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華 林志強 王亞南 王志銀 楊曉冬 張青宜 王朝輝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1種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1],主要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cute non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AL相關細胞系的抗原表達強弱程度對不同類型疾病診斷、治療方案選擇及病情預測均具有重要價值[2]。分化的抗原決定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在細胞免疫表型檢測中充當鑒定和研究的靶目標[3]。CD33分子在一些淋巴系細胞表面存在異常表達[4]。CD45可作為篩選白細胞和非白細胞的表面標志[5-6]。目前對這些CD分子表達的差異性及其對疾病療效進展的預測價值仍存在爭議,因此本研究選擇158例APL以外的AL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其不同分型中異系抗原表達差異性及對預后預測的意義,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和理論依據(jù)。
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會討論并批準后,選擇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診治的158例APL以外的AL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并自愿入組。納入標準:①年齡18~60歲;②參照相關共識意見和FAB分型確診為ALL/AML[7-8];③入院前一個月內無激素或免疫抑制類藥物服用史;④自愿受試;⑤接受治療并對治療耐受;⑥臨床資料完整,相關檢查完善。排除標準:①心血管、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及精神病者;②有其他血液系統(tǒng)異常者;③腫瘤及感染性疾病者;④標本采集不正確或困難;⑤臨床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合并癥或并發(fā)癥者需進行其他治療;⑥中途失訪。其中ALL 72例,男性38例、女性34例,年齡22歲~58歲、平均(42.58±12.05)歲,L1型35例、L2型18例、L3型9例;AML 86例,男性45例、女性41例,年齡21~60歲、平均(43.02±12.01)歲,M1型14例、M2型19例、M3型39例、M4型14例、M5型8例、M6型8例、M7型0例。
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經(jīng)免疫形態(tài)學診斷確定免疫分型;由臨床醫(yī)師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個人特點和相關實驗室檢查確定治療方案,分別參照《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7]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療的專家共識(第二部分)》[8]對ALL和AML患者進行治療,ALL以VDP 和VP方案為主,AML以DA和HA方案為主;采用電話及門診檢查相結合方式進行隨訪,患者入院治療時間為生存時間起點,隨訪至患者死于AL相關事件或納入本研究24個月止,截尾數(shù)據(jù)為失訪、隨訪結束時死于與AL無關疾病,記錄158例患者疾病復發(fā)、緩解例數(shù)及總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隨訪期間無人失訪,能獲取完整臨床資料。
通過骨髓穿刺術抽取患者4 ml新鮮骨髓液置于含EDTA抗凝劑的真空采血管中,加入FITC標記的單克隆抗體IgG2a,CD10,CD20,CD3,CD7,HLA-DR及PE標記的IgG1,CD19,CD5,CD22,CD33,CD13,調整細胞濃度至2×107個/ml;分別加入20 μl FITC標記的單抗,避光室溫孵育20 min,PBS溶液漂洗單;加入20 μl相應PE標記的單抗,避光孵育20 min;加入1%多甲聚醛0.5 mL固定,上機前2 ℃~8 ℃冰箱冷凍保存?zhèn)溆?;采用Attune NxT流式細胞儀(賽默飛)檢測,通過cellquest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獲取相關抗原CD3,CD5,CD7,CD10,CD13,CD20,CD22,CD33,HLA-DR表達量,按試劑盒說明,CD3,CD5,CD7,CD10,CD20,CD22,HLA-DR大于20 %為陽性,CD13,CD33大于30%為陽性。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針對不同樣本及不同比較模式選擇F檢驗、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偏相關性分析及歸因分析等;檢驗水準α=0.05,以P<0.05表示數(shù)據(jù)比較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2例ALL患者中,CD13陽性率27.78%(20/72),CD33陽性率22.22%(16/72);86例AML 患者中T系、B系抗原均有不同程度表達,其中CD33陽性率33.72%(29/86)最高,其次為CD10陽性率25.58%(22/86),見表1。將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通過F檢驗和t檢驗,結果顯示ALL患者中CD13、CD33陽性表達率無顯著差異(P>0.05);AML患者中CD3、CD10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其他抗原陽性表達率(P<0.05)。
表1 2組抗原表達情況比較(例,%)
在ALL患者中,CD13和CD33抗原陽性表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CD13、CD33在ALL中表達結果/例
分別進行兩兩卡方檢驗,結果在AML患者中CD3/CD10和CD3/HLA-DR、CD10/HLA-DR抗原陽性表達有顯著差異(P<0.05),CD3/HLA-DR和CD10/HLA-DR抗原表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4。
表3 CD3、CD10、HLA-DR在ALL中表達結果/例
表4 CD10、HLA-DR在ALL中表達結果/例
72例ALL患者化療后,最終有60例完全緩解,4例部分緩解,8例未緩解;86例AML患者化療后,最終有67例完全緩解,8例部分緩解,11例未緩解。ALL和AML患者中,3~5個療程內緩解者有5例為1種以上抗原陽性表達者,與2個療程內緩解者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部分緩解者有2例1種以上抗原陽性表達者,與2個療程內緩解者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未緩解者有5例1種以上抗原陽性表達者,與2個療程內緩解者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5。
表5 化療緩解情況與抗原表達關系(例,%)
隨著環(huán)境污染愈來愈嚴重,AL發(fā)病率逐年上升[9]。異常增生的原始細胞通過在骨髓中聚集,抑制人體正常造血功能,可使ALL患者出現(xiàn)貧血、出血、感染甚至組織器官浸潤等表現(xiàn)[10]。AML是指造血系統(tǒng)髓系系列異常增生引起的惡性腫瘤疾病。APL是AML特殊類型,極易發(fā)生出血及血栓形成,死亡率高。細胞表面的分子標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細胞所發(fā)揮的功能[11]。CD117在造血系統(tǒng)祖細胞表面呈高表達水平,且高于常見髓系祖細胞[12]。關于APL與抗原陽性表達特征的分析較多,但對于AML及ALL相關抗原表達差異性分析及對療效的影響的報道較少。
本文采用流式細胞技術對相關抗原分子進行分析,參考既往研究和試劑盒相關說明,以CD3,CD5,CD7,CD10,CD20,CD22,HLA-DR大于20 %為陽性,CD13,CD33大于30%為陽性。平均陽性細胞比例較高的抗原多集中在高表達范圍,而根據(jù)陽性細胞比例不同范圍為界進一步分析四種CD分子在不同類型AL患者中均有顯著差異[13]。本文結果顯示,76例ALL患者中,CD13陽性率27.78%,CD33陽性率22.22%,與既往報道基本符合[14]。本文提出的CD13陽性率27.78%略高于馬濤等[15]的研究結果,主要與該學者在納入樣本時未考慮相關患者用藥史有關。本文86例AML 患者中T系、B 系抗原均有不同程度表達,其中CD33陽性率33.72%最高,其次為CD10、HLA-DR,遠高于等指出的12%~24%,而與Mason等[16]的報道較為一致。AML患者中CD3、CD10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其他抗原陽性表達率,與既往提出的AML中淋系的各種標記抗原中以CD3 表達為主符合。Ting等[17]的報道顯示,AML中CD19、CD5呈高表達水平,本文與該結果有一定出入,考慮FAB分型中AML有不同分型有關。既往認為在AML各亞型中,M1,M2,M5有較高的CD3表達,其他分型僅偶見或陰性表達[18]。且CD3常CD10 共表達,考慮CD3+ AM多起原于早期髓系造血干/祖細胞。進一步分析抗原表達強弱與化療敏感性和化療緩解時間相關性可得,在ALL和AML患者中,經(jīng)3~5個療程內緩解者中,其抗原表達陽性率遠高于2個療程內緩解者,且在部分緩解和未緩解者中,特異性抗原也呈高表達。臨床上部分緩解與未緩解的病人多系耐藥或難治病人,考慮相關抗原表達對療效預測有重要價值。既往多項報道已表明,在 CD3+ AML中P糖蛋白表達率顯著高于CD3- AML,且對化療反應存在明顯差異。而關于ALL相關抗原表達暫無統(tǒng)一標準,本文結果顯示CD33+ ALL中緩解率高于CD33- ALL,考慮CD33可能參與疾病進展。
急性非APL白血病患者抗原表達差異性對療程緩解率預測有重要價值,可作為療效判斷的特異性分析。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少、隨訪時間短,相關抗原的表達與特異性糖蛋白存在的關聯(lián)及其對疾病進展的相關機制仍需在今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