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除了高分杰作,閨密小D已基本不去電影院看電影。理由是無論多么冗長無聊的情節(jié),都沒有辦法開啟“倍數(shù)播放”的模式。
而在iPAD上看電影就沒有這樣的被動消耗感,時而以1.25倍速,時而以1.5倍速觀看一部文藝片或爆米花劇,電影的節(jié)奏仿佛成了溜溜球,可以大力拍彈,令它以驚人速度向地面俯沖,又可以隨機收攏,握在掌心。那種隨心所欲讓人不亦快哉。當然,倍速播放不一定是加速,小D也以0.75倍數(shù)乃至0.5倍數(shù)重看晦澀難懂的電影,比如在失眠的夏夜重刷理查德·林克萊特的“愛在三部曲”。這部系列片的臺詞量大約是正常電影的三倍,稠得像熬了一宿的白粥。開啟正常倍速時,小D根本就看不進去,說來也怪,當她把倍數(shù)調(diào)到0.75后,竟然看進去了。她可以秋毫畢現(xiàn)地看清,男女主角間毛絨絨的試探,無形的默契,他們撞在一起又迅速分離的時而濃烈時而清淡的眼神。
靠著時而0.75倍速,時而0.5倍速的探幽發(fā)微,小D還重溫了電影《信條》。當年,諾蘭導演為了拍出“時間鉗形行動”,甚至重新組裝了IMAX攝影機,反裝了一部分膠卷,以保證攝影機能夠正逆向同時拍攝。電影中的時間就如同一枚回旋鏢,可以讓主角在某個時間點上,迎面遇見過去或未來的自己。由此,子彈可以回到槍膛里,爆破的碎片可以收攏成完好的大樓,英雄可重回飆車的窄道,算好時間拯救未來的自己。在放慢的倍數(shù)播放下,小D終于將如此繁雜的時間線索理出頭緒來,并寫了一萬多字的影評,發(fā)給高中時代暗戀三年的男神。
電影之外,倍速播放也一樣在發(fā)生。回過頭去看,小D發(fā)現(xiàn),唯有童年,唯有黑板上每天更新高考倒計時的那段日子,是相當緩慢的,仿佛時間在以0.75的倍速流逝。小D記得那段每天刷八套題的時光,教室與操場上所有的顏色、光線、氣味與細節(jié)。她記得老師收卷批閱后,異常震怒地在黑板上貼出了某位同學畫在試卷背面的漫畫,人人都憋著一肚子笑。到了高考前十天,時間更仿佛是以0.5倍速在緩慢流逝,人人等得神思恍惚不耐煩。那個時候,大部分題目都面熟到令人生厭,所有人都在盼望時間切換成三倍速,讓大結(jié)局快點到來。
小D彼時也不知道邁過18歲這道坎,時間很快就會進入正倍速播放的階段,上大學后成了1.25倍,工作后成了1.5倍,結(jié)婚生子后成了2倍。大部分人再也沒機會細品那0.5倍速流逝的悠閑時光,我們等著蝸牛爬上葡萄樹,等著黃鸝鳥訕笑它;等著在手心里捂得濕漉漉的字條終于放進了某人的筆袋,而他的簽名如別人一樣故作瀟灑地涂滿了自己的校服。我們等著諾言,等著懊悔,等著白日夢里的久別重逢,而時間在這莊重宏大的等待中,卻無可挽回地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