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要:古漢語演變至今,通過了很多傳媒方式彰顯。本文介紹了古漢語在影視劇中的使用,以《三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兩個影視劇為例,探討了古漢語的正確使用方式。有利于之后的影視作品使用合理的古漢語用法,提高古漢語文化水平。
關鍵詞:古漢語;影視劇古漢語用法;古漢語演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8-109
古漢語,從古到今發(fā)生地多項的演變,我們已經無法探求其本來的面貌,只能依據史料史書,出土文獻,文物等盡量還原古漢語當時的用法及它的演變。
在現(xiàn)在的社會,有了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已然已經是信息時代,推出了很多影視劇仿古,他們所說的臺詞有很多古漢語跡象,但究其用法,是毀譽參半的。這跟影視劇的編劇,制作團隊,演員的具體素質等密切相關,我們提倡文化強國,也應該加強影視劇對古漢語的滲透,也可以說成正確的滲透。
一、古漢語的界定
但在古漢語的研究中,我們必須明確在影視劇里的兩大區(qū)別,在影視劇中跟古漢語相關的古裝片,有些可以說成是古漢語帶入的相關歷史劇,有些影視劇只是穿著古代衣服的穿越劇,說話完全不仿古,講究情情愛愛的渲染,這類影視劇在古漢語在影視劇中的相關應用和發(fā)展是不作為參考的,此類可以統(tǒng)稱為肥皂古裝劇,亦作為近兩年新出的影視劇品類穿越劇。
再有古漢語跡象的歷史影視劇中,《三國》是最有古漢語跡象的影視劇作品之一。
當中的用法盡可能地還原,雖然有拗口的現(xiàn)象,但都是遵循著當時時代的語言用法?!敖剟⒃ブ萑櫹壬诓輳]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這是影視劇三國中的臺詞,其用法都遵循著古漢語的跡象,可以說是很用心,遵循原作的歷史劇,最后一句,“未審是何主見?”是古漢語中常用的疑問句,為什么舉這個例子,因為它沒有疑問句中的固定搭配顯現(xiàn)其用法,需要通過語義判定。在疑問句中,古漢語通常用乎,歟,邪字結尾?!拔磳徥呛沃饕??”這句話的主人公是張昭,個人認為是特指的疑問句。特指疑問是句子包含表示未知內容的疑問詞,要求針對未知內容做出解答的問句?!拔磳徥呛沃饕??”顯而易見是以求解答的問句,本質上是,包含的疑問詞映入到句法層面形成的疑問。可以理解為人或物,誰,什么;時間,什么時候;地點,什么地方;數(shù)量,幾個,多少;性質,怎么樣,怎么。《三國》這部影視劇,有過多的問句,但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和用法,用法精妙,也遵循古漢語的基本要類,語法正確便是一個增添異彩的易事?!肮巡粩潮?,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shù)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zhàn)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這句《三國》中的臺詞,非常具有典型性。顯然并非和上一句用法相同的特指句,是帶有反問語氣的疑問。符合反問句的語法特征,以“乎”字結尾,增強了語氣。
“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這種句子在一般有據考證的歷史劇中通常會出現(xiàn),以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為謂語的句子,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敘述句。表示一種動作,或者在敘講一種事情。張昭在娓娓道來一件事情,提出臥龍先生應該為蒼生百姓考慮,不在草廬中臥聽風雨。后一句,“曹賊是滅”是敘述句中的特殊用法,強調賓語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后用代詞是復指。當然代詞可以用“之”“實”等代替復指。當然也會有跟“曹賊是滅”古漢語用法不同的,不用復指代詞的賓語前置。代詞賓語“是”,在古漢語典籍中也有“寡人是問”這樣類似的用法。介詞“以”用法與之類似,“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都是不用復指代詞的前置。古漢語的語法會因為時代的發(fā)展和語言的豐富不斷發(fā)展,也能從側面展示時代的文化繁榮程度。古漢語在某個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變通的,并非是人們固定思維中一成不變需要死記硬背的。
而這句臺詞里,用到了否定副詞“勿”。古漢語在現(xiàn)在漢語中有所運用,這個“勿”字便是很好地印證?,F(xiàn)代漢語中我們常有,勿聽,勿擾等跟古漢語否定句中否定副詞“勿”延續(xù)的用法。從側面可以看出,古漢語在現(xiàn)當代中的日常語言,書面等都有延續(xù)和保持。一般“勿”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性的否定,跟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行”“不要”相當。跟“勿”意義相同的否定副詞“毋”,也表示“不要”禁止性的否定。“毋”在古漢語當中一般可以寫作“無”,跟“勿”一樣,后面的名詞要用作動詞,比如《三國》中“請起,勿禮”這一句臺詞。但縱觀古漢語,“勿”后面一般不帶賓語,但在《三國》影視劇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例子,“此良將也,勿失其利”,“勿”字后是可以帶賓語的,所以在古漢語中很少有一定絕對的用法。在其他的古漢語文章中也有類似的句子,“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便是否定副詞“勿”后可以帶賓語的一大例證。
在臺詞中出現(xiàn)的否定詞“勿”,不難發(fā)現(xiàn),基本用于陳述句,在影視劇中的用法,不再表示禁止否定,否定意義相對弱化,相當于“不”。個人推斷,“勿”的否定意義太強,古人講究風度風貌,在古漢語用法上弱化以講求風度,抑或是《三國》這部影視劇,著力表現(xiàn)古漢語文雅之風,體現(xiàn)那個時代的古人風度。
“垓下一戰(zhàn)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是著名橋段舌戰(zhàn)群雄中的臺詞,古漢語用法可見一斑?!胺恰弊钟梅O其巧妙,“非”在古漢語中,若用于判斷句,則否定整個謂語部分?!胺恰比粲迷跀⑹鲋?,則否定意義會弱化,否定行為性質。臺詞中的否定,則是具有一定的撇開作用,否定行為和性質。與此相關的還可以舉出“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等句子。
《三國》細究其臺詞,古漢語用法基本正確,是一個難得的遵循著古漢語基本用法規(guī)律的影視劇。這樣的影視劇遵循的歷史又遵循著某個時代的古漢語用法,是應該大力推崇的。
二、文化背景下古漢語的變化
那么有推崇,就應該有改進。《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影視劇人盡皆知。以宋代為文化背景,宣傳時卻張揚著仿古,遵循時代,語言考究這樣的標簽,在平常人看來是一部,語言考究,服飾等遵循時代的一部佳作。當然,我不否認他的影視效果和價值,但以古漢語的研究層面來看,這部劇是失敗的。
我忍著對古漢語的敬畏,在搜集素材的任務下忍痛看完。從第一集開始,那渲染著遵循時代的仿古臺詞,讓我忍俊不禁。從古漢語方面研究,它的價值甚至不如《甄嬛傳》?!墩鐙謧鳌吩谝欢ǖ恼Z言上還遵循著古漢語基本用法,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古漢語用法錯誤,甚至語病成群。
“五十萬兩余嫁妝”曾想是否宋代人經常定語后置,可是根據古漢語基本用法,這句臺詞不論在宋代,還是在現(xiàn)代,他的用法都是錯的?!拔迨嗳f兩嫁妝”才是正確用法。這樣基本的錯誤,遵循語法是劇本臺詞優(yōu)秀的標準。不單單需要在臺詞上下功夫,也應該對比宋代的漢語用法,不要過多加入現(xiàn)代漢語,這樣的歷史仿古劇才可以稱作是歷史精品。
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影視劇中,對于人稱代詞的運用,也基本是錯誤的。人稱代詞是表示人們自我稱呼或相互稱呼的詞,兩個最重要的特點是沒有性的區(qū)別和沒有數(shù)的區(qū)別。而在這部古漢語用法完全紊亂的劇中,沒有遵循任何一個特點。
人稱代詞運用中,基本分為三類,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靶∨诲e嫁個好人家”此句中第二人稱代詞使用完全錯誤,第二人稱代詞可以稱為對稱代詞,是稱呼聽話者的,但這句臺詞,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使用混淆,“小女”一般是父親稱自己女兒的,而在劇中所定的環(huán)境,是由其他人稱另一個人的女兒,用“小女”稱呼,的確大錯特錯了。
在第二人稱代詞中,在古漢語一般由“汝,若,而,乃,戎”等對稱其他人,古人常常要顯示對聽話人的尊重,加入很多敬辭,并非直說成“小女”?!肮偃恕笔悄硞€時代特定對丈夫的稱謂,屬于第三人稱的使用。在上古第三人稱代詞不可能用作主語,或者用名詞來復指,更有甚者,直接省略主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第三人稱可以作為主語,所以才會產生這部影視劇中第三人稱使用錯誤。
第三人稱代詞一般可以用“其,之,厥”表示,其中“其,厥”一般用作定語,“之”用作賓語?!肮偃恕痹谒未强梢宰鳛橹髡Z的,但要搞清說明的對象。作為當家主母老太太,不能說自己的養(yǎng)子為“官人”,“官人”可以理解成為夫妻之間的特定稱呼。
在古代宣傳仿古的影視劇中,一定會加入介詞的用法。《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有過這樣一句臺詞,“今子言,盛家可用”。這句臺詞顯然也是錯誤的,這里運用到古漢語中介詞的用法,介詞一般用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之前,組成一定的介詞結構,做動詞或形容詞的狀語或補語,是來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在上古漢語的主要介詞“之,于”便是代表。這句臺詞中缺少了介詞“之”,應該改“今子之言,盛家可用”。“之”可以用在偏正結構,作為定語中心語之間的媒介??梢耘e出《詩經》中的例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可見上古中介詞“之”的用法。當然,這句臺詞中,“之”為介詞,尊稱“子”用作定語時,要加上臺詞中沒有出現(xiàn)的“之”?!爸边€有其他用法,與之類似的是,人稱代詞“誰”用作定語時,后面也要加“之”。例如“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當然,《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影視劇并非完全不參考古漢語的基本規(guī)律,在影視劇中出現(xiàn)率最高的一句臺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雖是引用,但好在沒有濫意修改。保存了古漢語基本用法,這里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加入“之”,表示語意未完,讓聽者或讀者等待下文?!爸弊钟迷谥髦^之間是最好判斷的,表達的語境語意也是需要細加思索的。
“之”字用法是極其深奧,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里最容易見到這種“之”字。可以舉出“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驗證?!爸边€可以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例如“貢之不入”“湯之問棘也是已”?!爸弊衷诮樵~的用法就相當反復,在其他方面就更加復雜,在影視劇中的古漢語現(xiàn)象不做過多贅述。
當然,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并非所有的都是完全錯誤。介詞“于”的用法基本正確??v觀有“于”字的二十多句臺詞,八九成的用法都是正確的。“我立于此”“侯門不娶,于今五年”“獎賞于百官”“我于你為客,三杯敬上”等,這些臺詞用法是整部劇中古漢語跡象最明顯的。介詞“于”可以用來表示動作或性質與事物的關系,“我立于此”便是?!坝凇弊挚梢员硎緞幼鞯膶ο?,“獎賞于百官”,有說明具體的對象,用法正確?!坝凇币部梢援敵蓪τ冢P于之意,“我于你為客”我認為,就是此種用法,可以翻譯成為我對于你是客人。
當然,一部影視劇不能完全把“于”字的用法完全涉及。“于”字,作為介詞,不僅可以表示動作是我的關系,也可以表示動作所向或所到。例如“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還有較為冷門的用法,“于”可以表示動作的所從,即從何開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如是。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中,“于”作為一種比較?!皬涀予σ姁塾谛l(wèi)君”這里的“于”表示的則是被動。
在臺詞中“今立于此”字面上可以說成此時此地,實際上是表示一種假設。根據劇情,情景等推斷,古漢語的用法也不能單單只憑一句話要根據情境等眾多參考物。
三、古漢語合理運用及采取
在影視劇中的古漢語,很多的所謂古裝歷史劇都沒有遵循古漢語的基本規(guī)律和語法用法,這是影視劇需要加強的。當然,并非完全回古,我們只求仿古。在遵循一定的語法規(guī)律及古漢語的基本用法,也可以加入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些要素,如若一味地追求古代漢語不容差錯,作為觀眾的我們,會頭疼于每字每句省略賓語前置等語法的臺詞,觀眾的接受度也是古裝歷史劇的衡量標準。
根據時代來采用那個時代的語法規(guī)律,古漢語雖然有一個“古”字,但都是隨著一個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演變的。從遠古上古到現(xiàn)在,我們仍然延續(xù)了一些古漢語的用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法規(guī)律,我們也會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古漢語研究素材,要讓古漢語或者說是漢語發(fā)展延續(xù)下去需要每個坐在影視劇前的觀眾接受并且產生興趣,這樣的古漢語和漢語文化才能夠一直延續(xù),追求者喜愛者才能數(shù)不勝數(shù)。這需要影視劇相關部門和編劇素材歷史的綜合調整,既要遵循時代發(fā)展,也要符合古人生活時代的用法和規(guī)律,采取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古漢語的發(fā)展和傳揚并非易事,影視劇作為最直接的傳播古漢語的方式之一,也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文化復蘇”的戰(zhàn)略,要傳播真正的古漢語而非是只注重情感鋪墊,渲染情情愛愛的古裝偶像劇。
仍然對古漢語充滿信心,也對古漢語在影視劇中的運用充滿信心。時代是不斷發(fā)展的,古漢語在影視劇的發(fā)展不僅是影視相關部門的責任,也是我們觀看影視劇的品味發(fā)展,個人品味的提高才會逐漸推出具有文化底蘊、符合時代發(fā)展、增強古漢興趣的影視劇。古漢語的發(fā)展在影視劇中不會就此結束,一些歷史槽劇只是古漢語發(fā)展中的小小鋪墊,在古漢語和人們自身水平不斷發(fā)展后,應運而生的會是傳揚文化的優(yōu)質影視劇。
吉林外國語大學 國際傳媒學院 長春 10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