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羅時進
唐代詩人進入歷史后,就成為一種永恒的存在。兩千多位唐代詩人,至今仍然是我們的“同時代人”。他們在曾經(jīng)生活的時代創(chuàng)造的“唐音”,千年之后仍與我們的心靈相通,仿佛是我們自身情感的抒發(fā)。那些不朽的作品,構(gòu)成了我們同感共情的故土家園,可思憶、尚友、明理、知世,其存在,給予我們不竭的精神滋養(yǎng)和庇護。誠然,唐代詩人并沒有將“好詩”做盡,趙翼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論詩·其二》),康有為稱“意境幾于無李杜,目中何處著元明”(《與菽園論詩》),就詩歌藝術創(chuàng)新而言不無道理,但在文學社會學意義上,唐詩的天地世界已足夠廣大,而在民族精神史層面上,唐詩表現(xiàn)出更為深廣的內(nèi)涵。這方面值得討論的問題很多,本文僅從家國情懷書寫、社會現(xiàn)實感發(fā)、日常生活表現(xiàn)三個角度略做敘述。
家國情懷是中國古代詩歌不老的主題,是中華文脈中最基本的構(gòu)成,也是其中最強勁的部分。先秦以來詩歌中家國情懷的表現(xiàn),是沿著《詩經(jīng)》和《楚辭》兩條脈絡發(fā)展的。明代薛暄在《傳說匯纂》中說《詩·大雅·思齊》“修身、齊家、治國之道備焉”,而《周頌》表達家國一體、江山永固的愿望,為后代遺存范型?!峨x騷》以悲劇性的心理沖突鑄成屈原的生命挽歌,充溢著深沉的憂患意識,塑造出傷時憂國的不朽經(jīng)典。唐代詩人在作品中延續(xù)、弘廣了這一文脈。
今人論唐人之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往往將初唐部分略過,直抵杜甫??陀^來說,以杜甫為圭臬固然不錯,但杜甫之前百年唐詩史上已有豐富的相關內(nèi)容的寫作,也不應忽視。初唐抒發(fā)家國情、憂患感的詩歌,遠宗《雅》《頌》,近法曹、劉,而郊廟歌詞似乎與《周頌》諸篇最為接近了。郊廟歌詞是朝廷重大禮儀活動所用樂章,雖為典誥大語,藝術上缺少突出建樹,但細繹部分作品,仍可體味某種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如《祀圜丘樂章·凱安》:“昔在炎運終,中華亂無象。酆郊赤烏見,邙山黑云上。大賚下周車,禁暴開殷網(wǎng)。幽明同葉贊,鼎祚齊天壤?!比妼懸笾苤翝h代由亂而治的歷史,寄予幽明葉贊、國運昌盛的祈愿,這樣的作品頗能為唐詩贏得一份禮贊。
唐代及五代十國帝王能詩者多,最可稱者為太宗、玄宗、德宗和南唐后主,其中唐太宗的作品最具憂患感和道義性。就完整篇章來說,《飲馬長城窟行》《經(jīng)破薛舉戰(zhàn)地》《過舊宅(其一)》《賜蕭瑀》等都無愧唐詩名篇,其中佳句迭現(xiàn),為初唐詩壇增添了極大光彩?!叭说缾焊呶?,虛心戒盈蕩”(《帝京篇其十》);“循躬思勵己,撫俗愧時康”(《執(zhí)契靜三編》);“庶幾保貞固,虛己厲求賢”(《春日玄武門宴群臣》);“念勞愧逸己,居曠返勞神”(《登三臺言志》);“所為除民瘼,非是悅林叢”(《出獵》);“禽荒非所樂,撫轡更招憂”(《冬狩》);“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賦尚書》)……太宗書寫之主旨在于立德修身,與《帝范篇》合讀可知,這種立德修身乃建立在“弱冠之念,懷慷慨之志,思靜大難,以濟蒼生”的思想基礎上,而歷史提供了太多覆亡鼎革的教訓,“繼寶箓之隆基”后能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若臨深而御朽”?
初唐開國朝臣之詩,文學史家首推魏征《述懷》,而《述懷》所激發(fā)的慷慨報國之情,是一代人的感懷,它屬于一個群體,甚至整個社會。虞世南“涂山烽候驚,弭節(jié)度龍城”(《從軍行》);“誓將絕沙漠,悠然去玉門。輕赍不遑舍,驚策騖戎軒”(《出塞》);“輕生殉知己,非是為身謀”(《結(jié)客少年場行》)等詩句與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這種發(fā)自社會底層的聲音是同一種基調(diào),其輕生為國的主旋律是時代之聲。需要特別提出的倒是虞世南《賦得慎罰》這樣的作品:
帝圖光往冊,上德表鴻名。道冠二儀始,風高三代英。樂和知化洽,訟息表刑清。罰輕猶在念,勿喜尚留情。明慎全無枉,哀矜在好生。五疵過亦察,二辟理彌精。幪巾示廉恥,嘉石務詳平。每削繁苛性,常深惻隱誠。政寬思濟猛,疑罪必從輕。于張懲不濫,陳郭憲無傾。刑措諒斯在,歡然仰頌聲。
法制的公正是社會公平的保證,重罰固然可以作為手段,但苛政往往導致民生慘凌,社會失序,故為政者深知“樂和知化洽,訟息表刑清”。詩中提倡的“每削繁苛性,常深惻隱誠。政寬思濟猛,疑罪必從輕”的治理觀念,是傳統(tǒng)文化“明德慎罰”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無疑具有那個時代極為可貴的高度理性。
無論從詩歌藝術上還是精神價值上來說,杜甫都達到了文學史的最高度。當我們仰望李白而覺得天縱奇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時候,杜甫卻一直站在我們身邊,與每一個時代的知識精英和普通大眾同在。杜甫的詩是用來詮釋歷史和人生的,它承擔了人間的苦難,做出了對苦難之所以為苦難的反思,同時提供了理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為歷代詩家重視,便是看到其中憂患的人生和高貴的理想: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杜甫的悲辛具有普遍性,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yún)s兼具了盛唐氣象和個人氣度。詩末“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的高歌讓歷代讀者能感受其激于苦難而奮起的熱情。這樣的詩歌作品當與動亂年代的《月夜》《春望》《羌村三首》《北征》《哀王孫》《悲陳陶》《悲青阪》《洗兵馬》以及“三吏”“三別”詩同讀,方能夠體會詩人之憂患意識如何融于家國一體的情懷之中。動亂行將結(jié)束時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晚年所作《登高》,前者激動而感奮,后者沉郁而磊落,皆非一人之私的情感抒發(fā),喜與悲俱與大地上的所有生靈相連,與國家的命運相通。杜甫詩號為“詩史”,這是一個充滿悲劇性的詩史(盡管內(nèi)涵了不少喜劇段落),其悲劇具有的崇高感為唐詩爭得了無上光榮。
唐代自安史之亂結(jié)束后,人們始終面對著一統(tǒng)山河被分裂的可能,有思想、有情懷的詩人之憂患意識亦即在此。中晚唐詩歌從題材方面說,懷古詩、詠史詩代替了初盛唐的邊塞詩成為抒發(fā)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而內(nèi)容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的作品占有突出的地位,“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令狐楚:《少年行》)是近一個世紀的主旋律。試看李商隱的《韓碑》,全詩很長,茲節(jié)錄部分內(nèi)容: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誓將上雪列圣恥,坐法宮中朝四夷。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羆。不據(jù)山河據(jù)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帝得圣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持。腰懸相印作都統(tǒng),陰風慘淡天王旗。愬武古通作牙爪,儀曹外郎載筆隨。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眾猶虎貔。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
韓愈《平淮西碑》與段(文昌)碑之爭,是憲宗時代的公案,李商隱充分肯定韓碑的觀點,其推獎裴度平叛淮西藩鎮(zhèn)之功,實與藩鎮(zhèn)叛逆“盜殺宰相武元衡,又擊傷裴度,傷其首”(《通鑒》元和十年六月條)的重大事件有關,對韓愈《平淮西碑》的激賞可見感時憂國的拳拳之心。清人稱道李商隱這首七古“意則正正堂堂,辭則鷹揚鳳翙”(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是允當?shù)?。好的詩歌首先是立意與情懷之正大,然后是結(jié)撰與修辭之精美,即所謂“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性情”(《文心雕龍·體性》)。
現(xiàn)實的世界不斷發(fā)生著悲歡離合的故事,唐代詩人既是故事中的主人,也是故事的創(chuàng)作者。他們用詩歌寫下的生命經(jīng)歷和體驗、觀察和思考,有“事”在,有“情”在。唐詩的敘事和抒情,有時可以截然區(qū)分,而絕大部分是熔鑄膠合的,這種熔鑄膠合固然與寫作技巧有關,更重要的是緣于詩人與社會現(xiàn)實的體驗、感發(fā)關系。
唐詩中有大量表現(xiàn)孤獨感的作品。人類是否生來就具有孤獨性,這是一個問題,而無論如何,在唐代詩人的孤獨感中我們往往可以追尋到社會現(xiàn)實的因素;可知唐詩對孤獨的表現(xiàn),避離現(xiàn)實乃其外形,思考歷史、自然、社會、人生為其內(nèi)涵。王績的《野望》是一首人們熟悉的作品: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王績由隋入唐,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后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這首詩當是晚年歸隱家鄉(xiāng)東皋(在今山西河津)時所作。經(jīng)歷了鼎革巨變,詩人對社會和人生有特殊的體驗、感悟,詩中并沒有抒寫久在樊籠、復返自然的自在心態(tài),而是描寫四望無際、徙倚無依的孤獨與寂寥?!跋囝櫉o相識,長歌懷采薇”表現(xiàn)隔離于社會、歸隱終老之愿,靜謐黯淡的色調(diào)映照出的孤獨者形象,有幾分抑塞,幾分兀傲,幾分灑脫。王績此詩可以與晚唐劉滄的《晚秋野望》并讀:“秋盡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開。高風疏葉帶霜落,一雁寒聲背水來。荒壘幾年經(jīng)戰(zhàn)后,故山終日望書回。歸途休問從前事,獨唱勞歌醉數(shù)杯。”這是典型的晚唐人的孤獨感抒發(fā),幾年戰(zhàn)亂,家信杳然,菊花晚開,勞歌獨唱。作者用獨酌忘懷來安慰孤寂,而孤寂愈深,其詩悲涼憂郁的美感也更加觸人情懷。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柳宗元的《江雪》表明唐人能夠?qū)⒐陋氁庾R表現(xiàn)得多么偉大而崇高,歷史的深邃、江山的寥廓、宇宙的無窮與詩人的“獨在”相比照,孤獨感具有了哲學的意義、美學的價值。李白更堪稱以真情表現(xiàn)孤獨感的圣手?!鹅o夜思》《春思》《把酒問月》將獨在時的思念興寄于明月、春風,本應憂郁的心境向自然界敞開,色調(diào)變得明亮?!蔼氃凇彼坪鯊默F(xiàn)實抽離出來了,其實不然。李白詩可以系年的不在少數(shù),作品的本事往往可考。而涵括具體事境意象進行孤獨感抒發(fā),其意境更別開生面?!岸朊忌皆掳胼喦?,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金陵夜寂涼風發(fā),獨上高樓望吳越”(《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天地的靜謐映照著詩人的孤寂,一經(jīng)爐錘,便成太白佳境。
唐代詩人有大量直面現(xiàn)實的作品,即事抒情,淋漓盡致。在初唐詩壇,駱賓王的創(chuàng)作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在初唐四杰中殿后的這位詩人,其實際成就也許可以壓倒唐代初期太多的詩人。以駱賓王為基點,到達盛唐詩壇的道路已經(jīng)很近。對駱賓王的低估,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實在不能通透地了解他平生遭遇的各種事件,甚至至今仍無法知其所終。幸而“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在獄詠蟬》)這首詩,借助自序和相關史料(〔清〕陳熙晉:《續(xù)補〈唐書〉駱侍御傳》),知其乃因上書議事觸忤武后而“遭時徽纆”,緣此詩人以蟬譬喻自清的杰作進入了唐詩的深度記憶層。如果與他的《疇昔篇》《幽縶書情通簡知己》《秋蟬》《于易水送人》通讀,可知駱賓王是如何的“英俠豪蕩”,又是如何的“老不曉事”。他的為人及其詩歌,都有一種肇自血氣的個性,有一種天才般的自負和純真,這造成其不幸的命運,卻照亮了初唐向盛唐的過渡期。
中晚唐詩壇上具有肇自血氣個性的詩人不在少數(shù),劉禹錫、杜牧是足可推舉者。相比較而言,杜牧更為自負。他以“天外鳳凰誰得髓”(《讀韓杜集》)的姿態(tài)俯瞰詩壇,不但對元白施以白眼,對實可與之并駕的李商隱更等閑視之。杜牧具有超越同時代人的豐富的史學知識,且一生有相當長的“僻佐小郡”的經(jīng)歷,故詩歌創(chuàng)作的根深深扎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土壤中。其最具有思想力量的是以對歷史深刻體悟?qū)懽鞯膽压?、詠史(包括唐代歷史)之作,《赤壁》《泊秦淮》《金谷園》《過華清宮》《河湟》等,無不滲透著對社會走向和歷史命運的深度思考。劉禹錫是一位具有抱負的哲學家,也是政治改革的實踐者。受改革失敗坐累后,真率與執(zhí)著的心性使之愈挫彌堅,兩首“玄都觀”詩可以成為其人格形象的確證: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百畝田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再游玄都觀》)
永貞革新失敗后,詩人被貶謫連州,再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召還,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對當政者做尖銳諷刺,風骨凜然。此后再次被貶,十四年后方得回京任主客郎中。此番重游玄都觀,不是感慨,而是感憤;沒有妥協(xié),只有堅持。這是一個基于真實經(jīng)歷的故事,其感動人心處在于,政治變革理想破滅后偉大靈魂的不屈不撓,壓抑已久后血性真情的磅礴噴發(fā)。劉禹錫的好詩很多,這兩首詩在藝術上難稱最佳,但有此兩首詩流傳,詩人已具有了永存的精神價值。
唐人詩題不少直接標明“即事”,其實從本質(zhì)上說,詩歌往往都是即于“事”而發(fā)乎“情”,沒有對社會現(xiàn)實的親歷體驗,情則無源無根?!板eiL江水,悠悠遠客情。落花相與恨,到地一無聲”(韋承慶:《南行別弟》);“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些固然可以從字面理解,但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因現(xiàn)實生活感發(fā)復經(jīng)藝術想象世界精心構(gòu)造而成,故對作品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背景了解越深,越能體會到詩人真性情之緣起,體會到詩美之所在。
日常生活是唐詩表現(xiàn)的主要內(nèi)容。何謂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天然成為人的自我世界內(nèi)容的重復性生活,即“生活的平均狀態(tài)”。唐代歷史上,文人介入了很多事件,更受到諸多重大事件的影響,如初唐人經(jīng)歷的隋唐易代,盛唐人遭逢的安史之亂,中唐人參與的平藩安邦,晚唐人面對的黨爭和內(nèi)亂。關于這些事件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妨看作文學上的“大敘事”,這些大敘事成為唐代文學史、詩歌史的坐標,劃分出文脈演進的階段性。但,詩人本質(zhì)上是一個社會的自然人,有自然人的日用之道、日常生活。面對事件,他們以“大敘事”的態(tài)度和筆法創(chuàng)作作品;回歸生活的平均狀態(tài)后,他們更多的是記錄和抒發(fā)日常的狀況和體悟。這類寫作,不妨看作文學的“小敘事”。盡管“生活的平均狀態(tài)”有時并不那么“平均”,“大敘事”與“小敘事”在某種情況下也難以絕對區(qū)分,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日常生活書寫與事件性書寫大致區(qū)分開來。
一般來說,讀書寫作、山中靜居、送往迎來、過門訪客、蒔花植木、灌水鋤田、漁獵放犢、采蓮洗繭、烹茶煎藥、飲食酌酒、登高閑步、療病養(yǎng)疴、慶生悼亡以及與應時節(jié)俗有關的活動等,皆可以看作日常生活內(nèi)容,唐代詩人在這片天地中創(chuàng)作了很多傳誦千古的佳構(gòu)。試讀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和司空曙的《田家》:
故人具雞黎,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田家喜雨足,鄰老相招攜。泉溢溝塍壞,麥高桑柘低。呼兒催放犢,宿客待烹雞。搔首蓬門下,如將軒冕齊。
這兩首詩的共同特點是,詩人將視點回歸到社會的底層,落眼于生活的最基本層面,字里行間洋溢著鄉(xiāng)村田家的氣息。語言樸素到極致,生動表現(xiàn)出主客、鄰里間的親近相愜,這是人與人之間的淳樸交往,是鄉(xiāng)村自然環(huán)境中形成的風尚。在這里,社會隔離消失了,故人似親朋,蓬門如軒冕。這樣的日常生活的詩性表現(xiàn),具有濃烈的親和感、深度的感染力。
鄉(xiāng)村田園中的日常生活場景,王維筆下寫得最為真切。如《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田家》“柴車駕羸牸,草屩牧豪豨。夕雨紅榴拆,新秋綠芋肥”。摩詰以后的詩人詩作中這類描寫時時可見,如祖詠《田家即事》“攀條憩林麓,引水開泉源”;崔顥《結(jié)定襄郡獄效陶體》“里巷鳴春鳩,田園引流水”;崔道融《田上》“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司空圖《獨坐》“幽徑入桑麻,塢西逢一家。編籬薪帶繭,補屋草和花”。鄉(xiāng)村的日常生活在唐代詩人筆下顯得相當純凈,一派泥土氣息,一種家常語調(diào),詩意流淌在卵石洗凈的清溪,并不耀眼,卻充滿生機。
需要注意的是,唐代表現(xiàn)日常生活的詩歌作品提供給后人的,絕不僅僅是一種樸素的詩意,還有人情物理的啟迪。即以唐人大量表現(xiàn)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作品來說,雖然本身詩中有畫,具有審美意義,但其價值不止于此。深入一層看去,他們用淳樸的詩境與混沌的社會現(xiàn)實相形比照,同時將時間長河中短暫的人生置于永恒的天地自然之中,使鄉(xiāng)野、田園都具有了特定的空間意義,是身心的安頓處,是精神的庇護所。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理解唐代詩人何以傾力于鄉(xiāng)村、田園題材的寫作,何以在內(nèi)心深處總有一種“歸去”情結(jié)。
唐人常常將身體本身作為表現(xiàn)對象,白居易《浩歌行》云:“既無長繩系白日,又無大藥駐朱顏。朱顏日漸不如故,青史功名在何處。欲留年少待富貴,富貴不來年少去?!边@是從時間維度上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張籍《臥疾》云:“身病多思慮,亦讀神農(nóng)經(jīng)??仗昧魺魻T,四壁青熒熒。羈旅隨人歡,貧賤還自輕。今來問良醫(yī),乃知病所生。僮仆各憂愁,杵臼無停聲。見我形憔悴,勸藥語丁寧。春雨枕席冷,窗前新禽鳴。開門起無力,遙愛雞犬行。服藥察耳目,漸如醉者醒。顧非達性命,猶為憂患生?!边@里,將時間感轉(zhuǎn)變?yōu)榕P疾在室的空間感,“身病多思慮”“漸如醉者醒”,已經(jīng)進入關于人生、性命的哲學思考了。戴叔倫《臥病》更有“病多知藥性,客久見人心”的感悟,將張籍“猶為憂患生”的內(nèi)蘊道出,揭出真實的世道人情。
觀照日常生活之種種,必涉詠物創(chuàng)作,而唐詩中詠物取意多在寄托情感?!安菽颈緹o意,榮枯自有時”(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杜甫:《后游》),是對詠物詩的最好詮釋了。唐人眼中往往“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物有物性,恰可作為托物寓懷、抒發(fā)感慨的憑借。“遠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司空曙:《題鮮于秋林園》),其字面義簡單明了,而內(nèi)涵意味頗可思量?!跋瞥跗鹑粘灵w,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西門城樓晚眺》),詩人敏感于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變化,進行生動凝練的涵括,成為對晚唐歷史事變即將發(fā)生的哲理性預言。再看一些關涉水的詩句,杜淹《寄贈齊公》:“結(jié)交澹如水,履道直如弦”;駱賓王《觀水》:“終當挹上善,屬意澹交人”;王維《終南別業(y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鼻皟删潢P涉人格取向,后兩句寫自然界現(xiàn)象,有與無、新與舊的比照中暗喻某種自然規(guī)律,在一定意義上,這也是人生的、歷史的規(guī)律。
唐詩,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它屬于歷史,也屬于當代,具有豐富的當代性。故讀唐詩可臻于“日日新,又日新”之境,而唐代詩人也足可作為“我們的同時代人”——我們的良師,我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