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占民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宜州(今廣西河池市宜州區(qū))地處黔桂咽喉要沖,歷史上曾是州、郡、府、路治所和專區(qū)所在地,也是歷代顯要名流、遷客騷人任職、貶謫、考察、游歷之地。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起,距今已有2 100多年的歷史[1]2-3。宜州風光秀美,人杰地靈,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石刻正是這一地區(qū)歷史和文化的積淀之一。據(jù)相關(guān)調(diào)查顯示,目前發(fā)現(xiàn)的500余件石刻,主要種類有摩崖石刻和碑刻[2]前言。由韋麗忠、韋茂明二位先生主編的《宜州歷代石刻集》(以下簡稱《石刻集》)于2017年結(jié)集出版,書的前言介紹全書采集了代表性的253(1)據(jù)筆者統(tǒng)計《石刻集》采集拓片253件,實收碑刻作品為248件。其中宋代石刻29件,明代石刻71件,清代石刻84件,民國石刻29件,殘碑擷珍35件。件拓片,按照時間順序和石刻刊出的先后錄寫碑文。正如編者所說的那樣,這些石刻真實記錄和反映了宜州不同歷史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行政區(qū)域、政治制度、經(jīng)濟狀況、宗教信仰、歷史事件和山川人物等情況,是宜州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chǎn)。《石刻集》歷時6年編寫而成,經(jīng)歷田野考察石刻,實地制作拓片,點讀錄寫碑文和編撰結(jié)集出版等環(huán)節(jié)。此書在編寫方面較為專業(yè),按照資料性質(zhì)分別設(shè)置石刻拓片,石刻相關(guān)信息介紹和石刻銘文點校錄寫?!妒碳返某霭婊菁皩W界,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宜州石刻提供了難得的原始資料,為研究宜州乃至粵西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但是,筆者在研讀《石刻集》原拓銘文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整理者所錄寫的文字材料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個別文字的隸定不夠準確,句讀的使用不夠恰當,還出現(xiàn)了奪文和衍文等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勢必影響研究者或讀者對該書詩文的理解和研究,進而影響其史料價值和文化傳承。今筆者不揣淺陋,針對《石刻集》錄寫中出現(xiàn)的文字的隸定和句讀的使用等問題,提出一得之見,尚祈方家指正。
《石刻集》整理者在錄寫原拓文字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文字方面的差錯,主要是字形隸定的訛誤,也有奪文和衍文現(xiàn)象。這些錯誤的存在勢必會對石刻銘文內(nèi)容的理解造成不利的影響,進而影響這些寶貴資料的價值與研究。
這是一處明代摩崖石刻,現(xiàn)存會仙山白龍洞口外南側(cè)距地面1.6米處的崖壁上。石刻形制高49厘米,寬45厘米。字體為楷書,全文直書,行文從右至左,分為7行。正文56個字(重文1),落款12個字,共計68個字。為討論方便,將詩文按照《石刻集》整理者錄寫的原文抄錄如下:
名山山色靄蒼蒼,掩映玄都隱九光。
石洞有龍云自濕,丹爐無火日空長。
鶴巢絕壁喬松古,鳳去空巖瑞草香。
惆悵仙翁渺難覓,塵緣無份繼長房。
(1)竹葉與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杜甫《九日》五首之一)
(2)豪華肥壯雖無分,飽暖安閑即有余。(白居易《履道西門》)
(3)有分看伊,無分共伊宿。(黃庭堅《江城子·憶別(新來曾被眼奚搐)》)
(4)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紅粉。料封侯白頭無分!(朱彝尊《解佩令·自題詩集》)
(5)百年無分翦天驕,賸有愁心答漢朝。(陳去病《丁未八月海上藏書樓夜坐雜感》)
上揭例句是從唐代到近代的詩詞,詩中都使用了“無分”一語,意思都為“沒有機緣”?!蛾愮埗搭}詩》正是描述詩人游山探洞尋找仙翁,仙山仙洞風采依舊,可惜自己是一個凡塵之人,還是沒有緣分遇到仙翁。詩句中“塵緣無分”描寫的正是詩人塵緣未了,難覓仙人。石刻原篆用字準確無誤,整理者所錄寫的文字有誤,應(yīng)將錄寫詩中的“份”改為“分”。
這是一件明代墓志銘蓋碑刻,現(xiàn)藏宜州文物管理所。碑刻形制長62厘米,寬51厘米,厚10厘米。字體為篆書,全文直書,行文從右至左,分為4行,每行5個字,共計20個字。為討論方便,按照《石刻集》整理者錄寫的原文抄錄如下:
明故顯考廣東布政司左參議朝咨大夫馮公之墓
(1)至元三年(1266),修建大都城,弘略幫助其父為筑宮城總管。八年,授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領(lǐng)宿衛(wèi)親軍、儀鸞等局。(《元史·張弘略傳》)
(2)奉令征收河南百姓的欠糧,德溫總是定出公平價格,按價付錢,百姓深感便利。升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令祭山水神癨。(《元史·劉德溫傳》)
(3)權(quán)臣對此很不高興,降天福為朝列大夫、衡山路同知。(《元史·姚天福傳》)
(4)穆宗即位,復(fù)德洪官職,并進階朝列大夫。不久退休。(《明史·錢德洪傳》)
(5)葉禎,字夢吉,高要人?!\釋圍去,諸村獲全。事聞,贈朝列大夫、廣西參議,守臣為立廟祀之。(《明史·列傳第五十三》)
上揭例句為正史中的記載,文中“朝列大夫”均為官職名?!妒碳匪彰鞔ρ率獭饵S勛白龍洞詩并記》的作者黃勛身份就是“賜進士朝列大夫廣西布政司右參議”[2]101。由此可見,《馮公墓志銘蓋》整理者所錄寫的“朝咨大夫”是錯誤的,應(yīng)改正為“朝列大夫”。
這是一件明代墓志銘碑刻,現(xiàn)藏宜州文物管理所。碑刻形制長60厘米,寬51厘米,厚9厘米。字體為楷書,全文直書,行文從右至左,共計769字(有3個字漫滅不清,實錄為766字)。按照《石刻集》整理者錄寫的原文現(xiàn)將要討論的相關(guān)文字抄錄如下:
公生而穎異,甫髫配師授伏生書,一經(jīng)目,義即了了,敷而為文,純正宏博。尋以成化辛卯,發(fā)解廣西,越辛丑試雋南宮入對,大廷傳臚居第二甲,既擇揭主職方事,甚能其官,朝野間皆謂都憲公有后。
(1)蔡凝,字子居,濟陽考城人也。……凝幼聰晤,美容止。既長,博涉經(jīng)傳,有文辭,尤工草隸。天嘉四年,釋褐授秘書郎,轉(zhuǎn)廬陵王文學。(《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
(2)楊嗣復(fù),字繼之,仆射于陵子也?!脧?fù)七八歲時已能秉筆為文。年二十,進士擢第。二十一,又登博學宏詞科,釋褐秘書省校書郎。大中九年進士擢第,釋褐從事諸侯府,入為鄠縣尉、集賢校理。(《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3)師頏,字霄遠,大名內(nèi)黃人?!《昱e進士,竇儀典貢舉,擢之上第。釋褐耀州軍事推官,以疾解,久不赴調(diào)。(《宋史·卷二百九十六》列傳第五十五)
(4)蘇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也。……天爵由國子學生公試,名在第一,釋褐,授從仕郎、大都路薊州判官。(《元史·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七十)
(5)大學士馮銓釋褐十三年登宰輔,為忠賢所暱。(《明史·卷三百六》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6)諸壽賢,字延之,昆山人。既釋褐,上疏愿放歸田,力學十年,然后從政。(《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列傳第一百十九)
上揭例句是從唐宋到元明時代的史書記載,文中“釋褐”一詞都是開始為官之意。整理者將“釋褐”錄寫為“擇揭”則不辭,應(yīng)當將此銘中錄寫的“擇揭”改正為“釋褐”。
這是一處明代摩崖石刻,現(xiàn)存宜州區(qū)會仙山白龍洞口內(nèi)西北距地面5米處崖壁上。石刻形制高59厘米,寬77厘米。字體為楷書,全文直書,行文從右至左,分為16行,前面為詩文,后面是題記,加之落款,共計186個字。按照《石刻集》整理者錄寫的原文,現(xiàn)將相關(guān)討論的文字抄錄如下:
捫薜牽蘿欲上登,云開青障見高棱。蒼崖拂拭留詩在,他日來游記我曾。
弘治癸丑之仲夏,予以撫歷公余,偶登會仙山,觸目興懷,促成數(shù)句以見志,……
上揭所錄寫文字前四句為相關(guān)詩文,后為相關(guān)題記。詩句“云開青障見高棱”中“障”原拓片作“”,應(yīng)為“嶂”。障為阻塞、阻隔義;嶂為高聳的山峰。南朝梁沈約《游鐘山詩應(yīng)西陽王教》:“郁律構(gòu)丹巘,崚嶒起青嶂?!痹娭小扒噌帧闭侵父呗柕纳椒濉Dρ率淘娋渲小霸崎_青嶂見高棱”描寫的正是云開霧散,青蔥的山峰現(xiàn)出了高聳的脊梁。整理者所錄寫是錯誤的,應(yīng)當將詩句中的“障”改正為“嶂”。
整理者錄寫《石刻集》時,一些句讀的使用不夠恰當,主要表現(xiàn)在斷句不夠準確、標點符號使用不夠正確兩個方面。這樣勢必會對銘文內(nèi)容的理解出現(xiàn)偏誤,進而影響這些寶貴資料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研究。
這是一處宋代摩崖石刻,現(xiàn)存宜州會仙山南麓點將臺上方崖壁上。石刻形制高60厘米,寬53厘米。字體為楷書,全文直書,行文從右至左。正文62個字,落款10個字,共計72個字。為討論方便,按照《石刻集》整理者錄寫的原文及標點抄錄如下:
承直郎宜州州學教授何穀,偕妻程氏發(fā)心重新裝塑上真圣像并扈從共七尊,仍彩飾圣龕一所,并舍黃幔一鋪、簾壁等件,上奉威光,用保己身清吉眷屬安寧。
瑞平丙申九月吉日謹識
上揭摩崖刻石所記內(nèi)容較為簡單清楚,整理者錄寫時所使用的標點尚有可商榷之處。這段文字的主語為“何穀”,“偕”為副詞,一同、一道義。“發(fā)心”佛教用語,謂發(fā)愿求無上菩提之心,后泛指許下向善的心愿。唐代詩人劉長卿《秋夜有懷高三十五適兼呈空上人》:“吾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遂發(fā)心?!痹娭小鞍l(fā)心”即是此意。“發(fā)心”在上揭句中作謂語,是陳述主語“何穀同妻子程氏”的,所以“何穀”后不應(yīng)斷句,應(yīng)與下文連讀?!鞍l(fā)心”后面的文字為賓語,陳述的是何穀夫妻的具體心愿。由于賓語較為復(fù)雜,內(nèi)容較多,句子較長,為了表明層次,最好在“發(fā)心”后點斷?!鞍l(fā)心”所關(guān)涉的賓語較長,一共有3個。賓語一“重新裝塑上真圣像并扈從共七尊”,這是主人表達的最主要心愿。“并”為連詞,同、和義;“扈從”為隨從義,這里指的是“上真”的陪從。此句大意是重新塑造上真圣像與其隨從像一共七尊,所以應(yīng)在“共七尊”下點斷。賓語二“仍彩飾圣龕一所”?!叭浴睘橐蛞u、不改義,引申為保留原樣的。“所”為量詞,一般指房屋。這里是供奉圣像之龕,所以也可以稱為所。此句大意是按照原樣制作彩色裝飾的圣龕一個。賓語三“并舍黃幔一鋪、簾壁”。舍為施舍義,鋪為量詞,表示面積較大的物量。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寺塔記下》:“長安二年,內(nèi)出等身金銅像一鋪?!盵12]224文中鋪即為此意。此句大意是一同施舍的還有黃色的帷幔一鋪和裝飾墻壁的簾子等物品。三個心愿至此完畢,當為斷句,并使用句號表明層次與句意。最后為祝嘏之辭,施舍之人通過施舍希望實現(xiàn)自己美好的心愿。愿望一共有三個:一是“上奉威光”,二是“用保己身清吉”,三是“眷屬安寧”。所以應(yīng)當在“清吉”后斷句,原文錄寫沒有停頓。
綜上所述,上揭摩崖石刻的正文的句讀應(yīng)為“承直郎宜州州學教授何穀偕妻程氏發(fā)心,重新裝塑上真圣像并扈從共七尊,仍彩飾圣龕一所,并舍黃幔一鋪、簾壁等件。上奉威光,用保己身清吉,眷屬安寧?!?/p>
關(guān)于這件明代碑刻,前文論述《馮公墓志銘蓋》中的“列”字時,已經(jīng)對其情況進行了介紹,這里只討論其句讀方面的問題。按照《石刻集》整理者錄寫的原文及標點,現(xiàn)將要討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抄錄如下:
越辛丑試雋南宮入對,大廷傳臚居第二甲,既擇揭主職方事,甚能其官,朝野間皆謂都憲公有后。
上揭文辭中,“越”為虛詞,無實意,常用于時間名詞前,古文獻中還用“粵”“雩”等表示?!靶脸蟆碑敒槌苫脸竽?1481年)。“越辛丑”為時間名詞做句首狀語,應(yīng)為一句讀?!半h”又寫作“雋”,古時以小鳥為射的,射中為雋。大徐本《說文·隹部》:“雋,鳥肥也。從弓。所以射隹。”許慎釋義為“鳥肥”,馬敘倫認為是對“臇”的解釋[13]126。雋是個會意字,從弓射隹,引申為射中目標。古代射禮把所設(shè)箭靶子的中心畫上鵠,這就是放矢之的。鵠本為鳥名,射之難中,中之為雋[14]345??婆e時代,比喻考中為雋。例如,宋代歐陽修《送徐生之澠池》:“名高場屋已得雋,世有龍門今復(fù)登。”詩中“得雋”為科舉考試考中之意。墓志銘中“試雋”為參加科舉考試?!澳蠈m”指禮部會試,即進士考試。明代阮大鉞《燕子箋·入闈》:“山岳君恩隆重,主南宮大典,濫及愚蒙?!鄙辖椅闹小霸囯h南宮”應(yīng)為一句讀?!叭雽Α痹瓰槌枷逻M入皇宮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這里指的是殿試中回答皇帝提問。文中“試雋”應(yīng)為會試,“入對”應(yīng)為殿試。“入對大廷”當為一句讀。“傳臚”是科舉時代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明代稱科舉第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9]1629?!皞髋F居第二甲”意思是殿試公布名次為第二甲第一名。“擇揭”為“釋褐”之誤,“釋揭”是開始為官之意,前文已有論證。“既釋褐”就是開始為官之后,應(yīng)為一句讀?!爸髀毞绞隆币鉃橹髡环绞聞?wù)。
綜上所述,這段文字正確的標點為“越辛丑,試雋南宮,入對大廷,傳臚居第二甲。既釋褐,主職方事,甚能其官,朝野間皆謂都憲公有后”。
這是一處明代摩崖石刻,前文已經(jīng)介紹。按照《石刻集》整理者錄寫的原文及標點,現(xiàn)將要討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抄錄如下:
正統(tǒng)丁卯游客凌江梅隱、陳瑛
前文我們討論文過這首詩中的“分”字的隸定問題,這里要討論的是這處摩崖石刻的落款中標點問題?!妒碳氛碚邔⒋耸堂麨椤蛾愮埗搭}詩》,是因為此石刻落款中有“陳瑛”。按照整理者的點讀,“凌江梅隱”與“陳瑛”之間使用頓號,二者為并列關(guān)系,即這首詩是兩個人的合作,應(yīng)當定名“凌江梅隱、陳瑛白龍洞題詩”。按照常理一首詩由兩個人合作,自古罕見。整理者命名此詩為“陳瑛白龍洞題詩”并沒有錯,只是落款的標點使用錯誤造成的。我們嘗試著分析一下落款文字?!罢y(tǒng)”為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年號,“正統(tǒng)丁卯”(公元1447年)為題詩時間,當為一句讀;“游客”指的是詩人自己;“凌江”當為詩人的籍貫。查閱資料得知,凌江又名鹽溪、若耶溪,即今江西宜豐縣南耶溪河?!肚逡唤y(tǒng)志·瑞州府》:凌江在新昌縣南。一名鹽溪,又名若耶溪。宋元時期以“梅隱”入題的詩詞有很多。例如:宋代曾豐的《梅隱》,王炎的《張德夫園亭八詠·梅隱》,鄭剛中的《擬題黎簿尉梅隱用其韻》;元代陸文圭的《唐多令·梅隱庵席上贈歌者》,蒲道源《滿庭芳·南營探梅至梅隱丈》等。我們不能確知詩人用意,但“梅”在古代詩人心中往往是傲骨的象征,也是文人所追求的精神?!半[”往往是與文人氣節(jié)相關(guān),多寓歸隱山林,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F(xiàn)今武漢留有梅隱寺。上揭題詩落款中“凌江梅隱”我們雖然不確知它的準確意思,依據(jù)石刻的落款文例,推測應(yīng)當是詩人陳瑛的別號。我們認為落款中使用頓號不當,正確標點應(yīng)當為“正統(tǒng)丁卯,游客凌江梅隱陳瑛”。
這是一處宋代摩崖石刻,現(xiàn)存宜州會仙山南麓點將臺上方崖壁上(距臺地約2.6米)。石刻形制高79厘米,寬40厘米。字體為楷書,全文直書,行文從右至左,共4行。正文17個字,落款14個字,共計31個字。為討論方便,按照《石刻集》整理者錄寫的原文及標點抄錄如下:
唐應(yīng)求中秋前一日,奏本命于此以求福利。
時嘉定己巳,韋子純、仝登、唐應(yīng)期書
這處摩崖題記文字簡短,內(nèi)容明了。但依據(jù)銘所表達文內(nèi)容,整理者所錄寫的文句中有一處句讀使用不當?!坝诖恕睘榻樵~結(jié)構(gòu)作補語,“奏本命于此”當為一句讀。題記正確的標點應(yīng)為:唐應(yīng)求中秋前一日奏本命于此,以求福利。
《宜州歷代石刻集》作為地方特殊歷史文獻的整理出版,可謂功在當代,惠及后人。它的整理、編撰、結(jié)集和出版凝結(jié)著有識之士的心血和智慧,為地方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的搶救與保護做了很好的榜樣。宜州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著自己獨特文化名片,宜州石刻無疑就是其中璀璨的一張。古代宜州雖地處偏遠,但從不缺少先進文化的播撒。秦代統(tǒng)一后,宜州一地隸屬于桂林郡。到了漢武帝時期正式置縣,隸屬郁林郡[15]386。唐宋時期成為朝廷流放官員之地,黃庭堅即謫徙于此。元明時期成為了軍事要沖。漫長的歷史時期里它始終都是桂西北地區(qū)的文化焦點和軍事重鎮(zhèn)??梢哉f,宜州是中國古代漢族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交往頻繁和文明程度較高的粵西文明代表地。一個縣域境內(nèi)具有時代久遠、數(shù)量眾多、內(nèi)容豐富的石刻遺存,真是令人驚嘆。這些石刻不僅僅是宜州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見證,更是粵西多民族歷史文化交流融合的明證。當面對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時,首先,我們應(yīng)當敬畏先人,感謝他們的篳路藍縷之功;其次,應(yīng)當更謹慎、科學地整理研究這些文字材料,真實地還原歷史并啟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