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自古以來,限于對海洋的認知,中國文學中書寫海洋的專題作品為數不多。與陸上絲綢之路相比,海上絲綢之路題材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以小說述歷史,歷史會變得豐盈;以歷史寫小說,小說會變得厚重。魯迅說:“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焙I辖z綢之路的歷史孕育了中國精神,也與國運相系。作家陳華清的長篇小說《跨海巡洋》于2018 年9 月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又被教育部遴選為中小學館配圖書,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題材小說有了領頭船。
歷史事件是多種因素的交匯,歷史往往充滿著各種機緣巧合,歷史小說應該揭示出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多元性。
朱棣為什么派人下西洋?有兩個原因。一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之爭中,朱棣勝出。朱允炆之死成為千古之謎。朱棣對外公布朱允炆已被大火燒死,迅速被部下擁戴為新帝。但朱棣寢食難安,因此才決心派人到海外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二是對外宣示國威。新官上任三把火,何況是新帝登基,首先要樹立威信?!捌仗熘拢峭跬?。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封建帝王的理想。朱棣也是如此。
為什么選中鄭和?有四個原因。一是謀臣推。姚廣孝是朱棣最信任的謀臣,也是鄭和的恩師。姚廣孝舉賢不避親,首先推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二是相士薦。袁忠徹是朱棣的御用相師,頗為朱棣信任。袁忠徹通過相面的方式向朱棣說明鄭和的面相可堪大任。三是皇帝賞識。其實朱棣心中早就對鄭和青睞有加,之所以詢問謀臣相士,在于要對鄭和進行民主測評,領導也要聽聽群眾的意見。四是自己有實踐經歷。鄭和已有下東洋的經歷,在海上處置和外交方面都有實踐經驗,所以下西洋非他莫屬。多種原因交匯在一起,才使鄭和走上歷史舞臺。
歷史是多種力量的博弈,是人與人、國與國的連橫合縱,類似于恩格斯所說的“合力”。歷史小說應該揭示出歷史事件的復雜性。
鄭和肩負國家的使命,率領船隊駛向未知的航程。在下西洋的路上,因為各國利益交錯,充滿風險,一不小心,船隊就會有去無回。小說表現了幾種風險,有自然界的風險,有人心的風險。在第八章《海嘯印度洋》中,小說對海上的自然風險有充分的表現。在風暴即將來臨時,有一系列異常的變化。先是酷熱無風,“剛才還是烈日當空,炎熱難耐,一點兒風都沒有。船工穿背心干活揮汗如雨,不得不脫下背心干活”。繼之微風初起,“忽然間,起風了,先前平靜如鏡的海面,波浪隨著海風微微波動”。接下來霧氣蒙蒙,“前方的海面迷霧茫茫,能見度很差。這時,有船員吹起海螺,銅鑼、喇叭聲也響起。聽到這些聲音,大家都知道前面有霧,要多加小心”。再下來天降小雨,“果然,天下起了雨。先是細如針線,慢吞吞的,像是不經意灑下的”。隨后驟雨襲來,“雨加快速度,越來越急,像急箭射來,紛紛射在船上,咚咚作響。海面再也不是安靜得像淑女,波動的海又似跳繩”。最后發(fā)展成驚濤駭浪,“轟轟隆隆,海底好像發(fā)生爆炸,海浪掀起幾十丈高,寶船被卷入海浪中,看不見前面的船,也望不到后面的船,只看到直沖高空的白花花的海浪”。船隊在海上突然遭遇風暴,檣傾楫摧,驚心動魄,幸虧提前有所準備,臨危處置得當,船隊人員逃過一劫。
國與國之間的利益沖突更難處理。對于翻云覆雨的大海盜陳祖義,鄭和采取分化的策略,巧妙活捉。對于誤殺中國船隊的爪哇西王,鄭和強忍悲憤理智解決。對于欲殺中國船隊的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鄭和果斷出擊,擒賊先擒王。對于蘇門答臘的偽王子蘇干剌,鄭和幫助小王子鎖丹罕難阿必鎮(zhèn)成功平叛。“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敬我中華者,雖遠必禮?!睂τ谂c大明修好的國家,鄭和邀請他們來華。由于處理得當,鄭和既維護了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同時又妥善處理了國家紛爭。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就是在波詭云譎的歷史環(huán)境中樹立了大明的良好形象。
歷史不是直線前進,有時會出現折返甚至倒退?!疤煜麓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代海絲大勢,興盛一時,盛極而衰。歷史小說應該揭示出歷史走向的曲折性。
明代的海洋政策不斷調整,先是朱元璋的禁海,后到朱棣的開海,再到朱高熾的禁海,又到朱瞻基的開海?!扒嗌秸诓蛔?,畢竟東流去。”歷史就是曲折前進的過程。這是歷史的力量。下西洋是一項重大國策,關乎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諸多方面。凡事有利就有弊,有得就有失。小說塑造了兩類重臣,一類是出海派,例如鄭和、王景弘等人;另一類是禁海派,例如夏源潔。第二十四章《受命守南京》中鄭和與夏源潔的朝堂論辯表現了他們對于海權的認識,鄭和深知海權的重要,而夏源潔則代表了農耕古國對于海權的輕視?!笆澜绯绷骱坪剖幨帲樦卟?,逆之者亡?!编嵑痛蛲撕I辖z綢之路,創(chuàng)造了海上輝煌。遺憾的是,自鄭和去世以后,明清兩代實施海禁政策,使中國喪失了海上主動權。
1904 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了《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一文。梁先生說:“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fā)現亞美利加(美洲之舊稱)以前六十余年,當維哥達嘉馬(達伽馬)發(fā)現印度新航路前七十余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氏之烈,隨鄭君之以歿俱逝。則哥倫布之后,有無量數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這當然不是鄭和之罪。歷史往往不是一帆風順,鄭和生前把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推向了高峰,鄭和死后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了低谷。出現歷史的曲折性,既是因為明清海洋政策的內部決策失誤,也是因為海洋權益的外部競爭。不進則退,鄭和之后的中國航海家不許出海,西方若干個哥倫布、達伽馬就馳騁于海洋。
歷史小說與歷史不同,既要寫出歷史事件,還要寫出歷史事件當中的人的情感。歷史小說不僅僅有金戈鐵馬,還有兒女情長。也正是因為兒女情長,才使歷史小說具有了情感的沖擊力和人間的煙火氣。
小說寫了兩段愛情。一是鄭和與萍萍的愛情。鄭和原名馬和,與萍萍表妹是青梅竹馬。天意弄人,一場戰(zhàn)亂使少年鄭和人生驟變。小說設置了一個巧妙的意象——伴隨鄭和一生的香囊。文學作品中的意象具有“多義性”,表面上看似普通的事物,但其實暗含著“特殊意義”。香囊在小說中既象征著他們之間的感情,又起到結構作用。在第二章《少年馬和》中寫道:“萍萍數到三的時候,馬和睜開了眼睛,看到他的生日禮物是一個香囊,兩面各繡著一條小船?!逼计及延H手繡的香囊贈給馬和,這是作家精心設計的“信物”和“預示物”。香囊方便攜帶,馬和可以佩在身邊。而香囊兩邊繡的必須是船,不能是花花草草,因為馬和從小就有奔向海洋的愿望。香囊還替馬和擋過箭,在馬和心中自然被視為“吉祥物”。在第二十六章《魂歸大海洋》中,萍萍為鄭和繡了一個新的香囊,伴隨著鄭和走完了最后一次遠航。鄭和在彌留之際,委托助手王景弘把香囊?guī)Щ貒€給萍萍。在《尾聲》中,萍萍把香囊貼在胸口喃喃自語,當晚就手握香囊溘然長逝。鄭和與萍萍的愛情是屬于“有情人不成眷屬”的悲劇,感人肺腑。作家王鼎鈞說:“郭子儀一生建功立業(yè),晚年富貴壽考,七子八婿都做高官,這個人的藝術形象總不如‘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高大。”諸葛亮六出祁山,鄭和七下南洋,他們的功績在于為后世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二是蘇丹王子與皇帝侄女的愛情。蘇丹王子與皇帝侄女漢麗之間的愛情頗有些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遺風。漢麗女扮男裝與蘇丹王子談詩論歌,蘇丹王子知道漢麗是女孩子之后,萌生情愫。因為國籍問題,蘇丹王子被強行帶回國。回國之后,蘇丹王子采取絕食的方式一定要娶漢麗。在鄭和的斡旋下,朱棣同意把侄女嫁給蘇丹王子。蘇丹王子與皇帝侄女的愛情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在促成這樁歷史性的婚姻上,鄭和起到“紅娘”的作用,凸顯出鄭和的偉大,因為沒有婚姻的鄭和樂意成人之美。
“月有陰晴月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毙≌f對這兩段愛情予以濃墨重彩式的描寫,給作品增添了情感的感染力。文學作品就是以情感人,以情塑人。
歷史小說是對歷史進行重新敘述,必然會涉及虛實處理問題。筆者認為,歷史小說有兩種寫法,一是大實小虛,二是小實大虛。不違背基本的歷史事件就是“大實”。大實小虛的歷史小說具有認識價值,也是充滿難度的創(chuàng)作方式。魯迅在《故事新編》的序言中說:“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對于歷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至于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須怎樣的手腕?!濒斞赶壬瞥纭盎谖墨I”的嚴謹創(chuàng)作態(tài)度。確實,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難在把文獻記載“落到實處”。
《明史·鄭和傳》載于《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相當于鄭和的下西洋線路圖,記載不多,對鄭和的評價是:“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p>
在小說第二十四章《受命守南京》中,作家設置了“朝堂辯論”場面。面對以夏源潔為首的禁海派激烈反對,鄭和慷慨陳詞:“臣以為不能停擺下西洋。要統(tǒng)御萬方,教化四夷,就要下西洋,震懾敢和中國抗衡的國家。其蠻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滅之。只有這樣,諸國才能臣服。如果停擺下西洋,那么,我們這些年建立的影響力就白費了。一個國家要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洋。如果別的國家掌握南洋的海權,我華夏就危險了。我大明的遠洋船隊目前沒有哪個國家能比,我們可以用來擴大貿易,制服異邦,讓敵國不敢凱艦南洋?!边@一番鏗鏘有力的話既契合歷史場景,又充分展現了鄭和的性格,豐滿了人物形象。從《明史·鄭和傳》中的一句話“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貲”,到《跨海巡洋》里鄭和舌戰(zhàn)群儒的大場面,這就是由歷史的骨骼清奇到小說創(chuàng)作的血肉豐滿。
文藝理論家夏丏尊說:“文藝創(chuàng)作上對于自然人生的處理須是具象的而不可抽象的,這理由因了上面的所說,大略可知道了吧。這抽象的與具象的二語,實關系于文藝創(chuàng)作的全領域,創(chuàng)作與宣傳的區(qū)別,固然在此,即作品的形式上的文章,其好壞也可用這抽象的與具象的二語作了標準來說明。”其實,不獨創(chuàng)作與宣傳有這種區(qū)別,小說與歷史也有這種區(qū)別。筆者認為,歷史是抽象,小說是具象,歷史小說就是用具象來表現抽象。
《鄭和傳》不到千字,作家據此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其中必然融入作家的合理性虛構,例如鄭和與萍萍、蘇丹王子與皇帝侄女的愛情。如果把《明史·鄭和傳》和《跨海巡洋》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我們發(fā)現《跨海巡洋》這部小說的故事主線是“有據可查”,尊重《明史·鄭和傳》的記載。《跨海巡洋》屬于“大實小虛”的一類歷史小說。作家陳華清主要依據以上《鄭和傳》的歷史記載,參考了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的《瀛涯勝覽》以及多部明代同期文獻,通過合理的想象熔鑄,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部充滿海洋色彩和異域風情的小說。小說總體的真實感很強,令讀者仿佛置身歷史現場,這是尊重歷史的小說的魅力。
文藝理論家朱光潛認為真實有三種,一是“歷史的真實”,二是“邏輯的真實”,第三就是“詩的真實”或“藝術的真實?!薄霸谝粋€作品以內,所有的人物內心生活與外表行動都寫得盡情盡理,首尾融貫整一,成為一種獨立自主的世界,一種生命與形體諧和一致的有機體,那個作品和它里面所包括的一切就有‘詩的真實’。比如說,在《紅樓夢》那圈套里,賈寶玉應該那樣癡情,林黛玉應該那樣心窄,薛寶釵應該那樣圓通,在任何場合,他們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切合他們的身份,表現他們的性格,叫我們驚疑他們‘真實’,雖然這一切在歷史上都是子虛烏有?!薄犊绾Q惭蟆芳茸⒅亍皻v史的真實”,做到“基于文獻”,也注重“藝術的真實”,在文獻沒有記載的地方進行合理的藝術想象,是一部“令讀者信服”的歷史小說。作家龍一所說:“歷史小說家的任務,首先是寫一部好看的、真正有意義的作品;第二是要發(fā)掘出被修撰正史的人所掩蓋的,或者是被剪裁掉的東西,通過它們豐富事件,豐滿人物,令讀者信服。能做到這一點,也許可以說,算是達到了歷史的真實,成為歷史現實主義作品?!?/p>
對于鄭和來說,經歷了類似西天取經的過程,最終抵達心中的天國。這是信仰的力量,是生命的抵達,是歷史的傳奇?!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编嵑偷膶毚呀涶傁驕婧#傁驓v史深處。
在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開始文學尋蹤的視線里,我們看到作家陳華清掛起一面云帆,以尊重歷史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駛向小說與滄海。
①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四)》,見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頁。
② 單之薔:《鄭和的禮物與哥倫布的劍》,《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第4期,第16頁。
③ 王鼎鈞:《文學種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87頁。
④ 魯迅:《魯迅小說全編》,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頁。
⑤ 陳華清:《跨海巡洋》,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35頁。
⑥ 夏丏尊:《文藝論ABC》,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頁。
⑦ 朱光潛:《談文學》,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第133頁。
⑧ 龍一:《小說技術》,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