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家校共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把學校的孤軍奮戰(zhàn)變?yōu)榧倚y手共育,已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一項實踐研究課題。如何把握家校共育的尺度以有效地發(fā)揮家校合力,如何積極探索家校共育新方法,有效整合學校與家庭的教育資源,更好地解決家校矛盾,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第101期隨園夜話沙龍聚焦“家校共育實踐與思辨”這一話題,引導一線班主任從自身實踐出發(fā)思考家校共育的本質(zhì),進一步明確做好家校共育首先需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目的地,要通過學校的主動作為,引導家長明確家校共育的育人指向;教師在明確教育邊界的同時要給予學生耐心與支持,給予家長理解與包容,助力家校共育的持久發(fā)展。
(郜蓉宇 齊學紅)
【摘 要】家校共育需要家庭和學校的有效合作,然而當下的現(xiàn)實是,學校對家庭教育指導不專業(yè)、不及時、不到位,家庭對學校和教師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家校共育組織和溝通形式的單一化、目標導向催生的家庭教育的焦慮、學生主體地位的嚴重缺失等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學校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主動作為,引導家長明確家校共育的本質(zhì),明確育人的目的,把握家校共育的邊界,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校共育;學生主體;邊界意識;系統(tǒng)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2-0046-03
【作者簡介】張艷霞,南京市中華中學(南京,210006)黨政辦公室副主任,高級教師,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十佳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
社會飛速發(fā)展,家校共育變得復雜多樣化,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命題相互交錯重疊,學校育人的緯度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家校共育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zhàn)性。
一、家校共育的本質(zhì)及現(xiàn)實困境
家校共育的本質(zhì)是家庭和學校共同培育,共同承擔育人的責任。既然是共同培育,那么育人就不是單方面的,更不是某一方的服從與依附。家校共育中,學校起主導作用,教師應包容差異,尊重多樣性,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背景以及家長對子女的關切,帶著家長進行思考,幫助家長找到困惑的根源,共同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當主動規(guī)范各自的教育行為,尊重差異,尊重彼此的立場,和而不同,加強兩者之間的合作,明確各自的教育職責,形成教育合力。
馬忠虎教授在《家校合作》一書中強調(diào),家校共育是為了使學校教育得到更多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庭教育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家校共育是一種跨界行動,但跨界是有底線的,嚴格來說這是一種親師合作,而不是互相推諉和指責。互聯(lián)網(wǎng)打破了原有的時空限制,拓寬了家校共育的渠道,達成了家校溝通的及時性和交互性,同時也造成了家校教育邊界的模糊,出現(xiàn)家校教育越界、錯位現(xiàn)象。這些都帶來了當下家校共育的最大困境:一方面,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不專業(yè)、不及時、不到位;另一方面,家庭對學校和教師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
二、家校共育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1.家校共育組織和溝通形式單一化。
學校作為家校共育的指導者、組織者,缺乏專業(yè)性。一些學校家校共育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組織家長會,而很多學校都是程式化地組織開展家長會,家長會交流的主要內(nèi)容也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及泛泛的班情和校情通報。學校作為家校共育的指導者,沒有科學規(guī)劃不同學段的家長會的內(nèi)容與方式,沒有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家長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進而達成家校價值一致和合作共贏。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師無暇關注除了學業(yè)成績以外的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感發(fā)展、德行養(yǎng)成,單純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影響學業(yè)或是集體形象時,才會尋求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而在解決學生問題的過程中,一些教師也不認真研究學生問題背后的復雜成因,只關注問題本身。
2.目標導向催生家庭教育的焦慮。
在內(nèi)卷化嚴重的當下,焦慮的家長一方面希望學校增加延時服務,以確保孩子學習效果的最大化;一方面索求資源最優(yōu)化,經(jīng)常會從零星片段或者是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中簡單得出某位教師專業(yè)能力不行的認識,不尊重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干涉,造成家校共育邊界不清、權責不明、家校關系緊張等問題。
3.學生主體地位嚴重缺失。
愛普斯坦的交疊影響域理論強調(diào),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家庭、學校、社區(qū)都是服務于學生成長的。然而,隨著家庭和學校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卻越來越被忽視。在中學沉重的學業(yè)壓力下,學生很少被看見,學生的情緒很少被理解和接納,家庭和學校大多緊盯著學生的學習。家校雙方好像都習慣性地忽視了學生內(nèi)心的需要和感受,習慣性地用自己的視角來定義成功和優(yōu)秀。沒有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中心的家校共育,無論從哪個方向出發(fā),都是錯的。
三、家校共育困境的突破之策
家校共育困境的突破口在學校,學校要主動作為,結合本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引導家長明確家校共育的本質(zhì),明確育人的目的,把握家校共育的邊界,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下面,以南京市中華中學為例談談家校共育中學校的作為。
1.學校要有前瞻意識,為家校共育縱深化發(fā)展搭建平臺。
早在2014年,學校就成立了家長學校,并不斷完善家校共育相關規(guī)章制度,重點打造具有中華特色的家校共育主題活動。2019年,學校成功申報德育課題“以家校共育為指向的云工程建設項目研究”,以課題研究提升自身的專業(yè)化水平。2020年,學生居家學習期間,學校通過云端傳遞“批判性思維好聲音”,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維方式撥開迷霧找到真相,學會明辨真?zhèn)?、獨立思考,家長、學生、教師借助平臺思維碰撞,大大提高了家校共育的品質(zhì)和內(nèi)涵。2020年11月,學校啟動中華中學家校共育平臺,創(chuàng)新線上線下的溝通機制,開發(fā)家校共育新途徑。
2.學校要加強系統(tǒng)思維,規(guī)劃好家校共育工作。
學校在搭建共育平臺的基礎上,擬定家校共育工作計劃,自上而下有序開展家校共育工作。學校從生命、生長、生活入手,堅持初高中教育銜接理念,通過深入調(diào)查,整理當前家校共育的主要內(nèi)容,如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假期生活指導、電子產(chǎn)品管理、理想教育及生涯規(guī)劃、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男女生交往等。學校積極開展家校共育實證研究,整理典型案例,進行大數(shù)據(jù)分析,做家庭教育的專業(yè)引路人。學校定期組織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學生問題的專題講座,精心打造品牌活動“家長開放日”,營造家校共融的育人氛圍。家校常態(tài)化的互通,促進了彼此的反思與調(diào)整,促進了多維、互動、互促、互補的育人機制的形成。
3.學校要牢固樹立學生是家校共育主體的意識。
家校共育的中心是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家校共育取得成功的關鍵。以手機管理為例,學校不是一味禁止使用手機,而是指導學生學會友好地使用信息工具。我們認為,信息媒介素養(yǎng)是未來人必備的素養(yǎng),家校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信息工具并學會自我管理,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學校在推進校園“零手機”管理的過程中,借助家校共育平臺,通過系列化的組織和論證工作,達成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的共識。
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以手機的管理為例,學校以“線下主題班會+線上家長會”形式組織學生和家長對手機的使用展開辯論。線下主題班會課上,學生們通過辯論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識。線上家長會上,家長們交流各自對電子產(chǎn)品使用的想法,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班主任則從情緒疏導入手,引導家長尋找契機,正確指導孩子合理規(guī)劃手機的使用時間。此外,學校不僅關注“輸入端”,還特別關注“輸出端”,為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學校為每個班級準備了緊急備用手機,由專人保管,學生課間可以任意借用;為滿足學生了解世界的需要,學校增設數(shù)字閱覽區(qū),方便學生隨時查閱;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在申請得到批準后可攜帶手機到學校,上課期間放入班級保險箱或者交由宿管老師保管。
總之,家校共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搭建好家校共育平臺,做好專業(yè)指導。
【參考文獻】
[1]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3]斯倩.基礎教育階段家校合作的困境及優(yōu)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4]梁啟超.基于文化德育下家校共育合作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