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艷
初識陳蔚文緣自她在高校的一場文學講座。那晚,白熾燈的燈光落在她瓷白的臉上,讓人想起清冷的月夜梨花。熟識之后才發(fā)現(xiàn),她這個人內(nèi)心極為柔軟,善到可欺。這樣一個人一下筆,便天然帶著一種悲憫,本能“向善靠攏,向光趨近”。她的語言清而麗,文貴清,濃便流于媚,入了俗。也因此,她早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很容易被貼上“優(yōu)雅”“知性”的標簽。而近年,她的散文隨筆有了明顯的變化,如散文家江子對她的評述,“她散文中的思辨力是許多作家不具備的,她用詞之精確讓人很難望其項背”。
這本2021年春節(jié)上架的隨筆集《若有光》便體現(xiàn)出她近年的創(chuàng)作變化,她的隨筆語言更加洗練平實,諸種復雜的人生感受化繁為簡,被精準描述出來,漸入沖淡之境,回歸對生命本真的思考。
《若有光》多寫日常生活瑣事和身邊的人,有旅途、瑜伽課、閱讀與觀影感受、父母故事、親子時光,也有家中鐘點工、路途中遇見的陌生人等。沒有所謂風起云涌,都是一些凡人凡事,但隨著她的目光聚焦,我們才得以看到在習焉不察的日常生活底部,潮水是如何在生活的暗礁上來來往往。
其實,對日常生活的呈現(xiàn),常常因為“在場”,很容易被裹挾在已有的偏見里,也因為太貼近而缺少“疏離化效果”。然而在《若有光》中,在沉浸現(xiàn)實深處的同時,她更自覺地試圖通過這些生命支流的仄隘,去向更大的水域。她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是“受激情驅(qū)使,不停下,帶著探索的勁頭照直往里沖時,就沖進了生活的另一個維度,與生活平行但更加深邃的內(nèi)部”。
生活的另一個維度,顯然屬于“看不見”。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里說:“為‘未露面事物命名,就是破壞事物的現(xiàn)存名稱;進而言之,就是一種不同的事物秩序?qū)榷ㄊ挛镏刃虻臐B入,亦即‘一個世界的開端。要表達這另一種秩序,即存在于世界之內(nèi)的超越性因素,詩歌語言有賴于普通語言中的超越性因素?!?/p>
為“未露面事物”命名,“努力使不存在的東西存在于我們之中”,顯然不是僅僅憑借激情、勇敢、探索等這些品質(zhì)就可以達到的,這其中更體現(xiàn)作者的認知與思考,亦即對生活本身的超越性因素——對于作家來說,想要開啟一個新的世界,便必須站在更高處去打量生活深邃的內(nèi)部。
在《若有光》中,她用語言重構(gòu)種種所見所聞與所思。她擅長從生活小切口入手,剖開生活的橫截面,截取“生活的庸常性與神圣性奇異地融合在一起”的凝固之美,挖掘到心靈縱深處,掀起內(nèi)心的風暴,讓人重拾生活平凡而又燦爛的存在。
文中到處散落著這種沉淪現(xiàn)實之后引起的“奇妙的感觸”,顯示著“世界的深邃”:
“死亡”,原來是可以被一些記憶與延續(xù)稀釋的。由此,我覺得“死亡”并非一個冷硬固體,它是液體,如河水流動,在令一些面容、時光消失的同時,又帶著一些不會消失的東西,譬如味道流向了下一個更廣闊的地方。(《小民的冬天》)
它不是介質(zhì),是舞蹈本身,時間的本身,它豎桅揚帆,帶人抵達一個與世俗生活不同的異鄉(xiāng)——它可能正是精神的故鄉(xiāng)(《夢或星辰》)。
……
這些感觸,是作家獨特的生活體驗,是通向她“精神異鄉(xiāng)”的一次次探尋,也顯示著她通過寫作從日常生活游進了另一片寬闊水域中。這片寬闊水域“可游可居”,有著更多的可能性。這片水域不僅能讓肉體得到撫慰,也能讓靈魂得到安頓,完成從“小我”到“大我”的轉(zhuǎn)變。
這本書中存錄的時光,類似伽達默爾認為的,“一種激活了的充實的時間,每一個瞬間或者每個片段都是實現(xiàn)了的,因而是屬于自己的”。而作為讀者的我,隨著她一同“探索自我以及外部”的世界,時常感到會心,感嘆在她看似低回沉潛的敘事中實則飽含著一種對生命細致的熱情。
不讀宋太祖就不懂宋朝
作者:王立新
出版社:岳麓書社
出版時間:2021年3月
是我玩這個世界,不是這個世界玩我
作者:蔡瀾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