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答答,是雨滴告別天際的聲音;淅淅瀝瀝,它的腳步逐漸加快;嘩啦嘩啦,它跑起來了;啪嗒啪嗒,是被它淋濕的行人沾泥帶水的腳步聲。
雨,是空氣在發(fā)脾氣,是大自然的孩子在撒嬌。它洗凈了世界,沖掉了泥土,打濕了花瓣,潮濕了空氣。它屬于每一個季節(jié),每一秒時間。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唐]杜甫《春夜喜雨》
解讀
雨的“好”,好在適時,好在“潤物”?!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了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
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無意討“好”,才會選擇在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內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一寸柔腸情幾許?薄衾孤枕,夢回人靜,徹曉瀟瀟雨。
———[北宋]惠洪《青玉案·絲槐煙柳長亭路》
解讀
薄單單的被蓋,孤零零的枕頭,靜寂的夜晚,又有惹人心煩的瀟瀟雨聲,滴滴答答一直落到天亮。僅此現實境況,已令人不勝凄愴;再借“夢回”之際,引起對比,強化愁思。思念縈回,形諸夢寐;試想離人思緒,不難想象夢中之景。于是,夢里家庭的溫馨歡樂與眼前旅舍的冷寂孤苦映照分明,頓覺滿紙生愁,其哀至極。這樣以虛襯實,確能以少勝多,審美佳趣因此倍增。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南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解讀
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淡淡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意。
歷來評此詩的人都認為這兩句細致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卻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于刻畫春光,而且是與前后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的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時,對“一夜”這個詞不可輕輕放過,因為它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一齊涌上了他的眉間心頭。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