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飛
(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 200437)
商代的年代問題,至今一直是眾說紛紜。20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公布了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1],此后,陸續(xù)有學(xué)者針對該階段成果又提出了各種不同見解[2-5],以至分歧依舊不止。
因而,結(jié)合古文獻(xiàn)記載和考古成果,本文擬對各家觀點進(jìn)行梳理,以重新推排出商代諸王的年代。
商代始年,可以通過商代末年加上商代積年來推算。
商代末年,也就是武王克商之年。三千多年來,歷代學(xué)者根據(jù)各自對文獻(xiàn)和西周歷法的理解,提出了至少44種武王克商之年的假說,跨度從公元前1130年至公元前1018年[6][7]38-39。近年來,又有不少學(xué)者提出各種武王克商之年說,但仍然都是在公元前1130年至公元前1018年的時間段內(nèi)。
商代積年,歷來有多種說法,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古文獻(xiàn)中商代積年記載
由表1可知,商代積年有645年至458年不等。按武王克商之年,商代末年是在前1130年至前1018年期間,則可推算出商代始年,是在前1775年至前1476年之間。
由表1可知,幾乎所有的文獻(xiàn)都一致認(rèn)為:商代始年為成湯十八年。
《漢書·律歷志》中有“〈殷歷〉曰:當(dāng)成湯方即世用事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的記載,這是成湯十三年的一個日期。
利用《壽星天文歷》天文日歷軟件排查,在前1800年至前1450年間,未見有“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之日,即未見有甲子朔日與冬至同一日。《漢書·律歷志》羅列了許多的“朔旦冬至”,但實際上這些“朔旦冬至”并不都是朔日與冬至在同一日,有些日期僅僅只是“朔日”或“冬至日”甚至是張冠李戴,譬如“周文王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9]。所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也可能是“十一月甲子朔”或“十一月甲子冬至”,“朔旦冬至”或是《漢書·律歷志》的一種習(xí)慣性寫法。故重新推排出“十一月甲子朔”和“十一月甲子冬至”的全部日期,如表2所示。考慮到周武王十一年庚寅連續(xù)使用了2年,導(dǎo)致了周以前的年干支,比周以后和現(xiàn)行的年干支要提早一位[9];而按《漢書·律歷志》,殷歷的日干支,也比周歷和現(xiàn)行的日干支要提早一位[10]。故在推排時兼顧了古歷(周以前)和現(xiàn)行陰歷(周以后)的日干支和年干支。
表2 十一月甲子朔和甲子冬至(前1785年至前1480年間)
考慮到殷商是以天亮為一日之始[11],所以,在表2中也把冬至?xí)r落在后半夜的冬至日,按殷歷(古歷)算在了前一日。
由表1可知,商代始年有癸亥、庚戌、乙未等說法。由表2可知,成湯十八年(即商代始年)的年干支,有癸亥而未見有庚戌和乙未,應(yīng)該是不支持商代始年為庚戌和乙未,而是支持商代始年為癸亥。因此,商代始年或為前1679年或為前1619年。而且這兩個年份還都滿足了古歷的年干支和日干支。
再以商代始年為前1679年或前1619年,加上表1所列的商代積年,即可推算出商代末年,如表3所示。
表3 可能的商代末年
由表1可知,商代末年有戊寅、己卯、庚寅等說法。而表3所列的商代末年,有戊寅和庚寅,但無己卯,故不支持商代末年為己卯。
商代末年戊寅說,是依據(jù)《漢書·律歷志》推算出武王伐紂為己卯年的。而這一推算是符合現(xiàn)行年干支的,所以,就不可以再同時符合古歷年干支了。因此,表3所列的符合古歷年干支的商代末年戊寅,就得予以剔除。
前文已提到,武王十一年庚寅連續(xù)使用了2年,即武王克商之年庚寅,與現(xiàn)行年干支相連,此年即為周代始年,亦為商代末年。則商代末年庚寅,符合現(xiàn)行年干支,所以,就不能再同時符合古歷年干支。因此,表3所列的符合古歷年干支的商代末年庚寅,也得予以剔除。只有符合現(xiàn)行年干支的商代末年庚寅,才是可取的。這樣,商代末年或為前1051年,或為前991年。而前991年,已超出了武王克商年代的各種假說,予以剔除。由此就得到了商代末年的唯一解,為前1051年。這一結(jié)果與最近發(fā)表的研究結(jié)論[9]完全一致。
由此推定,前1684年為成湯十三年,前1680年為成湯伐桀之年,前1679年為成湯十八年,亦即商代始年,按古歷為癸亥;至前1051年商亡,按古歷為辛卯,按現(xiàn)行年干支為庚寅,商代積年實為629年;如果“自癸亥至庚寅”皆按現(xiàn)行年干支算,則商代積年就會誤為628年和508年。
殷墟甲骨卜辭和青銅器銘文中,有不少含有紀(jì)年的日期,其可以用來推排商代晚期諸王年代。
利用《壽星天文歷》天文日歷軟件,對這些含有紀(jì)年的日期進(jìn)行推排,得到的日歷如表4所示。推排時已考慮到殷歷的日干支比現(xiàn)行日干支要提早一位。
表4 卜辭和銘文中的日期所對應(yīng)的日歷
續(xù)表4 卜辭和銘文中的日期所對應(yīng)的日歷
由表4可得商代晚期諸王的元年分別為:前1163年、前1127年、前1099年、前1061年。按商代末年為前1051年,則可推算出帝辛的年數(shù)為11年。
記載有商代諸王年數(shù)的古文獻(xiàn)有很多,大致有4種,分別以《今本竹書紀(jì)年》《太平御覽》《資治通鑒外紀(jì)》《皇極經(jīng)世書》為代表,如表5所示。其他諸如《皇王大紀(jì)》《資治通鑒前編》《文獻(xiàn)通考》《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等,與《皇極經(jīng)世書》完全一致,故以后者為代表。
表5 各種商代晚期諸王的年數(shù)
表5列出了5種商代晚期諸王的年數(shù),包括卜辭和銘文所得的一種和古文獻(xiàn)的4種,這5種年數(shù)差異很大。據(jù)年數(shù)合計,唯有《今本竹書紀(jì)年》與卜辭和銘文的日期最為接近,故值得深究。為此,列出《今本竹書紀(jì)年》所記載的商代晚期諸王的元年,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今本竹書紀(jì)年》中的武乙元年和文丁元年,與卜辭和銘文中的日期比較接近,但帝乙元年和帝辛元年則與其相差較大?!督癖局駮o(jì)年》中的帝辛年數(shù)有53年或52年,這是其獨有的,這也是《今本竹書紀(jì)年》長期被質(zhì)疑的原因之一?!督癖局駮o(jì)年》:“帝辛,名受。(原注:即紂也,曰受辛。)”按此所注,帝辛即紂。
表6 《今本竹書紀(jì)年》的商代晚期諸王元年
《史記·龜策列傳》:紂“殺周太子歷,囚文王昌”。索隱按:“殺周太子歷”文在“囚文王昌”之上,則近是季歷。季歷不被紂誅,則其言近妄,無容周更別有太子名歷也。前人已有解釋,此太子歷即季歷,“太子”二字為“季”字之訛,“季”上部“禾”與“太”字形近。“季歷不被紂誅”,那是因為《古本竹書紀(jì)年》提到“文丁殺季歷”。那么,究竟是文丁殺季歷還是紂殺季歷?
已有文章推定,文王元年為前1099年[9],則季歷應(yīng)該是死于此前幾年里。由表4推得文丁元年為前1126年,帝乙元年為前1099年,前1099年之前完全落在文丁時期,這為文丁殺季歷提供了年代依據(jù)。由表6可知,《今本竹書紀(jì)年》的帝辛元年為前1103年,這為紂殺季歷提供了年代依據(jù)。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就有必要探究一下“紂”究竟是指誰了。
有人認(rèn)為,“紂王”的“紂”是謚號,而有人則認(rèn)為,“紂王”的“紂”不是謚號[15]?!妒酚洝ひ蟊炯o(jì)》:“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按《史記》所說,紂不是殷人謂之,而是天下人也就是外人謂之,當(dāng)然不是謚號。并且,只有《今本竹書紀(jì)年》記載帝辛年數(shù)有53年或52年。故有學(xué)者提出,“52年”這一數(shù)字決不可忽視,它很可能是帝乙、帝辛在位年數(shù)之和,而錯記在帝辛一人身上[16]。順其思路,繼而提出,紂王應(yīng)該不是謚號,而是外人對商王的稱謂,并且不僅是專稱帝辛,還包括帝乙,甚至包括文丁。按此思路,則《今本竹書紀(jì)年》中的帝辛53年,原本應(yīng)該是紂王53年,即前1103年應(yīng)該是紂王元年。后人把紂王冠于帝辛一人頭上之后,就改成了帝辛53年,然后又在帝辛元年之前和文丁十一年之間加上了帝乙,形成了修改后的《今本竹書紀(jì)年》。按此分析,可復(fù)原出修改前的紀(jì)年,如表7所示。
表7 商代晚期不同紀(jì)年對照
由表7可知,周人所記的武乙元年和文丁元年,要晚于殷王所記,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發(fā)生的,譬如西周時期就發(fā)生過諸侯紀(jì)年晚于周王紀(jì)年1年或幾年的情況[17]。
由表7可知,《史記·龜策列傳》記載的“紂殺季歷,囚文王昌”應(yīng)該是正確的,這兩件事是同時發(fā)生的。后來,后人依據(jù)《古本竹書紀(jì)年》的“文丁殺季歷”,把文丁二十三年發(fā)生的事誤改成了“文丁十一年,王殺季歷”和“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
由表7可知,前1099年為文王元年,前1098年為帝乙二年?!豆疟局駮o(jì)年》:帝乙“二年,周人伐商”。這表明,前1099年,文王雖然被囚,但周人已立被囚的文王為周人之主,第二年即前1098年,周人就以此為由聚眾前往殷都,要求殷王歸還周人之主,有的史官就記為“周人伐商”。后經(jīng)其他諸侯的斡旋,文王于帝乙三年即前1097年被釋放了。周人記此年為文丁二十九年,這表明,周人并未收到帝乙的改元通告,依然在使用文丁年號,后來被后人誤改成了帝辛二十九年。文王歸來后,開始將商王謂之紂,并以季歷被殺之年記為紂王元年。
由表7可知,帝辛四十一年西伯昌薨,對應(yīng)了前1063年為紂王四十一年,這也驗證了前1063年為文王三十七年文王陟[9]。
《今本竹書紀(jì)年》:帝辛“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利用SkyMap Pro 11天文軟件進(jìn)行排查,紂王三十二年所對應(yīng)的前1072年內(nèi)并未發(fā)生五星聚于房的天象,但發(fā)現(xiàn),自前1079年11月3日至11月9日期間的凌晨出現(xiàn)有四星聚于房的天象,而與四星在一起的心宿二也相當(dāng)明亮,這樣正好也構(gòu)成了五星聚于房的天象,如表8和圖1所示。前1079年出現(xiàn)的天象,于前1072年被記錄,這也是有可能的。即記的人所記的只是人所講的,而人所講的其實是前幾年發(fā)生的事。
表8 前1079年聚于房的五星及其亮度
圖1 前1079年11月5日06:09:00五星聚于房天象圖注:截圖來源SkyMap Pro 11天文軟件。
《史記·殷本紀(jì)》:“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p>
《漢書·律歷志》:“成湯既沒,太甲元年。”
成湯之后有沒有帝外丙、帝仲壬,有兩種說法。一是以《史記·殷本紀(jì)》為代表,包括《孟子·萬章上》《新唐書·歷志三》《古本竹書紀(jì)年》《今本竹書紀(jì)年》《太平御覽》《資治通鑒外紀(jì)》等,他們認(rèn)為,成湯之后為帝外丙、帝仲壬,然后再傳至太甲;二是以《漢書·律歷志》為代表,包括《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尚書·商書·伊訓(xùn)》《皇極經(jīng)世書》《皇王大紀(jì)》《資治通鑒前編》《文獻(xiàn)通考》《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等,他們認(rèn)為,成湯之后為太甲,其間并不存在帝外丙、帝仲壬。
《漢書·律歷志》:“成湯方即世崩沒之時,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薄兜弁跏兰o(jì)》第四:湯“為天子十三年”?!短接[》卷八十三:“韓詩內(nèi)傳曰湯為天子十三年?!辈徽摮蓽笥袥]有帝外丙、帝仲壬,成湯在天子位十三年,卻是共識。
《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太甲元祀戊申。”按成湯之后即太甲,而成湯在天子位十三年,則往前推十三年即為乙未,這應(yīng)該是商代始年為乙未的來歷。再以己卯為武王伐紂之年,則乙未至己卯相隔有644年,這應(yīng)該是商代積年為644年或645年的來歷。
《新唐書·歷志三》:“成湯伐桀,歲在壬戌。……其明年,湯始建國為元祀?!薄疤锥耆晌鐨q?!边@與《今本竹書紀(jì)年》一致,即成湯十八年癸亥建國,歷帝外丙、帝仲壬,至太甲元年辛巳。癸亥至辛巳相隔有19年,這明顯是在十三年上再加上帝外丙二年、帝仲壬四年的結(jié)果?!短接[》卷八十三:“史記曰帝外丙即位二年崩?!薄端膸烊珪C要》收集的《史記》也是“帝外丙即位二年崩”。帝外丙二年或三年,《史記》有不同版本。《孟子·萬章上》也是“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漢書·律歷志》:“成湯方即世崩沒之時,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書序》曰: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訓(xùn)》?!兑劣?xùn)》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薄顿Y治通鑒前編》卷四:“今文尚書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誕資有牧乃明。”這與《漢書·律歷志》引用的《伊訓(xùn)》相同,都是“十有二月乙丑朔”。
現(xiàn)今版本的《尚書·商書·伊訓(xùn)》:“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xùn)》《肆命》《徂后》。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皇王大紀(jì)》《資治通鑒前編》等引用《伊訓(xùn)》也是“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由此可見,自宋朝以后,《伊訓(xùn)》開始為“十有二月乙丑”,“朔”字不見了。
利用《壽星天文歷》天文日歷軟件排查,在前1775年至前1450年間,無論是按古歷還是按現(xiàn)行陰歷,皆未見有“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之日。顯然,“朔旦冬至”就是《漢書·律歷志》的一種習(xí)慣性寫法。而“十有二月乙丑”之日為后人刪改,不予考慮。故推排出“十有二月乙丑朔”的全部日期,并與表2的成湯十八年做比較,具體如表9所示。推排時已考慮和僅限于年首正月建丑的日期。
表9 十二月乙丑朔(前1775年至前1450年間)
由表9可知,依據(jù)“十有二月乙丑朔”推排出的可能的太甲元年,無論是按現(xiàn)行陰歷還是古歷,既沒有戊申年,也沒有辛巳年,而且與成湯十八年即商代始年比較,相隔年數(shù)也是既沒有13年,也沒有19年。如何解釋這一情況?既然前已推定商代積年是為629年,所以,無論是依據(jù)太甲元年戊申而得到的商代積年644年,還是《今本竹書紀(jì)年》的商代積年508年,都是不符合的。因而,出現(xiàn)都不符合的情況不屬意外。
《古本竹書紀(jì)年》:“外丙勝居亳?!薄耙笾偃杉次唬淤?,其卿士伊尹?!薄督癖局駮o(jì)年》:“外丙,名勝。元年乙亥,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二年,陟?!薄爸偃桑?。元年丁丑,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四年,陟。”“太甲,名至。元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p>
據(jù)古今《竹書紀(jì)年》記載,外丙、仲壬至太甲初年,都是伊尹為相。又《史記·殷本紀(jì)》記載:“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dāng)國,以朝諸侯。”《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太甲不能用,二祀己酉,因即湯之墓?fàn)I桐室以訓(xùn)太甲,使居憂焉?!薄豆疟局駮o(jì)年》:“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庇纱丝梢姡烈粌H為相,而且從伊尹對待太甲的行為來看,伊尹的權(quán)限極大,已經(jīng)大到可以關(guān)押商王。因此,有著各自不同史觀的史官,就會對這段歷史留下各自不同的記錄。有的史官如實記為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也包括未立而卒的太丁。有的史官認(rèn)為,外丙、仲壬至太甲初年皆伊尹攝政,等同于伊尹自立,故記為成湯、伊尹、太甲等。就像共和行政時期,雖然當(dāng)時周厲王尚在,但卻不記其王年了,這也是古時史官的一種史觀。后來,有后世史官可能認(rèn)為伊尹不屬于商王,就把伊尹刪了,這樣就變成了成湯之后即太甲,也就造成了商代始年至太甲元年之間的年數(shù)不足。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商代始年至太甲元年,遠(yuǎn)不止只有13年或19年,因為期間伊尹攝政的年數(shù)被刪掉了。
根據(jù)上述分析可知,不能依據(jù)太甲元年來推算出商代始年。因此,商代始年仍然是按前已推定的為前1679年。而與此商代始年最接近、最合理的太甲元年為前1645年。
《尚書·周書·無逸》:“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薄兜弁跏兰o(jì)》第四“太甲,一名祖甲,享國三十三年”認(rèn)為,此祖甲是指太甲。而《今本竹書紀(jì)年》認(rèn)為此祖甲是武丁子、祖庚弟。這樣就形成了兩種說法[18]。
再看《無逸》,周公曰:“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周公認(rèn)為,周文王可以和殷王中宗、高宗、祖甲相提并論,或者殷王中只有中宗、高宗、祖甲可以和周文王相提并論??傊芄岽巳灰笸醪⑴c周文王并列,表達(dá)出了在周公心目中此三位殷王是具有顯赫地位的。
《史記·殷本紀(jì)》:“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帝甲淫亂,殷復(fù)衰?!弊鳛槲涠∽?、祖庚弟的祖甲,明顯不顯赫。若與武乙在位至少有35年相比,33年也并不顯赫。因此,周公如果用一位在功勛及在位年數(shù)等方面皆不顯赫的殷王,與周文王并列,顯然無甚道理。
《史記·殷本紀(jì)》:帝太甲“稱太宗”,帝太戊“稱中宗”,帝武丁“為高宗”。這是殷商“三宗”,也是祖甲是指太甲之說的來歷。或許殷人并不稱太甲為祖甲,只稱帝甲為祖甲?;蛟S是周人稱太甲為祖甲,或者是周公張冠李戴用錯名了。總之,《無逸》中周公所說的“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的祖甲,只有指太宗太甲,周公之言才有意義。
《古本竹書紀(jì)年》:“太甲唯得十二年?!弊蕴自昙辞?645年之后12年即前1634年,而前1634年按古歷年干支恰為戊申年。由此可推斷出這段歷史應(yīng)該是這樣的:自湯崩至太甲初年,是伊尹攝政包括自立時期,直到太甲十二年政歸太甲,所以,有的史官就記為成湯、伊尹、太甲等,并以政歸太甲之年作為太甲元年以及之后的享國三十三年;而有的史官則記為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也分別記錄了太甲元年、太甲唯得十二年和享國三十三年。這應(yīng)該是有兩個太甲元年及太甲有12年又有33年的來歷。
前文已述,商代始年為前1679年,商代末年為前1051年,商代積年共629年。
由表5可知,只有《太平御覽》和《資治通鑒外紀(jì)》中的商代積年為629年。但《太平御覽》所列諸王實際年數(shù)合計卻要大于646年,《資治通鑒外紀(jì)》所列諸王實際年數(shù)合計雖然也是629年,但是其商代晚期四王年數(shù)合計顯然不符合卜辭和銘文的年數(shù)。所以,各種古文獻(xiàn)所列的商代諸王年數(shù),沒有一部是可以完全采信的,所以只能作為參考。
太甲之前和武乙之后的諸王年數(shù),按前文所述。自帝沃丁至帝庚丁的諸王年數(shù),按參考古文獻(xiàn)的四種說法即表5所列的其中四部文獻(xiàn)來推定,凡三部文獻(xiàn)一致的或與《太平御覽》和《資治通鑒外紀(jì)》這兩部文獻(xiàn)一致的則采信。這樣,帝沃丁、帝沃甲、帝小乙、帝庚丁等,則皆采信《今本竹書紀(jì)年》的年數(shù)。由此,復(fù)原出完整的商代諸王年表,如表10所示。
表10 商代諸王年表
續(xù)表10 商代諸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