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玥
內容摘要:冰心與朱光潛同為“五四”高潮期成長起來的青年作家,又都在“五四”退潮期感受到強烈的“煩悶”情緒。冰心的《寄小讀者》與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正是那個時代成人對青少年兒童極為可貴的傾訴,而兩人在“言說”時,建構的兒童形象、“言說”的內在動機和“言說”策略風格都有著顯著差異。冰心眼中的兒童天真無暇,而朱光潛心中的青年是多少有些問題的;故而前者大聲歌頌孩童的純真與愛心,后者則坦誠平和地與青少年交流思想,由此形成了獨語與對話兩種迥異的“言說”?;仡櫛容^兩部作品,我們不難窺探到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發(fā)生期的艱難步履,為兒童本位觀在當代中國兒童文學領域的實踐尋求借鑒。
關鍵詞:《寄小讀者》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兒童本位觀 書信體 比較研究
波瀾壯闊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實現(xiàn)了對“兒童”的發(fā)現(xiàn),催生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在思想界,西方現(xiàn)代兒童觀念被引進,國內進步知識分子呼吁著專為兒童的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冰心、葉圣陶、鄭振鐸等人創(chuàng)作的兒童文學作品破土而生,文學研究會掀起浩浩蕩蕩的“兒童文學運動”。然而,進入20世紀20年代,形勢急轉直下。軍閥混戰(zhàn),國家四分五裂,內憂外患嚴重。在“五四”退潮期,進步青年們的理想落空了,整個文壇也從激昂熱情轉向低沉,彌漫著一股感傷、迷茫的情緒。冰心與朱光潛在創(chuàng)作《寄小讀者》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時都受到煩悶情緒的影響,而兩者在同一時代氛圍下對青少年兒童的“言說”卻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
一.向誰說:兩種兒童形象的建構
《寄小讀者》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作為書信都有特定的“言說”對象。總體對象都是青少年兒童這一寬泛的群體,并不針對具體的人。然而各自在稱呼使用上仍有一定區(qū)別。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稱呼比較穩(wěn)定,十二封書信都是以“朋友”開頭,這契合了朱理性的創(chuàng)作風格。而在冰心這些主情的信件中,每次稱呼都有著細微的差別。這種具體稱呼上的多變既是冰心作為女性作家的性情使然,又是由于每次“言說”的內容和心境不盡相同。例如通訊十五主要介紹了幾位病房里的女孩,冰心在贊美小朋友的純潔與愛心的同時,呼吁他們更多地關心病者、弱者,樹立同情心,也因此這封書信的稱呼在冰心慣用的“小朋友”前面加上了“仁慈”來修飾,這是與內容十分相稱的,也寄育著作家的期待。
書信的稱呼還折射著作家的兒童觀念。在通訊一中,讀者被稱為“似曾相識的小朋友”。冰心自視為孩童“天真隊里的一個落伍者”“從前也曾是一個小孩子”,所以是“似曾相識”。[1]這一稱呼里,既有對親近孩童、與孩童平等友好對話的渴望,也同樣含著冰心對自己難以剔除的“成人繁雜之心”的認知,是親昵又有些陌生的。在這中間我們可以讀到冰心的矛盾心理和努力進入孩童世界的嘗試。
在冰心眼里的兒童有著純潔、善良、誠摯等特點,他們是完美無缺的?!俺擞钪?,最可愛的只有孩子?!盵2]冰心對他們不僅僅是尊重,甚至還含有一份崇拜。朱光潛同樣將這些青少年兒童視為朋友,對讀者也給予了充分的尊重。但相較于冰心對兒童的崇拜,他對這些中學生的情感更多是一種期待。長期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朱光潛,希望培養(yǎng)出“理想青年”,也即能改造社會的領袖人物。朱光潛“言說”的對象不同于冰心建構的完美的“小朋友”形象,在他眼里的中學生是多多少少有些“青年病”的——他們“太貪容易,太膚淺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3],煩悶、迷茫常困擾著青年。于是,朱光潛針對青少年身上的問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建議,他希望通過培育理想青年,來實現(xiàn)對社會的改造,這種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觀顯然是更社會化的。
二.為什么說:“孩子救我”與“為了教育”
《寄小讀者》在創(chuàng)作緣起上有著明顯的私人因素,29篇通訊表面上是公開刊登在報紙上給廣大小讀者的信件,實際上多半是為了給弟弟和弟弟的朋友們講述留學見聞,順便兼顧《晨報副刊》“兒童世界”欄目的供稿需求。在《寄小讀者》中,母愛、童心、自然等關于“愛”的主題不斷回響。冰心構建一個純凈美好的童心世界,并非她看不到社會陰暗腐朽的一面,相反,正是由于她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中感到失落、煩悶,才寄希望于對兒童的傾訴來逃避現(xiàn)實、洗滌社會的污濁之氣。冰心真誠地向與小讀者傾訴,希望能夠與之相互“攙扶”,彼此支持,因為童心來復時刻的“言說”能使她“整頓歡愉”,排解煩憂。要言之,冰心在《寄小讀者》中對兒童的“言說”是由于作家渴望從兒童身上得到慰藉,排解自己的苦悶情緒。
相較于《寄小讀者》,《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創(chuàng)作動機中的公共性和社會性色彩更為濃烈。朱光潛同樣感受到了這份時代陰云下籠罩的“煩悶”,他敏銳意識到這是廣大青年普遍的精神困境。不同于冰心借助對孩童的“言說”來排解個人情緒,他“言說”的出發(fā)點在于幫助中學生擺脫這種精神困境,樹立人格,成為“理想青年”,從而推動社會的改造,“于混亂中構建秩序”。這種“言說”目的的形成與朱光潛在中學的從教經歷不無聯(lián)系。朱光潛給青年的這十二封書信是在春暉中學和“立達學園”時陸續(xù)創(chuàng)作的,其創(chuàng)作本身正是一種教育的手段。
盡管創(chuàng)作的直接動機有較大差別,但這兩者本質上都屬于一種建構性的創(chuàng)作。冰心從形而上的美好事物、情感出發(fā),構建童心世界;朱光潛則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問題,培育“理想青年”。二者其實殊途同歸,都是在“五四”退潮期以一種“立”的姿態(tài)建構理想人格,來應對復雜而惡劣的社會現(xiàn)實。
三.怎么說:獨語與對話
兩部作品在“言說”方式上也有很大區(qū)別。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傾向于對話,而冰心的《寄小讀者》則傾向于獨語。
朱光潛一向主張論說文要與讀者平等對話,他把自己看成青年朋友中的一個,并認為自己的憂愁和喜悅與其余中國青年的憂愁和喜悅是一致的。他只是“吐肚子”向青年談心事,“坦坦白白地流露”自己的“稚氣和愚騃”,而對所謂“教導青年”的姿態(tài)感到不屑。[4]這份真誠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字里行間都有流露。他自以為和青年“相知甚深,客氣話似用不著說”,于是常直截了當指出青年的問題。而當他遇到解答不了的問題時,也會坦誠相告“我沒有能力答復”,毫無掩藏。[5]這種“平視”的姿態(tài)、誠懇的態(tài)度和樸素的語言消融了作者與青少年讀者之間的距離,達成了作家和中學生真正的對話。
冰心的《寄小讀者》在“言說”方式上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很大的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獨語性質。盡管《寄小讀者》自刊登之日起便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樣備受青少年追捧,它卻難逃“過于成人化”的指摘。作品后半部分的通訊中個人感情傾瀉與哲理性思考的成分過多,又缺乏直接的具體的對童真童趣的描寫,導致作品成人化的痕跡越來越重,忽視了兒童的接受能力和思維水平,因此實際上并非“兒童本位”的。冰心本人后來也坦言作品以“小孩口氣,說天真話”的嘗試是“不能避免的失敗”。[6]作者虛擬一個收信人最主要的目的實則是使獨白更為自然,是披著對話外殼的獨語。也因此,在第十四封通訊的末尾,當她重讀一遍發(fā)現(xiàn)內容語無倫次、缺乏邏輯時,并沒有回過頭去重新打磨,而是“不復整理,即付晚郵”。[7]這側面反映出作品的獨語性質,畢竟任憑個人情緒流動的文字對于抽象思維尚不成熟的孩童來說有些晦澀難懂了。盡管冰心也有意識地兼顧兒童的閱讀能力和審美趣味,但這種追求最終還是讓位于作家個人抒情的需求。
冰心在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失敗”折射出20世紀20年代中國兒童文學的理論設想與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現(xiàn)實條件的矛盾。正如朱自強提出的,以冰心的《寄小讀者》為代表的“現(xiàn)代”的出現(xiàn),顯示了作為外源型現(xiàn)代化的中國,在接受西方兒童文學傳播時的“體質”的不適應性。冰心的創(chuàng)作正表明了傳統(tǒng)文化心態(tài)對作家走向“兒童本位”的嚴重阻礙。[8]相較于冰心的獨語,朱光潛的對話更好地實踐了兒童本位觀,但也偶爾存在與兒童認知能力不符的問題,這都展現(xiàn)著在“五四”時期的中國兒童本位觀創(chuàng)作實踐上的困境,也呈現(xiàn)出中國兒童文學發(fā)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
“五四”潮起潮落,在新型兒童觀的感召和被煩悶情緒裹挾的時代低氣壓下,冰心與朱光潛都選擇了給青少年兒童寫信。冰心恣意傾瀉感情,毫不吝惜對孩童的崇拜與依戀情感的抒發(fā),用愛的哲學構建出一個童真世界。朱光潛理性平和,談動靜、談情理,談作文、談做人,為青年“把脈”“治病”,潤物于無聲。兩位作家在作品中有著迥異的“言說”風格和不同的“言說”動機,卻對青少年兒童有著同一顆真誠的心。在《寄小讀者》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我們不難讀出這一代兒童散文開拓者的一片苦心與赤誠,也能窺見作者作為成人在“言說”中主體性的隱藏與顯現(xiàn)。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兒童文學發(fā)展的寶貴財富,啟發(fā)和激勵著當代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7]冰心.冰心全集第二卷[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68、138.
[2]冰心.冰心全集第二卷[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240.
[3]夏丏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90.
[4]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八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420.
[5]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八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8.
[6]范伯群編.冰心研究資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46.
[8]朱自強.兩個“現(xiàn)代”——論中國兒童文學的矛盾性與復雜性[J].文藝爭鳴,2000(第3期)46-52.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