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醒 陳麗 王國付
紅軍是一支紀律嚴明、團結互助、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利益的革命隊伍。飽受剝削壓迫的楚雄各族人民,受到紅軍嚴明的紀律和親民愛民行動的感召,又親眼看到了紅軍為解放人民所做的流血犧牲,從內心里十分感激和愛戴紅軍。紅軍長征過楚雄,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這些故事雖小,但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熱愛人民群眾、以人民群眾利益為出發(fā)點、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優(yōu)良政治品質,體現(xiàn)了濃濃的軍愛民、民擁軍的軍民魚水情,值得我們學習和傳頌。
故事一:一丘蘿卜,兩種遭遇。1936年,祿豐縣瑯井(當時屬牟定縣)的貧苦農民武春平種了一丘蘿卜。4月中旬,一支紅軍經過蘿卜地旁,見武春平在地里鋤草,一名紅軍問他說:“老板,賣幾個蘿卜給我們好嗎?”武春平60 多歲了,以前從未見過吃東西給錢的官兵,便順手拔了幾個蘿卜丟給他們,希望快快把他們打發(fā)走。沒想到,紅軍撿起蘿卜后,很真誠地付錢給他。事隔兩天,國民黨“中央軍”尾追紅軍而來,他們一進村就以搜查紅軍為名,打家劫舍,無惡不作。見到武春平的蘿卜地,一窩蜂地沖進去,弄得滿地狼藉,不但不給錢,還威脅打罵他。一丘蘿卜,兩種遭遇,讓60多歲的武春平老人真正看清了誰是窮人的軍隊,誰是窮人的死敵。
故事二:碾房藏兵救紅軍。1935年5月,紅一方面軍某部從元謀趕往皎平渡渡江途中,經過武定縣環(huán)州地區(qū),彝族婦女鐘吳氏和她的兒子主動帶領紅軍爬溝過坎、翻山越嶺,將部隊帶至好走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告別紅軍回家。紅軍大部隊走后,鐘吳氏發(fā)現(xiàn)一位叫廖安和的紅軍班長因腳崴脫臼落下了,立即安排家人機智地將他背進碾房養(yǎng)傷,并躲過敵人層層搜捕。在她們精心照料下,小廖的腳傷不久就痊愈了。他去追趕部隊時,鐘吳氏不僅給他準備了干糧,還把家里僅有的兩毫錢也送給了他。
故事三:西瓜地里撿銅板。1935年5月初,紅一方面軍來到元謀縣,紅軍戰(zhàn)土見路旁西瓜正熟,就去找瓜農買瓜解渴,但當地群眾都被反動派欺騙跑到山上躲起來了,地里根本找不到人。紅軍戰(zhàn)士到地里小心翼翼地摘下西瓜解渴。吃完西瓜后,他們把銅板放到西瓜皮下面,等西瓜主人回來自己拿。紅軍走后,當地群眾回到村里,見到了西瓜地里留了許多銅板。一下子“西瓜地里撿銅板”的故事就傳開了。過了幾天,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也路過了這里,一看見西瓜,就如狼似虎撲向瓜地,瞬間就將瓜地蹂躪得一塌糊涂,沒吃完的西瓜還被踢爛,西瓜皮則滿地都是。
故事四:《紅軍草》。在武定、祿勸一帶,有一首歌謠叫《紅軍草》:“自從紅軍來過了,到處長滿紅軍草。紅軍草,紅軍草,一年四季長得好。不分土地肥和瘦,處處長得嫩油油。紅軍草,紅軍草,一年四季長得好。不怕寒霜和冰雪,天氣越冷花越好。紅軍草,紅軍草,風吹葉兒輕輕搖?;▋洪_像五角星,遠望就像紅軍笑?!边@種草,原叫辣子草(有的地方叫托福菜),每逢荒年,窮苦人民就用它來充饑。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武定、祿勸時也用它填飽充饑。相傳紅軍走過后,這種野菜更加綠油油地生長起來,漫山遍野都是。武定人民為了紀念紅軍,從那以后就把它取名為“紅軍草”。
故事五:三塊銀元。1936年4月15日清晨,一支紅軍隊伍從楚雄西菜園進入楚雄城外的古山街。因國民黨反動派的造謠,街上的居民家家門戶緊閉不敢出門。紅軍到了一家叫“長辛馬店”的旅店,想進去歇一下腳,便禮貌客氣地敲開了門,店主姜美珠膽怯地將紅軍迎進門。經過小心翼翼地接觸了解,姜美珠覺得紅軍并不像國民黨宣傳的那樣,反而覺得紅軍是好人,是窮人的隊伍。她主動幫紅軍燒水做飯,還給紅軍介紹楚雄周邊的情況。第二天,紅軍離開楚雄時,硬是要塞給她三塊銀元,姜美珠不要,紅軍說:“我們是共產黨的隊伍,是人民的武裝,不能白用老百姓的東西,應該照付才行?!?/p>
故事六:紅軍鍋。1936年4月16日,紅二軍團戰(zhàn)士在南華城北街王福存家住宿,王大媽忙著為紅軍做飯到深夜。第二天,部隊出發(fā)時,一位紅軍端著一口裝滿鹽巴的鋁鍋,對王大媽說:“大媽,昨夜吵著你家了,這口鍋留給你家用吧,里面裝著海鹽,可以治大脖子病?!奔t軍走后,王大媽把鍋擦得干干凈凈,當成了傳家寶,逢人就夸紅軍好。
故事七:蓮花一曲頌紅軍。姚安縣城東郊三聯(lián)村,歷史上有唱蓮花落的習俗。1936年4月初,演唱蓮花落的藝人們輾轉來到祿豐縣廣通鎮(zhèn)一個叫公雞箐的地方,遇上了紅軍第二軍團。紅軍與他們熱情地交談并邀請他們共進晚餐,并向他們宣傳革命道理。藝人們深有感觸,一曲《紅軍抗日》的蓮花落脫口而出:“正月里,正月正,紅軍司令帶紅軍,八路紅軍團結好,打富濟貧為人民;二月里來是春分,女將帶兵賀蘭英,前陣先鋒是蕭克,后面督戰(zhàn)賀蘭英?!?”紅軍走后,藝人們相繼編出《紅軍長征》的唱詞,年年唱,月月唱,一直唱到新中國建立,人民翻身得解放。
故事八:大姚《十送紅軍》歌。1936年4月18日,紅六軍團在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的率領下進入大姚,沿途向廣大群眾宣傳紅軍長征的目的、意義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紅軍走后不久,大姚群眾中廣泛流傳一首歌謠《十送紅軍》:“蜻蛉河水清又清,工農紅軍去長征;神兵天將到大姚,留下多少魚水情;長征播下革命種,《十送紅軍》萬里行。一送紅軍安樂村,秋毫無犯子弟兵;二送紅軍下了山,陰雨連綿北風寒;三送紅軍到七街,紅漆桌子兩邊排;四送紅軍到白鶴,白鶴陣陣空中過;五送紅軍到涼橋,跋山涉水斗志高;六送紅軍進鹽豐,開倉分鹽濟貧窮;七送紅軍楊梅山,水沖巖石白浪翻;八送紅軍進彝寨,尊重習俗人人愛;九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十送紅軍漁泡江,江上船只穿梭忙;千軍萬馬江邊站,千言萬語涌胸膛;滿腔熱血一句話,紅軍精神代代傳?!?/p>
長征過楚雄的文物遺跡
紅軍長征兩次經過楚雄地區(qū),行程一千三百多公里,三條路線共經過八個縣一千多個村莊,留下了許多宣傳標語、戰(zhàn)斗舊址、哨所等革命文物遺跡。這些長征文物遺跡,無聲地講述著那段艱苦卓絕而又光輝的歷史歲月,記載了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長征故事,闡釋著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大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教材,更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寶貴實物見證。保護好、利用好這些長征文物遺跡,對于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無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遺跡一:獅子山紅軍哨。獅子山紅軍哨位于武定縣獅子山電視轉播塔北側300米的“盤陀石”上。1935年4月下旬,中央紅軍進入云南,一軍團所屬一師、二師和少共國際師于4月30日途經武定,攻克武定縣城,打開監(jiān)獄救出150多人,抄了20多家地主肥財分給窮苦百姓。為了防止尾追滇軍襲擊,一軍團31名指戰(zhàn)員選擇了武定縣城最高峰獅子山盤陀石作為哨卡,監(jiān)視和阻擊滇軍,掩護一軍團主力向元謀進發(fā)。該處群峰疊起,地勢險峻,對武定壩子一覽無余,31名指戰(zhàn)員在此輪流放哨三天,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后才追趕北上的部隊。因31名紅軍戰(zhàn)士曾在此放哨,后來武定人民就把該地點稱為“紅軍哨”,從此“紅軍哨”載入了武定人民的歷史篇章。如今,獅子山紅軍哨至今已走過了八十多年歷史,已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名錄,武定人民為紀念紅軍歷史事跡,在此設紀念點,并作為獅子山景點保護與開發(fā)利用。
獅子山紅軍哨 木高古紅軍標語
遺跡二:木高古紅軍標語。木高古紅軍標語位于彝族聚居地——武定縣白路鄉(xiāng)平地村委會木高古村。標語墻主墻體長4.6米,寬2.5米,厚1.6米;西面護墻長5.8米,寬2.1米;北面護墻長3米,寬2.1米。紅軍標語長3.7米,寬1.45米。1935年5月,中央紅軍一軍團攻克祿勸、武定縣城后經過此地,并在該村宿營,在村中墻壁的正背面寫下“夷民們同紅軍聯(lián)合起來,打龍云去”和“夷民們團結起來,實行不交租、不還債”的革命標語,標語落款為“紅軍十宣”,在彝族地區(qū)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目前,標語墻正背兩面有標語的部份均用木窗嵌玻璃進行保護,其余墻體用沙灰水泥粉刷,并在四周支砌磚墩,上置尾架蓋瓦,主墻背面巷道與標語墻之間有呈三角形的8平方米水泥地板。該標語現(xiàn)為武定縣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1981年9月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跡三:龍街、江邊紅軍標語。龍街、江邊紅軍標語位于元謀縣江邊鄉(xiāng)龍街村委會龍街、江邊兩村內,1935年5月4日至6日,中國工農紅軍一軍團長征途經該地區(qū)時,在龍街、江邊兩村的民房墻上寫下不少標語,現(xiàn)尚存6條:“不替賣國賊軍閥打仗,當紅軍打日本去”“官兵平等,反對白軍長官打罵士兵”“不當挨餓挨打的白軍,大家當紅軍去”“組織抗捐軍,反對苛捐雜稅”“武裝暴動起來,不交租不納糧”“工農團結起來,不交一個錢捐稅給區(qū)鄉(xiāng)公所”。標語高1.5~1.8米,寬1.2~2.5米不等,有的橫寫,有的豎寫。該標語于1981年9月公布為楚雄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作為“元謀紅軍長征革命文物”的子項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街紅軍標語 江邊紅軍標語
遺跡四:白酒坡紅軍阻擊戰(zhàn)遺址。白酒坡紅軍阻擊戰(zhàn)舊址位于元謀縣老城鄉(xiāng)那能村委會那化村白酒坡梁子。1935年5月,中央紅軍長征過元謀,為誘敵于元謀,掩護主力部隊從祿勸皎平渡渡過金沙江,紅一軍團一、二兩師從武定縣的石臘它兵分兩路進入元謀。二師殿后的六團三營留守白酒坡阻擊尾追的滇軍。紅軍依靠險要的地勢,共打傷滇軍10余人,打死4人,紅軍傷4人,犧牲2人,為大部隊從皎平渡渡江入川爭取了時間。該戰(zhàn)斗遺址于2013年3月作為“元謀紅軍長征革命文物”的子項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酒坡紅軍阻擊戰(zhàn)遺址全景
遺跡五:棋盤山紅軍阻擊戰(zhàn)舊址。棋盤山紅軍阻擊戰(zhàn)舊址位于元謀縣江邊鄉(xiāng)鹽水井村委會、龍街渡對面棋盤山山頂,占地300平方米,有指揮所遺址1個,四周建有二道戰(zhàn)壕,掩體為石砌圓形掩體。1935年5月7日,紅軍長征過元謀,紅三軍團渡過金沙江后,第十一團政委張愛萍同志受命率領一個加強營到江邊鹽水井阻擊尾追的滇軍,在此設立伏擊陣地阻擊尾隨前來的敵人。該戰(zhàn)斗遺址于2013年3月作為“元謀紅軍長征革命文物”的子項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棋盤山紅軍阻擊戰(zhàn)指揮所遺址
遺跡六:姜驛紅軍標語樹。姜驛紅軍標語樹位于元謀縣姜驛鄉(xiāng)姜驛村委會姜驛街西段。1935年5月初,工農紅軍一軍團從武定進入元謀,經皎平渡渡過金沙江,在姜驛鎮(zhèn)壓了團總唐興齋,在3棵樸樹上從上到下分別刻留宣傳標語:“大中紅軍”“當紅軍,鏟除土豪劣紳”“大團結拯救中華民族”??逃小按笾屑t軍”標語樹高約12米,胸徑2.1米,樹冠面積約100平方米;刻有“當紅軍,鏟除土豪劣紳”標語樹高約11米,胸徑2米,樹冠面積約80平方米;刻有“大團結拯救中華民族”標語樹高約10米,胸徑1.8米,樹冠面積約50平方米;該標語樹于2013年3月作為“元謀紅軍長征革命文物”的子項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姜驛紅軍標語樹之一
遺跡七:紅軍佯渡金沙江架浮橋遺址。紅軍佯渡金沙江架浮橋遺址位于元謀縣江邊鄉(xiāng)龍街村委會江頭村西約2000米的石花灘上。1935年,為掩護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在祿勸皎平渡順利渡江,紅一軍團派少數部隊于5月4日至6日在金沙江石花灘地段駕浮橋,佯作渡江,以迷惑敵軍。該遺址江面寬約200米,架浮橋系繩的巨石尚存。該遺址于1987年被元謀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年作為“元謀紅軍長征革命文物”的子項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跡八:金沙江龍街渡口遺址。金沙江龍街渡口遺址位于元謀縣江邊鄉(xiāng)龍街村委會江邊村北側金沙江上,系唐清溪道上之重要渡口。渡口南岸江邊村附近尚存青條石鋪筑的寬約2米、殘長50米的古道一段,以及金沙江巡檢司稅所和巡檢司衙門舊址等,并有清嘉慶元年《重修金沙江姜驛至龍街渡口道路碑記》一方。1935年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一師在此佯渡金沙江,誘使國民黨反動派誤以為紅軍主力欲從此渡江北上,派遣大部隊尾隨追擊,從而有效牽制了敵軍,使紅軍三萬余人順利從皎平渡渡過了金沙江。2013年3月,該遺址作為“元謀紅軍長征革命文物”的子項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跡九:紅軍召開群眾大會舊址。 紅軍召開群眾大會舊址位于元謀縣姜驛鄉(xiāng)姜驛村委會姜驛街紅軍標語樹旁。1935年5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途徑元謀姜驛,紅軍三軍團十一團政委張愛萍奉命阻擊尾追敵人,途經綠水河時活捉了國民黨團總唐興齋,在此召開群眾大會,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并要求其捐錢給紅軍北上抗日。但唐興齋堅持反動立場,紅軍處決了唐興齋,并沒收當地土豪孫曉安、呂福伐的財物,分給窮苦群眾。該舊址于2013年3月作為“元謀紅軍長征革命文物”的子項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召開群眾大會舊址姜驛街
遺跡十:大烏頭禾紅軍標語。大烏頭禾紅軍標語位于元謀縣元馬鎮(zhèn)禾陽村委會大烏頭禾村楊家祠堂內,祠堂現(xiàn)已無人使用。祠堂墻壁上寫有紅軍標語4條,分別為“紅軍是工農兵!”“紅軍是幫助乾人打土豪!”“打倒帝國主義的國民黨!”“紅軍是乾的軍隊!”,均為1935年紅軍長征過元謀時遺留下來的革命遺跡。標語最初用墨汁書寫,后因褪色被后人用油漆添涂。2013年3月,該標語作為“元謀紅軍長征革命文物”的子項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跡十一:紅二方面軍六軍團后勤部駐地舊址。紅二方面軍六軍團后勤部駐地舊址位于姚安縣棟川鎮(zhèn)南街居民委員會十字街一民居內,為古式民居三進院建筑,由正堂、二堂和面房組成。一九三六年四月十六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六軍團萬余人在軍團長肖克、政委王震率領下長征過姚安,總后勤部就設在此民居內(原為董氏人家)。紅軍在姚安活動期間,開展革命宣傳、征糧、擴紅、打土豪、分田地,播下了革命火種。解放后,該院建筑被辟為縣百貨公司門市部和倉庫,20世紀90年代,縣百貨公司改制后賣給私人居住,但保存完整。1988年6月,姚安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二六軍團后勤部駐地內院
遺跡十二:牟定三清閣。牟定三清閣位于牟定縣共和鎮(zhèn)天臺村委會天臺中學校園內,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原供奉上清、太清、玉青像。建筑為兩進三開,重檐歇山式頂,木構架形式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坐北向南,占地面積801平方米,建筑面積148.5平方米,面闊1間7.35米,進深8.5米。閣內存有大理石碑2通,一為清道光二十九年刻,《天臺寺重建三宮殿公德序》,長93厘米、高58厘米,記錄重建捐資事宜及捐資名單。一為《署楚雄府定遠縣正堂加三級記錄六次顏》,為清同治十二年刻,長80厘米、高52厘米,為婚嫁鄉(xiāng)規(guī)民俗。三清閣是牟定縣至今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936年紅軍長征過牟定時,被用作紅六軍團指揮部,肖克將軍等紅六軍團領導在此指揮全軍將士過牟定下姚安。檐下閣前留有肖克題“三清閣”墨寶,具有較高的革命紀念教育意義。2005年,牟定三清閣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牟定三清閣全景照片
遺跡十三:祿豐沈家大院。祿豐沈家大院位于祿豐縣碧城鎮(zhèn)洪流村民委員會煉甸一組村頭小河邊,距安武公路400米。據考此院為民國十二年(1923年)沈佳樹所建。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穿斗式兩層重檐硬山頂前沿廊木結構建筑;面房面闊5間,兩間耳房面闊3間,進深均為一間,為抬梁式兩層重檐硬山頂木結構建筑。當地稱“上五、下五、六耳”結構,占地面積達550.16平方米,單層建筑面積425平方米,天井125平方米。1936年紅軍長征時,由富民縣進入祿豐縣的六軍團經過煉甸村,曾在此院居住;隨后,肖克軍團長的臨時指揮部也設在沈家大院。沈家大院是羅次地區(qū)鄉(xiāng)土民居建筑的代表,又與紅軍長征經過祿豐地區(qū)這一重大事件有密切聯(lián)系,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主義教育意義。
遺跡十四:《畏巖》碑。《畏巖》碑位于祿豐縣黑井鎮(zhèn)萬春山石頭庵大殿后南側山崖上,碑刻高1.5米,寬0.8米,刻于1937年,雖屬國民黨縣長李夔龍的記述,但行文客觀,真實記載了1936年紅軍長征過黑井的歷史情況,從另一角度記載了紅軍長征過黑井的史實,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2003年與同崖《靈蹤》碑、《黔府爺爺香火蓮峰庵常住碑》以“石頭庵石刻”名稱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1月,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碑文如下:民國乙亥秋,自永仁調宰斯邑,越明年夏,共黨入境,黨眾萬余,予督少數團隊憑高抗戰(zhàn),據險以守,黨眾望而生畏,信宿后相引北走。國軍追擊,旋又接踵而至,籌備糧秣,亦大費經營。辦理善后,尚未竣事,今春奉令交卸,回憶此巖,爰書二字,以志紀念。民國念六年歲次丁丑? ?昆明李夔龍題并書。
作者單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