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容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弊?937年陜北公學起,西北政法大學已有80余年歷史。學校歷經(jīng)風雨,矢志不移,弘揚“政治堅定、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的“老延大傳統(tǒng)”,秉承“嚴謹、求實、文明、公正”的校訓,發(fā)展成為一所法學特色鮮明,哲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文學等學科相互支撐、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多科性大學。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習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他還多次強調(diào),一定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我們西北政法大學的前身是陜北公學,首任校長成仿吾就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挖掘的“紅色資源”。
忠于家庭,忠于事業(yè)
一個男人,可以金剛怒目,也可以慈眉善目。那些在革命年代出生入死的人,對敵人橫眉冷對,毫不留情;對自己人和藹可親,溫情脈脈。成仿吾同時擁有人性的豐富與美好。
成仿吾(1897年-1984年),出生于湖南新化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祖父考取過進士,很喜愛他,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樣好學上進,所以為他取名“仿吾”。他不幸3歲喪父,8歲喪母,13歲隨哥哥成劭吾一同往日本留學,后在東京帝國大學求學。1921年回國,五四運動后,他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在上海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動。
1925年,成仿吾任廣東大學教授和黃埔軍官學校教官。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為了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他赴法國留學。1928年,他在巴黎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革命活動。
成仿吾到法國學習,途經(jīng)日本時,住在郭沫若處。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安娜十分敬重成仿吾,夸他實誠厚道,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成仿吾沒有同意。1938年,成仿吾在延安偶遇張琳,對革命事業(yè)的共同追求使他們相愛。婚后,兩人感情甚篤,一起生活了四十余年,終生同甘共苦。
1931年9月,成仿吾回國后,參與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活動。1934年1月,到瑞金參加全國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會后留在中央宣傳部和中央黨校工作。1934年10月,成仿吾作為紅軍部隊中唯一的大學教授,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他是由“文化人”成為“革命人”的典型。
在旁人眼里,成仿吾是無私無畏的革命家、嚴謹治學的教育家。他對革命事業(yè)與教育事業(yè)都無比忠誠。在女兒的記憶中,父親是什么樣的人呢?他的次女、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成其謙教授說:“我父親是那一代革命者之中的一個,他一輩子都忠誠于自己的理想,忠誠于自己的信念,忠誠于自己的人格。我父親為能參與中國革命而自豪,而我也為有這樣一位父親而驕傲!”
媽媽校長,俠骨柔腸
1935年10月,紅軍到達陜北后,成仿吾任中央黨校高級班教員、教務(wù)主任。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大批革命青年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中央決定成立陜北公學,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一所高等學校,成仿吾任校長。他開始全身心投入黨的教育事業(yè),此后曾創(chuàng)辦華北聯(lián)合大學、華北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并擔任過這三所學校及東北師范大學、山東大學等校的校長和書記等職。
陜北公學實行軍事化管理。他很重視言傳身教,他說:“新來的青年學生往往就是從干部的作風和一言一行來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的?!彼陨碜鲃t,和學生一起上早操跑步,參加討論;還和學員一起吃小米飯,連小米鍋巴都要分著吃光;幾乎每天夜晚,他都到學員宿舍查寢、噓寒問暖……敵機空襲延安,他總是指揮學員疏散完畢后,才進入防空洞。
1939年,成仿吾創(chuàng)建華北聯(lián)合大學。1941年,日軍集中七萬兵力向晉察冀邊區(qū)腹地“掃蕩”,華北聯(lián)大被迫化整為零,師生分散住在小山村,但時常集中起來上課。成仿吾親自編寫教材并講課,付出了大量心血,將學校發(fā)展到了4000人。
每隔幾天,成仿吾就冒著生命危險,騎馬到各個村莊去看望師生,有的點只有一兩個人,他也要走去給大家發(fā)銀元,叮囑要注意安全,不要擾民。有的學生見到成仿吾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像看見親人一樣痛哭起來。
那些離家萬里的青年學生,對這位愛生如子的校長產(chǎn)生了強烈的心理依賴。一位學生送給成仿吾一張紙條:你是我們的媽媽!此后,“媽媽校長”的稱號不脛而走,伴隨他傳頌了半個世紀。
其實,成仿吾能獲得學生這樣的認可,并不容易。參加革命前,他是著名文學社團創(chuàng)造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文學批評火力猛、彈藥足,是典型的“毒舌”。他曾經(jīng)與魯迅有過筆墨之爭,言辭激烈。后來,二人在革命活動中冰釋前嫌。魯迅高興地對許廣平說:“今天見到了成仿吾,從外表到內(nèi)里都成了鐵打似的一塊,好極了!”成仿吾這樣剛硬的人,在面對學生時卻如此細膩溫和,真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著名作家丁玲,曾對成仿吾產(chǎn)生過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學上,他主張浪漫主義;他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一定很洋氣很瀟灑,因為我曾見過一些傲氣十足的詩人趾高氣揚、高談闊論、目中無人;他曾在國外學軍械制造,或許是莊重嚴肅之人;他曾在黃埔軍官學校擔任教官,一定有一種軍人氣概;他曾經(jīng)跟魯迅進行過革命文學隊伍內(nèi)部的文學論爭,寫過火氣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點張飛李逵式的氣質(zhì)呢?
后來,丁玲在延安見到成仿吾時,啞然失笑:“我想象的全錯了!原來他是一個‘土里土氣、老實巴交的普通人,他不會花言巧語,也不是談笑風生,但他使任何見到他的人都覺得他是一個誠實的人,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一個尊重別人、對什么人都平等對待的人。”丁玲說:“為什么我單單忽略了他是一個經(jīng)過長征的革命干部、紅軍戰(zhàn)士、一個正派憨厚的共產(chǎn)黨員呢?”丁玲的想象與感受,也印證了成仿吾的俠骨柔腸。
五次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
成仿吾博學多才,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種語言,他翻譯了多部馬克思主義著作及西方文學著作。陳望道是中國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的第一人,是從日文版本翻譯。成仿吾的譯作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的第一個《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是從德文版本翻譯。不到兩萬字的《共產(chǎn)黨宣言》,他不厭其煩地翻譯了五次,時間跨越近半個世紀。這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治學精神,堪稱楷模。
第一次翻譯是1929年。1928年他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9年初,蔡和森從莫斯科給他來信,請他把《共產(chǎn)黨宣言》譯成中文。成仿吾就采用當時最流行的德文版本,參考英、法文譯本,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譯出。他請人將《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稿帶往莫斯科。由于蔡和森已奉命回國,擔任廣東省委書記,不久就犧牲了,譯稿因此下落不明。
第二次翻譯是1938年,在延安與徐冰合作翻譯的。徐冰當時是《解放日報》編輯,成仿吾是陜北公學校長。中央宣傳部要求他們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的德文本。他倆把書分成兩部分,分工合作。他們都是利用業(yè)余時間翻譯,工作條件很差,資料缺乏,連一本像樣的德文字典都找不到。譯完后,成仿吾把全部譯文又通校一遍。該譯本收入《宣言》正文和三篇德文版序言,是中國首次出版的根據(jù)德文原文譯出的版本,傳播范圍很廣。據(jù)成其謙回憶:“1938年8月,這本譯稿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叢書》第四集交由延安解放社出版發(fā)行,但我父親1939年看到這個版本,發(fā)現(xiàn)有人作了大量修改,他很不滿意?!?/p>
第三次翻譯是1945年。當時,成仿吾從晉察冀邊區(qū)阜平縣回延安參加“七大”,有時間對《宣言》譯稿作較大修訂,定稿后交給了解放社。但不久國民黨軍隊進攻延安,譯稿又弄丟了。
第四次翻譯是1952年。當時,他在中國人民大學工作,抽空將延安版的《宣言》中譯本稍加校正,作為《宣言》出版105周年、馬克思誕生135周年紀念版,由中國人民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少量印行,供校內(nèi)使用。這次校正是成仿吾一人所作。
第五次翻譯是1975年。1974年,他寫信給毛澤東,談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翻譯問題。他指出諸譯本中錯誤很多,希望能夠重新校譯原著。毛澤東作出批示,表示支持。成仿吾出任中央黨校顧問,黨校抽調(diào)王亞文、鄭伊倩等同志組成校譯小組,協(xié)助他進行校譯工作。他們著手翻譯的第一部著作就是《共產(chǎn)黨宣言》,把1848年第一版德文原著同當時通行的德文本作了對照,發(fā)現(xiàn)有48處不同。那段時期,成仿吾與助手們每天討論幾個小時,對修改稿逐字逐句進行推敲,前后經(jīng)過三遍重大修改。歷時兩年,終于印制出《共產(chǎn)黨宣言》大字送審本。
此時的成仿吾已經(jīng)79歲。當時,年近九旬的朱德總司令看到這個譯本后,認為翻譯得非常好,堅持要去中央黨校看望成仿吾,稱贊他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具有世界意義,高度評價成仿吾為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傳播、為黨和軍隊培養(yǎng)人才所作的突出貢獻。這次談話持續(xù)了一個多小時,這是朱德元帥生前最后一次外出會客。
1982年,85歲的成仿吾這樣總結(jié)了自己的一生:“我是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從文化人到革命戰(zhàn)士。”1984年5月,成仿吾在北京病逝,終年87歲。
中共中央書記處審定的《成仿吾同志生平》高度評價他是“我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無產(chǎn)階級教育家、社會科學家”,稱贊他的一生是“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永遠進擊的一生,是無產(chǎn)階級教育事業(yè)艱苦開拓和創(chuàng)造的一生,是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傳播鞠躬盡瘁的一生”。
多少人生前建功立業(yè),譽滿天下。一旦離開這個世界,匯入歷史的長河,認識了解他的人也逐漸離去,他被人想起與提及的次數(shù)可能愈來愈少,文字記載也從立體變成平面。當我仔細閱讀成仿吾校長的史料,這個人物才英姿勃發(fā)地向我走來,仿佛大浪淘沙后歷史河灘上的彩色珠貝,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