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華
我認為,新高考最大的新意就在于解決了核心素養(yǎng)怎么考的問題,考查趨向愈加清晰:著力考查學生面對真實情境,解決復雜問題、完成具體任務的能力;題干的文字量明顯增加,背景信息更加貼近生活;知識性考查越來越少,對高階思維品質的考查越來越多……由此,我們必須改革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從“解題”走向“解決問題”。
首先,強化問題驅動。我這里講的“問題驅動”不是指用問題設計來引導教學,而是指基于學生的實際問題進行教學,因為學生的問題才是教學的邏輯起點。問題的發(fā)現—問題的表達—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這樣的教學過程實際上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實踐能力起到多方面的促進作用。應該說,沒有問題就沒有學習。
其次,強化思維創(chuàng)新。高中學生學習最大的障礙是什么?不是他們學不會沒有掌握的知識,而是他們自認為已經掌握了知識而不思考。這是我從教多年得到的深刻體會?;蛟S是強調“記問之學”的傳統(tǒng)使然,或許是應試教育的推波助瀾,學生的思維同質化、定勢化、線性化傾向明顯。我在很多場合讓學生做下面這道題目。對愛好文科的學生,加強文科輔導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視理科的學習呢?還要不要他們學好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呢?選出能與這段話銜接的一項:A.從長遠觀點來看,這樣做不恰當。B.如果我們缺乏戰(zhàn)略眼光,在實際工作中就可能做出錯誤的回答。C.為了使學生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我們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D.只要認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就會說:不可以。這是一道語文題,更是思維題,思考粗淺、不會分析的學生一般是答不對的。多種角度—理性質疑—分析框架—價值引領,探索這樣的教學方式或許能幫助學生逐步實現思維創(chuàng)新。
最后,強化實踐體驗。“學習”與“生活”幾乎是同義詞,杜威就主張“從生活中進行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現在的學習方式會成為他們將來的生活方式。腦科學已經證明,學習會從生理上改變大腦。因此,學習方式的選擇就顯得非常重要。“背實驗”的危害不僅在于缺少實驗細節(jié),增加失分風險,還在于剝奪了學生具身學習、深度體驗的機會,改變了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這與我們要讓學生成為自己人生故事的參與者、創(chuàng)造者的初衷相違背。毛澤東同志曾批評教育“看不見稻、粱、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仍有著現實意義。體驗—反思—領會—行動,建構這種循環(huán)式的教學過程,將有利于形成學生的學習策略,甚至是生活策略。
(作者系江蘇省徐州高級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