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會霞
摘? 要:評價范疇與情態(tài)范疇是語言中的兩大重要范疇,兩者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表現(xiàn)之一是評價義可以演變?yōu)榍閼B(tài)義。一般評價義形容詞“好”演變產(chǎn)生情態(tài)義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語法化為情態(tài)助動詞;二是與其他成分一起語法化為情態(tài)副詞。溯因推理和間接言語行為推理是該語義演變的重要機制,而漢語中“形容詞直接作狀語”和“受事主語句”的廣泛存在則為該語義演變提供了句法條件。“好V”詞匯化為表示具體評價義的復合形容詞,需要滿足“NP受+好V功用”格式,物性角色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關鍵詞:評價義;情態(tài)義;語義演變;物性角色;復合形容詞
一、引言
評價范疇與情態(tài)范疇是語言中兩個重要的語義范疇,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表現(xiàn)之一就是一般評價義可以演變?yōu)榍閼B(tài)義,并且通過情態(tài)義,還可以進一步產(chǎn)生具體評價義。下面,首先簡要介紹本文所使用的基本概念。
評價范疇表達人對客體價值進行判斷的主觀意義,在自然語言研究中往往立足于由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與評價標準所構成的評價語境,通常由詞匯、特殊句式、插入語、語調等形式表達[1](P111-183)。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語氣詞和感嘆詞等都可以表達評價意義,本文主要關注形容詞。根據(jù)評價意義的抽象程度不同,評價范疇通常分為一般評價和具體評價。一般評價概念(如好、壞、差、宜、良、優(yōu)等)表達的是概括的整體評價,沒有提供評價客體的信息,對語境依賴性強,搭配廣泛。比如,一般評價義形容詞“好”,在“好人、好刀、好書”中意義各不相同,“好人”指具有“善良、正直”等特征的人,“好刀”指“好用、鋒利”的刀,“好書”指“好看、內容精彩”的書。具體評價概念往往編碼了評價客體和評價標準(什么好,好在哪里),對語境依賴性較弱,搭配受到一定限制。阿魯玖諾娃參照評價邏輯對評價的分類,將具體評價意義分為以下七類:感覺評價(好吃、好聞),心理評價(好玩、有趣),審美評價(好看、漂亮),倫理評價(高尚、善良),實用評價(好用、有利)、規(guī)范評價(正確、合理)、目的評價(有效、成功)[1](P154-163)。
情態(tài)范疇主要表達說話者對命題或事件的主觀態(tài)度。情態(tài)意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根據(jù)Palmer的分類,情態(tài)的第一層包括命題情態(tài)(propositional modality)和事件情態(tài)(event modality)。其中,命題情態(tài)又可以分為認識情態(tài)(epistemic):推測、斷言,證據(jù)情態(tài)(evidential):報道、感知;事件情態(tài)又可以分為道義情態(tài)(deontic):允許、義務、承諾,動力情態(tài)(dynamic):能力、意愿[2](P8-10)。本文主要涉及認識、道義和動力情態(tài)。漢語情態(tài)義的詞匯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情態(tài)動詞和情態(tài)副詞。其中,認識情態(tài)由情態(tài)動詞和情態(tài)副詞表達都很常見。道義情態(tài)和動力情態(tài)主要由情態(tài)動詞表示,較少由情態(tài)副詞表示。漢語中的大多數(shù)情態(tài)副詞表達認識情態(tài),有時被稱為“語氣副詞”。
在上述語義概念和語義理論的基礎上,本文以一般評價謂詞“好”為例,分析“好”從一般評價義到情態(tài)義的語法化過程、條件和機制,以及“好V”詞匯化為具體評價義形容詞的語義演變過程和類型特征。
二、從一般評價義到情態(tài)義
(一)一般評價義語法化為情態(tài)義的兩種方式
“好”是表示一般評價意義的形容詞,既可以表示事物好,也可以表示動作行為好。當表示動作行為“好”時,評價義在語境中很容易發(fā)生語用推理而產(chǎn)生情態(tài)義,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語法化為情態(tài)助動詞;二是與其他成分一起語法化為情態(tài)副詞。
首先來看與“好”相關的情態(tài)副詞。由一般評價義形容詞“好”與其他成分一起語法化(也包括詞匯化)產(chǎn)生的情態(tài)副詞有:好歹(好賴);剛好、恰好、正好;好在、還好、幸好;只好;最好。其中,“好歹”是表示“無論如何,不管怎樣”的讓步情態(tài)副詞,屬于認識情態(tài)大類[3]?!皠偤?、恰好、正好”是表示強調或感嘆的斷言情態(tài),也屬于認識情態(tài)[4]?!昂迷?、還好、幸好”是表示說話人判定條件或情況有利(有時含有慶幸義)的認識情態(tài)副詞[5]、[6]。“只好”是表示沒有別的選擇、“不得不”的道義情態(tài)副詞?!白詈谩笔潜硎窘ㄗh的道義情態(tài)副詞[7]。以上情態(tài)副詞的語法化和詞匯化過程前人多有論述,不再贅述。本文側重從語義演變的角度指出,從一般評價義到情態(tài)義的演變路徑,在漢語中有眾多詞匯證據(jù)的支持。
再來看“好”直接語法化為情態(tài)助動詞的情況。《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好”有三個義項屬于情態(tài)助動詞用法:
形,容易(限用于動詞前):那個歌好唱。
動,便于:地整平了好種莊稼。
<方>動,應該,可以:時間不早了,你好走了。
不少學者指出,以上用法是“好”由形容詞語法化為助動詞的產(chǎn)物。李明認為,助動詞“好”是從形容詞演變而來的,在六朝時期出現(xiàn)助動詞用法,表示條件可能,義為“適合、可以、能夠”[8](P60),但是未論及具體的演變方式。張定、丁海燕則認為,它的形成是“外置和難易移位”的句法操作先后作用的結果,“好V”的詞匯化大約肇端于元代,至今尚未完成[9]。該文從已經(jīng)語法化為助動詞的“好”談起,一方面沒有解決“好”如何從形容詞發(fā)展為助動詞的演變過程,所謂“好V”的詞匯化“至今尚未完成”的論斷也欠妥。另一方面,根據(jù)熊仲儒的分析,“NP好V”是個介于難易句與中動句之間的句式,與難易句不同的是,“NP雖然與V有選擇關系卻不能還原到V后位置”[10],這表明“移位說”并不可信。也有學者主張,助動詞“好”是從表示“喜愛”義的動詞“好”演變來的[11]?!跋矏邸绷x確實可以直接經(jīng)過語用推理產(chǎn)生“容易、經(jīng)?!绷x,如“鐵好生銹”,但是不太可能產(chǎn)生“適合、適宜”義,也就不太好解釋古代漢語里大量表示“適合、可以、方便”義的“好V”。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從語義演變的角度揭示“好”由評價義向情態(tài)義轉變的條件、動因和語用機制。
(二)一般評價義語法化為情態(tài)助動詞
根據(jù)情態(tài)義與主要動詞語義距離的相對順序關系,可以排成如下序列:認識情態(tài)>道義情態(tài)>動力情態(tài)+V[12](P227)、[13]。因為認識情態(tài)是針對命題的,轄域最寬,語法化程度最高,與主要動詞關系最為松散;道義和動力情態(tài)是針對事件的,轄域更窄,與主要動詞聯(lián)系更為緊密。表示評價意義的“好”是對事件的評價,在一定語境下經(jīng)過語用推理最容易產(chǎn)生動力情態(tài)義,其次是道義情態(tài)義。歷史上“好”語法化為情態(tài)助動詞,正是經(jīng)歷了這兩條語義演變路徑,具體如圖1所示:
1.從一般評價義到動力情態(tài)義
先看“好”作為一般評價義形容詞的使用情況。例如:
(1)此獸辟惡,常安于圈中亦好。(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yǎng)羊》)
(2)折米飯:生折,用冷米,用雖好,作甚難。(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飧飯》)
例(1)、例(2)中的謂詞“好”分別說明“常安于圈中”和“用冷米”的行為活動是適宜的、優(yōu)良的。
由于漢語缺乏形態(tài)變化,所以形容詞可以不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而直接作狀語。例如:
(3)汝好看此二兒,勿忘吾言。(《北史·董純傳》)
(4)汝等好打沙門釋種弟子。汝等急捉。(隋代阇那崛多譯《大威德陀羅尼經(jīng)》卷十八)
(5)須菩提!汝今更聽我說微細礙相。汝須菩提!一心好聽?。ê笄伉F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十二)
例(3)中的“好看”是指“好好照看”;例(4)中的“好打”是指“好好打”;例(5)中的“好聽”是指“好好聽”。這里的“好”都是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施行的“優(yōu)良性”。“好V”最初出現(xiàn)的語境似乎都是祈使句,這是因為評價詞語常常賦予其使用的語句以命令的功能。評價與道義之間的關系,下文還會詳述。
當“好V”的主語從典型的施事性成分擴展到非施事性成分時,“好好V”發(fā)生重新分析,溯因推理出動作行為“適宜、方便、容易”,即表示條件可能或客觀性能的動力情態(tài)義(準確來說是動力情態(tài)下的能力情態(tài)小類,為了方便與其他兩大類情態(tài)形成對照,本文用大類名稱來稱說)。所謂“溯因推理”是指,從評價動作行為施行的“優(yōu)良性”逆向推理其原因,使動作施行起來“適宜、方便、容易”。例如:
(6)柘子熟時……二十年,好作犢車材。(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yǎng)羊》)
(7)治肥田十畝,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
(8)連云似織休迷雁,帶柳如啼好贈人。(唐代吳融《春雨》)
例(6)中,原料為“柘子”;例(7)、例(8)中,受事為“荒田”和“柳”。它們的主要動詞“作、耕治、贈”的動作性減弱,主要動詞后面還帶著其他賓語或者代詞賓語,整個句子仍然具有現(xiàn)實情態(tài)意義。即例(6)~例(8)屬于動力情態(tài)意義和現(xiàn)實情態(tài)意義兩解的過渡情況。
當“好V”的主語是非施事性成分,并且主要動詞后不再帶賓語,句子就不再具有現(xiàn)實情態(tài)意義,而只具有動力情態(tài)意義了。例如:
(9)秋臺好登望,菡萏發(fā)清池。(唐代朱景玄《望蓮臺》)
(10)紫陌事多難暫息,青山長在好閑眠。(唐代杜牧《行經(jīng)廬山東林寺》)
例(9)中的“秋臺好登望”,不再表示“登望秋臺”的現(xiàn)實事件,而是表示“秋臺方便或容易登望”的動力情態(tài)意義。
“好”的動力情態(tài)用法產(chǎn)生于六朝,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中?!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所列的“容易”義和“便于”義都是“好”的動力情態(tài)用法(一個標為“形”,一個標為“動”不太合理,都標為“助動”比較好),只是識解的角度不一樣。從動作的施行主體角度來說,“好V”是指主體具備施行動作的能力或條件,所以是“方便V”。而從動作的對象客體角度來說,“好V”是指客體的客觀性能“容易V”。
2.從一般評價義到道義情態(tài)義
價值概念(好、壞、適宜、優(yōu)等)和道義概念(責任、義務、規(guī)范等)是倫理學的兩個主要概念系
統(tǒng)[1](P111)、[14](P529-530)。在言語行為語境下,價值判斷和道義判斷存在語用上的正向推理關系,Carnap把價值判斷看作是隱秘的命令式[15](P24)。“好的行為”是符合規(guī)范的,所以“應該做”;“不好的行為”是不合規(guī)范的,所以“禁止做”。價值判斷在言語行為語境下往往間接地表達道義判斷,主要目的是追求禮貌、委婉的交際效果,其中所采用的機制可以稱為“間接言語行為推理”①。
在指令類言語行為語境中,常常從行為“好”間接推理出行為“應該”做,“好”由此從一般評價義演變產(chǎn)生道義情態(tài)用法,這種用法在宋元時期比較常見[8](P114、P134)。例如:
(11)時有一沙彌揭簾欲入,見師與太傅,便放簾抽身退步。師云:者沙彌好吃二十棒。(南唐靜、筠禪師《祖堂集》卷十)
(12)好理會處不理會,不當理會處卻支離去說,說得全無意思。(宋代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六)
(13)也都知是善好做,惡不好做。(宋代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九)
例(11)在命令吩咐的言語行為語境中,沙彌不守規(guī)矩,“好吃二十棒”表示“該打二十棒”。例(12)在評判的言語行為語境中,要符合讀書作文的章法,“好理會”表示“應該理會”。例(13)在規(guī)勸、建議類言語行為語境下,根據(jù)道德規(guī)范,“善好做,惡不好做”是間接表達“善應該做,惡不應該做”。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好”的道義情態(tài)用法只保留在一些方言中,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舉“<方>動,應該,可以”。或者是由同義的雙音節(jié)副詞形式來表達,比如“只好請你離開”“你最好快離開”。這里的“只好”和“最好”,就是借助價值判斷來間接表達義務或建議的道義情態(tài)副詞,具有委婉客氣的語用效果。
(三)跨語言的證據(jù)
相似的語義演變和語法化過程,在世界其他語言中也有例證。Heine & Kuteva列出了下面兩條語法化路徑:適宜>能力(SUITABLE>ABILITY);適宜>義務(SUITABLE>OBLIGATION)。前者的例子,比如Sango語中,l?ngbì:適宜,動詞>能,能力標記;Lingala語中,-koka:適宜,動詞>表示能力的助動詞。后者的例子,比如Luo語中,winjore:方便,適宜>應該,應當,表示必要的義務標記;Acholi語中,m?ero:需要,適宜>o-m?ero(第三人稱過去式形式)應該,不得不,表示必須和強制的義務情態(tài)標記,也用作認識情態(tài)標記[17](P284-286)。
Heine & Kuteva指出,支持該語法化路徑的語料都來自非洲語言,呈現(xiàn)出區(qū)域特征。本文的研究表明,漢語的形容詞“好”也能演變?yōu)榍閼B(tài)助動詞,其他具有相似語義的詞如“中、合、宜”都在漢語史上有過動力或道義情態(tài)助動詞的用法[8]。其他東亞語言的例證有待調查和補充,比如,LaPolla & Huang提到羌語中形容詞“好”可以出現(xiàn)在連動結構中修飾另一個動詞,如/tse-na/(look+good) good looking“好看”,/dzu?-na/(sit+good) good to sit,there is room to sit“好坐”[18](P133)。在這個結構中,“好”在語義上似乎發(fā)揮了副詞功能,但是句法上卻是主要動詞,因為否定和體標記要加在“好”上。
“好”從一般評價義演變產(chǎn)生了認識、道義和動力三種情態(tài)義,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語法化產(chǎn)生情態(tài)動詞;二是與其他成分一起語法化產(chǎn)生情態(tài)副詞。其中,認識情態(tài)義由情態(tài)副詞表示,道義情態(tài)義由情態(tài)副詞和情態(tài)動詞表示,動力情態(tài)義由情態(tài)動詞表示。具體如圖2所示:
漢語的形容詞“好”能從一般評價義演變?yōu)榍閼B(tài)義,首先是因為語義上能滿足語用推理的一般規(guī)律,其中,溯因推理和間接言語行為推理起到重要作用。其次是因為漢語缺乏形態(tài)變化。形容詞“好”在修飾事物或修飾動作行為時沒有形態(tài)變化,施事或受事作主語時相應謂語部分也沒有形態(tài)變化,這些為該語義演變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句法環(huán)境。
三、從一般評價義到具體評價義
評價范疇通常分為一般評價和具體評價。一般評價謂詞可以在具體語境中涵蓋各種具體評價義。漢語的一般評價義形容詞“好”與具體的評價對象搭配,根據(jù)常識和語境可以推理出各種具體評價義,比如“好菜、好身體”(感覺評價)、“好書、好主意”(理性評價)、“好心情、好脾氣”(情感評價)、“好畫、好音樂”(審美評價)、“好人好事”(倫理評價)、“好刀、好車”(實用評價)、“好制度、好合同”(規(guī)范評價)、“好政策、好設計”(目的評價)①。而詞匯化為復合形容詞的“好V”則可以直接表示相應的具體評價義而無需依賴語境,比如“好吃、好聞、好喝”(感覺評價),“好受、好過、好玩、好笑”(心理評價),“好聽、好看”(審美評價),“好用、好使、好騎、好彈”(實用評價)。
如果說從一般評價義到情態(tài)義的語義演變反映了一定的語言共性,那么從一般評價義到具體評價義的演變則更具語言類型特征。俄語、英語等其他印歐語的具體評價義形容詞大部分用獨立的詞匯形式表達。漢語和其他一些漢藏語系語言(比如羌語[19]、黎語加茂話[20]等)表達具體評價義,除了使用獨立的形容詞外,還有“好V”或“V好”(因基本語序而異)結構經(jīng)過詞匯化演變產(chǎn)成的復合形容詞。下面,將詳細論述漢語的“好V”結構演變?yōu)榫唧w評價義形容詞的句法語義條件和詞匯化等級。
(一)“好V”詞匯化的句法語義條件
“情態(tài)動詞+V”結構要進一步詞匯化為具體評價義形容詞,在句法語義上有更嚴格的限制條件。首先是助動詞的情態(tài)類型限制,其次是受事主語句的句式限制,最后是主要動詞的語義類型限制。
首先看助動詞的情態(tài)類型限制?!扒閼B(tài)動詞+V”結構詞匯化為復合形容詞通常很受限。按照情態(tài)概念與動詞的相對語義關系排序:認識情態(tài)>道義情態(tài)>動力情態(tài)+V。序列從左到右,情態(tài)動詞的轄域由寬到窄,語法化程度由高到低,與主要動詞的聯(lián)系由松到緊,相應XV結構詞匯化為復合形容詞的可能性由弱到強。
認識和道義情態(tài)動詞與主要動詞的關系比較松散,較難發(fā)生進一步詞匯化,往往是典型的動詞結構,比如“天要下雨了”“他應該快到了”“你應該買這本書”“我得走啦”等句子中的“要下、應到、應買、得走”,都是典型的動詞結構。而動力情態(tài)與主要動詞聯(lián)系更緊密,更容易發(fā)生詞匯化。比如,詞匯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形容詞“能吃、能干、會吃、會說、會玩”等,表示人具有某方面的能力特點;詞匯化程度更高的形容詞“好用、好看、好玩、好吃、中看、宜居”等,表示事物具有某方面的性能特點,都是“動力情態(tài)動詞+V”結構詞匯化而成的。人或事物的能力常被看作是內在屬性,因此,“動力情態(tài)動詞+V”很容易從描述動作行為轉變?yōu)槊枋鲂再|特征。
其次,受事主語的句式限制?!昂肰”詞匯化為形容詞的句法環(huán)境是受事主語句式。動詞結構要演變?yōu)樾稳菰~,首要條件就是動詞后不能再帶有形賓語?!癗P+助動詞+主要動詞”格式中,“助動詞”將主要動詞所表示的事件置于“非現(xiàn)實”狀態(tài),削弱了動作性。蔣紹愚先生曾指出,所謂“受事主語句”,不是“意念被動”,而是“去動作性”,強調狀態(tài)性[21]。因此,“NP受+助動詞+主要動詞”句式中的謂語部分,更容易詞匯化為形容詞。
最后,主要動詞必須是主語NP的功用角色。Pustejovsky在生成詞庫理論中對名詞的詞義描寫提出了物性結構的釋義模型,包括構成角色、形式角色、功用角色和施成角色[22]①。物性角色在詞匯語義演變和詞匯化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以往的研究還不夠重視?!昂肰”的案例表明,物性角色對語義解讀和詞匯化至關重要。請看以下幾組例子:
啤酒好喝,表示“評價”;啤酒好買,表示“難易”。
沙拉好吃,表示“評價”;沙拉好做,表示“難易”。
女高音好聽,表示“評價”;女高音好唱,表示“難易”。
這條路好走,表示“評價”;這條路好修,表示“難易”。
這鋼琴好彈,表示“評價”;這鋼琴好搬,表示“難易”。
這車好騎,表示“評價”;這車好修,表示“難易”。
這組例子左側的“好V”都表示對主語NP的評價,而右側的“好V”只表示NP“容易V”。表示評價義的“好V”中的V無一例外都是NP的功用角色,“喝”是啤酒的功用角色,“吃”是沙拉的功用角色,“聽”是女高音的功用角色,“走”是路的功用角色,“彈”是鋼琴的功用角色,“騎”是車的功用角色。
一般情況下,我們正是根據(jù)功用角色來評價人造物的“好壞”的。比如在“這車好騎”中,“騎”是“車”的主要功能,所以可以從“容易騎”,推理出“這車好”。而“這車好修”中,“修”不是車的主要功能,所以不能從“容易修”推理出“這車好”,只能表示“這車容易修”。因此,當主要動詞是主語NP的功用角色時,“好V功用”就從描述動作難易的“助動詞+V”結構重新分析為評價NP屬性的復合形容詞。此外,“好V”的反義詞是“難V”(難看、難聽、難吃、難用、難受、難過等),而非“壞V”(*壞看),正是從“容易義助動詞+V”結構類推產(chǎn)生的。需要指出的是,當一個事物有多個相近的功用角色時,哪個發(fā)生詞匯化具有詞匯特異性,并且會阻斷其他形式的發(fā)展。比如,書有兩個相近的功用角色:看書和讀書,但是只有“好看的書”表示評價義,“好讀的書”只表示容易義。這表明詞匯化過程有規(guī)律可循,但又不是完全規(guī)則的。
“好V”類具體評價義,在詞匯形式上明確編碼了“好”所評價的客體類別、“好在”哪里等評價信息。試比較“好酒”和“好喝的酒”。一般評價謂詞“好”的解讀具有語境依賴性,“好酒”在不同語境中可以指:賣得快的“酒”,名氣大的“酒”,價格貴的“酒”等。“好喝”則明確編碼了所評價的客體是供人飲用的東西,并且使人滿意的地方在“感覺—味覺”方面。
(二)“好V”的詞匯化等級與不同的具體評價義
“好V”內部的詞匯化程度存在差異,根據(jù)主要動詞的語義類型不同,可以分為三類:(1)好唱、好修、好拆等;(2)好寫、好彈、好走、好賣等;(3)好看、好聽、好吃、好玩等。不同詞匯化等級的“好V”表示不同的具體評價義。
第一組中“好V”的V常常是主語NP的施成角色,只能理解為“容易義助動詞+V”。因為歌曲“容易唱”并不能推理出“歌曲好”,車“容易修”,也不能推理出“車好”。
第二組的“好V”一般表示“容易義助動詞+V”。只有在V恰好是主語NP的“功用角色”時,才能推理出“NP好”。例如:
(14)這個字好寫。
(15)這支筆好寫。
例(14)中,“字好寫”不能推理出“字好”,只能表示“字容易寫”。而例(15)中,筆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寫”,“容易寫”是對筆的功用價值的積極評價,所以可以推理出“筆好”。第二組表示具體評價義的“好V”,限于表達實用評價。
第三組的“好V”在實用評價基礎上,進一步詞匯化產(chǎn)生各種具體評價義。比如,“好吃、好聞、好看、好聽”表示感覺評價,“好受、好過、好玩、好笑”表示心理評價,“好聽、好看”還表示審美評價。
第一組“好V”仍然是描述動作行為的動詞結構,難以詞匯化為評價事物屬性特征的形容詞。第二組“好V”的評價義是在語境中推理出來的,局限于事物的“功用角色”,詞匯化程度較低?!昂肰功用”可以看作是一種在線產(chǎn)生實用評價義形容詞的詞法模式。第三組“好V”詞匯化程度最高,可以自由表示對事物不同方面的具體評價。
綜上所述,“好V”能不能重新分析為具體評價義形容詞,不僅僅是結構凝固程度和使用頻率不同造成的,更重要的是由主要動詞與主語NP之間的物性結構關系不同所決定的。
(三)案例分析:“好看”詞匯化為具體評價義形容詞
下面,以“好看”的歷史演變?yōu)槔?,考察上述詞匯化過程。
“好看”最初是“好”作狀語,修飾動詞“看”,猶言“好好看”。例如:
(16)好看今夜月,當照紫微宮。(南朝陳釋慧標《贈陳寶應》)
(17)寄語軒中燕坐者,好看新月下前溪。(宋代釋宗杲《汪狀元燕坐軒》)
當“看”的對象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后面再接“保留賓語”(或稱“領屬賓語”)時,“好看”可以理解為“適宜、容易看”。例如:
(18)二妃樓下宜臨水,五老祠西好看山。(唐代楊巨源《酬裴舍人見寄》)
(19)第一早歸春欲盡,廬山好看過湖風。(唐代熊孺登《送舍弟孺復往廬山》)
例(18)“五老祠西好看”、例(19)“廬山好看”中的“好”,已語法化為動力情態(tài)動詞,讓事件處于“非現(xiàn)實”狀態(tài),缺乏具體時間性,動作性減弱。但是“好看山”或“好看過湖風”的主要動詞后還帶有保留賓語,“看”的動作性仍有保留,“好看”仍應理解為“助動詞+動詞”結構。
當“好看”后面不再帶賓語,形成“NP受+好看”格式,“好”表示容易義助動詞,主要動詞的動作性大大減弱。再加上“好看”最開始經(jīng)常搭配的NP大多是景物,“看”是景物的功用角色,因此,從“容易看”推理出景物好。至此,“好V”被重新分析為評價NP的復合形容詞。例如:
(20)潯陽物景真難及,練瀉澄江最好看。(唐代李中《和潯陽宰感舊絕句五首》)
(21)雁蕩接臺山。秋來最好看。(宋代王洧《糖多令》)
隨著“好看”詞匯化程度的提高,不限于表示評價景物的“感覺評價”,還擴展到評價所有借助視覺來感知的事物,兼表“感覺評價”和“審美評價”。比如,評價人的相貌漂亮(好看的姑娘)、書的內容精彩(好看的書)、表演的生動感人(好看的電影)、比賽的激烈或技術高超(好看的球賽)等。
四、結語
總的來說,評價范疇在語義演變中體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本文以“好”和“好V”為例,揭示了一般評價義向情態(tài)義演變的方式、條件和機制,以及“好V”詞匯化為表示具體評價義的復合形容詞的句法語義條件和詞匯化等級。
“好”從一般評價義演變產(chǎn)生情態(tài)義,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語法化為情態(tài)助動詞;二是與其他成分一起語法化為情態(tài)副詞。作為情態(tài)助動詞,“好”有動力情態(tài)(適宜、方便、容易V)和道義情態(tài)(應該V)兩種意義?!昂谩钡纳鲜稣Z義演變在漢語中得以實現(xiàn),首先是因為在語義上能滿足語用推理的一般規(guī)律,其中,溯因推理和間接言語行為推理起到重要作用。相似的語義演變路徑(“適宜>能力”和“適宜>義務”)在其他語言中也有例證。其次是因為漢語缺乏形態(tài)變化。漢語中“形容詞直接作狀語”和“受事主語句”的廣泛存在為該演變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句法條件。
“好V”結構要進一步詞匯化為具體評價義形容詞,在句法語義上有更為嚴格的限制條件。首先情態(tài)動詞應該表示動力情態(tài)義,其次滿足受事主語句格式,最后主要動詞必須是主語NP的功用角色。該分析也適用于其他由一般評價義形容詞語法化而來的“情態(tài)助動詞+V”結構,如“中看、中聽、中用、宜居”等。
物性角色在詞匯語義演變和詞匯化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區(qū)分了三組“好V”結構,能否重新分析為評價義形容詞,取決于主要動詞與主語NP之間的物性結構關系,不能籠統(tǒng)地歸因于使用頻率或結構凝固度。相同的結構卻具有不同的意義,其中物性角色起到關鍵作用,以此來揭示其意義解讀規(guī)律,有利于詞匯化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詞匯教學。
最后,通過本文的討論還可看出,詞匯化可以在語法化的基礎上繼續(xù)進行,語法化具有更強的系統(tǒng)性和跨語言的一致性,而詞匯化則受到更多特定語義條件和語言類型的制約。比如,在漢語中,從動詞結構詞匯化而來的幾類復合形容詞都有特定的語義制約。本文討論的“好V”類復合形容詞涉及“功用”意義的制約,“有X”(有趣、有錢)類動賓結構的復合形容詞涉及“從存在到多量”意義的制約[23],“傷心、煩人”類動賓結構和“膽小、膚淺”類主謂結構的復合形容詞涉及“具身”意義的制約[24]。注重發(fā)掘成類成系統(tǒng)的語義制約因素,能更好地揭示詞匯系統(tǒng)的規(guī)律性。
參考文獻:
[1][俄]H.Д.阿魯玖諾娃.語言與人的世界(上)[M].趙愛國,李洪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英]Palmer,F(xiàn).R.語氣·情態(tài)[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3]方一新,曾丹.反義復合詞“好歹”的語法化及主觀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4]劉華麗.近代漢語雙音節(jié)情態(tài)副詞“X好”歷時生成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S2).
[5]雷冬平.語氣副詞“好在”的語法化環(huán)境研究[J].漢語學習,2015,(5).
[6]胡麗珍,雷冬平.語氣副詞“還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J].古漢語研究,2015,(1).
[7]羅主賓,唐賢清.明清時期語氣副詞“最好”的主觀性分析[J].古漢語研究,2015,(3).
[8]李明.漢語助動詞的歷史演變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9]張定,丁海燕.助動詞“好”的語法化及相關詞匯化現(xiàn)象[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5).
[10]熊仲儒.“NP+好V”的句法分析[J].當代語言學, 2011,(1).
[11]姜夢,崔宰榮.助動詞“好”的語法化過程[J].漢語學習,2017,(6).
[12]于秀金,金立鑫.時—體—情態(tài)類型[A].陸丙甫,金立鑫.語言類型學教程[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13]王曉華.漢日情態(tài)共現(xiàn)的差異與共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2).
[14]張家驊,彭玉海,孫淑芳,李紅儒.俄羅斯當代語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5]Carnap,R.Philosophy and Logical Syntax[M].London:Kegan Paul,1935.
[16]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17]Heine,B. & Kuteva,T.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8]LaPolla,R.J. & Chenglong,Huang.A Grammar of Qiang with Annotated Texts and Glossary[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3.
[19]黃成龍.羌語形容詞研究[J].語言研究,1994,(2).
[20]吳艷.黎語加茂話復合詞構成初探[J].百色學院學報, 2018,(5).
[21]蔣紹愚.受事主語句的發(fā)展與使役句到被動句的演變[A].蔣紹愚.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續(xù)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2]Pustejovsky,J.The Generative Lexicon[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5.
[23]董秀芳.從存在義到不定指代義和多量義:“有V”類詞語的詞匯化[A].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八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4]尹會霞.認知和類型視角下漢語復合形容詞的強勢詞法模式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9,(5).
From General Evaluation to Modality and Specific Evaluati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Hao(好)” and the Lexicalization of “Hao(好)V”
Yin Huixi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Evaluation and modality are two important categories in language.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one of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valuation into modality. There are two ways for general evaluative adjective “hao(好)” to generate modal meaning, one is to grammaticalize into modal auxiliary verb directly; the other is to grammaticalize into modal adverb together with other components. Abductive reasoning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reasoning ar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this semantic evolution. The widespread existence of “adjective functioning as adverbials directly”and “the patient occurring in the subject position without inflectional change”in Chinese provide syntactic conditions for this process.“Hao(好)V”must satisfy the “NPpatient+hao(好)Vtelic” format before it can be further lexicalized into specific evaluative adjectives, and the qualia rol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rocess.
Key words:evaluation;modality;semantic change;qualia role;compound adj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