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蘇霞
《清明上河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描繪了北宋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人物、景色、建筑等等被描繪得面面俱到,大到山川和河流,小到鉚釘和繩扣,每一筆都一絲不茍、細致入微,它不僅是一幅風俗畫,更是社會風情的縮影,同時也是研究北宋歷史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料。古今對其的研究和解讀不計其數(shù),而《(清明上河圖)里的中國》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展現(xiàn)了《清明上河圖》里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是指要解讀這張圖我們所需要具備的歷史、文化、科學(xué)、政治等知識,想要解讀《清明上河圖》必須了解其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如果沒有對這些背景知識的深刻了解,就無法透徹地解讀《清明上河圖》這樣百科全書式的畫作?!袄锩娴氖澜纭眲t是根據(jù)畫面做縱向的橫向的歷史考察。這幅畫包含的內(nèi)容非常之多,《(清明上河圖)里的中國》引出了非常多的話題,從畫中提取元素,再將元素作橫向的考察比較或縱向的考證,橫向的考察就是從地域的角度,比如將古埃及、古希臘、古代西亞地區(qū)和中國進行對比,不是學(xué)術(shù)的考證,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對這幅畫進行解讀,不是就畫的色彩、線條、構(gòu)圖進行分析,而是將這幅畫的內(nèi)容還原到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去,把它還原到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中去,這樣做是有難度的,這幅畫的歷史,隨著歲月的洗禮,很多信息丟失,這對于后人解讀這幅畫是一種挑戰(zhàn),《(清明上河圖)里的中國》的解讀是一種嘗試。用這種方法來解讀古畫并不常見,大多數(shù)還是從繪畫色彩、或者簡單的內(nèi)容做直觀的解讀,比如這個畫面是一個人在撐船,但是沒有講船只的發(fā)展歷史和整個宋代的造船水平以及影響,《(清明上河圖)里的中國》則是對這些細節(jié)進行溯源和考證。
例如宋代的街巷制。《清明上河圖》中有大量的店鋪,非常繁華,街巷制的出現(xiàn)是很晚的,在唐以前都是里坊制,由方格狀道路劃分成規(guī)規(guī)矩矩的很多小方格——坊,老百姓住在坊墻里面,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中的:“百干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正反映了這種整齊劃一又擁擠死板的格局;同時實行宵禁制度,嚴格固定開門和關(guān)門的時間,如果百姓要從坊里出去就要翻墻,翻墻則會被處以杖刑,商品買賣都在坊外,有專門東市西市之類的市場,市場也是定時啟閉。這樣的一種城市管理順應(yīng)當時的歷史發(fā)展趨勢逐漸固定下來,成為歷朝歷代的城市布局和管理規(guī)范。但在《清明上河圖》中看到的街市景象非常繁華,老百姓可以沿街開店,沒有宵禁,這就是從里房制向街巷制過渡完畢的場景,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也成就了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學(xué)創(chuàng)新高度繁榮的時代,《清明上河圖》的這個畫面就反映了這么一個情況。在里坊制時代絕不允許沿街開設(shè)店鋪,如此宵禁就形同虛設(shè)了。
例如斗拱。城門是《清明上河圖》中最高的點,《(清明上河圖)里的中國》從城門這里就解開了一大堆的話題,其中一個就是斗拱。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其他民族建筑中很少見到這樣的元素,可以說是中國獨有的,據(jù)考察大概在漢代已經(jīng)很完善了。斗拱隨著漢代到唐代、到五代、到宋代、到明清,斗拱的功能在變化,過去主要是承托大屋檐,追溯大屋檐的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商周至秦漢的屋墻主要是泥墻、土墻,害怕雨淋,大屋檐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但到明清之后磚墻建筑不斷增多,制磚技術(shù)大幅提升之后,大屋檐就沒必要了,所以明清時期的屋檐和斗拱大小明顯比宋代以前要小了很多。同時,斗拱也是一種等級的象征,不是一般的家庭有錢就可以建斗拱的,必須要有品級的官員家里才能建。
城門樓是廡殿頂,也稱四阿頂,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建筑。通過城門,我們又發(fā)現(xiàn)宋代的城墻是土的,而且城墻上長滿了雜草和樹木,說明當時北宋的城防工程做得非常差,而且沒有防衛(wèi)人員。作為京城肯定要有城防人員,偌大的城門竟無士兵把守,城墻上也沒有設(shè)置任何防御設(shè)施,城門內(nèi)一支胡人駱駝商隊暢通無阻,即將揚長而去;城門外是個平橋,也不符合歷史,因為根據(jù)《東京夢華錄》的記載,當時東京的很多城門外的橋都是吊橋,吊橋在冷兵器時代是城防工程的重要部分,城門外要挖護城河。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后期,遼、金兩朝的間諜頻繁出入宋朝都城,他們大多混跡在使團或商旅中,獲取了許多宋都的重要防務(wù)情報,刀槍入庫,一望而知。畫中描繪的是不是都是真實的情況?不一定,有可能是張擇端為了藝術(shù)的需要而做的改動,真實的內(nèi)容被藝術(shù)化了。《清明上河圖》將大宋的盛世太平刻畫得淋漓盡致,卻也暴露了宋都國防薄弱的致命隱患,后來金國鐵騎長驅(qū)直入,輕而易舉地拿下汴京,便是最讓人唏噓的史證。
另外,關(guān)于《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內(nèi)容是秋天還是春天的爭論,作者認為這樣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在畫里面既有秋天的景象,比如沿街售賣的新酒,據(jù)考察新酒是到秋季才上市;比如說人在畫面中穿的背褡(背心),開封的清明節(jié)春寒料峭,穿那么涼快的衣服明顯不合時宜,這應(yīng)是夏天的景象;再比如畫中的樹木,柳樹發(fā)了芽,這是春天的景象。也就是說既有春天,也有夏天,也有秋天。這難道是畫作的不嚴謹嗎?實際上中國畫在古代的繪畫中,不太強調(diào)時空觀,畫家經(jīng)常打破時空來組織畫面,重要的是在表達一種意境,不注重一些物像的真實與否,忽視光和影,中國畫中沒有立體感,沒有光影。那么古代畫家為什么對光、影視而不見呢?我們的先人肯定是對這些有過考慮,沒有將這些放入畫面不是不能畫,而是不畫,不是不能,而是不為?!肚迕魃虾訄D》長卷5.28米長,如果在一個地方畫了光影,整個長卷都要被那個時刻限定了,也就不能自由表達了。
在《(清明上河圖)里的中國》一書中,類似的小故事還有很多,作者都作了一一的考證,并且增添了大量的圖片,這些圖片和文字相互對應(yīng),圖文并茂,對大家理解這張畫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且是遠遠超出這張畫的范圍,以《清明上河圖》為原點展開,將這幅畫作為引子,對中國文化進行縱和橫作考察,橫向縱向搭建出一個匯聚中國古代至今歷史、文化、科學(xué)、技術(shù)璀璨成果的巨大世界,立足《清明上河圖》,又跳出《清明上河圖》,講市井百態(tài),更講市井民俗背后的歷史源流,講小百姓的衣食住行,也講泱泱大國幾千年的風云變化。
《清明上河圖》里面滿滿的都是中國元素,儒道佛,茶葉、絲綢、文人、瓷器、建筑、車馬、中醫(yī),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元素,由這些元素出發(fā),絲絲縷縷構(gòu)成一幅中國文化的千古畫卷。作者對這些元素都做了有趣的解讀,讓我們從生活的細節(jié)細細品味中國文化,讓我們在故事中欣賞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變得不再抽象,而是存在于生活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