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路上,總需要堅持、勇氣和熱愛的力量。努力向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你會發(fā)現(xiàn)總會有辦法達成目標!
1992年出生的白蕊博士,在2020年2月獲得了第22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這一獎項,每年會在全球范圍內(nèi)遴選15名杰出青年科學工作者,而白蕊博士亦是今年亞太區(qū)摘得該項榮譽的三位科學家之一。
29歲,在世界級科學舞臺上閃耀亮相;29歲,已拿下多個世界級高端科技難題;29歲,讓世人都在為之贊嘆。
而如果我們能走到白蕊博士年齡的背后,也許就能真正明白,這一切,為什么她能夠做到!
從高中開始,就“鐵了心”做科研
白蕊對生物的熱愛由來已久,高中時,白蕊不是門門科目都好,但生物課的成績一直不錯,身為課代表的她,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這門課。因此,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她絲毫沒有猶豫,選擇了生物專業(yè)。
沒想到,來勸她放棄的,正是生物老師?!霸缟?點半要填報志愿,8點鐘生物老師給我打電話,說生物學研究漫長且枯燥,和我現(xiàn)在想象中的生物學不一樣,她擔心我只是一時興起?!?/p>
老師苦口婆心地勸了半小時,可白蕊早已鐵了心。
哪里知道,挫折來得那么快。高考后,白蕊如愿被武漢大學錄取,就讀于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基地班??墒?,一堂堂專業(yè)課聽下來,白蕊發(fā)現(xiàn)生物竟沒有她想象中的有趣,甚至有些枯燥。
覺得微觀生物學沒有宏觀生物學有意思,她開始迷茫了:“我覺得這不
是我想要學的生物。”做實驗的時候,她也暗自嘀咕:“做這個有什么意義?能解決什么問題呢?”
強烈的無意義感朝她襲來,她甚至動過放棄科研,去找工作的念頭,直到大三那一年,她第一次聽到了施一公在武漢大學的講座。
那場講座,白蕊是坐在報告廳的地上聽完的。她被施一公的科研觀和大格局所吸引,困擾自己多年的疑問——“科研有什么意義”,也自此有了答案。
“我的博士生涯,從被清華拒絕開始”
幾乎在重新堅定科研之路的同時,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去施一公的實驗室。起初,她并不知道有多難,但她就是這樣,先選擇目標,再悶頭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白蕊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的博士生涯,從被清華拒絕開始?!?/p>
2014年,白蕊參加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暑期夏令營,帶著本科專業(yè)排名第一的優(yōu)越感,帶著北大與中科院的錄取通知,覺得自己可以輕輕松松通過清華的面試。
然而,她卻被清華拒絕了。經(jīng)過暑假的反思,她意識到自己對專業(yè)知識理解的狹隘與不足。學知識并非是為了考試,而是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她拒絕了手上拿到的所有擬錄取通知書,決心與清華“死磕到底”,她說自己當時就只有一個想法,“就算推薦免試失敗,考也要考到清華”。
在得知自己沒有通過清華大學暑期夏令營的研究生選拔時,她曾沖到時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的辦公室毛遂自薦,可“當時他沒有同意”。
上門自薦不成,白蕊轉(zhuǎn)而“郵件
轟炸”。施一公回復她,“看推免的情況”??此朴辛藱C會,但推免并不容易。
之后的數(shù)月,白蕊把自己“埋”進書本和實驗室里,最終以武大生物學基地班專業(yè)排名第一的成績,成功拿下推免名額,并且以優(yōu)秀的表現(xiàn)通過了清華大學直博生面試。
面試一通過,她再次發(fā)出拜師郵件。這一回,總算心愿達成,白蕊清楚地記得施一公說:“來實驗室做實驗吧?!?/p>
進入施一公實驗室后,白蕊結(jié)識了一群優(yōu)秀的“同門”,也接觸到了“世界級難題”——剪接體的三維結(jié)構(gòu)與RNA剪接的分子機理。
她的拗勁又上來了,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去實驗室,做到凌晨十二點才回宿舍,不但要求自己快速上手,避免錯誤,還要尋求突破。其間,她生過一場大病,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堅持讀文章,和前輩討論,想辦法推進課題進度。
初來乍到的白蕊,被施一公實驗室高速、高效的工作模式所震撼。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學習,她既激動又倍感壓力。但壓力即是動力,不到半年,白蕊不僅完全適應了實驗室的工作模式,而且還成為了課題組的骨干成員,從此踏上了研究剪接體結(jié)構(gòu)與機理的征途。
白蕊用四年時間完成博士學業(yè),提前畢業(yè)?;貞浧鹪谇迦A園的時光,她說:“在清華園的四年里,經(jīng)歷了科研生活的孤獨、艱辛與煎熬,更感受到了科研中的興奮、熱愛與堅持的意義。清華帶給了我挑戰(zhàn)世界級難題的自信,戰(zhàn)勝科研中滿路荊棘的勇氣,擔當起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p>
堅持去西湖大學,尋找做科研的土壤
2019年夏天,白蕊前腳從清華提前畢
業(yè),后腳便啟程南下杭州,入職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啟了博士后生涯。
入職那天,是白蕊第一次來到西湖大學——這樣的“求職者”非常少見,從未實地考察“新東家”,便簽下一紙合約。
白蕊并非臨時起意。作為西湖大學創(chuàng)校校長,她的導師施一公,經(jīng)常向自己學生推介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另一方面,已經(jīng)有朋友和師姐“先吃了螃蟹”,從他們的描述中,白蕊清晰地感知到:這是一片適合做科研的土壤。
因此,雖然從未踏入西湖大學的校園,但一心想要繼續(xù)深耕剪接體課題的她,在2019年初就做出了選擇。
有人曾向她建議說,以她在科研上的成就,完全可以給自己多留幾條路,前往海外名校深造,甚至可以直接申請教職。每每聊到這個話題,白蕊總是淺淺地報之一笑:“完全沒考慮過?!?/p>
沒有出國“鍍金”,很多人不理解白蕊的選擇,但對她來說做出這個決定是自然而然的,因為現(xiàn)在熱愛的課題需要她留在國內(nèi),她就留了下來。對科研課題的探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崎嶇但充滿挑戰(zhàn),白蕊沉浸在其中,只想更多地去了解和探索真相。
韶光正好,對于白蕊來說,新的征程已經(jīng)開啟。
(牧 緹/供稿)
不要在意周圍人對你生活或事業(yè)上的評判,這些外界的聲音很容易影響你的判斷,要堅持自己的初心與熱愛,因為我們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白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