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漢語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其他民族語言的影響。時至今日,外來詞越來越常見,已融入大眾生活的角角落落。對于漢語外來詞應用和變化的研究,也越來越受關注。由中國語言學理事史有為教授編寫的《漢語外來詞》,可謂是漢語外來詞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佳作。筆者在開展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家國情懷、世界眼光結合下的漢語外來詞的民族文化心理研究”(2020SJA0550)時,對該書作了重點研讀。
該書從語言、文化、社會三個層面,就漢語外來詞的發(fā)展及其所映射的民族文化心理變化作了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闡述;在對漢語外來詞的歷史沿革和當下概貌進行梳理綜合的基礎上,非常詳細地剖析了漢語外來詞在語言、文化和社會中的性質(zhì)、作用及類型,同時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另外,該書還對漢語外來詞的規(guī)范與未來走向展開了探討。
全書共六章。在第一章《外來詞和語言的外來影響》中,作者首先對外來詞的概念作了界定,然后對其歷史進行追溯,他以內(nèi)容及吸收方法為依據(jù),不僅對外來詞作了全面考察,還對外來詞給漢語帶來的影響作了深入闡述。第二章系統(tǒng)地介紹了外來詞的歷史沿革,作者沿著漢族發(fā)展的時間線,從遠古時代到上古、中古、近古再到近現(xiàn)代,一一梳理和總結了各個時期外來詞的概貌、特點、吸收方式等。第三章和第四章從外來詞的本身進行研究,對外來詞的性質(zhì)、類型與功用等方面展開多層次的論述,如外來詞反映出來的語言文化融合、文化沖突及其文化的多元屬性等。語言真實地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文明發(fā)展水平,為讀者展現(xiàn)外來詞豐富的文化特征和背后真實的歷史瞬間,生動有趣,耐人尋味。第五章著重探討外來詞的走向與規(guī)范。這部分著墨不多,卻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在這方面的真知灼見,發(fā)人深省。第六章則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和總結了外來詞當前的研究概況。綜上可知,該書的視野穿越古今,作者力求通過多方位的論證揭示吸收外來詞的客觀本質(zhì)和規(guī)律,并以此為依據(jù),進一步探索外來詞的規(guī)范應用。
該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外來詞語考據(jù)方面的嚴謹和創(chuàng)新,其中包括對外來詞語歷史的考據(jù)、詞源的考據(jù)、術語的考據(jù)等。如第四章中,針對一些看似來源于日本的詞語諸如鉛筆、天主、基督等,作者并沒有輕信已有經(jīng)驗,而是緊緊揪住這些詞的來龍去脈進行順藤摸瓜的復雜考證,最終論證得出這些詞語的真正來源。又如,對于一些看似中國影響別國的詞匯,作者經(jīng)過認真的摸索和對比,最后分析得出這其實是別國影響中國的詞匯。這樣詳盡的考據(jù)案例舉不勝舉,無一不體現(xiàn)出作者敏銳的學術視角、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和孜孜以求的學術精神。
全書彰顯著漢族文明的優(yōu)越感,體現(xiàn)出一種真正扎根本土的文化自信,也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增加了一份堅定的底氣。
(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王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