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琳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高校思政課題《“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效度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06)
【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是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關鍵所在。當代高校學生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與自身發(fā)展需求日趨復雜多樣,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社會思潮的日趨多樣沖擊著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念,多樣信息挑戰(zhàn)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發(fā)揮。以高校學生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為導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既要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tǒng)過程,夯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基礎;也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綜合素質,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核心;還要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資源整合與共享,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保障。在基礎夯實、核心優(yōu)化、保障完善的共同作用下,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當代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途徑。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契合時代需要,并進一步推進其改革創(chuàng)新,關鍵在于提升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其中,親和力是教師在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能否推動學生改變對思政課的固有認識,從而達成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真聽、真信的關鍵所在。由此,如何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社會信息化與文化多樣化的當代語境中,確保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是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發(fā)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
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引發(fā)了信息技術的深刻變革,伴隨著信息獲取渠道、內容含量與運用方式日趨豐富,高校學生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與自身發(fā)展需求日趨復雜多樣。就目前而言,“00后”學生構成了大學生的主體力量,相較其他代際的學生而言,“00后”大學生思維方式與話語方式的活躍度與多樣性都呈現(xiàn)出了較為獨特的代際性特征,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究竟如何在愈發(fā)復雜的時代場域中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臨的關鍵性命題。一方面,著眼高校學生成長成才的具體語境,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與文化多樣化的深入影響,使高校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更為復雜、信息獲取方式更為多樣,導致價值觀念日趨多樣多變,這就使得開展廣泛性、普遍性、共識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定的沖擊與挑戰(zhàn);另一方面,著眼高校學生發(fā)展的自身需求,信息來源的多樣化與關涉群體的復雜性使得高校學生也形成了差異性的發(fā)展訴求,“網紅”、“主播”等新興群體甚至成為了諸多大學生的職業(yè)理想。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的交織影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沖擊與挑戰(zhàn)。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維度:
一是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了當代中國人生存與生活的現(xiàn)實語境。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成長于中國加入WTO后的新世紀,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質量遠遠高于其他代際的青年群體。生活環(huán)境的富足推動了學生的獨立意識、競爭意識與自我意識不斷生成并發(fā)展,這事實上為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契機。但是利益主體、社會階層與思想文化的分化使得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物質主義等思想逐漸滋生。如果不對這些思想觀念進行科學的引領,這些錯誤思想就勢必沖擊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甚至影響學生的價值實踐。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盡管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理論嚴謹性,但卻以其話語方式的嚴肅性與教學方式的傳統(tǒng)化使學生形成了之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拒斥感。這種拒斥感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在親近學生、貼近學生的基礎上有效發(fā)揮作用。
二是社會思潮的日趨多樣沖擊著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念。在技術革命深入推進的當代境遇中,一些在傳統(tǒng)語境中從未出現(xiàn)的社會思潮逐漸成為影響學生最為深刻、持久的思想觀念,“小確幸”“佛系青年”“躺平”等思想逐漸興起并在高校學生中形成了廣泛的影響,這就使得理想、信仰在很多青年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可有可無,他們的精神家園甚至可能出現(xiàn)虛無、空虛的現(xiàn)實境遇。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關鍵時期的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會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種是大學生會依據自己的喜好為標準進行價值衡量,核心價值在很大程度上難以達成共識,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逐漸被消解與反叛;另一種是大學生可能會在復雜多樣的現(xiàn)實中忽略了精神家園的建構,喪失了對理想信念的追求與信仰。這些都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所面臨的現(xiàn)實性困境。無論哪種傾向,最終都會導致學生的價值觀念與國家、社會要求學生形成的思想觀念越來越遠,理想信念的培育更是無從談起。在此意義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更需要發(fā)揮引領學生、影響學生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在多樣的社會思潮中能夠以愿意、樂于選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形成符合國家發(fā)展的價值觀念。
三是多樣信息挑戰(zhàn)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發(fā)揮。2018年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ヂ?lián)網技術的深刻發(fā)展和廣泛影響推動了信息繭房現(xiàn)象的生成。所謂信息繭房(information?cocoons),是指“我們只聽我們選擇的東西和愉悅我們的東西的通訊領域”。也就是說,人們在社會信息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信息空間與信息領域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個體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框定在蠶繭一般的“繭房”之中。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處于技術運用的“最前沿”,最能迅速的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技術手段,相對其他群體而言,其自覺或不自覺建構的“繭房”反而更為堅固。他們通過“不關注”“不感興趣”等具體的方式,將思政課教學內容放在其可接受的空間之外,轉而選擇接受一些輕松、休閑、趣味的內容。此外,“信息繭房”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學生對特定信息的關注更是一種重復性、經常性的存在。換言之,學生如果在A的話語領域內,頻繁關注a1、a2等話語內容,其就會趨向于關注a3、a4等A領域中的內容或是與a1、a2相關的系列內容,而不會去關注B領域的任何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在不自覺的狀態(tài)中形成一種“內容下降的螺旋”,接收信息的質量與范圍都會多有下降,這就使得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在學生的接收體系中被日趨邊緣化,思政課教學的效果與影響更會受到深刻沖擊。
上述問題看似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普遍性難題,但這些問題的關鍵均在于思政課到底講什么、怎么講,才能讓學生體認教學內容,自覺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問題。而自覺接受的前提是情感上不排斥,即情感上認同。由此,提高親和力是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諸多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提升的實踐策略
面對復雜多樣的外部環(huán)境以及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xiàn)實難題,如果不能拉近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生的距離,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愛聽、學生能信的教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無從提起。在這一意義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更是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命題。
首先,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tǒng)過程,夯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基礎。一是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優(yōu)化的關鍵在于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學生成長需要的精準對接。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而言,根據學生成長規(guī)律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已經成為了數十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規(guī)律性與經驗性存在。但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更要注重學生情感需求的滿足,應“聚焦學生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變化、情感培養(yǎng)與情感體驗,以情感為切入點激發(fā)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共鳴和認同?!蓖瑫r,也應真切解決學生在現(xiàn)實學習、生活中所產生的具體問題,特別是當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突發(fā)性事件出現(xiàn)時,引導學生科學認知,進而推動其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方式。二是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推動思政課教學與學生成長需求的有效推進。教材是思政理論課開展的重要依據,但并非唯一依據。特別是在社會問題日趨多樣的當下,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知識不僅不能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更不能真切體認學生自身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因此,豐富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關鍵是要將最新的理論成果進教材,推動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能夠真正解決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高校學生的思維水平與認識能力。三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推動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理論教育是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基本方式,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學要充分發(fā)揮理論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要在遵循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堅守理論的嚴肅性與深刻性,另一方面要強調理論的趣味性與可接受性”,在理論教育的意義上建立起教學內容與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的邏輯關聯(lián),推動思政課的理論教育“接地氣”。此外,還應更為注重發(fā)揮社會實踐的作用。思政理論課教學應加大學生參與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的力度,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能夠增長自身實踐經驗的機會,豐富教學方法形式,有效鍛煉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其次,提升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核心。教師是高校思政課教學開展過程中的關鍵所在,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發(fā)揮親和效用的核心所在。換言之,學生能否真切感受到思政課教學本身的親和力,關鍵在于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究竟能否發(fā)揮作用、發(fā)揮什么作用。由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一是要求教師自身不斷扎實理論基礎。思政課教師要注重對自身知識儲備的不斷完善,終身學習,積極的學習和接受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同時,根據學生日常實際情況,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時引入現(xiàn)代新的教學理念,將落實實際教學行為設為教學目標。二是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提升教師掌握信息、運用信息的信息獲取與使用能力。在信息日趨多樣的當今時代,教師在傳統(tǒng)語境中的信息權威逐漸式微,信息的泛化與多樣使得教師學生在信息掌握過程中逐漸處于平等地位。在一些時候,教師甚至處于了信息的“劣勢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案例學生已經在多樣的信息獲取渠道中自行掌握,也就是說,教師所擁有的信息可能會落后于學生所掌握的信息。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掌握、運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夠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自如運用教學信息與教學案例,從而賦予教學過程以新鮮感,進而提升教學過程影響學生的能力。三是要求教師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新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師要不斷自身選擇與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跟上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運用多元化教學渠道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比如,采用多種網絡溝通渠道及時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借助網絡技術對其進行引導并展開思政教育,充分發(fā)揮出多媒體手段的最大價值,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也正是在這些新媒體平臺上,教師可以以具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的熱點話題為切入點與學生展開討論,從而真切提升學生的自身素養(yǎng)。
再次,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資源整合與共享,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是學校內部的一門課程,但思政課關涉到高校學生價值觀念生成與發(fā)展的問題,這就使得思政課教學并非是一個單純意義上的知識性教學實踐過程,更是一個推動學生自覺養(yǎng)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過程。因此,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一是推動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科與不同學校的信息共享。當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已經成為了思政理論課建設的規(guī)律性認識。但對于“思政課程”的建設而言,資源的占有、整合與運用仍然稍顯單薄。而要想真正影響人、感染人,就要充分整合不同專業(yè)的優(yōu)勢資源,在整合差異性學科資源的基礎上,推動各高校之間信息資源的互通有無,建構一種長效、實效的資源共享機制,在保障思政課專業(yè)性的基礎上提升思政課內容影響人的能力,進而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二是積極開辟課堂教學之外的“第二課堂”,推動課內課外的信息資源共享。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種核心教學方式,但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學還需要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樣態(tài),如今教育手段的豐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樣性也為“第二課堂”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比如,開展跨校、跨市甚至跨省的聯(lián)合性講座;充分發(fā)揮廉政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在參觀、了解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具體體認;選樹“身邊的榜樣”等師生身邊的榜樣,推動這些榜樣力量凝聚形成“講師團”,使其進校園、進課堂,讓學生真正了解發(fā)生在自身身邊的榜樣實踐,從而真正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落細落小落實。三是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活化,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存在一定的代際差異,這使得教師與學生對信息的關注點和運用方式均存在著較大差異。如果教師完全從自身的信息資源著眼,思政課教學就極易演變?yōu)榻處煹摹白哉f自話”,而無法真正影響并感染學生。因此,推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不僅需要而且必要。對于教師而言,一方面,要將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資源,特別是知識資源與價值資源在合理、可控的范圍內向學生進行講授,以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的價值實踐;另一方面,也要廣泛吸收學生在生活中自覺運用的信息資源、生活資源與話語資源,在教學中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弭學生在接受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所帶有的隔膜感。對于學生而言,教師與學生的資源共享使得思政課教學不再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單向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是一項與自身成長發(fā)展高度融洽的價值觀念學習與生成的教育實踐,從而在潛移默化的意義上自覺生成符合國家與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觀念,并以這種價值觀念指導自身的行為實踐。
概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親和力提升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關鍵所在。由此,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既是優(yōu)化高校立德樹人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推動學生不斷完善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所在。有鑒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將提升親和力放置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同等重要的高度上,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完善,在日常生活中疏通、引導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從而推動其樹立完整健全的人格,進而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高質量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美]凱斯·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畢競悅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頁。
曾潔榮.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8):42-43.
袁芳,顏吾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三重邏輯[J].中國高等教育,2019,(2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