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李碩
你看過那些唯美的老照片嗎?有沒有對它們獨特的畫面效果印象深刻?又有沒有想過,為何會老鏡頭與膠片的成像與現(xiàn)在的相機有諸多不同?
要解答上面提出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絕大多數(shù)老鏡頭都不如現(xiàn)在市面上銷售的鏡頭。這并不是否定老鏡頭的存在意義和使用價值,而是我們接下來討論的基礎,也是客觀事實。畢竟人類在鏡頭光學領域是一直進步的,一項項新技術和新工藝塑造了如今強悍的單反和微單鏡頭群。
但這種進步并不意味著“正確”。因為攝影并非一門科學,而是一項藝術。對于藝術來說,有時“殘缺才是美”。
接下來我們要向你講述的,就是造就老鏡頭“味道”的幾種成像瑕疵。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大多要歸因于過去鏡頭設計和制造工藝的不完美,但這種不完美也造就了與今天鏡頭截然不同的成像風格。
球面像差通常是不好的,但對于人像攝影來說,球差所制造的朦朧感反而可以給畫面帶來夢幻的氣氛。
如果你看過一些老電影,比如《公民凱恩》,就會發(fā)現(xiàn)在其中的一些特寫畫面中,人物的面部泛著柔和的光澤。當我們使用一些老鏡頭或現(xiàn)在的大光圈鏡頭拍攝時,也會在光圈全開時看到這種現(xiàn)象。
這種物體邊緣蒙上一層光暈,看起來對比度很低,細節(jié)也不夠銳利的情況,就是鏡頭的球面像差(簡稱球差)沒有得到很好校正的結果。也就是物體所反射的光線,并沒有匯聚到感光元件上的某一點,而是有一部分被分散到了這個點的周圍。簡言之,這種光學瑕疵會讓物體,特別是被光學照亮的高光物體產(chǎn)生亮邊。
這顯然應該算是一種成像問題,但有趣的是,在最新發(fā)布的佳能微單鏡頭RF100mmF2.8 L MACRO IS USM上,我們看到了控制球面像差的控制環(huán)——用戶可以選擇增大這一像差,而不是完全消除它??梢娋退闶怯跋駨S商,也對如今千篇一律的高清晰、高對比畫面有些厭煩了。
觀察老鏡頭拍攝的照片,你會發(fā)現(xiàn)焦外光斑的邊緣往往比中心更亮,并且不是圓形。這些瑕疵為畫面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視覺美感。
球面像差除了會造成畫面的朦朧感,還會影響背景虛化時的效果。也就是會讓背景產(chǎn)生柔和而帶有旋轉的散景,焦外光斑的二線性也將會更加明顯。
所謂二線性,可以近似理解為虛化大光斑的邊緣亮而中心暗。二線性越強,光斑的邊緣就越亮越明顯。當然,與會產(chǎn)生“甜甜圈”虛化的折返鏡頭相比,普通老鏡頭的二線性頂多會虛出一個個“流心蛋撻”。
與二線性相比,因球差導致的螺旋撞背景光斑也是老鏡頭的一大特色。有些老鏡頭的賣點甚至就是螺旋焦外,比如我們過去曾經(jīng)介紹過的著名的蔡司Biotar 58mm F2。
與球差一樣,現(xiàn)代鏡頭拼了命地通過提升光學設計和鍍膜技術來抑制逆光時的鬼影和眩光。但仔細想想,當我們面對太陽時,眼睛會不自覺地瞇起來,眼中也會出現(xiàn)強烈的光暈——這與鏡頭眩光帶來的那種明亮感非常接近。
因此在很多復古風格的電影和攝影作品中,我們都會見到畫面中刻意保留甚至故意營造強烈的眩光和鬼影效果。事實上,當一連串彩色鬼影點綴在畫面中,有時是可以加強視覺沖擊力的。
或許你會覺得剛剛看到的“瑕疵”很美麗,但也要留心,這些瑕疵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才能帶來所謂的鏡頭“味道”。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就將會破壞畫面的和諧。
與前面所講的3種情況相對應,我們在這里也會講述當你想獲得老鏡頭的“味道”時,可能出現(xiàn)的3個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畫面的“味道”是應該由攝影師去選擇的,并且是要根據(jù)畫面內(nèi)容來選擇的,而不是先有味道再有照片。那樣將會讓攝影人失去對畫面的掌控,而被鏡頭的成像牽著鼻子走。
前文已經(jīng)提到,越是古老的鏡頭,往往球面像差就越嚴重。特別是那些F1.4、F1.2甚至更大光圈的定焦鏡頭,在全開光圈時,一些老鏡頭的朦朧感會過于強烈,導致清晰度大大受損。
如果你不喜歡這種過強的朦朧感,那么一方面可以嘗試收縮1-2擋光圈來拍攝,另一方面可以在購買時選擇不那么古老的型號或老型號在末期生產(chǎn)的鏡頭。
比如在本文即將登場的鏡頭中,奧林巴斯早期的M50mmF1.4在全開光圈時就會產(chǎn)生非常強烈的柔化效果,而后期的OM50mm F1.4則不會如此明顯。
對于本文主要講解的復古風格來說,焦外成像與畫面整體的色調(diào)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模擬膠片成像風格的彩色或黑白畫面,更能彰顯老鏡頭的獨特“味道”。
在機身的選擇上,如果預算充裕,那么徠卡的M系列相機值得一試。因為這些機型無論彩色還是黑白模式,其畫面效果都相當具有“膠片味兒”。
在昂貴的徠卡之外,富士的無反相機同樣值得推薦。因為作為膠片生產(chǎn)者,富士積累了豐富的色彩方案。在最新的機型上有多達18種膠片模擬模式,其中很多都是根據(jù)傳統(tǒng)膠片的成像風格打造的。
攝影是用光的藝術,即使我們是在討論制造眩光來增加畫面的表現(xiàn)力。但也不要過于隨意地直接讓鏡頭對著光源,特別是對那些早期鍍膜技術比較落后,甚至沒有鍍膜的所謂“白頭”。
使用側逆光,隨時觀察眩光、鬼影在畫面中的位置和大小,避免它們范圍過大或是蓋住人物。必要時我們還可以安裝上鏡頭的遮光罩,或是用一只手在鏡頭前適當遮擋,來降低眩光的范圍和亮度。
蔡司Biotar系列鏡頭有多個版本,其中的58mm F2在二手市場上比較劃算,價格在千元左右。這款鏡頭可以轉接到如今多數(shù)微單相機上使用,在全開光圈時銳度一般,但是螺旋狀的焦外很有特點。與它相似,由俄羅斯?jié)赡崽啬7翨iotar鏡頭生產(chǎn)的Helios系列鏡頭也可以考慮,具有相同的旋焦散景效果。并且由于后者有很多近代產(chǎn)品,在銳度方面要比早期的Biotar稍好一些。
如果你希望在拍出復古“味道”的同時還擁有極高的顏值,那么二手價格在3000元左右的徠卡Summitar 5cm F2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款鏡頭采用了古典的沉胴式設計,金屬質(zhì)感十分強烈,與之配套的四頁擋板式遮光罩同樣極具復古氣息。在成像方面,Summitar 5cm F2的銳度和色彩都比Biotar更出色,焦外亦極為古典。但是逆光時容易出現(xiàn)嚴重的眩光,需要注意規(guī)避。
這是一支發(fā)布于上世紀60年代的老鏡頭,當時佳能單反相機使用的還是今天看來非常原始的FL卡口。這支鏡頭的二手售價通常在1000元左右。58mm的焦距和F1.2大光圈讓它很適合拍攝人像,當然在全開光圈時畫面的銳度并不算好,也有一些紫邊。但它的特點是整個畫面的柔和感和F1.2帶來的極淺景深,以及比旁軸鏡頭更近的對焦距離(佳能為0.6m,早期旁軸鏡頭多為1m)。
與佳能相比,這支奧林巴斯老鏡頭的球面像差更為嚴重。這帶來了全開光圈時極為朦朧的畫面,和二線性更強的虛化光斑。它在收縮光圈至F2后反差和銳度會大幅提升。作為不到千元的鏡頭,它的成像特點非常值得玩味。
畫質(zhì)有高低,風格無定式
毫無疑問,今天在產(chǎn)的多數(shù)鏡頭在畫質(zhì)方面完勝過去的老鏡頭。但高畫質(zhì)不能帶給你的,是獨特的風格。我們并不想讓大家都去用老鏡頭,只是想向你展示另一種可能。在容易人云亦云的當下,這種個性會愈加顯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