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卓陽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洛陽 471934)
音樂是人的精神產物,它直達人的心靈,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的直接共鳴作用,也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比擬的。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中離不開音樂,而用音樂進行美育對青少年的品德能力培養(yǎng)和智力的發(fā)展、審美文化意識和藝術情趣的培養(yǎng)、愛國思想情感的激發(fā)、信念和理想的樹立,都起著一個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小學階段不僅是他們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藝術感悟和審美意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精力充沛,智力活躍,敏捷,好奇,吸吮知識,如海綿,并接受來自外部世界的不同影響。他們的心理和思想的健康有賴于生活在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中接受德、智、體、美全面的教育。接受音樂審美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享受聽覺的審美,獲得不同聲音的聽覺感受,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選擇與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而且可以逐步提升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審美判斷,充分發(fā)展他們的藝術想象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開闊他們的思想境界。特別是如果他們能經常接受優(yōu)秀民族音樂的熏陶,通過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知識的了解,對民族音樂或許會有更多的感悟,這不僅會加深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還會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同時促進他們的思想成長,全面發(fā)展自己。
古琴這一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撥弦樂器,在古代常稱作瑤琴、玉琴、絲桐、七弦琴等。在孔子這一時期就已盛行,到現(xiàn)在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在中國音樂發(fā)展史上有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它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瑰寶,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深受世界的珍視。同時,作為琴棋書畫首位,是古代文人抒情言志的重要樂器,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見古琴,在中華民族文明中有著獨特的藝術審美和文化發(fā)展內涵。
古琴是非常講究意境的,我們在演奏中如果想要達到這樣一種人與琴合二為一的超脫的境界,需要讓外部環(huán)境與內心世界相契合達到一種恬靜自然的精神狀態(tài),自然而然景由心生,琴曲意境就有了;且古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也是十分貼近自然的,以情說景,以景抒情,以此來抒發(fā)心中所想,心中所愿。如描述高山流水遇知己的經典琴曲《高山流水》,托物詠志的《平沙落雁》,描述嵇康不屈的戰(zhàn)斗意識的《廣陵散》等,這些琴曲讓聽曲者感受到了余音繞梁的意境美;還未彈奏,只看名字心中就有一幅畫了。它彈奏起來既能沉穩(wěn)又能輕快,既描景又可以抒情,創(chuàng)作手法多樣。如水墨畫,只用幾筆就能勾勒出無限的情懷,字里行間,意蘊無窮。
從琴曲意境的審美角度來看,它使我們在聽的過程中有一種蕩滌心靈、滋養(yǎng)心靈的感覺。通過彈奏者對樂曲的演繹,將樂曲中的氣息流動體現(xiàn)為蒼古和深沉的聲音,能給人一種從雪到春的幸福感。古琴音量不大,音色特別,彈奏時似乎彈奏者通過音樂在與心交談。在這一點,對比其他樂器,古琴更能真切自然表達個人精神氣質;并且,作為古代文人們特有的情感載體,古琴具有“自娛而非他娛”的特點,它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安逸與審美體驗。所以,我們在給予幫助學生豐富的文化理論知識時,還應對精神進行對話,當他們有了審美的意識與審美的眼界,那么就能在很平常、很普通的生活中處處發(fā)現(xiàn)美,用美的眼睛看世界,用美的心靈感受世界。
琴歌是一種古琴伴奏、詩入詞的藝術形式。走手音獨特的彈奏技法,意韻綿綿,音色低如人聲,感人至深,對于琴歌演唱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這些都是古琴伴奏賦予琴歌的獨特音色特征,是其他樂器無法替代的,也是古琴藝術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琴歌中所采用的歌詞大多來源于古詩詞,因古詩詞吟誦的特點,這也賦予了琴歌獨特的聲腔韻味美。
聲韻是琴歌吟唱中最具美感的內容。因琴歌歌詞以古詩詞基礎,詩詞吟誦的特點特體現(xiàn)在琴歌演唱中。詞與詞之間有一道悠然連貫的弧線,每個詞本身都有自己的語調和韻味,形成和而不同的審美效果。這不僅是歌曲藝術特色的體現(xiàn),也是中國古代詩歌和音樂創(chuàng)作結合主要特征。在聲腔與吟誦特點下,琴歌演唱形成了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演唱藝術風格,使得學生歌曲進行演唱琴歌時,體會聲腔韻味美。特別是帶有詩意的詞,學習起來更具古典音樂的韻味。正是這種依詩詞創(chuàng)作的方式,再加上獨特的古琴伴奏,賦予了中國古琴獨特的旋律和音韻美。而每一首琴歌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背景,讓學生不僅能感受到韻律的音韻之美,還能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在發(fā)現(xiàn)美的同時感受美。
古琴的指法是古琴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琴的舒情緩性、啟發(fā)情感的功能是古琴獨特的指法能夠發(fā)揮這一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樂器如鋼琴、吉他等的指法,都沒有中國古琴這種明顯的內外、往復、開合的和諧、脈動及對偶感。在彈古琴的過程中,全身放松,手肘手腕放松,手指自然舒展綻放,每一個手勢的變化都被體驗和感知,以及琴身琴弦的細微振動甚至相應的身心氣息;古琴曲速度慢,旋律柔和,這似乎是一個弱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這種“無力”有利于身心氣息與古琴的融合。且古琴意趣半在吟猱,這是古琴在彈奏技法上對美的追求與體現(xiàn)。古琴學習強調聲韻兼?zhèn)?聲為實音,韻為虛音,在音樂中重復旋律線條,給人以輕盈、寧靜、圓潤、細膩的感覺,體現(xiàn)出典雅之美、空靈之美、柔美之美,因此手勢之美也是古人不斷研究的美學內容。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古琴一直便有塑造人格,培養(yǎng)品性的教育作用與美育功能,學習古琴是古人接受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士無故不徹琴瑟”可見古琴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它容納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氣質。如果能在中小學生課堂加入對古琴的學習,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培育他們良好的品行情操,健全其人格,促進其自身全面發(fā)展;也會大大促進古琴音樂的發(fā)展以及對民族音樂的繼承,使之重新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開展對古琴的學習,讓學生們經常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染,能夠有效提高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思想精神方面得到凈化,在了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以及學習相關音樂理論知識同時,獲得更多對民族音樂的審美印象,加深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社會主義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還會潛移默化地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植入學生的內心,在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達到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通過對古琴的了解和學習,學生不僅可以獲知古琴的相關音樂文化知識,還可以辨別古琴與其他樂器的區(qū)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聽、唱、彈多方面引導學生感知琴曲的悲歡喜樂,傾聽每首琴曲背后的故事,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欣賞美的審美能力,使之精神世界得到充實,從而對周圍事物有了新的感官和看法。
古琴音樂作為中國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學生們如果能學習古琴,這不僅能讓他們了解古琴文化知識,還可以影響他們的情感和精神。并且古琴音樂中富含豐富的歷史、哲學、文學以及自然地理知識,每首古琴曲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背景,學生們通過學習,從中體會古代文人的精神品質,高雅意趣及對事物的感悟等,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精神思想產生影響,并隨著人格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使自身實現(xiàn)全面和諧發(fā)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現(xiàn)在的孩子們從小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常常會出現(xiàn)對生活和學習的種種迷茫和困惑,心境和情緒都會隨時發(fā)生變化,如果沒有及時有效解決這些情緒問題很可能會引發(fā)一些心理問題,影響深遠。古琴自古以來便有洗滌心靈,緩情養(yǎng)性的功能。它聲音指戳人心,讓浮躁的心情得到一絲平靜,使彈琴者遠離塵世喧囂與浮躁。歐陽修曾寫道過“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shù)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庇纱丝梢姡瑥椆徘倏梢灾委煛坝膽n之疾”,撫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結于心的煩悶與憂愁。因此能夠看出學習古琴能舒情養(yǎng)性,以琴養(yǎng)性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放松身心,緩解內心浮躁與精神疲憊,使學生找到釋放心情,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發(fā)展階段。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美育能使人心胸開闊,視野開闊,古琴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在美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是培育美麗、善良、高尚靈魂的最佳滋養(yǎng),它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樂器為精髓,以文化為載體,以美學為內涵,如果把古代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工具,不僅能使學生從音樂的滋養(yǎng)、文化的熏陶、審美的體驗中學習,而且能在古琴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