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紋,賈子欣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三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急性腦梗死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腦動脈血流中斷,進而引發(fā)局部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1]。近年來,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呈上升趨勢,但目前其具體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依達拉奉為常見的神經(jīng)保護劑,可以清除自由基,減輕自由基對腦細胞的損傷,進而降低神經(jīng)元的受損程度,但單獨用藥治療效果不突出[2]。急性腦梗死在中醫(yī)學屬中風范疇,瘀血阻絡為主要病機,銀杏內酯注射液含有白果內酯、銀杏內酯 A、B、C 等主要成分活性成分,由有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的銀杏中提取而來,可發(fā)揮抗血小板聚集、保護微血管、抗炎等作用[3]。研究[4]表明,銀杏內酯注射液在缺血再灌注嚙齒動物模型中發(fā)揮神經(jīng)保護作用。為進一步探討銀杏內酯注射液聯(lián)合依達拉奉對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機制,因此開展本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三科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5例。觀察組,男41例,女34例;年齡45~75 歲,平均(59.83±7.96)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3~56 h,平均(24.76±10.52)h。對照組,男39例,女36例;年齡47~78 歲,平均(60.86±8.02)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5~60 h,平均(26.92±11.23)h。2 組臨床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
1.2 納入標準 1)發(fā)病時間<72 h 者;2)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5》[5]、《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相關診斷者;3)首次發(fā)病者;4)入院前未經(jīng)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療者;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標準 1)外傷所致者;2)顱內占位性病變、腦出血者;3)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4)有出血傾向與既往有腦卒中病史者;5)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肝病、腎病者;6)妊娠或哺乳期婦女;7)合并全身性感染者;8)因病情加重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等。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依達拉奉注射液(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71130,國藥準字H20080592,20 mL:30 mg)治療,取30 mg依達拉奉注射液溶于氯化鈉注射液(100 mL,0.9%)中靜脈滴注,每日2 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銀杏內酯注射液[成都百裕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60912,國藥準字Z20110035,每支裝2 mL(含萜類內酯10 mg)]治療,取10 mL 銀杏內酯注射液溶于氯化鈉注射液(100 mL,0.9%)中靜脈滴注,每日1 次。2 組均連續(xù)治療14 d。
1.5 觀察指標
1.5.1 2 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 療效評定標準[7]:根據(jù)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變化可將2 組治療后的療效分為基本痊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顯著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低于18%)。
1.5.2 2 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評分比較 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與歐洲卒中評分(ESS)[9]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2 組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其中NIHSS 評分共15 個項目,分數(shù)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jīng)損傷越嚴重;ESS 評分共14 個項目,分數(shù)0~80 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經(jīng)損傷越嚴重。
1.5.3 2 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腦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4 ℃條件下2 000 r/min 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DNF)、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S100β水平。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以[n(%)]、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以χ2檢驗、t檢驗比較。
2.1 2 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 =75 )
2.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和ESS 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和ESS 評分比較(,n =75) 分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和ESS 評分比較(,n =75) 分
注: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MCP-1、CRP、TNF-α 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MCP-1、CRP、TNF-α 水平比較(n =75)
2.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腦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 組患者BDNF 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NSE 和S100β 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腦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n =75 ) μg/L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10],約50%~70%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會遺留神經(jīng)功能障礙[11]。依達拉奉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常用藥物,可增加腦血流量、減輕腦水腫,減少由于缺血而導致的腦組織的損害,最終減輕神經(jīng)元損傷,但單獨用藥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2]。
急性腦梗死在中醫(yī)學屬于“中風”的“中經(jīng)絡”范疇,風、瘀、熱(火)、濁、痰濕等是其主要病因,而其主要病機在于正氣尚充、邪氣盛實,血瘀痰濁閉塞心脈、心脈不通,氣虛血瘀證、痰瘀互阻證、寒凝心脈證及正虛陽脫證為常見癥候[13]。銀杏具有通經(jīng)活絡、止血化瘀、斂肺平喘與化濁降脂等功效,中醫(yī)常用于瘀血阻絡、胸痹心痛及中風偏癱等治療[14]。銀杏內酯是銀杏的藥效成分,研究[15]顯示,銀杏內酯注射液可減輕出血性腦梗死患者腦水腫,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且安全有效。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而ESS 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銀杏內酯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銀杏提取物具有抗炎、抗過敏、抗休克、防治老年癡呆等作用,動物實驗[16]顯示,銀杏內酯可抑制腦缺血/再灌注過程中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升高,進而緩解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老齡大鼠的神經(jīng)損傷;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后,輕度的缺血可誘導級聯(lián)炎癥反應,導致大量炎癥介質釋放,加重急性腦梗死[17]。秦德友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銀杏葉提取物治療急性腦梗死,在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的同時,也可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減輕腦損傷的炎癥反應,改善腦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MCP-1、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銀杏內酯注射液可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癥反應,減輕神經(jīng)細胞損傷,從而緩解病情。
BDNF 可有效修復神經(jīng)組織損傷,當其含量降低時,表示神經(jīng)損傷嚴重;NSE 有維持神經(jīng)元細胞膜興奮性的作用,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后,NSE 含量可顯著升高;S100β 可阻礙神經(jīng)損傷的修復,加重患者病情[19]。銀杏內酯注射液具有顯著抗血小板聚集、保護腦血管的作用,文獻[20]顯示,銀杏內酯注射液聯(lián)合丁苯酞治療未溶栓急性腦梗死患者,可抑制炎性反應,減輕神經(jīng)功能損傷;此外,銀杏內酯注射液可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有效提升線粒體呼吸鏈功能,改善腦組織代謝水平,有助于進一步降低缺血、缺氧對神經(jīng)元與膠質細胞的損傷[2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NSE、S100β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BDNF 水平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銀杏內酯注射液聯(lián)合依達拉奉可更有效地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腦損傷標志物水平。
綜上所述,銀杏內酯注射液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可顯著降低患者血清MCP-1、CRP、TNF-α水平,抑制炎性反應,同時減輕神經(jīng)損傷,改善腦功能,且其效果優(yōu)于單純依達拉奉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