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峰 Shao Xiaofeng
(中國美術館,北京 100010)
中國歷史進程中的物質文明形態(tài)是支撐中華文明的有形脊梁,它架構中華民族的精神場域,規(guī)范國人的日常行為,引導文化發(fā)展的可能走向。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家具及其形制,已內化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滲透到國人血液之中。
為倡導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多邊機制及區(qū)域合作,“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應運而生。筆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敦煌壁畫中的家具圖式研究》(16BG104)是“絲綢之路”古代設計研究的細化,為呈現敦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積極作用提供具體化成果。
家具作為造物設計的重要內容,是呈現人類生活方式、藝術理念、社會規(guī)范的載體,折射了造物的內在精神。中國人起居方式之所以實現了由低坐向高坐演進的千年之變,主要在于“絲綢之路”文化的影響,敦煌①本文所研究的敦煌是“大敦煌”概念,除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還包括甘肅瓜州縣(原安西縣)的榆林窟與位于莫高窟正家具圖式是其中的重要見證。敦煌莫高窟是全世界迄今為止連續(xù)建造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其壁畫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學是早已成為國際顯學的重要學術領域。就敦煌壁畫中的家具圖像而言,已經形成了較為鮮明與系統(tǒng)的圖式,能夠進行共性總結與個案研究。
■圖1 初唐莫高窟220窟北壁壁畫中的燈架(右為線描解析圖)
■圖2 盛唐莫高窟103窟東壁窟門南側壁畫《維摩詰經變》中的高座
■圖3 盛唐莫高窟328窟西壁龕頂壁畫《彌勒佛說法圖》中的須彌座式扶手椅線描解析圖
■圖4 晚唐莫高窟196窟西壁壁畫《外道皈依》中的筌蹄
圖像學在當代中國學界已成為顯學,這在藝術研究之中顯得更為突出,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圖像的圖像學研究仍較為薄弱,尚需更多的學人進行深入的探索與挖掘。本文所探討的圖式與圖像關系密切,所謂圖像,即人為之形象或影像,而非自然視像,圖像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與廣泛的視覺形式。圖式,即圖像呈現方式,具有程式化、結構化特征,一旦形成,還具有穩(wěn)定性、概念性特征。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家具圖式是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結構化與穩(wěn)定性、概念性特征的家具圖像的呈現方式。通過研究敦煌家具圖式,可以揭示敦煌壁畫如何生動地見證中國中古時期家具圖式的嬗變與發(fā)展。另外,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中的部分佛教雕塑中也展現了一些家具形象,它們對于佐證敦煌壁畫中家具圖式的演進也具有重要作用。
敦煌壁畫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一頁,其歷史從前秦開始,至元代接近尾聲,前后持續(xù)了一千多年,幾乎展現了我國佛教藝術興起、繁榮和衰弱的整個過程。她雖然歷經人為和自然的劫難,但是至今保留的壁畫面積仍多達約45000㎡。其杰出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北魏到五代時期,這一期間的壁畫在描繪佛本生、經變故事的同時也通過大量畫面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家具圖像,并構成了一系列的家具圖式。
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瑰寶,敦煌壁畫雖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沖刷,今天看來,有的色塊剝落,有的顏色變得暗淡,有的顏色因氧化而變黑,但那瑰麗奇異的面貌仍有著動人心魄的魅力。佛教藝術自西域傳入,在表現手法與色彩上給中國繪畫帶來新的啟示,特別是反映在壁畫上。譬如,敦煌壁畫北魏洞窟就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面貌,繪畫風格承襲漢、魏傳統(tǒng),并有著印度和中亞、西亞的藝術風采。正因為有著外來文化的影響,早期敦煌壁畫藝術富有濃厚的異族情調與裝飾意味。由于當時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來往于絲綢之路的商賈們把這里當成朝拜圣地而不惜捐獻大量財力修建洞窟,如此一來,召來了許多優(yōu)秀的畫工。正因為有了四方大量的捐助,這些高手們不但可以運用優(yōu)良的顏料作畫,使得筆底的壁畫絢麗奪目,而且精心構思,大膽想象,潛心創(chuàng)作,顯示了敦煌佛教美術的巨大魅力。發(fā)展到了唐代,敦煌壁畫逐漸擺脫了外來畫風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具有本民族風格的新的壁畫藝術。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變”為最多,畫面以石青、石綠、中黃等為主色,以線勾描,有些還使用金、銀,顯得精致厚重,烘托出金碧綺麗、氣象萬千的宗教氛圍。畫工們還借助于對社會生活、風土習俗的細致觀察,將畫中的世界表現得惟妙惟肖,有些頗具世俗性與人情味。又由于敦煌洞窟中多題有當時落成的紀年,這樣一來,敦煌壁畫成為可信的歷史研究資料,彌足珍貴。
研究敦煌壁畫中的家具,與圖像中的家具文化息息相關,這體現在諸多方面,譬如,中國傳統(tǒng)家具與繪畫的關系就十分值得分析,本人近年來一直對此進行專門闡釋,希望引起學界與收藏界的重視。畫中家具的研究也很重要,例如,當我們解讀宋畫,就會發(fā)現其中描繪了許多精彩的家具圖像,值得深入研究,這些在拙作《中國宋代家具》[1]中得到了部分反映,在學術界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因此,當我們以這種視角去審視豐富多彩的敦煌壁畫時,這種家具與繪畫形式關系的互動是相當明確的,也是十分吸引人的。
利用敦煌圖像來研究中國古代家具圖式,不但可拓寬敦煌學研究的領域,還可為中國家具史的研究增添實質性成果。千年之前的國人如何起居?講壇上說者、聽者如何就座?餐廳中食客怎樣就餐?床、榻、案、幾、椅、柜有哪些功能?架具(圖1)、高座(圖2)、扶手椅(圖3)、筌蹄(圖4)等家具形制特色如何?這些皆可在敦煌圖像中找到生動而形象的答案。
敦煌圖像中所反映的家具圖式近年來得到學界關注,產生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著作有一部,相關論文有數篇。楊森《敦煌壁畫家具圖像研究》[2]是關于敦煌壁畫家具圖像并梳理相關文獻的成果,它將敦煌壁畫家具劃分為南北朝、中唐、五代宋三大時期,并分為床榻類、坐具類、幾案類、雜項類進行敘說,列示了家具分類表,與敦煌以外地區(qū)同類家具的形態(tài)進行了比較。論文中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暨遠志發(fā)表在《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2、3、4期上的3篇論文[3-5],分別以“繩床及相關問題考”“金獅床考”“胡床雜考”為題,將敦煌壁畫中出現的繩床、金獅床、胡床進行了個案研究,厘清文獻,辨識了敦煌壁畫中這三種家具圖像。胡德生《從敦煌壁畫看傳統(tǒng)家具》[6-7]則從整體上對敦煌壁畫家具進行概說,突出了這一領域的家具史與文化史意義。還有一些論文在主要論述其他問題的過程中涉及了敦煌壁畫家具,對本課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另外,劉顯波、熊雋所著《唐代家具研究》[8]一書則從分析唐代家具形態(tài)逐漸深入工藝技術與人文內涵等層面,梳理了唐代坐臥具、坐具、承具、廢具、屏障具、架具諸類型。通過發(fā)掘探析文獻資料理清唐代家具的名物關系,進而通過圖像、實物資料探究各類家具在唐代的基本形制與發(fā)展、分化、演進過程及其基本使用情況。分析唐代家具的結構及裝飾工藝的發(fā)展水平、藝術風貌、審美取向,并從唐代建筑、文化交流與傳播、社會生活,闡述其與唐代文化的內在關聯。其中涉及唐代家具面對相關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尤其是受到異族文化沖擊時的調適與融合。對于敦煌家具圖式的其他研究則可參見筆者刊發(fā)的系列學術論文[9-20]中。
然而,以上成果雖然在表述中多樂于使用圖像一詞,但是在具體研究中幾乎沒有涉及現代圖像學理論,至于從理論意義上闡釋敦煌家具與國人起居方式的千年之變的關系,以及敦煌壁畫是如何見證中國家具的演變模式的,至今所見仍然較少。
近十幾年來,經過相關專家的大力翻譯、介紹、梳理與研究,以潘諾夫斯基(E.Panofky)、貢布里希(E.H.Gombrich)為代表的西方圖像學的理論與方法被紛紛引進中國。然而遺憾的是,中國學者們多熱衷于圖像學理論的探討與方法的介紹,而至于如何利用這一整套的理論與方法來解決中國藝術圖像的問題,卻似乎仍不知所措,至今仍少有學者真正從圖像學的角度梳理過中國古代圖像文化,至于敦煌圖像中的家具圖式則關注者更少??磥?,要做到圖像學理論與實踐在中國的真正融合,除了下大氣力學習現代圖像學理論并學以致用之外,還要具有更為廣闊的研究視角,更要精通中國藝術的相關理論與實踐。
敦煌壁畫中的家具研究這一課題在學術界取得的成果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精通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家具兩大領域的專家較少,因此導致在中國家具史研究中,宋代以上的部分至今仍是空缺,宋代家具研究則以拙著《中國宋代家具》為代表。因此,想要研究好南北朝到五代的家具史,敦煌圖像是十分重要的資料,需要加以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利用圖像學新方法來探究敦煌壁畫,可以揭示中國家具千年之變的內因。而通過敦煌家具圖式的風格之變、造型之變、裝飾之變的呈現,敦煌家具圖式的千年之變也可以得到較為清晰而穩(wěn)定的展現。
就敦煌壁家具圖式的探索路徑而言,可以借鑒考古學、文獻學、圖像學、敦煌學、美術學的既有成果,多維考證,交互闡釋。為建立通過敦煌壁畫研究古代家具的理論基礎,首先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家具的關系進行了概述,分析了繪畫中的家具與家具上的繪畫,并對中國傳統(tǒng)家具與繪畫線條、色彩、章法、意蘊的關系進行闡釋。接下來對高型家具進入中國的背景,敦煌壁畫中低坐家具圖式的延續(xù)、本土家具圖式的發(fā)展、高坐家具圖式的融入、外來家具圖式的漢化、特色家具圖式的創(chuàng)制,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其間既有整體性描述,也有縱深式個案探索,并著力對具有代表性的敦煌家具圖式進行深入的圖像描述、分析與詮釋工作。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敦煌家具圖式的文化表征,即家具文化的有機交匯,家具演變的生動見證,中古家具的宏觀展現,佛教元素的全面貫穿,有機拓展了敦煌壁家具圖式的學術空間。
目前,已收集到敦煌文書記載的3萬余字家具資料,結合家具史文獻及圖式進行分類甄別,展開整體性文本解析,這對于深入研究敦煌家具與相關文化意義較為重大。
十余年來,筆者帶領團隊探索建立起敦煌家具文本與圖式的研究基礎,使這項“絲綢之路”古代設計的深化研究,為呈現敦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積極作用提供具體化、客觀化成果。
敦煌家具圖式主要研究以敦煌壁畫為主的敦煌藝術如何見證中國中古時期家具圖式的發(fā)展與嬗變,這是中國家具史研究中的一個特殊內容。長期以來,對于這一領域,不但探索的學者少,而且能在圖像學研究上進行深入系統(tǒng)研究的成果也不多,這是筆者帶領團隊展開研究的文化動因。其實早在2004年,當筆者在撰寫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傳統(tǒng)家具與繪畫的關系研究》(獲評2006年度江蘇省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時,就感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曾以之作為一章進行過闡釋。當筆者完成了博士后出站報告《宋代家具研究》(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發(fā)表了系列論文[21],并于2010年出版了拙作《中國宋代家具》(獲評第二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優(yōu)秀圖書獎優(yōu)秀學術著作類一等獎)之后,就越發(fā)覺得需要對敦煌壁畫與中國家具的千年之變這一領域進行深入闡發(fā),以便于將中國古代家具的深入研究上溯到南北朝、隋唐、五代,打通中國中古時期家具研究的瓶頸,為將來撰寫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家具史》奠立基礎。
一代國學大師、藝術大師、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先生(1917-2018)對筆者的指導與鼓勵也十分重要。饒宗頤先生是我國敦煌學研究的先行者與泰斗,相關著述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筆者曾為此撰文《中流自在心——饒宗頤先生的治學之道》[22]進行總結。譬如,1952年,饒宗頤先生開始敦煌學研究與從事《道德經》的校勘工作相關,最先對索?寫卷(有建衡年號)進行研究及校磡;1956年,饒宗頤先生在香港東南書局出版敦煌本《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1978年,饒宗頤先生在法國遠東學院出版《敦煌白畫》,顯示出可貴的學術首創(chuàng)性;1980年,饒宗頤先生在日本京都講學,受二玄社邀請擔任《敦煌書法叢刊》主編,分類影印,從1983年起,月出一冊,共二十九冊,前后歷時三載,這為國際敦煌學事業(yè)的首創(chuàng);1987年,饒宗頤先生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的幫助下建立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1992年,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遷至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延攬國內學人蒞港從事專題研究,并主辦雜志《敦煌吐魯番研究》,由季羨林、饒宗頤、周一良主編,每期30萬字,出版到第12期。2003年,香港大學建立饒宗頤學術館,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遷至該館,這里成為敦煌學研究的重鎮(zhèn)。
■圖5 邵曉峰向饒宗頤先生匯報學術研究進。左二為陳偉南會長,右二為饒清芬女士
■圖6 邵曉峰著《敦煌壁畫與中國家具的千年之變》,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4年12月版
正因為以上緣由,20余年來,筆者也一直主動地尋求“學藝雙攜”的契合點,加強自己在理論與實踐,書法與繪畫上的修養(yǎng)與交融,并對饒宗頤先生的學術動向持續(xù)關注,總希望能得到機會當面向先生請益,能有機會在其身邊學習則更佳。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8月底,筆者有幸申請到“江蘇省首批高校優(yōu)秀中青年教師和校長研修計劃”的資助,并在熱心好友的幫助之下,來到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從事訪問學者工作。記得來饒宗頤學術館工作的第一天,筆者就有幸拜見到時年96歲的饒宗頤先生,他對筆者的學術研究與藝術創(chuàng)作鼓勵良多,并為筆者在饒宗頤學術館的合作研究項目《敦煌壁畫與中國古代家具研究》即興題詞:“研討精微,能集中在敦煌壁畫,展開新局,令人敬佩!壬辰選堂(饒宗頤號選堂)?!币淮髱煂ν磔叺囊笄嘘P愛令筆者感動不已。在接下來的一年里,筆者與饒宗頤先生深入交流(圖5),長期身處學術館濃郁的學術氛圍中。譬如,筆者在饒宗頤學術館工作的辦公室,周圍都是先生捐給香港大學的著述、藏書與藝術資料,三面墻壁上掛的均是先生的書畫真跡,可時時揣摩。處于這樣得天獨厚的學術環(huán)境,筆者一直倍加珍惜。本研究項目的整體構思成熟于饒宗頤學術館,主要內容寫于饒宗頤學術館,部分參考資料采于饒宗頤學術館,研究題詞、書名題簽得自饒宗頤先生,研究成果還作為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饒宗頤先生創(chuàng)立)叢書第一輯第一種出版發(fā)行(圖6),也是來自饒宗頤先生的大力推薦。這也為筆者獲得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敦煌壁畫中的家具圖式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因緣聚匯的是,2017年11月18日-26日,由中國美術館、香港大學主辦,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承辦的“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巡回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時筆者剛由南京林業(yè)大學調入北京工作,擔任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負責人、教授。得益于在中國美術館工作的便利,筆者全方位見證了北京觀眾與藝術界對于饒宗頤先生藝術與學術的推崇與喜愛之情。此次展覽是繼饒先生在法國的巡展后來到中國美術館,101歲高齡的饒先生親臨展覽現場并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自己的4件(套)中國畫、6件(套)書法作品。這些作品進一步完善并延伸了中國美術館的現代美術收藏序列,澤被后世。
謹以本研究成果獻給饒宗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