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歷史的長河中,2021年注定會留下重要的印跡,有著不平凡的意義:這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日新月異的文藝,轉眼走過了21世紀五分之一的時光。新時代,需要文藝有更大的作為、更新的氣象。鑒往以資未來,行遠不忘初心。從本期起,本刊特開設“新世紀江西文藝二十年”專欄,梳理江西文藝過去二十年的發(fā)展成就,總結經驗,分析不足,以便更開新境。
江西詩脈暢達。繼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之后,兩宋詩壇名家輩出,廬陵狀元文天祥、歐陽修、楊萬里、臨川才子王安石、晏殊父子、黃庭堅執(zhí)全國詩界之牛耳;五四詩人饒孟侃被聞一多稱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新月詩人”,方志敏等革命者寫下馬背上的詩詞,顯示出錚錚鐵骨;當代詩人公劉、文莽彥、李耕、郭蔚球、胡平、程維等謳歌時代浪潮,新世紀的江西詩壇更是以卓然的成績挺進。但新世紀詩歌也充滿矛盾與悖論,既眾聲喧嘩又暗潮涌動。因此,閱讀、描述新世紀以來的江西詩歌寫作是需要膽量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詩歌變遷的在場者,無法脫離時空去勾勒歷史敘述脈絡,只能通過個人感知勾勒出詩歌話語的特點。新世紀20年江西詩歌有高原,整體實力不錯,標志性的高峰很少,在全國可位居中游。伴隨著新媒體的強勢擴張,江西詩歌也呈現(xiàn)可喜現(xiàn)象:詩歌數(shù)量呈爆炸性增長;流失詩人重新回歸,青年詩人劇增;谷雨詩會年年舉辦,知名詩人、編輯和評論家穿梭于詩歌活動現(xiàn)場,引領江西詩歌發(fā)展方向;詩歌刊物和詩歌選本大量涌現(xiàn);評獎層出不窮,詩歌出版與省市作協(xié)詩歌活動策劃異?;钴S;官方和民間共推詩歌籌資渠道,一些文化企業(yè)積極為詩歌和大獎賽提供支持??梢哉f,江西詩歌盡管缺乏在全國具有領軍位置的詩人,但卻具有整體勃發(fā)的氣勢。
一、江西詩歌地理與贛鄱風格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由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民俗風情、社會經濟的差異,不同社會結構和發(fā)展水平的地域,能夠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魯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無一不是各自地域的文化積淀之所在。江西風景獨好,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俱佳,資源豐富,宋明文化獨樹一幟,成為安居樂土,孕育出了贛鄱文化。任何一個人都是區(qū)域文化滋養(yǎng)下的個體,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樸實憨厚民風的贛鄱大地,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江西也因此成為中國詩歌版圖上一個舉足輕重的版塊?!暗乩憝h(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的基礎。”[1]江西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于周邊省份,從文化角度看,革命老區(qū)江西盡管定義為地圖上的“中部偏東”或“華東”,但其邊緣化的原因在于地理上遠離中心和由經濟落后導致的話語權的相對缺失。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可以文化人。處于江西特定環(huán)境、文化中的人,其人格的塑造和形成必然受贛鄱文化的影響,同屬這一文化的群體就具有了“江西老表”共同的個性氣質、人格精神。作為文化守成者的詩人自然在區(qū)域文化潛移默化下,觀念、行為與贛鄱文化要求相符。因此,江西獨特的地域環(huán)境造就了獨特的文化,江西詩人成長與創(chuàng)作受到了江西地域環(huán)境(自然地理環(huán)境、經濟地理環(huán)境、文化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江西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三面靠山、北面靠水,而且贛江和其他支流呈‘十字貫穿整個南北,贛南山脈、井岡山、廬山、三清山、龍虎山以‘口字形狀環(huán)抱了整個贛江大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的博大、寬廣往往塑造人的性格,而水是美麗溫柔的,老子曰‘上善若水,在山水養(yǎng)育下的江西作家具備了文學想象和思維異?;钴S的靈氣”[2]。長期的文化濡染使得江西人養(yǎng)成一種踏實、低調、勤奮的性格內涵,這種獨特的文化語境和精神氣候造就了江西詩歌的共同特質。長江與贛江的獨特格局,使江西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地理形勢,并進一步塑造了江西人直爽與含蓄、豪氣與矜持并存的性情,“綿延于江西南北這一弧形環(huán)狀的大山,一方面具有阻擋外來侵襲、保衛(wèi)家園生產的屏障作用,另一方面則又阻礙了與中原的交流,迫使江西人依靠個體的勤勞開墾山、水。因此,江西人受到山江河文化的無意識思維影響,具有勤勞品格、開拓性思維和親和意識。江西文學在贛江流域軸線、山水軸心這一江西地理遷移中逐漸具有了對江西這一地理共同體的價值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3],自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由此,江西詩歌的整體格局就是:一方面是生命中難以剔除的 “一方水土”;另一方面,個體心靈走向的獨特性又會極力模糊這種“一方水土”的界限。正是這種地緣場域和心靈放逐的相互作用與砥礪,清晰地呈現(xiàn)了他們作為詩人的價值與精神擔當。
詩歌是個體生命對世界的獨特感悟,詩人的創(chuàng)作與其生活、成長的人文環(huán)境和生命體驗密切相關。這種地域性、本土性也就塑造出了詩人的獨特風格??梢哉f,江西每一個地域的詩人都在精心書寫著贛鄱大地的獨特經驗。江西詩歌盡管與全國各省的詩歌尤其是四川、廣東等省的先鋒詩歌探索及其詩歌運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一直保持著安穩(wěn)敦厚的姿態(tài),貌似有些冷清,但正是這種姿態(tài)使江西詩人在贛鄱大地上堅守著詩意的堅韌與虔誠,致力于本土性的探索與鄉(xiāng)土性的追尋。因此,在新世紀以來中國詩歌地理版圖上,江西詩歌以整體性和獨具特色的文本格局、歷史內涵、文化積淀、美學征候以及精神指向重構著江西詩壇的新景觀,共同譜寫著紅土地上的詩歌精神:一方面,林莉、林珊、三子等詩人的創(chuàng)作日漸成熟,他們開始在全國詩壇獲得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另一方面,一些詩歌獎項的頒發(fā)、詩歌刊物的創(chuàng)辦和地域詩群的涌現(xiàn)推動了江西詩歌的發(fā)展,如林莉等獲得過華文青年詩人獎,林珊獲得《人民文學》新浪潮獎,還有一年一度的江西年度詩人獎,有十來位江西詩人先后參加了《詩刊》社青春詩會??梢哉f,正是在江西文學地理學的意義觀照下,江西詩壇出現(xiàn)了南昌詩群、上饒詩群、贛南詩群、萍鄉(xiāng)詩群、吉安詩群等地域群落,涌現(xiàn)了程維、林莉、林珊、三子、陳離、汪峰、圻子等一批詩人。江西詩歌群逐漸以一種低調的、深沉的、持重的方式逐漸豐盈在中國詩壇,體現(xiàn)出鮮明的贛鄱風格。
二、江西詩歌的精品打造
新世紀以來江西詩歌發(fā)展的豐富性和現(xiàn)代性離不開作協(xié)、學者、詩人、刊物、谷雨品牌活動各方勠力同心的打造。他們共同推動江西詩歌的時代發(fā)展,展現(xiàn)出江西詩歌在中國詩歌版圖中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從傳播角度而言,江西詩歌以“詩歌活動+紙質報刊+網絡+學者評論”的詩歌立體傳播方式向中心挺進。
首先,學術探討的支持。新世紀江西詩歌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學術報刊上發(fā)表的學術成果,這些論文從不同維度探討了江西詩歌的生長與發(fā)展態(tài)勢。夏漢寧、龔奎林、李賢平、劉曉彬、胡穎峰等從發(fā)展歷程、發(fā)展現(xiàn)狀、傾向與困境等方面對江西詩歌進行了探討,譚五昌、鄒建軍、李洪華、李滇敏、木朵、曾紀虎、范劍鳴等則是以詩人個案研究為出發(fā)點和從具體文本角度,梳理分析了江西詩壇的詩人;龔奎林、汪劍豪等研究了新世紀以來“露珠詩社”等高校詩歌團體。另外,《詩探索》《創(chuàng)作評譚》《詩刊》《文藝報》等刊重點推出了林莉、林珊、劉義等詩人專輯評論。可以說,這些學術觀照與總結,不僅擴大了江西詩歌在當下詩壇的學術影響,也讓江西詩歌發(fā)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
其次,理論專著的推進。江西不少學者的理論專著就江西詩歌歷程、團體、現(xiàn)象及代表詩人及其作品進行學術性考察與探究,以推動新世紀江西詩歌的發(fā)展。李賢平的《江西新詩編年史》,龔奎林的《地域文化視閾下新世紀江西文學研究》《新世紀詩歌的敘事與抒情》,劉曉彬的《創(chuàng)作與評論需要良性互動》,木朵的《詩人觀念的當代闡釋》等關于江西詩歌歷程和現(xiàn)象統(tǒng)攬性的研究專著和文章,探本溯源,不僅詳細地探察、解讀與研究新世紀以來江西詩歌發(fā)展狀況,也論述了新世紀江西詩歌發(fā)展的現(xiàn)狀、特點、存在的困境與解決路徑等??梢哉f,新世紀以來江西詩壇不同的批評家與研究者,以理論的視野從不同維度考察和探究了江西詩歌的發(fā)展脈絡與演變軌跡,以詩歌創(chuàng)作與理論互鑒相統(tǒng)一的形式記錄和呈現(xiàn)了江西詩歌發(fā)展格局與全貌,匡扶著江西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展示了江西詩歌在中國詩歌版圖中應有的價值與影響。
再次,詩歌選本的“觀照”。詩歌的選本是一種介于文本與理論之間的詩歌觀照與呈現(xiàn)。新世紀以來,江西詩壇不同的主體或個人對江西詩歌發(fā)展進行了不同視角的選本總結,如劉上洋、譚五昌、林莉等主編的《江西六十年文學精選》《江西詩歌年選》《吉安詩歌年選》《江西詩歌精選》等具有文學性、空間性、地域性與理論視野性的江西詩歌選本,梳理總結了江西詩歌在歷史維度上的發(fā)展演變情況與文本發(fā)展特征,表達了對江西詩歌歷史發(fā)展的思考與理解,反思了江西詩歌發(fā)展的不足并探討了前進的方向。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夏漢寧團隊編選的《年度文情報告》、譚五昌執(zhí)行主編的民間詩刊和詩選本《新江西詩派》、李賢平執(zhí)行主編的《詩江西》等,無疑也推動著江西詩人創(chuàng)作的熱情,讓我們看到了江西詩歌更加包容、豐富的一面。
新媒體的推進。網絡的崛起為詩歌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詩歌寫作、發(fā)表、傳播的平臺乃至整體生態(tài)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走向前臺。新媒體時代的詩歌傳播平臺既有基于互聯(lián)網路徑的詩歌網站,也有基于移動多媒體終端的智能設備應用程序,更有基于網絡社交的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實現(xiàn)了詩歌文本及相關新聞對有效受眾全方位的吸引,并通過聲像系統(tǒng)跨越各個傳播平臺互動傳播。許多江西詩人都建有自己的詩歌博客、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平臺,如鷹潭詩群的微信小詩成為全國翹楚,鷹潭市被中國作協(xié)詩歌專委會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微詩城”榮譽稱號。
高校詩歌的傳承。江西文學社團和詩歌創(chuàng)作群體日益活躍,如南昌大學節(jié)南山詩社、井岡山大學露珠詩社、江西師范大學青藍文學社等,這些團體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推進了江西文學的發(fā)展,也為江西詩壇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歌傳承者和生力軍。如井岡山大學露珠詩社在曾紀虎、龔奎林等老師的師徒制方式指導下,通過舉辦詩歌賽事、朗誦會、分享會等相互學習、交流,涌現(xiàn)出了李路平、鄧小川、劉理海、徐啟航、陳洪英、彭媛等“90后”青年詩人,在《十月》《詩刊》《詩潮》《詩探索》等刊發(fā)表詩作和詩歌評論,多次參加《星星》詩刊“中國大學生詩歌夏令營”、《中國詩歌》“新發(fā)現(xiàn)”詩歌夏令營、《十月》詩會、江西省青年作家改稿班等。他們加入省作家協(xié)會后,以其青春質樸的詩歌情懷展現(xiàn)了獨具特色的贛風鄱韻,為江西當代詩歌的寫作提供了某種實踐與可能。
谷雨詩會與省內報刊合力。江西省作協(xié)每年開展谷雨詩會和各種詩歌研討會,組織評論者力量和刊物媒體力量去推介江西詩歌。1961年,時任江西省省長的邵式平倡導每年谷雨期間召開詩會,從此詩歌在江西紅土地上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壯大起來,谷雨詩會培養(yǎng)了數(shù)千位詩人。每年谷雨詩會都是江西詩群年度集體亮相的時刻,其間舉行的青年詩人研討會和年度詩人獎頒獎盛典更是讓詩壇激動?;顒幽陱鸵荒甑嘏e辦,集中展示出江西詩歌創(chuàng)作實績。可以說,具有國內詩壇品牌效應的谷雨詩會成為江西詩壇的“晴雨表”,呈現(xiàn)著江西詩壇的發(fā)展變遷與歷史成就。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可以“改變人的關系與活動,使其形態(tài)、規(guī)模和速度發(fā)生變化”[4],江西本土報刊媒介刊載詩歌作品和評論,形成江西詩歌繁榮之勢,《創(chuàng)作評譚》《星火》《百花洲》《江西日報》等各級報刊積極挖掘江西詩歌符號,推介江西詩群,為江西詩壇走向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江西詩歌的創(chuàng)作向度
新世紀以來,谷雨詩會、十月詩會以及各種詩歌研討會的交替現(xiàn)身,詩人們在《詩刊》《人民文學》《星星》等重要刊物上頻頻露面,華文青年詩人獎、女性詩歌獎、江西年度詩人獎、十月詩歌獎等各種獎項的榮攬,青春詩會等國內外大型詩歌活動的承辦和參與,彰顯出江西詩歌發(fā)展的新特征、新活力和新維度。江西詩人“以人文關懷的閱讀視野、青春群像的發(fā)力方式記錄自我的生命體驗、情感軌轍和心靈沉思,尋找詩歌的理想境界,抒發(fā)著贛鄱詩意與典雅詩情”,正是他們的執(zhí)著努力,江西詩歌在全國顯山露水、風生水起,“他們打撈著歷史的文學碎片,尋找著江西區(qū)域文化的價值認同,展現(xiàn)了江西文化的集體無意識和區(qū)域文化共同體的精神原貌,并以多種脈絡交織的空間維度配合著歷史敘述的時間維度和文學精神體驗維度,凸顯出江西詩歌獨有的生命特質、審美形態(tài)”。[5]
(一)古典意境的底色。地處江南,那種古典意境與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反思自然呈現(xiàn)在詩人的筆下。程維的詩書畫皆有底蘊,因此其詩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說《酒約》以口語化敘述呈現(xiàn)友情的渴盼和人生的孤寂,那么《今秋無事》《秋天的刀斧手》則是通過季節(jié)變遷的風景描繪呈現(xiàn)人生的秋色。鄧詩鴻在《外省的月亮》中,通過古典意象“月亮”撫摸江山,連接起鄉(xiāng)愁,這是羈旅天涯的游子身系故土的深情之思;《邊塞曲》在雄渾的邊塞遺風中唱響生命的鏗鏘,呈現(xiàn)出蒼茫、孤寂,卻又雄渾、遼遠以及生靈莊重的底色,家國情懷在傳統(tǒng)文化典籍和邊塞烽煙中顯現(xiàn),“風吹江山,風吹浮世;也吹動你,和我/卻把我留在故園,淚盈滿眶,一去經年”,走出歷史歲月的古典情境,與抒情主體的“故園”別愁相得益彰。大槍的《圍繞陶潛建一個理想國》和《黑駿馬》在詩意的想象中借用“陶潛”和“黑駿馬”兩個文化意象,建構起生命和理想的遼闊。蔣為農的詩有著空靈的意象,追尋著禪詩的氣度。與此一脈相承的則是劉義的詩,其詩極富古典詩意,是向傳統(tǒng)文化與古典田園致敬的自我抒懷,也是一種繁華喧囂中的自我救贖,在浮躁的當下高舉古典與寫意之旗,正如陶淵明所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尤為可貴的是,詩人語言感受力很好,化用古典的山水寫意與唯美意境,融入現(xiàn)代人性的思維與闡釋,把握詩歌語言的韻味和節(jié)奏,其詩顯得沉靜、靈動。
(二)生命的敬畏和親情的吟詠。謝帆云在紅色蘇區(qū)地域謳歌英雄、敬畏生命,《王俊的兒子》非常精巧,通過革命烈士的孩子出生敘寫中央蘇區(qū)反“圍剿”的艱難以及眾志成城,令人動容,更在不動聲色的敘述里傳遞出對迫害革命烈士的反動統(tǒng)治者的憤慨?!镀咔щp草鞋》則是還原紅色寧都人民一夜之間編織七千雙草鞋送給子弟兵的英雄故事,傳遞出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樂章。布衣的《高處》和《山頂上的雪》分別發(fā)表在《詩刊》2009年7月和2018年1月下半月刊,兩首詩作都是著眼“高處”,遼闊、蒼茫的詩意在人與自然的生命對望中日漸彌漫。雖相隔九年,前者是自我生命的升華,后者則是對宇宙生命的敬畏,顯然比前者更加圓潤、深沉,哲學意味更濃,“高處”不勝寒的孤寂在“我”與“星空”的相望中愈發(fā)明顯,含蓄、樸實的瞬間感融進主體自我哲思中。春暖水的《菜地》《蝸?!犯卸髂笎邸⒏卸魍夤馄诺挠H情,他們?yōu)榱损B(yǎng)育孩子,辛勤地在大地上勞作。陳安安書寫的《八月的漁鄉(xiāng)》《愛喝酒的漁夫》《漁嫂》,那豐收的喜悅掩藏在漁夫的酒碗里,對出海打魚丈夫的擔憂和掛念掩藏在漁嫂眼角的“一滴暴風雨”里。親情永遠是我們內心最柔軟的情感,范劍鳴、董書明、郭國祥、郭志鋒、黃春祥、柯橋、胡新開、龍泉、賴永洪、余向陽、盧煒、羅錚、冷克明、盧時雨等“60后”“70后”“80后”“90后”詩人用自己的詩筆去捕捉細微的人生體驗和日常經驗,分享特殊困境下父母的艱難與堅守,呈現(xiàn)父母們勤勞耕耘、為子女無私奉獻的博愛情懷。
(三)現(xiàn)代性鄉(xiāng)土視域下的故園回望。鄉(xiāng)土詩寫作是鄉(xiāng)土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在改革開放40年中尤其明顯。城市化的現(xiàn)代性日益消解鄉(xiāng)土性,當回望故鄉(xiāng)、感恩鄉(xiāng)土逐漸成為遙不可及的過去時,盡管新農村建設中千篇一律的建筑風格既構筑起鄉(xiāng)村振興的號角,也弱化了鄉(xiāng)土文化與民俗風情;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故鄉(xiāng)的寵兒,都是在文化地理中成長的思考者和在場者。詩人們在現(xiàn)代性鄉(xiāng)土視域下回望故園,將鄉(xiāng)愁融入筆下真摯、細膩、單純、含蓄的詩意中,以對故土的情感堅守回望童年、苦難和農村寂寥的個體。葉小青的《雨天》《夜幕下的聲息》《藍色燈火》把對生活的愛與鄉(xiāng)村世界的童年細節(jié)融合起來,以一種緬懷童年的模式展示了在金盆村這一中國最為普通村落所經歷的貧窮、痛并快樂著的生存狀態(tài)。漆宇勤的《鄉(xiāng)居》《農事:放水》、黃祿輝的《步行年代的鄉(xiāng)村生活》以連環(huán)圖畫的詩意呈現(xiàn)方式還原童年時代的鄉(xiāng)村生活,在沉湎中向外張望,借以對照當下快節(jié)奏生活對人的剝奪感??梢哉f,作為“情感結構”的“故鄉(xiāng)”,成為詩人創(chuàng)作緬懷追憶的對象?!霸~作為痕跡不可避免地是各種地域、時代、意識形態(tài)、權力和身體對其意義進行賦予和涂抹的產物?!盵6]圻子在《枯蓬記》《河流的行李》《田野補記》等詩中,側重于讓“故鄉(xiāng)”擺脫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外在因素的遮蔽,也沒有依附情感的濃墨,而是超然地還事物以本來面目,使故鄉(xiāng)返回寧靜的氣場,呈現(xiàn)其“自在”狀態(tài)。同時,山水自然與恬淡生活孕育了江南雅致的唯美意境,蔡偉清《戈坪村的生態(tài)》探向生活的內部,展示出一幅幅原生態(tài)的田園美好風光圖??梢哉f,鄉(xiāng)土作為文明延續(xù)的橫切面,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中細小而緊密的經驗獨白,重構起人與精神原鄉(xiāng)同頻共振的情感紐帶。
(四)人文關懷的深度書寫。渭波以敏銳的觸角感知社會的變異、自我的裂變、世道人心的變異以及人文關懷的堅守,以銳利的鋒芒之痛和精練的抒情短章呈現(xiàn)智慧的光芒,揭示人生的本真狀態(tài)和生存的現(xiàn)實意義。詩人一方面以詩筆揭露艱難生存狀態(tài)下的現(xiàn)實處境,以鋒芒直逼深刻,以悲憫溫暖人世,多以硬朗如刀、螺釘、傘、竹等意象呈現(xiàn),其色調多以陰冷為主;另一方面與大地、鄉(xiāng)村、田園、青春、故鄉(xiāng)等古典意象對話,挖掘日常生活的柔軟和鄉(xiāng)土記憶的溫暖,多以柔軟如自然、季節(jié)、鄉(xiāng)土等意象呈現(xiàn),其色調略顯溫暖。而這兩種色調、兩種意象糾纏在渭波的作品中,構成了詩人精神的暗傷與內心焦灼的隱痛,并以一明一暗、一柔一剛、一痛一憐、一城市一鄉(xiāng)村的對立性二元隱喻切入文本的裂口中。因此,詩人渭波通過日常生活與風景呈現(xiàn)人的及物性與個體的存在感,表現(xiàn)抒情主體對他者、對社會、對事物存在命運的哲學思考與人性思辨。李鴻根的《翅膀和蟬》《墻角的金銀花》《二十一世紀初的鄉(xiāng)村小學》抓住生命中長久的、尖銳的刺痛,謳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人民教師,呈現(xiàn)底層生存和悲憫情懷的道德力量,讀來令人心酸。熊國太近鄉(xiāng)情怯,《鄉(xiāng)愁的火焰》《浙贛線上的民工專列》敘述打工者為改變人生命運不得不遠離故土,不畏艱辛漂泊異地尋找自己的夢想,但作為異鄉(xiāng)人,那種牽掛與鄉(xiāng)愁無時無刻不在折磨他們的兩難生存處境。詩歌語言冷靜內斂,表達生活的卑微與艱辛,呈現(xiàn)生命的美麗和個體意識的覺醒??梢哉f,流浪者的精神旅途與故鄉(xiāng)的回憶使熊國太的詩歌不僅具有堅硬的柔軟質地,更有面對底層獨立而真摯的悲憫的人文關懷和憂傷的精神向度。
(五)日常生活的哲思審視。三子善于從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思考生存的意味,他的成長記憶和個體經驗成為他詩歌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的資源,而經歷的農村生活也與詩人的直覺內省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驅力。因此,《鏡中記》無疑就是一種人生影像的投射,通過鏡子這一鏡像載體把前半生的人生體驗如同電影蒙太奇般一一展映:“鄉(xiāng)村的泥濘路上/我遇見過他。赤著腳,穿著拖鞋/騎永久牌載重單車,肩挑/一擔濕漉漉的谷子。山坡上,他在割草/夜晚,端著碗里的月光發(fā)愣?!比欢鞘械漠惢饾u改造了自我曾經的氣息:“過若干年,在陽明路、一經路上重逢/我?guī)缀跽J不出他?!痹娙饲嗌倌陼r期疼痛的生存體驗和走出農門后的人生境遇在樸實的文字中形成張力,產生出錯位與歸位。可以說,農村的生活與當下城市塑造自我的變異相互對照,重構起詩人三子自我的成長歷程,既有分享艱難的苦澀,更有走向新生活的凝重,那種洞察世界的哲思也更為深邃。曾紀虎的詩歌《在更藍的瞬間》《小酒館》《思故園》源于最日常的生活經驗,在近乎樸素的表達里,他竭力打開那些小事物的內心,賦予它們以主體性和靈動感,以移情的方式切入事物的內心,在敘事的同時以超驗、通感、象征、隱喻等理念與體驗把詩歌的情感與思想轉入了哲理的思辨與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典雅內斂的江南詩風。而王彥山把江右綿延千年的錦繡嚴密和齊魯?shù)拇己袢蝹b進行了巧妙結合,擅長將心中的情感裹藏到日常事物的描述之中,進入事物的幽深隱蔽處品味玩索,生動顯現(xiàn)世界的內在紋理,形成質樸而深厚的藝術風格。對于生活在異地的詩人,那股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總會在獨處時飄出,唯有茶才能幫助他短暫祛除,因此《茶,1983》蘊涵著詩人的人生思索。學者作家陳離一直寫小說,2017年重新回歸詩歌寫作,一發(fā)不可收拾,在《人民文學》《芙蓉》《詩歌月刊》《星火》《創(chuàng)作評譚》《廣州文藝》《滇池》《百花洲》等刊發(fā)表大量詩作。他的詩歌真誠樸實,作為知識分子寫作的方式,卻又在日常生活的采擷中把哲思的深廣以淺白的略帶口語化的文字素描出來。如《世界的玫瑰》一共七節(jié),文字非常簡單,甚至有點像一句話斷句分行而成,但卻有著繁復的藝術魅力。文本討論著“我愛玫瑰”與“玫瑰愛我”的關系,把形而上的否定之否定的哲理呈現(xiàn)出來。也許是陳離的學者思維,讓他的知識話語與鄭敏所說“詩與哲學是近鄰”吻合起來。《黃昏的秘密》(組詩)觀察日常生活,感受人生變遷,截取剎那人事入詩,以淺顯的文字和流暢的半口語化語言,絮絮叨叨建構出詩人博大而又素樸的詩性世界。
四、江西女性詩歌的崛起
男性詩歌代表的是鏗鏘鐵骨,因此歷來邊塞詩都是男性詩人創(chuàng)作;而女性詩歌主要以女性個體生命的體驗與自我身份的認同展開創(chuàng)作,代表的是溫婉柔情。雖不然絕對,但卻有其合理性。由于當下在平穩(wěn)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中,回憶、緬懷、寄托成為女性詩歌發(fā)展的提升元素。江西詩歌的崛起還體現(xiàn)在以林莉、林珊、婧苓、吳素貞、周簌、丁薇、朱仁鳳、蘇隱沒、周玲、簡小娟等為代表的女性詩群的崛起。她們大多出生于1970 年前后,在20世紀末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在21世紀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以其厚實質樸、溫婉素雅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為新世紀女性詩歌的代表人物。她們大都受邀參加過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和詩刊社舉辦的青春詩會,先后獲得多個詩歌獎項。她們一方面保持女詩人特有的細膩與敏感,另一方面融合女性經驗和地域特征,在新世紀以來的詩歌寫作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戴錦華認為:“女性寫作是一種包含了很多可能性的、具有無限空間的文化的嘗試,可以叫做一種文化的探險?!盵7]江西女性詩人以溫情、友愛、感恩、守望來消解冷暴、粗鄙的男權中心話語,通過詩歌抵抗欲望對自我的精神奴役和壓榨,體現(xiàn)詩人自我的抱負與追求,有效地推進了江西詩歌的發(fā)展維度與本體意蘊。林莉是當下江西詩壇的青年領軍人物,她依據(jù)女性特有的敏銳、細膩與自然細節(jié)對話。其詩《慢》《秋天的畫布》《雁群飛過》以脫俗的勇氣、堅守的姿態(tài)、寧靜的氣息洞察生命的本真和人生命運、萬物自由的關懷,書寫人性良知與靈魂淘洗下的日常生活與宇宙事物,充滿了濃郁的生命氣息和愛的基調。其詩歌在冷靜的抒情背后有著沉實厚重的氣度和沉靜堅韌的悲憫感?!度嗣裎膶W》“新浪潮”詩人林珊的代表作《小悲歡》,善于植入生活的內部,從一些司空見慣的生活細節(jié)出發(fā),發(fā)現(xiàn)藏匿在生活背后的生存真相。故土家園、一花一木、山川河流、自然美景,她都能從中獲得極致深刻的情感體驗,以詩意的筆觸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層想象,猶如一抹清新自然的微風拂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她的詩哀而不傷,地域特征明顯,女性意識較為突出,充滿田園和山林氣息,總能從小情感中洞悉人生的大格局、在小悲歡中呈現(xiàn)人間煙火和天地萬物??梢哉f,林珊的詩情感細膩飽滿、意象典雅精練、語言雅致清新,在浮躁的口語詩泛濫的當下,通過小清新的鄰家鄉(xiāng)野采茶風的抒情風格成為詩壇明星。簡小娟寫詩填詞皆佳,相互融通,正是這種婉約的文風,其詩《迎著風,迎著變幻的輪回》《秋風辭》都以唯美的筆觸敘寫如畫的季節(jié)遷移的意境,通過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敏感、脆弱、堅韌呈現(xiàn)直抵人心的柔軟與溫情。周簌敏感細膩,鄉(xiāng)村成為她想象的精神故鄉(xiāng)。她在《大雪》中將靈魂投射在了故鄉(xiāng)的雨雪草木和孩童的快樂中。童年的記憶就是故鄉(xiāng)的歷史,“那年冬天我在十歲的屋檐下/用一把禾棍敲打冰凌/含在嘴里,素手紛紛輕叩窗欞”,但對外在世界的想象與探索吸引“我”這個“外鄉(xiāng)人手提著熄滅的煤油燈盞”跑到村外松樹林看雪,素樸的語言勾畫出了故鄉(xiāng)的純樸、童趣的執(zhí)著和曾經美麗的人生體驗。
人活著的意義就在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新生與幸福,為家人頂起一片藍天。丁薇的小詩《努力的理由》短小精悍,寥寥數(shù)筆把“我”的生存境遇如實呈現(xiàn)。為了“年邁多病的父親/經久未修的泥巴房/還有那比天空還要美好的夢想”,“我”必須努力,這是我們向上的動力源泉。另一首《在夜里》則還原人的本性,白天戴著面具生活,只有晚上才是真實的自我。吳素貞的詩歌樸素自然,有著流暢的語感和語言鋪敘的能力,在場感和代入性強?!渡n山》《老宅》通過細微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和先驗的存在世界的比較提供了具有社會存在意義的詩歌題材標本。該詩傳遞著濃濃的親情與緬懷,空間場景的黑白慢鏡頭由遠至近,“我”與“父親”,“父親”與“奶奶”,“我”與“祖母”,代代傳遞的人生宿命和情感歸宿就在堅韌、疼痛以及親情之愛中呈現(xiàn)??梢哉f,精細幽微、敏感多思、沉靜深邃而又真善美融通的詩思方式成為新世紀以來江西女性詩歌的靚麗景觀。
總之,江西詩歌有一批執(zhí)著的詩人,有堅持半個世紀的谷雨詩會品牌,有高校培養(yǎng)的校園傳承人,有些刊載詩作的媒介平臺,共同推動著江西詩歌的發(fā)展。人類的故鄉(xiāng)不只是某個地方,更是心靈的守望。山水地域文化孕育的江西詩歌散發(fā)出獨特的贛鄱氣息,蘊涵著“江西老表”勤勞、淳樸、善良、踏實的種種生命體驗。那種沉穩(wěn)的創(chuàng)作精神,凸顯的是“江西老表”閑散、淡泊、開闊、包容的人文情懷。粗略概述江西詩歌20年的發(fā)展,我們不僅看到江西詩歌的成績,也能發(fā)現(xiàn)江西詩歌在發(fā)展歷程中存在的問題:江西詩壇存在團隊發(fā)力不一、刊物單一、網站民刊匱乏、詩學理論創(chuàng)建不夠、詩歌批評失聲、評論家較少、詩歌創(chuàng)作缺乏領軍人物等問題;大多數(shù)詩人的寫作是在平衡中求穩(wěn),過度迷戀農業(yè)化主題,缺乏一種創(chuàng)新的闖勁和先鋒的勇氣。因此,江西詩人們需要以開放的姿態(tài)追求先鋒的卓絕,在地域、歷史、現(xiàn)實、文化的融通中書寫贛鄱風云與文化之根,建構獨特的詩歌風格。
注釋:
[1]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0頁。
[2]龔奎林:《文學地理學視閾下的新世紀江西詩歌》,《新文學評論》2013年第4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99頁。
[3]龔奎林:《文學地理學視閾下的新世紀江西詩歌》,《新文學評論》2013年第4輯。
[4][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5頁。
[5]龔奎林:《人文關懷與青春群像—江西青年詩人論》,《創(chuàng)作評譚》2012年第3期。
[6]一行:《詞的倫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第68頁。
[7]戴錦華:《女性主義是什么》,《北京青年報》1996年1月16日。
[作者單位: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本文為2021年吉安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新世紀詩歌的主體建構”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