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儒林外史》研究作為畢生的事業(yè)。國學(xué)的傳統(tǒng)講究資料,資料的地基堅牢才能蓋起高樓。四十年前,1981年,籌辦畢紀念吳敬梓誕辰280周年學(xué)術(shù)討論會,我就一頭扎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各大圖書館中。1982年最冷和最熱的日子我都在上海圖書館古籍部同工作人員一起度過。當(dāng)年的館長顧廷龍先生聽說有這么個書生,還特地召見我,予以嘉勉,知我在檢讀蘇州潘氏清抄本,他還介紹了顧家與潘家的姻親關(guān)系。在各圖書館,雖只探入書叢的隅,卻有不少收獲,樂趣縈懷至今。
《儒林外史匯校匯評》包含兩方面。在匯校方面,我當(dāng)時把京滬所藏的最早最重要的幾種版本放在一起逐字比勘,從而完成一部至今無可替代的匯校本,這方面本文不述;本文只述匯評方面的事。誠如黃巖柏、湯書昆兩教授所說,“常為人知的《儒林外史》評點只有三種”(《寧波師院學(xué)報》1988年第2期《李漢秋研究儒林外史成果綜評》),即最早的臥閑草堂本評點、齊省堂增訂本評點、天目山樵評點。此外,還會有嗎?
天日山樵評點的整理
張文虎評點《儒林外史》時筆名天目山樵。他南匯秀才出身,是《儒林外史》的熱烈愛好者和熱心評薦者,同治十二年(1873)暮春就寫過識語,刊在次年出版的上海申報館第一次排印本《儒林外史》(簡稱申一本)中,一直到光緒五年(1879)、六年(1880)、七年(1881)又幾次寫了識語,真可謂樂此而不疲耶!在南匯和上海,繼黃小田之后,張文虎成為評點和傳播《儒林外史》的中心人物。他的評點本先后借給雷諤卿、閔頤生、沈銳卿、朱貢三、楊古醌、艾補園過錄,這些人又輾轉(zhuǎn)傳給其他人過錄或閱覽,例如艾補園就曾借給徐允臨過錄。和他一起切磋《儒林外史》的還有黃小田之子黃安謹?shù)热耍瑢崒嵲谠谛纬闪松虾V苓叺摹叭辶滞馐飞除垺薄?/p>
張文虎傳給各人的評點本“隨時增減,稍有不同”,有時出入還相當(dāng)大。光緒三年(1877)他就說“予評是書凡四脫稿矣”,過去沒有全盤整理過。我收集到多種傳本進行比勘,從而厘清定名為天一評和天二評兩種:
第一種簡稱天一評,是光緒七年(1881)由上海申報館第二次排印本《儒林外史》(簡稱申二本)采作句中夾批和回末總評的。第二種簡稱天二評,是單獨印行的,又有兩版:第一版,光緒乙酉(1885)上海寶文閣刊行的《儒林外史新評》;第二版,光緒丙戌(1886)刊行的印有徐允臨光緒丙戌(1886)校閱題記手跡的《儒林外史評》,對第一版的許多誤字作了校正,但封面仍署“光緒乙酉夏寶文閣藏板”。天二評和天一評是張文虎在不同時候?qū)懙脑u批,天二評被徐允臨稱為天目山樵“評語定本”,相同條目的文字一般比天一評準確、洗練一些。天一、二評有一些條目重合;有一些條目是此有彼無,或此無彼有;還有一些條目是部分重合,另一部分則此有彼無或此無彼有。過去不辨,只籠統(tǒng)含糊地稱為天目山樵評,我經(jīng)逐條比勘,厘而為二。
從好齋輯校本
和蘇州潘氏清抄本中的三種評批
我在上海圖書館的一大收獲是發(fā)掘出《儒林外史》從好齋輯校本?!皬暮谬S主人”徐允臨,原名大有,號石史。上海諸生。他是《儒林外史》和天目山樵評語的積極傳播者和校訂者,經(jīng)常同張文虎、王承基、華約漁、楊古韞、艾補園、閔頤生以及金和之子金是珠一起,研讀、談?wù)摗度辶滞馐贰?,是該沙龍的積極分子。他曾兩次過錄天目山樵評語于從好齋輯校本中。除輯錄天一評、天二評外,他自己還增評十幾條,“加石史小印以別之”,同時輯錄華約漁評語十余條,以“約記”作標(biāo)志。此外,在蘇州潘氏清抄本《儒林外史》中有兩條潘祖蔭眉批。這是我1982年新發(fā)掘出來的三種評批。
甲步青《小棲霞說稗》的評語面目
平步青在《霞外擂屑》卷九《小棲霞說稗》中有數(shù)十條評語,對《儒林外史》和天目山樵評語進行了指源、考據(jù)、正訛、糾誤的評述,過去未有人辨明其性質(zhì),我還它以《儒林外史》評語的面目。
以上種種輯而收入《儒林外史會校會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首版于1984年。因有種種創(chuàng)獲,該書榮獲首屆(1978-1985)安徽省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第一次印刷四萬五千冊脫銷后,1986年第二次印刷又很快售罄。
黃小田評點塵封一個多世紀后重見天日
書叢莽莽,即便是清代的《儒林外史》評點,也難于一次探求窮盡。張文虎說“昔黃小田農(nóng)部示余所批《外史》……農(nóng)部所批頗的作者本意,而似有未盡,因別有所增減,使工人有議重刊者,即以付之,三年矣,竟不果?!秉S小田之子黃安謹序《儒林外史評》時也說:“先君在日,嘗有批本,極為詳備,以卷帙多,未刊?!睆埼幕⒌摹度辶滞馐吩u》號稱“間附農(nóng)部舊評,所標(biāo)萍叟者是也”,實際上只有三條。那部“極為詳備,以卷帙多,未刊”的黃小田評批,一個多世紀以來,竟一直湮沒無聞,不知下落。
1985年夏,我意外地看到在一部蘇州群玉齋本《儒林外史》上,用墨筆和紅筆密密麻麻寫下的許多批語,但沒有任何說明。不熟悉《儒林外史》評點者,不知為何物,而我剛搞過二會本,很快辨認出來,紅筆過錄的是1881年版的天目山樵評語。那么,墨筆眉批是什么呢?經(jīng)過仔細考察發(fā)現(xiàn):首先,批于卷首閑齋老人序后和總回目后的兩則題識較長,明署“當(dāng)涂黃富民序”和“小田氏又識”。其次,有十三回的回末墨筆總評都署明“黃評”,自是黃富民評的簡稱。再次,各回總計二干余條的眉批,雖無署名,但其觀點、用語、筆跡都與題識、總評一致;況且兩種傳本的天目山樵評語中標(biāo)明萍叟云的三條都在其中,并沒有另外標(biāo)志,也可證明墨筆眉批同是黃富民所評。復(fù)次,從黃富民評、天目山樵評的比較中所顯示的二者的關(guān)系,也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情況。我的發(fā)現(xiàn)和論證發(fā)表后,獲得學(xué)術(shù)界、出版界普遍認同,至此,黃小田評終于沖破一個多世紀的塵埃重見天日。我把黃小田評加入原來的《儒林外史會校會評本》中,是為第二版。為了區(qū)別,更名為《儒林外史匯校匯評本》,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則仙評點的發(fā)掘
在一本上海申報館第一次排印本《儒林外史》上,眉批密密麻麻,在抄寫“天一評”和一條“百花莊農(nóng)”評之外,還有一百三十七條眉批和回末總評。落款雜署的筆名有:仙、謫仙、朱謫仙、則先(謫仙的諧音)、朱則先、醉仙、抱仙、橘仙、蟊木山人(木合為“橘”字,山人合為“仙”字)、最不羈生、不奇生、臥讀生、白鸝池釣徒、退速廬主、美、海上羽公(海上寓公的諧音)等。其中署“則仙”者過半,其他異名多是“則仙”的變奏,因統(tǒng)稱則仙評批。
“則仙”何許人也?南匯上海一帶的“《儒林外史》沙龍”,以天目山樵為中心,以傳抄和評騭天評為基本活動。則仙的評語透露他與天評及其沙龍中人關(guān)系密切,有可能即上海及其周邊人。再者,第三十回總評署“癸卯巧月臥讀生志于泖東之一樂居”,由“泖東”等地名知其為松江人。后訪的確,我兩下松江,拜訪當(dāng)?shù)匚氖穼W(xué)者和走訪有關(guān)機構(gòu),終于鎖定朱昌鼎。查知他是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年的“恩貢”(疑即天目山樵提到的“朱貢三”),有署名“云間不羈生”的《詞媛姓氏錄》等多種著作傳世??己撕笠褜t仙評批增補在2010年的第三版《儒林外史匯校匯評》的書末,2021年版(即將面世)則正式插入小說正文作為夾批和回末總評。
童葉庚評批的出現(xiàn)
新近朱澤寶副教授發(fā)表了《新見(增補儒林外史眉評)考論》(《文獻》2021年3月),這是又一個發(fā)現(xiàn)。經(jīng)查,童葉庚(1828-1899),字友蓮,號松君,晚號睫巢,崇明(今屬上海市)人。1845年17歲考上秀才,經(jīng)捐納踏上什途,歷任浙江數(shù)地縣丞,1884年秋以軍功擢升德清知縣。光緒十四年(1888)遭革職后來到他丈人祝家的所在地蘇州過起寓公生活,以金石書畫自操,頗延時譽。他博學(xué)嗜古,多智擅游藝。1862年起,以民間流傳的七巧板為基礎(chǔ),將七塊拼盤增至十五塊,以此“益智十五巧板”玩具暨《益智圖》系列書而聞名。
光緒癸巳年(1893)撰作《增補儒林外史眉評》,底本是“齊省堂增訂正本”。他說齊本原有的“惺園批注,先得我心。凡經(jīng)評出者,不復(fù)贅言”,所以稱自己的評語為“增補”。但此“增補”卻并不附著在原書原評上,而是在另紙上另行文。承朱教授同意,將他初步整理的《增補儒林外史眉評》(簡稱童評)提供給我,經(jīng)我重新???,加入《儒林外史匯校匯評》第四版,將童評各條分別插入小說相應(yīng)正文之下作為夾評。至此,評點已由三種增達十一種,《儒林外史匯校匯評》仍然是當(dāng)今收集最全的唯一匯評本。
嗚呼!余耕耘此書,從動工至今,“一番番春秋冬夏”,倏忽已閱四十個寒暑矣!人壽苦短,再閱其半數(shù)已不可冀,愿書壽可達。
周谷城期望的“儒林外史基礎(chǔ)研究”系列
周谷城副委員長生前曾見此書及余之其他纂著,為余題寫“儒林外史基礎(chǔ)研究”的總書名,希望能繼續(xù)出成叢書系列。經(jīng)數(shù)十年努力,現(xiàn)在,關(guān)于整理作品的此書,可作為“儒林外史基礎(chǔ)研究”系列之一;關(guān)于研究作者的《吳敬梓詩傳》作為“儒林外史基礎(chǔ)研究”系列之二(已面世);與本書初版出版于同年同社的兄弟篇《儒林外史研究資料》已擴充為《儒林外史研究資料集成》作為“儒林外史基礎(chǔ)研究”系列之三;即將面世的《李漢秋講儒林外史》作為“儒林外史基礎(chǔ)研究”系列之四:有作品本身,有作者傳記,有研究資料,有作品闡說,庶幾構(gòu)成系列,不辜負周老厚望矣。
今年是吳敬梓誕辰320周年,余將此“儒林外史基礎(chǔ)研究”系列,敬獻于偉大小說家在天之靈,襄助他的經(jīng)典小說典范長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