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森 吳丹
摘 要:由于中西方園林存在著不同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所以中西方園林的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但它們又同屬世界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璀璨的瑰寶。文章通過分析中西方園林的歷史演變、文化差異以及二者的共性,探究中西方園林交融的過程來展望未來世界園林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西方園林;文化差異;園林交融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0年遼寧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獨特精神內涵的數(shù)字化保護性開發(fā)研究”(S202010165001)研究成果。
中西方園林存在著差異,也存在著共性。本文通過對中西方園林的差異與共性進行分析,探討未來園林的發(fā)展趨勢。
一、溯源與文化內涵的不同造成的中西方園林的差異
(一)溯源的差異
中西方園林藝術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它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文化、經濟、政治、思想的載體。園林藝術是人類幾千年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提升生活環(huán)境的過程。由于中西方園林溯源不同,所以其表現(xiàn)手法有所差異。
中華文明起源于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長江、黃河流域,所以中式園林的設計多是效仿自然、探索自然的形式之美。
西方園林起源于尼羅河文明,尼羅河流域沒有中國那樣豐富的地貌,但定期泛濫的尼羅河造就了大量適合農作物生長的耕地。人們將方形的耕地劃分成若干格,所以以幾何美學為核心的西方園林也由此誕生。
(二)藝術層面的差異
從藝術作品上看,中國藝術比較突出的特點表現(xiàn)就是注重意境,講究情景交融。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通過散點透視和大量留白展現(xiàn)出了深遠的意境,欣賞中國山水畫非常需要欣賞者的想象力,一幅山水畫在濃墨與留白之間給人無盡遐想。山水畫更是畫師情緒的載體,體現(xiàn)了文人墨客超脫世俗、歸隱田園、寧靜自然的情緒狀態(tài)。中國園林在設計上也講究情景交融,很多時候人在觀景時會自然而然地與景色融為一體。園中的小徑通幽則給人以無限遐想,讓人流連忘返。
西方藝術從誕生初期就注重寫實、細致入微。在西方,無論是雕塑還是油畫在初期都更注重寫實,通過對畫作的細節(jié)刻畫體現(xiàn)人物或者景物最真實的一面。早期的雕刻藝術家們也十分看重雕塑的比例關系與空間關系,準確地營造出雕塑的體態(tài)之美,所以透視學也誕生于西方。由此可見,西式園林中嚴謹?shù)谋壤P系與空間關系正是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因此西方園林設計整體布局工整,細節(jié)之處十分精巧。
(三)文學層面的差異
中國古詩詞可以用寥寥數(shù)詞描繪出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一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便給人無限意境,寄托了作者的愁苦之情。很多西方人無法理解為什么由幾個名詞組合而成的詩句能有如此豐富的含義,因為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多是理性化的,很難理解中國古詩文的奧妙。中國的園林造景設計也像古詩詞一樣,通過山、水、植物的擺放就可使人感受到無限意境,一個個景物就像一句句小詩,訴說著造園者與園主人的悲歡。
西方文學對文字的刻畫可以說細致入微,莎士比亞可以在文章中把細節(jié)描繪得淋漓盡致。這種細致的寫作方式好像把一場舞臺劇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卻沒有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同樣,西方園林雖然嚴謹工整,但缺少讓人想象的空間。
(四)哲學層面的差異
中國古代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古代的園林設計形成了很大啟發(fā)。莊子與老子生活在奴隸制與封建制交替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制度的更替,階級矛盾加劇,老子提出了“自然無為”的理念。他認為文明所帶來的罪惡是人們“有為”所致,要消除罪惡,就要以“無為”來代替“有為”。“無為”并非無所作為,并非“寂靜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而是因時就勢,如“水之用舟,沙之用鳩,泥之用輴”,“無為”的結果是“無不為”。中國園林設計在表現(xiàn)上也遵從自然,體現(xiàn)自然和諧之美。同時,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蓖瑯芋w現(xiàn)了自然之美,促使中國園林設計形成了以探索自然為核心的發(fā)展趨勢。
西方唯物主義的代表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理式”的概念,所以在西方園林設計中調理性、精確性、邏輯性和規(guī)律性占主導地位。西方理性化的思維方式使西方園林追求幾何之美。
(五)設計構造上的差異
中式園林絕大多數(shù)以圍墻封閉的景象呈現(xiàn),其中的景物藏于園內,在一方天地中盡顯靜物之美;以樹木林木突破空間的束縛,在有限的空間內表現(xiàn)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因為四周高聳而堅實的圍墻是相對來說比較封閉的,所以其需要一些富有跳躍感的樹木雜糅其中,將一個密閉幽深的空間分割成若干富有生命活力且靈動的小格局。古人更講究亭臺樓閣相互借景的布局手法,以花草樹木點綴古典園林景觀,使其原本局限清靜的空間建筑產生變幻。在相對古典的造園手法上加入一些自然旋律,例如富有詩意的樹、挺拔的木、鮮艷的花、活躍的水、堅硬的石、堅韌的竹,寄情于景。其中運用的植物往往有其特殊的含義,這也更符合古人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審美,在格局中無限擴大增添生命,使其變成豐富多變的空間。古人更偏愛的一些富有意義的植物,如堅貞、高潔、挺拔的梅、蘭、竹、菊等植物應用其中,加上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裝飾裝潢,別有一番意境。園中的石山、假山、假石等景象更為獨特。造物矗立其中顯得單薄而孤立,于是便講究水石結合的意境——用水的清潔和石的堅硬相結合、相對比,便有了更加豐富巧妙的空間布局。水代表著萬物之源,石代表著萬物之堅,二者結合則體現(xiàn)出先民在曠闊陸地上造園的造詣。
西方園林在文藝復興后發(fā)展產生出很多不同的體系。在當時大環(huán)境順應的引導下,西方造園以浪漫派、古典主義等風格不斷變化,“歐式建筑”也由此衍生。在西方文化以及傳說的基礎上,園林設計更加肯定水池、噴泉、雕塑在其中的作用。和中式不同的地方也出現(xiàn)了,西方園林更強調事物的人工美感,將人工美感融入到建筑體系之中,探究事物的整體性和規(guī)律性,雖然布局分割不是對稱體系,但是噴泉水池這些強調“人”本身的藝術構造,在建造上更講究整體對稱和細節(jié)堆砌。
二、中西方園林藝術的共性
雖然中西方園林由于起源、文化內涵、哲學思想、造園手法上有所差異,使得中西方園林的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但中西方園林在本質上也有許多共性。
(一)設計目的
無論是中式園林還是西式園林,其誕生的初衷都是供人游憩,都是對一定區(qū)域內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改造,只不過中式園林追求自然的改造,西方園林追求幾何美的改造。因此,二者的設計初衷都是供人娛樂,都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對于美的追求。
(二)造園要素
雖然中西方園林的風格不同,但組成要素都是以植物、水體、山石與建筑為主,都是受到當時主流的思想引導進行設計改造。只不過中式園林是用山水畫寫意的形式進行布局,將造園要素以追求自然、探索自然的形式進行展現(xiàn);而西方是將造園要素以幾何的形式進行規(guī)劃,將植物、水體、山石改造成幾何形狀加以擺放。
(三)階級性
無論是中式園林,還是西式園林,其誕生初期主要都是為達官貴人等特權階級服務,因為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園林建造都需要依托社會的經濟基礎,所以園林的初期都具有一定的階級性。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園林設計才逐步從貴族化轉向大眾化。
三、中西方園林的交融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新潮的思想不斷影響著西方價值觀,17世紀中后期,隨著大批的傳教士和商人來到中國,源遠流長、獨樹一幟的中國園林被推廣到歐洲,中國園林之美逐漸被西方所認同。法國大文豪雨果在曾經對圓明園有這樣的評價:“藝術有兩種淵源:一為理想——從中產生歐洲藝術,一為幻想——從中產生東方藝術?!?7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中國園林藝術的影響力在西方逐漸擴大,第一座中國園林風格的藍白瓷宮在法國誕生。再后來浪漫主義文學運動興起,英國人開始對東方藝術充滿幻想,由此引發(fā)了庭園革命。英國皇家建筑師錢伯斯非常崇敬中國園林藝術,認為師法自然的中國園林藝術是無與倫比的,“西方藝術方面無法與東方藝術燦爛的成就相提并論,只能像面對太陽一樣,盡量吸收它的光和熱而已”。錢伯斯主張“明智地調和藝術與自然,取雙方之所長,這才是一種比較完美的花園”。1750年,錢伯斯在英國建造了一所中式庭院“丘園”。這座自然風格布局的中式園林與西方主流的幾何美的勒諾特爾園林大相徑庭,受到震撼的西方設計師開始紛紛效仿。
與此同時,16世紀至17世紀的中國園林同樣受到了勒諾特爾式園林的影響。隨著西方的文化、思想和物質在中國的傳播,中國也出現(xiàn)了一些仿西式的園林。像鼓浪嶼園林吸取了外來的建筑元素,運用先進的技術材料,造就一些中西合璧又體現(xiàn)了地方特色的交融式園林。此外,圓明園乃是中西方園林交融的集大成者,圓明園是我國皇家園林第一次大規(guī)模使用西式的建筑群與園林噴泉,但在使用西方元素的同時又將中式園林布局方式融入其中,并且運用大量的小橋、流水、自然式山土、庭院等中式元素,是中西方園林交融的代表。
四、結語
無論是中式園林還是西式園林都是人類智慧與哲學思想的載體,在今天這個信息化、全球化的時候,全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中西方園林的交流與融合也越來越普遍。對中西方歷史背景、文化內涵進行分析,能更好地幫助民眾了解中西方園林的差異與共性,從而促進中西方園林相互借鑒與交融,為未來的城鄉(xiāng)園林規(guī)劃設計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程志美.淺析中西方園林藝術的差異[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12):52-53.
[2]朱建寧,酈芷若.西方園林[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楊鳴.中西園林藝術的交融與共性[J].東方博物,2003(1):122-128.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