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蘿餅是北京傳統(tǒng)點心?,F(xiàn)在卻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很簡單,沒有原料。藤蘿餅的原料是藤蘿花。藤蘿花在春末開花,是谷雨花。
梁實秋說“玫瑰花開,吃玫瑰餅;藤蘿花來,吃藤蘿餅”。臨近“谷雨”,北京正藤蘿花開。
北京小區(qū)公園里,多有藤蘿,現(xiàn)在大多架在水泥筑的架子上。蘿藤像中國畫里畫的一樣,纏纏繞繞橫生豎長,蔓條勁拔。老遠(yuǎn)就能聞見藤蘿花清香的味道。
藤蘿在中式園林里多做點綴。蘇州博物館有中庭,一株藤蘿扶搖直上,參峨茂盛,虬蟠糾錯。藤蘿下有茶飲桌椅,可供游人品啜,一杯清茶可以,一杯咖啡也可,一下子,帶出中西方文化交和,有一種時空交錯美,融合之美。這是蘇州博物館的點睛之筆。在傳統(tǒng)中標(biāo)點現(xiàn)代,形成對立,層次分明,東西兩界,是貝聿銘的手法。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也如是。
藤蘿花顏色很美,紫玉垂垂,一片淡紫色的云霞。一層層,白色透著似有似無的粉紫。這種紫色很優(yōu)雅,如果愛穿這個顏色的女生,一定是淑靜的;或者皮膚脂白的。
藤蘿餅上市了,據(jù)說舊時的餑餑鋪,門口要立上一塊牌子,大書“鮮藤蘿餅上市”。紫藤花沒啥味道,只是有絲絲縷縷的甜,這甜也是糖漬出來的。
藤蘿餅有兩種制法。用藤蘿糖加胡桃白仁、榛子仁、杏仁、薄荷及小茴香末擦勻作餡。一,用面粉、白糖、香油和成面團(tuán)制皮,包以藤蘿糖餡,烙烤而成。形扁圓,面乳白,底金黃,質(zhì)酥松綿軟,味香甜盈口。二,藤蘿花要在似開未開時,摘去蕊絡(luò),僅留花瓣,用水洗凈,中筋面粉發(fā)好搟成圓形薄片,抹一層花生油,把小脂油丁、白糖、松子、花瓣拌勻,鋪一層藤蘿花餡兒,加一層面皮疊起來蒸。蒸熟切塊來吃,花有柔香,襲人欲醉。
女作家凌叔華曾經(jīng)在北京宴請?zhí)└隊?,招待泰戈爾的點心,就是百枚新鮮玫瑰花餅和百枚新鮮藤蘿花餅,茶是家中小磨磨出的杏仁茶。這一切很投合詩人的趣味,泰戈爾曾說,凌叔華比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徐志摩稱贊凌叔華,說她的文字散發(fā)著“一種七弦琴的余韻,一種素蘭在黃昏人靜時的微透的清芬”。舊時代文人的情愫,是干花,隔了一個世紀(jì),還是有芬芳盈袖。
萬家閉戶驚風(fēng)雨,東城遙望紫藤新。公園的藤蘿花是公物,不能采摘,只供觀賞。藤蘿餅,漸漸離我們遠(yuǎn)去,成為正在消失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