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道遠 郭蓬元
[摘 要]當前,開展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有利于化解“顏色革命”政治風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同時有利于青少年茁壯成長,意義重大而任務艱巨。當代青少年群體在心理結構、認知特性和認同體系上呈現(xiàn)出新特征,從而在環(huán)境上、內容上和理論與實踐教育場域上對制度自信教育的開展提出了新挑戰(zhàn)。應當采取社群化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有序引導政治參與,阻斷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從根源上峻固青少年群體的制度自信。
[關鍵詞]青少年教育;制度自信;意識形態(tài);顏色革命
[中圖分類號]D64;D43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21)02-0072-0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1]16目前我國青少年的制度自信維持在較高水準,當代青少年對我國政治制度抱有較高的認同感和信任感。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當代青少年“面對著深刻變化的社會、豐富多樣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進行有力引導”[1]17-18。保證青少年牢固樹立制度自信,是重大而緊迫的現(xiàn)實任務,而認清形勢、摸清問題、找準路徑是我們采取有效行動的前提和基礎。大力開展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首先要深入系統(tǒng)地分析其時代意義和面臨的挑戰(zhàn),進而發(fā)掘可能的路徑選擇。
一、大力開展制度自信教育的時代意義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強調:“引導青年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覺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更好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贝罅﹂_展制度自信教育,堅定青少年群體的制度自信,是黨和國家給青少年教育工作提出的時代命題。
(一)化解“顏色革命”風險、鞏固國家政權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必要保障
近幾年,“顏色革命”給全球多地造成了局部的動蕩,甚至在某些地區(qū)呈持續(xù)蔓延的態(tài)勢。從中東、北非、烏克蘭等地的“顏色革命”來看,其往往以青少年為主體目標和竭力爭取的對象,通過多重手段,對目標國家或地區(qū)的青少年施行否定和反對現(xiàn)行制度的滲透教育,煽動青少年參與“街頭政治”,沖擊目標國家或地區(qū)正常的社會秩序,為顛覆其現(xiàn)政權作鋪墊。
2019年發(fā)生的香港“修例風波”就是典型的“顏色革命”,其具備參與群體低齡化、有組織暴力行為頻發(fā)、追求實現(xiàn)非法政治目標(如反對“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等典型特征。此次香港“修例風波”中,部分青少年也被卷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自信教育出現(xiàn)偏差甚至缺位。具體而言,表現(xiàn)有三:一是香港青少年教育的“泛政治化”色彩濃重;二是教材內容突出差異性、淡化一體性,使得香港一些青少年對祖國的歸屬感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度不高;三是香港個別政客、媒體和學校教職員工向青少年灌輸與祖國大陸對立的情緒。因此,國外敵對勢力才得以深度介入,誘惑拉攏部分尚未堅定制度自信的香港青少年參與到“修例風波”之中。以此為戒,我國應當大力開展制度自信教育,引導幫助青少年牢固樹立制度自信,使其自覺拒止“顏色革命”滲透,為鞏固國家政權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打牢基礎。
(二)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總體性的社會制度體系,人民群眾對這一制度體系的“價值認同和實踐崇信”[2]就是制度自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始終圍繞這一根本制度體系展開。作為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3],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離不開青少年群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信賴和支持。
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載體,大力開展制度自信教育有助于在青少年群體中牢固樹立“四個自信”。首先,當代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既是社會思潮的受眾又是社會思潮的開拓者和引領者,青少年先行樹立“四個自信”能對引領鞏固“四個自信”社會風氣起到重要示范和帶動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全面落地落實營造良好的社會人文氛圍。其次,作為未來國家治理的中堅力量,當代青少年普遍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識素養(yǎng)和社會參與熱情,是人民群眾中最積極、最活躍、最有希望的構成部分,大力開展制度自信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群體堅定政治信念、提升政治能力,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充分的人才儲備和人力資源支撐,更好地承擔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時代重任。最后,當代青少年對政治和社會問題關注度較高,且有一定的深入思考,政治表達欲望較強,大力開展制度自信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規(guī)范有序地表達政治訴求,有利于制度謀劃者聽取青少年群體的政治訴求,在現(xiàn)有框架下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制度體系,積極提高制度質效,漸進式地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水平。
(三)守護精神健康、助力青少年茁壯成長的必然舉措
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直接影響其成長、發(fā)展的進程和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程度。政治心理是影響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政治心理的健康與否決定了青少年能否正確地看待和評估國家發(fā)展同個人發(fā)展的聯(lián)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根本性政治問題的認知更是決定了青少年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
青少年擁有健康的政治心理,正確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夠積極看待國家取得的進步,辯證看待存在的不足,對國家和自我發(fā)展前景抱樂觀態(tài)度,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在承受壓力時能夠作出有效的自我調節(jié),面對挫折時能夠及時對心理失調進行糾偏,從而把實現(xiàn)個人價值同國家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為家庭、社會和國家履行應盡的義務,作出應有的貢獻。相反,青少年如果政治心理不健康,不能正確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可能消極看待國家取得的進步,片面放大存在的不足,對國家和自我發(fā)展前景感到悲觀,精神狀態(tài)消極逃避,把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同國家發(fā)展相割裂,將個人發(fā)展壓力轉嫁為制度問題,將個體挫折盲目歸因于客觀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不自覺地背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
青少年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較快,而辯證思維發(fā)展滯后,故其看待問題容易盲目化、片面化和表面化。[4]如果個體長期處于政治心理不健康的狀態(tài),則將導致其社會認知出現(xiàn)偏差,因對現(xiàn)狀長期不滿而造成心理失衡,因把實現(xiàn)自我價值同國家發(fā)展割裂而難以融入社會,從而缺乏改變現(xiàn)狀的能力和途徑,形成“認知—評估—發(fā)展”過程的消極循環(huán),對個體存續(xù)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都會造成隱患。因此,大力開展制度自信教育,引導青少年正確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于守護青少年政治心理健康、讓青少年在健康的精神世界中茁壯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力開展制度自信教育的時代挑戰(zhàn)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在經(jīng)濟、民生、社會、科技等領域取得了壯麗輝煌的新成就,全面展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進一步夯實了青少年制度自信之基。同時,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宏觀的社會結構變遷、利益格局調整、輿論生態(tài)嬗變都會對青少年的心理結構、認同體系造成劇烈的沖擊和改變。
(一)環(huán)境挑戰(zhàn):全球化進程加深和媒介生態(tài)演進對青少年政治認同的再建構
政治認同是影響制度自信的核心因素,是青少年制度自信之直觀的顯性體現(xiàn)。政治認同包含國家認同和制度認同,其認同程度與制度自信程度密切關聯(lián)。當代青少年國家認同程度較高,但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這一進程正在重新建構著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其中,全球化給國家主權完整性帶來的沖擊,以及西方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思潮的密集滲透,對青少年群體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主流意識形態(tài)思想和愛國主義情感產(chǎn)生了“對沖”效應,同時不斷建構起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認同。在這種暗示和引導之下,青少年群體可能構建起某種超越國家、民族、文化的歸屬感,甚而產(chǎn)生所謂“世界公民”的歸屬感,因而模糊其國家認同。
青少年制度認同的構建離不開媒介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隨著網(wǎng)絡社交平臺的普及,數(shù)量龐大的網(wǎng)民群體可以便捷地參與網(wǎng)絡議題,其參與行為建基于先在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情感,導致了網(wǎng)絡議題的泛政治化和“信任異化”[5],網(wǎng)絡政治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后真相時代”。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統(tǒng)計,我國8.54億網(wǎng)民中10—29歲的群體占比達到41.5%,青少年是網(wǎng)民中的基礎性和支柱性群體,其制度認同受“后真相時代”影響巨大,既往的制度認同擬態(tài)環(huán)境坍縮,而適應新媒介生態(tài)的制度認同擬態(tài)環(huán)境尚未完全構建,這一時期內媒介環(huán)境的多元和無序使得當代青少年在制度認同上呈含混狀態(tài):對宏觀政治制度和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某種程度上的“政治冷漠”,但對微觀政治和民生議題高度關注;對黨和國家整體信任度較高,但對具體政府機構和行政行為信任度偏低;對黨的治國理政理念表示認同,但政治思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影響。政治認同的含混會直接削弱青少年的國家責任感與自豪感,降低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度和信任感,不利于其制度自信的樹立。如何積極適應、主動融入全球化和媒介生態(tài)演進的進程,提高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構建青少年群體制度自信所需的統(tǒng)一、明確、向心凝聚的政治認同,是新時代大力開展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必須解答的難題。
(二)內容挑戰(zhàn):社會結構躍遷和多元價值思潮對青少年社會認同的強烈沖擊
社會認同是影響制度自信的直接因素,是青少年制度自信的內含式隱性體現(xiàn),其通過影響制度體驗進而影響青少年的制度自信。社會認同包含對社會環(huán)境的整體認同、對自我在社會中所處位置的主觀認同和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認同。
當前我國步入了社會轉型期和改革攻堅期,復雜性、多變性和風險性疊加,社會利益格局進一步調整,社會深層次矛盾開始顯露。社會結構的躍遷使當代青少年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壓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青少年的社會公平感,使他們信任缺失,對社會矛盾的評價呈過度負面傾向。對社會環(huán)境的整體評價決定了個體對自己在社會中所處位置的主觀認同度,消極的社會環(huán)境評價助長了部分青少年相對剝奪感突顯的弱勢心態(tài),滋長了焦慮導向的群體社會心理,使他們對自己未來在社會中所處位置的主觀認同出現(xiàn)了下行偏移的消極傾向。
信息化時代多種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潮對青少年展開多渠道密集性沖擊,青少年價值認同呈現(xiàn)多元認同和多變不穩(wěn)的特征。當代青少年主體性意識較強,強調自我認知、自我表達和自我選擇,理性主義與實用主義凸顯;他們對于傳統(tǒng)主流文化抗拒與迎合同在,解構與重構并行,渴望從傳統(tǒng)主流文化一元視域下解脫出來。小部分青少年價值取向消極,社會責任和國家責任意識淡薄,“喪文化”和“宅文化”比較盛行;他們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思潮的影響較大,追求當下和現(xiàn)實的享受,存在庸俗化、娛樂化、荒漠化等信仰缺失狀況。在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下,當代青少年一個顯著的文化特征便是基于網(wǎng)絡社交平臺而生成泛在的“小眾性‘趣緣社交群體”,由于高度的內部同質性和外部排他性,同質群體集聚形成了一個“亞文化圈”。主流意識形態(tài)滲透和統(tǒng)合各種“亞文化圈”的邊際成本更高,在這種傳播過程中被消解、重構的可能性也更大。
制度自信建立在一元性、核心指向性的價值認同之上,多元認同、多變不穩(wěn)的價值認同狀態(tài)削弱了核心價值觀念的凝聚力,加大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難度。部分青少年在社會整體認同和自我社會認同上呈現(xiàn)出的消極傾向,同制度自信所蘊含的對民族復興的實踐自信和對國家未來的光明期許等進取意識相悖反,顯然不利于青少年制度自信的樹立。如何創(chuàng)新制度自信教育內容,貼合時代生活,契合時代特征,有效凝聚和形塑起構建制度自信所需的積極、向上、奮斗的社會認同,是新時代大力開展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關。
(三)理論與實踐教育場域上的挑戰(zhàn):既有思想政治教育未能緊密嵌合時代境遇,青少年政治參與渠道不暢
思想政治教育是制度自信理論教育的主要方式,而政治參與則是實踐教育的主要途徑。我國目前構建起了覆蓋全教育流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系統(tǒng)開展青少年政治理論素養(yǎng)教育、堅定制度自信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也遇到了新的問題?;A性問題在于學理瓶頸,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不足,特別是制度自信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尚顯稀缺,研究指向略為籠統(tǒng);核心性問題在于創(chuàng)新瓶頸,即創(chuàng)新能力有待提升,教育培訓方式方法上的靈活性和內容上的生動性不足,與青少年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結合不夠緊密,難以有效激發(fā)青少年的學習興趣;關鍵性問題在于話語瓶頸,即話術運用能力上的不足,未能及時遵循網(wǎng)絡時代傳播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編碼輸入”的過程中未能充分契合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特性,其傳統(tǒng)的政治性、文本式、學術性的話語表述模式與青少年的時代境遇脫節(jié),導致在“解碼輸出”過程中可能引起部分青少年的反感或誤讀。如何在理論教育場域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緊密嵌合時代境遇,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適用性,將制度自信理論教育話語體系無縫嵌入當代青少年日常運用的話語體系之中,讓他們從刻意學習轉變?yōu)樽杂X運用,引發(fā)群體認同與共鳴,是新時代大力開展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需要重點回應的挑戰(zhàn)。
青少年通過政治參與,可以進行廣泛的政治接觸,表達政治訴求,形成政治共識,培育政治文化氛圍,強化政治認同,進而堅定制度自信。目前我國青少年政治參與主要依托群團組織,在解決青少年成長中的實際問題、維護其合法權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組織政治參與形式化、覆蓋率低、影響力有限和制度化參與路徑收窄等問題。群團組織處于協(xié)助政府部門管理青少年事務的輔助性地位,其權限和可調動的資源有限,高度依賴學校組織,在青少年步入社會分散至各群體、單位、社區(qū)后就難以有效組織和凝聚起青少年群體。青少年政治參與在各級政府部門行政目標體系中處于次要位置,重視程度和資源傾斜有限,對青少年政治參與的組織呈非系統(tǒng)化狀態(tài)。對當代青少年而言,由于現(xiàn)有制度化政治參與路徑門檻高、成本大,缺乏政治參與的平臺與載體,只能轉而選擇網(wǎng)絡參與等非制度化路徑來表達政治訴求、呼吁政治關懷,導致了政治參與的無序性。如何對實踐教育場域進行有效管理,拓展制度化政治參與渠道,有序引導青少年的政治參與,滿足群體高漲的政治參與愿望,將制度自信實踐教育全面融入青少年群體的日常生活、工作與學習中,使他們從有意識的實踐轉變?yōu)橄乱庾R的參與,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和信賴,是新時代大力開展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
三、大力開展制度自信教育的路徑選擇
大力開展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應當突出青少年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性,同時注重發(fā)揮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應當緊扣青少年群體的時代生活和社會心理,采取互動、合作、參與和對話的模式,建構青少年制度自信的認同體系,有序開展政治參與,促使青少年對教育內容自我吸收和建構,實現(xiàn)從抽象到具體、從思維到實踐的轉化。
(一)顯性和隱性相結合,以社群化教育模式為開展制度自信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學校、社區(qū)、媒介和群團組織在制度自信教育的社會教育環(huán)境建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當通過四者的有機配合,社群化地開展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以直接而明顯的灌輸式顯性教育和間接而泛在的內含式隱性教育相結合,加大隱性教育的投入比重和考評權重,促進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工作的全面協(xié)調展開。
學校作為制度自信教育開展的主要渠道,應當加大重視力度,在開展專項思政教育課程的同時將制度自信教育內容廣泛體現(xiàn)于各項課程之中,啟發(fā)和提高青少年的政治敏銳性與鑒別力;要結合教學工作開展系列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落實校園民主管理,在教學活動和管理活動中全面體現(xiàn)制度自信教育內容,尊重和發(fā)揮青少年主觀能動作為,培養(yǎng)青少年政治參與意識。社區(qū)作為日常性渠道,應當依托居委會、街道辦和群團組織搭建青少年社區(qū)服務體系,為青少年提供教育、法律、就業(yè)、心理咨詢和社會實踐等各種社會化服務,解決其求學、就業(yè)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要通過社區(qū)幫扶,將各類青少年納入社區(qū)管轄,有效觸達學校和家庭教育管理的盲區(qū),著重培育青少年政治參與的習慣和氛圍,強化青少年對制度化參與路徑的依賴和信賴。媒介作為青少年信息獲取的主要路徑,應當在信息傳播中廣泛體現(xiàn)制度自信教育內容,增強媒體議程設置能力,構建制度自信擬態(tài)環(huán)境,創(chuàng)新話語表述,提高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青少年的親和力;要強化立法和監(jiān)管保障,對傳播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個人和平臺依法嚴肅處理,引導青少年辨別和抵制不良的價值觀念,提升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滲透能力。群團組織作為開展青少年社會活動的主導力量,應當進一步優(yōu)化組織架構和工作方式,為群團組織賦權賦能,大力培育和發(fā)展各類專業(yè)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引導和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各類基層群眾自治,深入?yún)⑴c基層民主議事和民主管理,提高政治參與能力。通過學校、社區(qū)、媒介和群團組織的有機配合,以社群化的教育模式實現(xiàn)制度自信教育從課堂到家庭、從工作到生活的無縫銜接,讓青少年時刻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存在和運轉,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優(yōu)越性,為制度自信教育營造出沉浸式的良好氛圍,從而強化制度自信教育的感召力。
(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內容,提高制度自信教育的理論說服力
青少年是制度自信的主體。應當創(chuàng)新制度自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突出青少年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說服力。
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研究,為制度自信教育提供必要的學理支撐和思想支撐。[6]要聚焦制度自信,從歷史視野和國際視野出發(fā),多學科、多視域、多維度考察研究“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結合宏觀視角和微觀事例,運用比較思維,整合數(shù)據(jù)和案例,充分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和強大生命力。[6]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地批判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資本全球侵略和剝削。要堅持調研在前、教學在后,重視對教育對象思想政治學習需求的調研,有針對性地設置教材內容、設計教學課程。要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和移動互聯(lián)技術,突破課堂限制,大力開展實踐教育,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和反饋,系統(tǒng)地采集和分析學生在課程中反映出來的思想動態(tài),根據(jù)反饋和分析結果,對教學的方式方法適時進行動態(tài)調整,從而構造以需求為導向、以結果為靶向、以技術為支撐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tài)。
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首要的是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注重理論與現(xiàn)實對照,強化歷史教育、現(xiàn)實教育和挫折教育。話語內容要緊密結合教育對象的精神和物質世界,話語表述要契合教育對象的認知特征,話語體系的搭建要嵌合教育對象的時代境遇,站在當代青少年立場上思考和解答他們的時代困惑。認同是個記憶問題[7],上好思政課還要講好飽含家國記憶的“中國故事”??嚯y輝煌的革命歷史、燦爛悠久的歷史文明和奮斗自強的時代成就,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建共享的家國記憶,深入挖掘其中的閃光點,運用教育對象理解和喜愛的“話術”進行加工,是強化主流文化、提升國家認同和價值認同的有效路徑。講好革命故事要從時代側面和個體犧牲的視角重新審視與挖掘近現(xiàn)代革命史中感人至深的個體故事,突顯歷史境遇下的個體抉擇,用飽滿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去感動與感染教育對象,引發(fā)群體共情;講好歷史故事要深入挖掘中國文明,提煉其中的人文精粹,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其內核進行解讀重構,外在表達上要注重儀式感和傳承性,用高度考究和還原的歷史故事吸引教育對象,激發(fā)群體興趣;講好時代故事要緊密貼合教育對象生活境況,反映當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樂,寓主流意識形態(tài)于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之中,用飽含真實感和存在感的時代故事打動教育對象,帶動群體思考。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喚起和加深當代青少年的家國記憶,為制度自信教育提供源源不竭的內容養(yǎng)料,讓對共享記憶、共建國家、共有制度的認同成為青少年群體中的最大公約數(shù)。
(三)以制度化建設為主線有序引導政治參與,提高制度自信教育的實踐感召力
提高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的實踐感召力應當緊抓政治參與這一實踐源泉,以制度化建設為主線,以堅定制度自信為目標,正負向激勵措施相結合,引導有序的政治參與。
現(xiàn)階段制度化建設的主要路徑是進一步暢通渠道,持續(xù)拓展路徑、搭建平臺,引導青少年廣泛開展政治接觸,培育積極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氛圍,養(yǎng)成當代青少年對制度化參與路徑的信賴。探索建立以人大、政協(xié)為主導,以政府部門為組織中堅,社會各方面統(tǒng)籌配合的青少年事務聯(lián)系與管理機制,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各類社會主義民主協(xié)商活動。要將非制度化路徑納入制度化管理。網(wǎng)絡參與是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主要路徑,故應通過積極開通“兩微一端”新媒體政務平臺,打造政務平臺矩陣,提升政務信息的更新頻率,擴大青少年網(wǎng)民的觸達面積,并開展持續(xù)性的對話交流,提高對訴求的反應力度,吸引青少年通過固定路徑歸口參與網(wǎng)絡政治議題。
現(xiàn)階段制度化建設的主要手段是以正向與負向激勵措施相結合,激勵青少年個體和相關組織有序開展政治參與。以正向激勵提升政治參與的吸引力,將鼓勵青少年有序政治參與納入政府年度規(guī)劃目標和績效考核體系,對積極鼓勵、有序引導、創(chuàng)新開展青少年政治參與的政府部門和學校組織給予績效獎勵;對積極參與、表現(xiàn)優(yōu)異的青年代表可推薦擔任人民陪審員、人民監(jiān)督員、人民調解員等(《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對此有明確表述),并由所在組織給予相應的獎勵,鼓勵青少年提升政治參與的水平。以負向激勵保障政治參與的嚴肅性,對消極應付、組織不力、形式化地開展青少年政治參與的政府部門和學校組織施以績效處罰;對惡意參與的個體及時批評教育,視情況由所在組織給予通報批評、扣除學分等相應處理,對情節(jié)惡劣者可計入誠信檔案,與個人征信掛鉤,對違法者追究法律責任,從而減少青少年無序的政治參與。以制度化建設為主線激勵青少年有序開展政治參與,通過親歷親見加深青少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認識,引導青少年樹立良好的政治知覺和政治印象,進而形成政治共識,為制度自信教育的開展打下牢固的政治認同基礎。
(四)阻遏和消解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陣地主導權
西方意識形態(tài)向青少年群體的滲透以文化滲透為主,通過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邊緣化而獲取意識形態(tài)話語主導權是其當下階段的主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定要增強陣地意識。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去占領?!盵8]23我們必須采取果斷措施,阻遏和消解西方意識形態(tài)對青少年群體的滲透,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主導權。
要勇于和善于同西方意識形態(tài)作斗爭。應當增強斗爭精神、斗爭意識和斗爭本領,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嚴格抵制和批判錯誤的社會思潮,促進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的深度融合,在包容和批判中引領社會思潮,積極保護和引導愛國青少年的愛國行為,對青少年的愛國熱情予以肯定,對其愛國的表達方式予以規(guī)范,嚴防對青少年愛國精神和愛國行為的污名化。要牢牢占據(jù)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制高點,“敢抓敢管,敢于亮劍,著眼于團結和爭取大多數(shù),有理有利有節(jié)開展輿論斗爭,幫助干部群眾劃清是非界線、澄清模糊認知”[8]22。應當向青少年講明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和危害,揭露西方“普世價值”背后的利益動機和真實意圖,講明“顏色革命”的災難性后果,加強同青少年的對話和交流,結合歷史和時政熱點,通過中外比較和古今比較,生動鮮活而深入淺出地向青少年闡釋“西方之亂”的緣由和“中國之治”的必然性。要構建現(xiàn)代化國家意識形態(tài)結構。應當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推動馬克思主義同我國文化與國情深度融合,緊扣青少年群體的時代脈搏,以輿情治理為切入點,牢牢掌握輿情治理的主動權,提高對青少年訴求的反應速度和靈敏度,抓住群體的社會心理,運用馬克思主義解釋當代青少年困惑的社會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進而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主干整合青少年群體中其他意識形態(tài)潮流。如此,通過有力的斗爭,阻遏和消解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牢牢掌握青少年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主導權,喚起和強化當代青少年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熱情,破除那些對“西方神話”的盲目崇信,為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的開展去除阻礙和藩籬。
[參 考 文 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 宇文利.新中國70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J].學術論壇,2019(4):14.
[3]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2).
[4] 林崇德,李慶安.青少年期身心發(fā)展特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51-52.
[5] 全燕.“后真相時代”社交網(wǎng)絡的信任異化現(xiàn)象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7):112-119.
[6] 闞道遠.提高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能力[EB/OL].http://www.qstheory.cn/llwx/2020-03/13/c_1125705917.htm.
[7] [英]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邊界[M].司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4.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余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