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彧
和蜂鳥科的許多近親一樣,紅喉北蜂鳥是一群漂亮的小不點兒。它們的背部閃爍著綠色的金屬光澤,家族中的帥哥們更是擁有酷炫的紅色喉部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像紅寶石一般璀璨奪目。
紅喉北蜂鳥雖然平均體重不到4克,體長只有7厘米左右,卻是天生的飛行大師。它們每秒鐘能扇動翅膀60次,靈巧地在花叢中穿梭、懸停和倒飛,盡情地享用飽含能量的甜美花蜜。
作為美國東部唯一的蜂鳥種類,部分紅喉北蜂鳥會飛往中美洲過冬,它們因此成為進(jìn)行長途遷徙的最小鳥類之一。冬去春來之際,大批紅喉北蜂鳥會告別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返回墨西哥灣另一邊的美國東部故土。
雖然身形比不少蝴蝶還要嬌小,它們卻能連續(xù)飛行20多個小時,成功到達(dá)1 000多千米之外的佛羅里達(dá)半島。飛越如此遼闊的海洋之后,紅喉北蜂鳥的體重會減輕1/3以上,幾乎耗盡依靠瘋狂進(jìn)食積攢的不多的脂肪。
淡雅的灰褐色身體,潔白的頭部,黃色的扁嘴,再加上頭頂兩道黑色的“U”形條紋,身體敦實的斑頭雁既呆萌又神氣。以植物為主食的斑頭雁性格溫和,卻是頗有雄心壯志的鳥類旅行家。它們在亞洲的中部繁衍后代,然后遠(yuǎn)赴印度次大陸的平原度過寒冬。它們每年都要往返遷徙數(shù)千千米,兩次越過高聳入云的喜馬拉雅山脈。
一天之內(nèi)飛上世界最高的山峰,似乎是一個非常瘋狂的想法。在離開印度平原返回故鄉(xiāng)的斑頭雁們看來,這種極限飛行只不過是旅行生活中的日常。它們會排著“人”字形或者“一”字形的隊伍,在七八個小時之內(nèi)攀升4 000~6 000米,互相呼喚著飛過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群峰。有時,斑頭雁甚至?xí)S風(fēng)躍上海拔7 000米以上的高度,因此成為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
完成如此非凡的壯舉,斑頭雁們甚至不屑借力山脈南坡的上升氣流。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僅僅依靠強(qiáng)壯的雙翅和發(fā)達(dá)的呼吸系統(tǒng),它們就能征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
身為民間傳說中的送子鳥,白鸛在歐洲很多地方有著很高的人氣。身披黑白兩色“禮服”,擁有長鳥喙和大長腿的白鸛,喜歡和對它們友善的人們比鄰而居。對于伴侶和家鄉(xiāng),白鸛們有著非同尋常的忠誠和眷戀。每一年,它們都會從南非越冬地如期歸來,回到建造在人類屋頂、煙囪上的故巢,和終生相守的伴侶共同養(yǎng)育兒女。
1993年的一天,克羅地亞老人斯捷潘救起了一只受傷的雌性白鸛,并給它起名為“馬蓮娜”。馬蓮娜很快恢復(fù)健康,卻永遠(yuǎn)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幾年之后,一只雄性白鸛來到了馬蓮娜的身邊,被斯捷潘起名為“克雷佩坦”。秋天來臨的時節(jié),這對白鸛的孩子們長大離巢了,克雷佩坦也在本能的驅(qū)使下飛往遙遠(yuǎn)的南方。
出乎斯捷潘的意料,克雷佩坦在第二年的3月又回來了。從此以后,克雷佩坦每一年都會獨自飛行13 000千米,在3月下旬和馬蓮娜再次團(tuán)聚。
滿身細(xì)碎斑紋的斑尾塍鷸,擁有一個稍微上翹的奇特長喙。體重只有0.5千克左右的它們是一群海灘上的小美食家,泥沙中的蠕蟲和魚蝦蟹螺是它們永遠(yuǎn)追逐的美食。
斑尾塍鷸的覓食之旅十分漫長。它們會在每年的3月啟程,沿著太平洋西部一路飛到北極圈。在阿拉斯加海岸完成生兒育女的重任之后,它們就會再次飛越世界上最浩瀚的大洋,回到氣候溫和的新西蘭過冬。斑尾塍鷸的遷徙路線幾乎等于順時針繞太平洋整整一圈。
2007年3月,新西蘭鳥類學(xué)家捕獲了一小群斑尾塍鷸,在它們的背部安裝衛(wèi)星跟蹤器之后放飛,其中包括一只編號為“E7”的雌性斑尾塍鷸。2007年8月30日,“E7”號斑尾塍鷸開始了南飛的旅程。它用了8天多一點的時間,在太平洋上空連續(xù)飛行了約11 600千米,從阿拉斯加筑巢地直飛新西蘭的越冬地,一舉創(chuàng)造了鳥類不間斷飛行的最長紀(jì)錄。小小的斑尾塍鷸為什么會擁有如此超乎尋常的越洋飛行能力?科學(xué)家們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真正的奧秘或許只有斑尾塍鷸自己知道。
鮮紅的鳥喙和雙腳,黝黑的頭頂“小圓帽”,再配上一條漂亮的燕尾,北極燕鷗絕對是夏日北極圈的顏值擔(dān)當(dāng)。晝短夜長的北極凜冬來臨之前,這些活潑輕盈的鳥兒已經(jīng)養(yǎng)大了巢中的兒女。它們會帶上家庭的新生代一路向南,用兩個月的時間抵達(dá)兩萬千米之外的南極洲,在極晝的陽光下盡情享用美味的磷蝦。度過四個多月悠閑的南極歲月之后,北極燕鷗們就會再次飛越半個地球,回到北極的繁殖地。
一年之內(nèi)往返南北兩極,北極燕鷗為什么要進(jìn)行如此艱險的遷徙?依照目前最流行也是最浪漫的理論,北極燕鷗是世間最熱愛光明的鳥兒,它們無休止地往返于地球的兩極,是為了追逐夏季極地永不落下的太陽。無論這種猜想是否正確,這些陽光精靈無疑是遷徙距離最長的鳥類。
由于它們會借助風(fēng)力完成越洋飛行,遷徙路線非常曲折,北極燕鷗一年中的實際飛行距離往往兩倍于地球的周長。北極燕鷗的壽命約為30年,它們一生會飛行約240萬千米,這個距離足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往返3次。
體長不到20厘米,一身樸素的褐色羽毛,普通雨燕絕不像它的名字那般普通。憑借狹長有力的鐮刀狀翅膀,它們的平飛速度達(dá)到了112千米/小時,在全球9 000多種鳥類中出類拔萃。
癡迷天空的普通雨燕能夠在飛行中捕食飛蟲,能在飛行中掠過湖面喝水,甚至還能在飛行中完成婚姻大事。只有在筑巢養(yǎng)育下一代的時候,熱愛飛翔的它們才會再次腳踏實地。不過,普通雨燕的雙腳早已演化得又短又小,幾乎不能在平地上站立行走,只能吊掛在樹枝或者房屋墻壁上,它們因此有了“樓燕”的別名。
在歐洲度夏的普通雨燕會在秋天飛向非洲的南方,然而,人們卻很少在非洲越冬地找到它們的蹤影。鳥類學(xué)家為幾只當(dāng)年出生的普通雨燕裝上了跟蹤器,這才揭開了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秘密。離開鳥巢之后的10個月里,這幾只年輕的普通雨燕從來不曾落地。一直在空中高速翱翔的它們,可能連續(xù)飛行了50萬千米以上的距離。對于普通雨燕來說,或許天空才是它們真正的家園,它們的一生就是一次永無休止的飛翔。然而,它們是如何在空中睡覺的?終其一生,一只普通雨燕究竟能飛多遠(yuǎn)?這些謎題暫時還沒有答案。
數(shù)以百億計的候鳥年復(fù)一年地飛越千山萬水。它們的偉大遷徙既是地球生態(tài)平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大自然中最為激動人心的生命傳奇。然而,無休止的捕殺、棲息地的破壞以及日益嚴(yán)重的環(huán)境污染,使得我們的天空正在失去候鳥飛翔的身影。為了喚起更多人保護(hù)候鳥,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把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shè)定為“世界候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