景觀水體中的水生植物種類見表1。調查發(fā)現(xiàn),在7 個成都市濕地公園的景觀水體中,常用的水生植物共有41 種,屬于23 科34 屬,其中濕生植物21 種,占51.2%;挺水植物10 種,占24.4%;浮水植物6 種,占14.6%;沉水植物4 種,占9.8%。從濕地公園景觀水體水生植物應用頻度可知,濕生植物以千屈菜、粉美人蕉、風車草等居多,挺水、浮水植物則以菖蒲、梭魚草、粉綠狐尾藻等為主,分布較廣,其中粉綠狐尾藻作為外來品種,可以浮水生長,而狐尾藻在我國的原生品種較多,絕大多數(shù)為純粹的沉水品種。白鷺灣濕地公園作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所用植物較為豐富,管理較為到位,野生雜草較少,多樣性指數(shù)最高。相對于活水公園、麓湖生態(tài)城來說,7 個濕地公園的水生植物種類要多于城市公園,部分鄉(xiāng)土植物如水蓼、酸模葉蓼等在這兩個公園景觀水體中未發(fā)現(xiàn)。
表1 成都市濕地公園景觀水體水生植物名錄
調查的7 個成都市濕地公園中,景觀水體水生植物配置模式大體為“沉水-浮水-挺水”,配置形式較為豐富,但整體景觀效果參差不齊。除用于叢植的水生植物多是觀賞性較高且種類較為豐富的植物外,還存在植物配置較為單一、層次感不夠豐富、景觀季相變化不足等問題。
3.2.1 水面植物景觀營造分析
水面景觀常用適宜水面生長的浮葉及漂浮植物作為主要造景材料。水面區(qū)域常用的植物配置形式有荷花+睡蓮、睡蓮+菖蒲、再力花+荷花+荇菜、睡蓮+荇菜,成都濕地公園的大范圍水域中均有應用。以荷花為主要植物,點綴再力花、睡蓮等植物,是較為理想的一種植物配置方式。但要注意的是,種植水生植物時,要注意留出一定的空間,為水邊的樹木留出形成倒影的位置。隨著近年來觀賞草的盛行,濕地公園中也加入了觀賞草的應用,在水面上應用最多的就是蘆葦、變種花葉蘆葦及相似種蘆荻,可體現(xiàn)生態(tài)野趣,但水域面積較小的公園不推薦使用。
3.2.2 駁岸邊植物景觀營造分析
位于陸地與水體交界的駁岸邊區(qū)域是濕地公園中植物景觀最為豐富的地方,因此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通過岸線植物景觀營造達到水體和陸地之間自然過渡。這類地帶的植物多以耐水濕的挺水植物為主,可片植、混合種植、自然種植,但最重要的是立面層次感的搭配。在成都濕地公園駁岸邊植物配置形式較好的有黃花鳶尾+睡蓮+狐尾藻、黃菖蒲+再力花+風車草+睡蓮+狐尾藻、美人蕉+花葉蘆竹+狐尾藻+睡蓮、再力花+美人蕉+花葉蘆竹+狐尾藻、風車草+再力花+狐尾藻、風車草+千屈菜+睡蓮+狐尾藻。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駁岸線植物配置沒有考慮到與陸地與水面植物景觀相互呼應,過渡較為生硬,景觀效果不夠協(xié)調。因此,在植物配置的過程中要做植物層次分明、形色合理搭配,營造出整體協(xié)調、豐富多彩、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
3.2.3 植物景觀季相變化分析
總體來說,成都市濕地公園水生植物季相較好,觀花植物種類、色彩較為豐富,但也與其他公園景觀一樣存在著缺乏優(yōu)質冬季景觀這一問題。濕地公園在春夏季節(jié)植被生長繁茂,生機勃勃,在秋冬季節(jié)則呈現(xiàn)出一片凋零衰敗的景象,大大降低了整個公園的觀賞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游客的游覽體驗。建議后期適當增加常綠水生植物的種類與數(shù)量,以美化冬季景觀。
成都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雨,眾多類型各異的水體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廣闊的場所。本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成都市濕地公園景觀水體水生植物共有41種,分屬于23 科,由于受到傳統(tǒng)水生植物應用的限制,景觀水體中的水生植物多為常見種。據(jù)初步統(tǒng)計,川渝地區(qū)共有濕地維管束植物707 種,隸屬128 科368 屬,可見大量的本土水生植物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有待于進一步開發(fā)應用[4]。
成都濕地公園景觀水體水生植物配置形式較為豐富,但景觀效果仍有待提高。在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過程中,應從生態(tài)性、美觀性、人性化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濕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