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著名教育家盧梭提出:一切教育活動應該以兒童為本位。在教育教學中,將教育的視角著重于學生本體,是對學生個體生命價值和尊嚴的尊重,也是對教育事業(yè)的尊重。習作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主要途徑。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關注學生學情,以農(nóng)村學生自身的生命狀態(tài)為視角,才能言其心中之所想,表心中之所思,進行展現(xiàn)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真正做到“實化”習作教學。
一、讀經(jīng)典,積淀寫作能力
看現(xiàn)今的語文課堂,其實效性仍體現(xiàn)在學生的表達上。但令很多學生感到最難的,還是寫作。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經(jīng)典教育,熟讀經(jīng)典文本是有益的,表象上看起來是吟誦,是積累,意向上其實是指向運用的,只要積淀得厚實了,就能夠水到渠成地表達。在農(nóng)村學校,學生讀得少,接觸的經(jīng)典名篇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學生對于文質(zhì)優(yōu)美的文章不能深入思考,更沒有積極領悟作家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只布置閱讀任務是不行的,一定要給學生規(guī)定“讀”的程序:初讀課文要想象,結合想象讀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再讀課文要加速,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加快朗讀速度,意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如果讀到美妙的語句可以背誦下來,寫作時便可信筆拈來。
二、品細節(jié),體驗寫作情感
“實化”寫作教學,教師可以從教材、體驗、方法、生活等各方面,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感悟和思考,發(fā)揮學習寫作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品讀細節(jié),增強語言感知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從而提高遣詞造句、連段成篇的能力。品細節(jié)分為“全篇品寫法”和“局部品用詞”兩個層次。
“全篇品寫法”重在對全篇思想情感的把握和鑒賞。教師要設計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品味。如教學《金色的魚鉤》,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炊事班長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以及描寫兩個小同志的語句,反復品讀,體會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偉大形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出老班長的這些精神品質(zhì)的,從而領悟“語言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的作用。再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引導學生品讀李大釗的語言,感受他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同時,還要讓學生思考:李大釗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些話的?文中對李大釗的外貌描寫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在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同時,思考“語用”,感知側面烘托的表達手法是如何襯托出革命英雄偉大形象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引導學生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有意識地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學習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表情達意的方法,有效地實現(xiàn)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局部品用詞”旨在讓學生體會文章里作者用詞的精準,感受語言的魅力。如,《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中,“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有的圖案各式各樣”。對這一段文字的品讀,讓學生將“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換成“都”,再對比著原文讀一讀,體會同一個意思用不同詞語表達的效果,讓學生感受語言的豐富性。
三、仿文本,尋求寫作支點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豐富,文字優(yōu)美,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都會引領學生朗讀、感悟、想象,感受作者描寫生動的語句,發(fā)掘留給讀者想象的空白之處,以及巧妙的寫作方法。的確,農(nóng)村學生最缺乏的就是從“學會”轉(zhuǎn)變成“會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課文時,不僅要解讀文本的內(nèi)容,更要及時把握文本練寫的價值,把課文當作歷練寫作方法的基礎,把課堂當作學生歷練“寫”的舞臺,使“教教材”與“用教材教”統(tǒng)一起來,從而真正做到寓教于“法”。
課文就是引導學生開展習作的特色模板,教師大可以自由地讓學生閱讀,尋找文中最有寫作訓練價值的段落,指導學生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和特點。在教授六年級《那個星期天》一文時,課堂上,筆者和學生一起回顧了課前作業(yè)單:
通過填寫表格,體會作者把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方法。再通過朗讀,在關鍵詞句中體會作者史鐵生“像說話一樣”抒發(fā)自己真情實感,這樣貼近生活的語言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習作靈感就在興趣中被激發(fā),學生都覺得文中的這個小男孩身上有著自己的影子,課堂上,不少學生紛紛敘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想。這時,筆者引導學生再次根據(jù)表格,梳理文中的具體事件和景物描寫,品味“我”的心情變化,學生明白了人、事、景三者結合的寫作方法。有了這樣的指導,在表達上就再也不會“打不開”“寫不出”了。學生寫得雖不是個個精彩,但是通過課堂內(nèi)外有機結合的練習,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語言規(guī)律進行模仿,體會到了寫作的樂趣。
四、改選文,訓練寫作語言
所謂的“改”,就是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重組,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信心與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比如,在閱讀《望月》這篇散文時,課堂上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小外甥的聰明機智,在他的描述中,月亮變得生動形象,富有變化。這時,筆者將文章中的語句變換成了詩句,引導學生感受詩一般的語言魅力:
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這是明亮的眼睛/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睜著/睜著/月亮困了/睜不開眼睛了
接著,筆者再發(fā)問:這么有趣的月亮在我們眼里像什么呢?讓我們靜靜地觀賞幾幅月景,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寫一寫。學生有了直覺的觀察,語言就豐富起來了。“月亮像小嘴,生氣了就抿著不說話,高興了就老是張著嘴笑個不?!薄霸铝料駤寢專刻於家湛粗暮⒆?,滿天的星星”“月亮像調(diào)皮的孩子,一會兒爬上樹梢,一會兒又滾進草叢中不見了”。學生回答之后,筆者再加一個題目《月亮像什么》。最后,請學生把自己的答案連起來說一遍,學生發(fā)現(xiàn)這就成了一首有趣的兒童詩:
月亮像什么?
月亮像小嘴/生氣了就抿著不說話/高興了就老是張著嘴笑個不停//月亮像媽媽/每天都要照看著她的孩子,滿天的星星//月亮像調(diào)皮的孩子/一會兒爬上樹梢/一會兒又滾進草叢中不見了
…………
通過與學生發(fā)散性的交談,一首由文本改寫的兒童詩就出來了。沿著教材這條大船下篙,就是最基本的“讀寫結合”的寫作訓練,符合學生的寫作需求,從“學教材”到“改寫教材”,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欲望,將語言能力的訓練變得簡單起來。
農(nóng)村學生“出去得少,見得少”,教師在習作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實際出發(fā),立足文本,做引導者、組織者,通過“讀、品、仿、改”四結合的訓練方案,使寫作教學任務形成獨特的三維結構——教師、學生和寫作內(nèi)容。教師充分利用多種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寫作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了文本的價值,引導學生關注身邊有效的信息,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真正“實化”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教科院附屬楊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