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
讀《漢書·司馬遷傳》后,讀者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問:假如自己是司馬遷,能有那么大的決心和毅力,忍受超乎人想象之厄境,去實現(xiàn)志向和抱負嗎?
了解歷史的人知道,司馬遷是因為替漢將李陵辯解而遭受宮刑的。司馬遷與李陵一同在宮中供職,卻并未深交,甚至沒有聚會喝過一杯酒,興趣愛好也各不相同。他之所以替李陵申辯,說到底是為漢朝天下著想,認為朝廷需要這樣的國士,雖出入萬死,也不求一線生機。
李陵是西漢名將,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多次請戰(zhàn),率5000余名弓箭手出發(fā)征戰(zhàn)匈奴,激戰(zhàn)中屢屢獲勝。不料,李陵率軍深入匈奴境內(nèi),與單于軍隊連戰(zhàn)10余日后,彈盡糧絕,遭至兵敗。
司馬遷看到“主上凄慘悲痛”,很想表達心中的想法。適逢朝會召見詢問,他就直抒胸臆,闡述李陵的功勞,目的是想“寬慰主上的心境”。
然而,滿腔熱血,一片忠心,迎來“欺誣主上,處以宮刑”的判決,誰說不是曠世奇冤。放在一般人,恨不得一頭撞死、了結(jié)余生,還想什么編纂史書給后世!
司馬遷的偉大之處、過人之處,就在于其受辱到達極點,仍能不改初衷。
李陵事件在朝廷引發(fā)的爭辯,反映了漢室朝廷的復雜詭譎。李陵戰(zhàn)敗受降,漢武帝極為郁悶,并責問大臣,公卿隨后都將責任推到李陵身上。司馬遷不以為然,想堵住敵意言論,卻觸怒了皇帝。漢武帝并沒有直接處置司馬遷,而是將其交給廷尉審理,結(jié)果定罪誣上,處以宮刑。
放在常人,無端獲罪,處以極刑,血海深仇,拼死要報。司馬遷的偉大在于,雖蒙驚世奇冤卻心中始終抱定信念,專心致力于自己的宏圖大志。
除了身心受到巨大摧殘,司馬遷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也壞到極點。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負罪受刑之后,很不容易處世,下流小人常多謗言非議,深為鄉(xiāng)里所恥笑?;啬c九轉(zhuǎn),居家便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則茫然不知所往。
就是在這樣一種隨俗沉浮、與時俯仰、狂惑混沌的境界之中,司馬遷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一步步完成對自己、對世人、對后人的交代,怎能不讓人敬仰!
如果我們是司馬遷,是不是應該經(jīng)常問問自己:為事業(yè)、為抱負、為理想,能有他一樣的決心、斗志、毅力嗎?品讀《史記》,除了以史為鑒,一定要多想想作者——他本身就是一部引人入勝、讓人感慨的大書。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