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高峰
摘 要:文章結合清人徐松從《永樂大典》中抄出的《河南志》及《乾隆新安縣志》《民國新安縣志》《新安縣志》等(主要是方志)的記載,結合現(xiàn)存遺跡,對新安縣城從元至今的沿革做出初步復原。限于文獻資料比較少,與城有關的遺跡和現(xiàn)象也較少,并不能完全復原新安縣城的全貌。以現(xiàn)代測繪圖和衛(wèi)星照片為底圖,以文獻記載為線索,以各種遺跡遺物和現(xiàn)象為依據(jù),由近代往古代可以大致復原出新安縣城的面貌。
關鍵詞:新安城城市復原;遺跡;遺物
1 選題
清人徐松從《永樂大典》中抄出的《河南志》,確切一點應該稱為《河南府》,或者《永樂大典本河南府》,經后人研究,確認底本是元人所撰。①書中所錄地方縣城圖14幅,其中新安縣可以確定元以后一直延續(xù)利用至今。
古代城市規(guī)劃建成之后,一般情況很難做全局性的改動,作為城市骨架的道路系統(tǒng)和作為城市功能重要組成部分的衙署、寺觀更是如此,這是進行新安城城市復原的理論依據(jù)。②
以現(xiàn)代測繪圖和衛(wèi)星照片為底圖,以文獻記載為線索,以各種遺跡、遺物及現(xiàn)象為依據(jù),找出哪些地方發(fā)生了變化,哪些地方為后代所沿襲,由近代往古代可以大致復原出新安縣城的面貌。
2 重要遺跡、遺物及現(xiàn)象
將文獻中所見跟城建有關的遺跡、遺物及現(xiàn)象羅列如下,以為后面城市復原使用。
2.1 慕容山
各縣志圖中均有慕容山,文獻記載中各時期縣城之北城墻或在山下,或在山脊。慕容山在我們討論的這個時間段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這是我們對城市進行定位的基本參照。
縣志:“崇禎九年(1636),知縣傅明達、同邑尚書呂忠節(jié)移北城之西半跨慕容山巔,其時,名曰新城?!雹邸巴卧辏?862),流寇三破邑城,知縣韓經畬以城北垣阻慕容山下,寇來登城,俯瞰城中皆盡。乃迫集牌民,劃界分修城根,用石起基,高四尺。仍拓北垣于慕容山巔。”④
2.2 奎樓山
奎樓山原稱文峰山?!睹駠掳部h志》:“同治元年(1862),流寇三破邑城,……仍拓北垣于慕容山巔。東南包文峰山于中,籍其上奎樓為瞭望所。”“宣統(tǒng)二年(1910),創(chuàng)修隴海鐵路經由縣城,鑿斷文峰山,僅修城垣以補其闕,而棄東南一角險固于外?!?/p>
2.3 道路系統(tǒng)
城內道路,尤其是主干道,建城后一般不會做太大的變動,比如西南城內的東大街和西大街。這為我們復原城內的重要建制以及城門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在城墻作為防御設施的時期,城內往往有環(huán)繞城墻的道路。近現(xiàn)代因城市建設之名拆毀城墻之后,往往部分沿用這些道路系統(tǒng)。這也可以成為我們復原城市范圍的依據(jù)。
2.4 縣署
據(jù)縣志,“新安縣署創(chuàng)于元至大四年(1311),……洪武三年(1370)兵火后,知縣丁廷舉重建。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縣王訓重修,并建儀門暨旌善、申明二亭,又以譙樓舊臨街市,北移五丈,改建大門五間。明季悉毀于寇。清順治十八年(1661)……重建縣署”,康熙三年(1664)、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二十九年(1764)、同治元年(1862)、光緒二十七年(1901)、宣統(tǒng)元年(1909)、民國年間多有修建。新安縣署即今新安縣黨校所在地。可見,自元代以來,盡管屢有興廢,縣署位置并沒有改變。
2.5 儒學文廟
據(jù)縣志,“儒學,元至元三十年,縣尹張世澤移建于東城門內,主簿劉士觀修儒學講堂”“文廟正中為大成殿,明嘉靖九年改曰文廟”,后一直沿用,至民國二十年(1931),于文廟舊址設師范學校,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為初級中學,即今新安實驗初中址。
2.6 芝泉書院
據(jù)縣志,“芝泉書院,在城北芝泉上,明儒呂明德先生講學處”“后毀于兵,清嘉慶二年知縣衡體節(jié)移建今處,道光七年,知縣高槐業(yè)重修”,民國十一年(1922),改為教育局。
2.7 城隍廟
縣志:“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知縣曾炳章于舊常平倉房—即城隍廟西鄰修建乙種蠶校,后改農校,又改第二高小校,民國十三年(1924),裁第二高小校并入高小學校名曰縣立第一小學校,移設于此。十六年,縣長束清汶廢城隍廟,廟殿以前改設中山公園,殿后各舍改為校室,旋將中山公園并入校內,今為縣立第一完全小學校?!泵駠鴷r期的第一完全小學校,即今北關小學址。
2.8 寶云寺
《乾隆新安縣志》:“寶云寺,縣北慕容山畔,金大定九年(1169)建,元至正八年(1345)重修。”根據(jù)《民國新安縣志》記載,寶云寺的位置沒有變動。
2.9 關帝廟
在西門內,約略今新安縣博達學校址。
3 方志中關于新安城池建設的記載
《民國新安縣志》載:“新安城周六里五丈四尺,高東南俱二丈五尺,北跨慕容山脊稍遜,堞一千五百六十五,頂闊一丈或六七尺不等,底闊三丈,墻皆用石起基,高四尺,上概用磚,惟東南文峰山一隅新易石墻一百五十丈余。門四:東曰迎熙、西曰維新、南曰通濟、北曰望闕,其上各有樓。東西門口各有甕城。便門二:東南直文廟前,為學道門,顏曰璧聯(lián);西北曰寺巷門,顏曰超云。俱封塞炮臺,一在西北垣望樓,二在學道門暨文峰山上,西門外有濠深四尺余?!?/p>
《乾隆新安縣志》等清代方志記載:“新安土城漢高帝元年筑,明洪武初重建,東文峰、南澗水、西泥河、北慕容山皆迫邇城外。門共六,南北各二,東西俱有月城。嘉靖三十七年知縣盧大經創(chuàng)建,四十四年知縣王訓添修墩臺鋪舍各十二座。廣袤在四里,而內東西四百九十步,南北一百九十一步,高一丈五尺。其創(chuàng)修磚城,始于萬歷間,知縣王鉉凡磚石工價皆自辦,毫不累民(自寺巷門至東北門),繼修則知縣劉恩(自東北門至東門止)。崇正九年,知縣傅明達、同邑尚書呂忠節(jié)移北城之西半跨慕容山巔,其時名曰新城。于新城之東南隅辟一門曰北斗,東南又于正北建一樓以為瞭望之所,全城內外皆可悉照無遺。周圍皆磚砌,高二丈五尺。十三年,流寇破城。十四年三月,嵩縣土寇于大中復破之。十月,流寇又來攻城,樓堞悉平,磚基傾頹其半?!薄绊樦问晔辉?,……修東月城,重整關鍵方得啟閉??滴趿晔拢⌒屡f城傾頹之磚,補葺舊城,雉堞屹然。乾隆二十六年秋,淫雨壞城四十余段。二十七年八月,知縣唐鈺奉檄議修,未及興工而去,九月,奉委澠池縣知縣……始購料鴆工,晝夜率作,修復全城之半,旋卸事回澠。知縣陳宗溥接任,拆取慕容山新城之北斗門城磚修完工?!?/p>
《民國新安縣志》載:“同治元年,流寇三破邑城,知縣韓經畬以城北垣阻慕容山下??軄淼浅牵╊侵薪员M。乃迫集牌民劃界分修城根,用石起基高四尺,仍拓北垣于慕容山巔。東南包文峰山于中,籍其上奎樓為瞭望所。”“宣統(tǒng)二年,創(chuàng)修隴海鐵路經由縣城,鑿斷文峰山,僅修城垣以補其闕,而棄東南一角險固于外。”
4 已搜集到的關于新安縣的城市圖
已搜集到的關于新安縣的縣城圖見圖1~圖6。
5 各時代城址之初步復原
在已找到的關于新安縣的地圖中,雖然有測繪圖,但是因為比例問題,不適合作為城市復原的底圖。因此,本文以衛(wèi)片為底圖,將文獻中所記的關于縣城沿革的信息反映于其上,由近及遠逐步復原新安縣的城市發(fā)展情況(圖7~圖12)。
6 小結
本文結合文獻(主要是方志)的記載,結合現(xiàn)存遺跡和現(xiàn)象,對新安縣城從元至今的沿革做出了初步的復原。限于相關新安縣城建的文獻資料比較少,跟縣城有關的遺跡和現(xiàn)象也較少,并不能完全復原新安縣城的全貌。根據(jù)零星的文獻對縣城做出復原,推測的成分也較多,只能作為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方法的一次簡單實踐,望能給我縣古城恢復提供一點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