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交規(guī)模、社交經驗與隱私管理邊界

2021-07-16 10:16申琦閆玲玲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 2021年2期
關鍵詞:微博情緒

申琦 閆玲玲

摘 要:2017年末,“360水滴直播事件”“支付寶年度賬單事件”和“微信偷看用戶聊天記錄事件”三起隱私泄漏公共事件相繼爆發(fā)。人們在微博中發(fā)泄情緒,但人們實際的隱私管理行為如何,是否如他們所表露出的情緒一樣,值得深入探討。通過收集三起公共事件中的網民評論和微博個人信息等數(shù)據(jù),運用隱私管理理論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分組比較后,情緒表露強烈的人群更多地采用嚴苛的隱私管理行為。同時,社交媒體使用經驗、社交網絡規(guī)模對隱私管理行為產生影響。

關鍵詞:微博;社交網絡規(guī)模;社交媒體使用經驗;情緒;隱私管理行為;隱私管理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573(2021)02-0043-10

一、引言

2019年12月初,“微信發(fā)原圖會泄露位置信息”的話題成為熱點,在激烈的討論后又回歸沉寂。這并非個例,近年來,隱私保護問題一直難有突破性進展,人們從最初的憤怒、恐懼、擔憂到如今的習以為常、無奈乃至調侃。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獲取隱私的方式越來越多樣且容易;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易發(fā)布性和傳播性,隱私泄露的后果幾乎難以挽回。[1]面對隱私保護的困境,大多數(shù)民眾只能通過社交媒體在網絡中表達觀點、宣泄情緒。盡管如此,卻也不禁令人思考,雖然大部分網民對隱私泄露表示不滿,但網民是否會因此而減少個人信息隱私的分享、加強自身隱私管理?這是本文想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2017年末,“360水滴直播事件”“支付寶年度賬單事件”和“微信偷看用戶聊天記錄事件”等隱私泄漏事件相繼爆發(fā),在微博上引起了網民大規(guī)模的聲討。雖然人們對三起隱私泄露事件表達的觀點不同,但所表達出的情緒卻能夠被清晰分類:疑問、憤怒、無奈和絕望等。在傳播學中,情緒是輿情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出人心的向背,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局勢的發(fā)展。[2]因此,人們對于隱私泄露問題所表露出的情緒是否會影響到人們的隱私管理行為?同時,根據(jù)隱私管理理論,個體基于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隱私管理,[3]那么,人們對于隱私泄露事件所表達出的情緒是否是管理隱私的規(guī)則之一,人們又是通過何種方式如何影響到隱私管理行為?種種問題,尚付闕知。本研究通過收集2017年末爆發(fā)的三起公共事件中參與討論的網民評論和微博個人信息等數(shù)據(jù),運用隱私管理理論進行實證分析,豐富已有理論,了解中國社交媒體用戶的社交媒體使用特征,助力個人信息保護。

二、文獻回顧

(一)情緒的定義及分類

微博為完全開放的社交環(huán)境,不需要請求驗證,用戶之間便能夠建立起社交關系,是我國網民主要使用的社交媒體,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中心(CNNIC)第4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微博的網民使用率為42.3%。情緒的表達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xiàn)象,但在網絡空間,尤其在微博開放的社交環(huán)境中,網民對于熱點事件的情緒表達(即以微博評論的方式)不可輕視。在相當多的熱點事件中,個體的情緒泄憤容易傳遞、影響到他人,改變他人的情緒、態(tài)度,最終引爆輿情,演變?yōu)槿后w的情緒激憤。這時的網民情緒,不是一般的個體心理現(xiàn)象或公眾心理現(xiàn)象,而是輿情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行為”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具有行為指導的特性。[4]因此,了解三起隱私泄露事件中我國社交媒體所表露出的情緒對于探究隱私保護行為具有重要作用。

文字的表達、措辭千變萬化,但其中所表露出的情緒能夠被劃分。[5] 心理學家以兩大維度對情緒進行分類,即維度理論,又被稱為“大二(Big Two)”模式。[6-7]維度理論則認為,情緒由效價(pleasure)和喚醒(arousal)兩個維度組成,效價描述正向或負向的情緒狀態(tài),喚醒則衡量對生理和心理激活的程度,即情緒的強烈程度。[8]在Russell(2003)所提出的二維度情緒模型中,橫坐標為效價維度,從左到右代表著從不愉快到愉快的連續(xù)變量,縱坐標為喚醒程度,獨立于效價,從上到下代表著從激動到平靜。因此,高效價的情緒主要是恐懼、憤怒、焦慮、開心和激動等;而低效價的情緒主要包括悲傷、平靜等。[9]

情緒是一種內部的主觀體驗,往往通過表情、姿態(tài)、語調和文字等外在行為表現(xiàn)出來。對于情緒的測量研究包括自我報告法、自主神經系統(tǒng)測量和行為測量等測量方法。[10]“情緒”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因其個體的復雜性,心理學家多使用實驗法進行測量研究,但實驗法往往局限于少量的實驗人群中,無法進行大規(guī)模量化研究;同樣地,對于情緒細分賦值,失之科學嚴謹,缺乏說服力,均不適用微博評論文本的情緒測量。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對文本情緒的測量已臻成熟,具體過程為:首先標識出文本中能夠體現(xiàn)情緒的詞或短語,其次對標識出的詞的強度進行計算,最后對于整體情緒做出判斷。[11]因此,借鑒網絡輿情的情感分析,通過人工標注、判斷,根據(jù)情緒研究的“大二”模式,將三起隱私泄漏事件中的微博評論情緒分為高喚醒程度和低喚醒程度兩組,對兩組的隱私管理行為做對比研究,降低過度細分帶來的研究誤差。特別注意的是,針對此事件的微博評論情緒幾乎俱為負面情緒,因此,在三起公共事件的微博評論中,高喚醒程度的情緒主要包括憤怒、恐懼,而低喚醒程度的情緒主要包括無奈、質疑等。

(二)微博社交網絡中的隱私管理行為

“隱私需求是人類的本能需要,人作為高等的社會動物,必須要將自己的隱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否則無論是自己還是其他個體都將在社會生活中無所適從”。[12]隱私管理行為即是人們?yōu)楸Wo自身的隱私安全所主動實施的一系列行為。在社交網絡中,隱私管理行為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隱私表露之前的考量,在社交網絡發(fā)布內容時基于一定的準則權衡是否表露個人信息(上傳個人照片、表明個人地址等),如以社交資本為準則權衡;二是隱私表露之后的管理,合理使用社交媒體的隱私設置,包括是否將賬戶公開、控制填寫個人主頁信息的詳細程度等。[13]而微博主要是允許用戶通過個人主頁設置管理個人信息隱私,屬于第二類隱私管理行為。[14]

社交應用隱私設置的個人主頁信息是一種明確的用戶主動管理自身隱私的行為方式,研究測量更為客觀,能夠有效避免自我報告方式的不準確性。[15]借鑒已有研究,信息敏感程度不同,隱私管理行為有所差異,因此將微博個人主頁信息分為基本信息與敏感信息分組編碼賦值。[16]“基本信息”主要指能體現(xiàn)個人基本情況的資料和信息,它一般被認為是常在社交網絡中表露的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齡、生日、血型”等;“敏感信息”主要指人們不愿公開的較為深層、隱秘的個人信息,以及與人的心理過程相關的信息,包括“健康狀況、通訊地址、手機號碼、家庭關系、情感狀況”等。[14]

三、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

綜合國內外學者研究,影響隱私管理行為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如性別、年齡、職業(yè)、學歷和父母收入等。如性別,對于社交網絡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多地使用嚴格的隱私管理行為,如設置個人資料的可見范圍等;二是個人內在因素,如個人對于隱私的態(tài)度、對信息的敏感程度、與目標表露者之間的信任程度、個人使用互聯(lián)網的經驗、自控能力、社交關系等。如與目標表露者之間的信任程度,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信譽良好電子零售商更容易受到用戶的青睞,從而愿意向其透露更多的個人信息。三是外在因素,包括社交媒體的隱私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如Stutzman等(2011)通過對122位Facebook用戶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隱私管理行為受到隱私政策消費(閱讀隱私政策)的影響,表明社交網站可以通過提供透明的隱私政策和隱私控制來幫助緩解對披露的擔憂。[17]本文主要選擇個人內在因素中的情緒、社交網絡規(guī)模和外在因素中的社交媒體使用經驗等因素,來理解社交媒體用戶的隱私管理行為。

(一)情緒

情緒的表達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xiàn)象,情緒的傳播是網絡空間中客觀現(xiàn)象。但在后真相時代(post-truth)的網絡空間中,人們更傾向于訴諸情感,即相比于真相,情緒更多地左右人們對于事物的看法。在熱點事件中,這種情緒傾向制約、裹挾群體成員的觀點、行為,形成主導性輿論氣候,成為“行為”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具有行為指導的特性。正面的情緒聚集有助于公共事件的解決、政府的決策等,而負面、非理性的情緒煽動,則會形成盲目跟風和極端言論,甚至引發(fā)網絡暴力等極端行為。[18]因此,鑒于“情緒”在當前互聯(lián)網空間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本文試著將情緒引入至個人信息隱私保護領域,探究互聯(lián)網空間中情緒的表達與個人隱私保護行為之間的關系。

從已有研究來看,情緒的表達與個體的隱私管理行為相關[5]。Gulenko(2014)的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能夠激發(fā)員工信息安全習慣的養(yǎng)成,而消極情緒則在習慣強化階段發(fā)生作用。[19]陳昊等(2018)運用預期后悔理論,探討驅動個人保護動機產生的情緒要素,結果發(fā)現(xiàn),預期后悔情緒是驅動個人產生安全保護動機的重要因素,進而影響到隱私保護行為。[20]牛靜等(2018)研究表明,隱私關注會通過使用社交媒體所產生的疲憊、煩惱和氣憤等消極情緒間接影響社交媒體不持續(xù)使用意向這一行為。[21]已有研究證明,將情緒引入至個人信息隱私保護領域能夠從另一視角、更深入地理解隱私管理行為,本文將收集數(shù)據(jù)從實證的角度進一步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提高隱私保護水平。

(二)社交媒體使用經驗

社交媒體的使用需要一定的互動性與參與性,否則社交媒體將失去對于網民的吸引力。通過互動與參與,網民逐漸積累社交媒體使用經驗,社交媒體也愈來愈侵入生活。[22]社交媒體使用經驗指的是人們接觸媒介時間的長短、所接觸積累到的信息量多寡。在線社交網絡鼓勵用戶表露自我、披露個人信息,以便通過個人愛好等個人信息與陌生人建立社交關系。根據(jù)涵化理論,隨著社交網絡使用經驗的增加,社交網絡將會培養(yǎng)人們對于隱私的看法觀念,已有研究通過實證分析證實了大眾媒介的潛移默化的效果。如TsayVogel(2018)連續(xù)五年對美國東北地區(qū)兩所大學共2 789名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通過5年的縱向趨勢分析發(fā)現(xiàn),隨著使用經驗的增加,用戶在社交網絡上的表露個人信息逐漸減少。社交網絡環(huán)境似乎培養(yǎng)了用戶對隱私的看法,隨著社交網絡使用經驗的增加,用戶不太關心隱私風險并且更少采取隱私保護措施。因此社交網絡可以被視為一個集體的象征環(huán)境,用戶可以在其中了解共同的主題和大量信息披露相關的實踐。[23]

涵化理論產生于美國學者喬治·伯格納對媒介暴力影響的研究之中,[24]其在誕生之初便存在著諸多的爭論,如除了“對真實世界的恐懼”,涵化效果是否還存在于其他社會信念中?涵化理論已被應用于性別、年齡、政治和家庭與婚姻等多種社會信念中。[25]根據(jù)Tsay-Vogel(2018)的研究,可運用涵化理論考察對人們隱私的認知。同時,隨著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的社交媒體,誕生了新的社交環(huán)境。新媒體具有“隨時隨地隨需”的特點,與電視環(huán)境相比,社交環(huán)境在信息的接受到影響方式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涵化理論是否能夠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繼續(xù)具有闡釋能力,尚付闕知。[22]對于使用經驗,已有研究多圍繞網絡使用經驗(網齡、頻次)考察隱私管理行為,[26]本文將創(chuàng)新在社交網絡中考察應用社交媒體使用經驗對隱私管理行為的影響,豐富已有研究。

(三)社交網絡規(guī)模

在社交媒體上,“社交”是網民的主要需求,網民通過各種不同的信息形式將在線生產的內容傳遞給社交媒體上的其他用戶,與其他用戶建立社交關系,出于社交媒體社會交往的需要,雖然一些網民擔憂自身的個人隱私,卻依然在網絡中“無私”地分享。[27]因此,社交關系應作為探究隱私管理行為的重要因素來考慮。在微博中,“關注”和“粉絲”刻畫了用戶個人信息隱私管理的邊界,勾勒出社交網絡規(guī)模。[14]溝通隱私管理(CPM)理論第四個命題指出,個人隱私一旦被傳播,集體隱私邊界便隨之誕生,所有獲取隱私信息的其他個體也就成了該隱私信息的共同所有者。實際上,絕大部分人并不會主動關注、獲取所有社交網絡用戶的個人信息隱私,隱私信息的流轉更多局限在“關注”與“粉絲”上。因此,用戶“粉絲”多大程度上能夠管理用戶的個人信息隱私、承擔多大程度的責任,決定著用戶表露個人信息隱私的邊界。

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社交網絡規(guī)模與隱私管理行為相關,但具體影響方向何如,尚無定論,已有研究結果呈現(xiàn)兩極化。Liang等(2016)的研究指出,關注數(shù)量更多的用戶傾向于保護自己的隱私。[14] Al-Saggaf等(2014)通過收集616名Facebook用戶的資料,發(fā)現(xiàn)在Facebook上感到“孤獨”的人會更多地在Facebook上披露更多類型的信息,以便使得他人與自己建立聯(lián)系。說明為與他人建立社交關系,人們會主動披露個人信息。[28]亦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用戶粉絲的增多,使得個人管理隱私行為的圈層混亂,可能導致社交網絡中的自我披露減少,表明社交關系與隱私管理行為呈現(xiàn)負相關。研究表明,社交關系對隱私管理行為產生影響,但具體何種影響仍難定論,而社交網絡作為社交場所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考察社交關系與隱私管理行為之間的關系勢必要只能回歸到社交網絡之中。[29]

Liang等(2016)運用CPM理論對全球Twitter用戶的隱私設置展開研究,重點考察了Twitter中關注者和追隨者對于隱私保護行為產生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用戶的社交網絡規(guī)模對隱私管理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當“粉絲”數(shù)增加時,用戶的隱私管理更為寬松,更傾向于將賬戶設為“公開賬戶”①,而隨著“關注”數(shù)的增加則正相反。同時,注冊時間越早的用戶越傾向于將賬戶公開。[14]這一研究結果證實了社交規(guī)模對隱私管理邊界擾動的影響,但是,研究未能進一步說明邊界調整后的具體結果,如隨著社交規(guī)模的擴大,用戶披露的個人信息范圍是否有所擴大,或是披露的個人信息層次有所深入。

(四)理論模型:溝通隱私管理理論(CPM)

溝通隱私管理理論于1990年由美國學者桑德拉·彼得羅尼奧提出,其從用戶角度解釋隱私問題,指出人們基于一定的規(guī)則(rules)(如性別、文化或態(tài)度等靜態(tài)因素和突發(fā)狀況等動態(tài)因素)對于隱私進行邊界管理,核心之一是人們對于自身隱私的控制。CPM理論指出,公開和隱私之間是一種博弈辨證關系,恰如進行推拉的繩結兩端,而促使其左右擺動的便是影響隱私管理行為的相關因素。[3]在微博社交網絡中,影響隱私管理行為的因素主要有社交媒體使用經驗和社交網絡規(guī)模。前已述及, CPM理論中個人隱私規(guī)則一般基于文化價值觀、性別取向和動機需求等來設定,并未考慮到后真相時代下情緒的影響力,因此,本文將假設情緒對于隱私管理行為的影響并進行驗證。

研究問題1:在微博中,三起公共事件討論用戶的隱私管理行為如何?

研究假設1:在微博中,三起公共事件討論用戶的微博使用經驗與隱私管理行為呈正相關,微博使用經驗越長,隱私管理行為越嚴格。

研究假設2:在微博中,三起公共事件討論用戶社交網絡規(guī)模中的粉絲與隱私管理行為呈負相關,粉絲規(guī)模越大,個人的隱私管理行為越為寬松。

研究假設3:在微博中,三起公共事件討論用戶社交網絡規(guī)模中的關注與隱私管理行為呈負相關,關注規(guī)模越大,個人的隱私管理行為越為寬松。

研究問題2:在微博中,情緒對于隱私管理行為的影響如何?

研究假設4:在微博中,三起公共事件討論高喚醒程度情緒的微博用戶隱私管理行為更為嚴格。

研究假設5:在微博中,三起公共事件討論用戶微博使用經驗與隱私管理行為的關系受到情緒的影響,情緒越強烈,隱私管理行為越嚴格。

研究假設6:在微博中,三起公共事件討論用戶社交網絡規(guī)模中的粉絲與隱私管理行為的關系受到情緒的影響,情緒越強烈,隱私管理行為越嚴格。

研究假設7:在微博中,三起公共事件討論用戶社交網絡規(guī)模中的關注與隱私管理行為的關系受到情緒的影響,情緒越強烈,隱私管理行為越嚴格。

本文借鑒已有研究,考慮到微博作為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媒介,引入心理學研究中的情緒,將其作為重要的分組依據(jù),運用隱私管理理論,考察微博社交網絡規(guī)模、社交網絡經驗與隱私管理行為之間的關系。

四、研究設計與數(shù)據(jù)收集

(一)數(shù)據(jù)收集

本文運用網頁信息抓取工具Gooseeker收集事件代表性微博的評論。選擇的依據(jù)為事件輿論傳播的中心點,即最早披露三起隱私泄漏事件的微博。②最終,在“360水滴直播事件”的微博中采集評論共計8 040條、在“支付寶年度賬單事件”的樣本微博中采集評論共計2 583條、在“微信偷看用戶聊天記錄事件”的樣本微博中采集評論共計1 202條。③進一步地,對樣本評論進行數(shù)據(jù)清理,最終有效評論分別為4 533條、2 080條和797條,共7 410條。同時,采集上述參評者的用戶賬戶設置情況,共獲得7 410位用戶的賬戶設置情況。編碼工作由兩名經過培訓的編碼員完成。

(二)測量編碼

1. 情緒。采用人工數(shù)據(jù)標注的方式對微博評論進行情緒標注。將情緒標注為高喚醒程度和低喚醒程度,其中高喚醒程度的情緒主要包括憤怒、恐懼,而低喚醒程度的情緒主要包括無奈、質疑等。將帶有生氣,如含有“立即卸載”或是辱罵性話語的評論標注為“憤怒”;將帶有“可怕、害怕”等話語的評論標注為“恐懼”;將帶有“唉、醉了”等話語的評論標注為“無奈”;將帶有“為什么”等疑問語氣的話語標注為“質疑”。有兩名標注員參與了標注,對兩名以上的編碼員進行信度檢驗,選取克里彭多夫Alpha作為指標,結果顯示,編碼員間的信度達到了可接受水平。

2. 隱私管理行為。從“基本信息”和“敏感信息”兩個維度對用戶個人資料信息進行分類?!盎拘畔ⅰ敝饕改荏w現(xiàn)個人基本情況的資料和信息,它一般被認為是常在社交網絡中表露的個人信息;“敏感信息”主要指人們不愿公開的較為深層、隱秘的個人信息,以及與人的心理過程相關的信息。[16]因此,在本文中,“基本信息”的測量包括生日、博客地址、個性域名、簡介和標簽信息;“敏感信息”的測量包括所在地、郵箱、QQ、職業(yè)信息和教育信息。

采用總加量表計分對微博用戶隱私管理行為進行評估。微博將用戶的外在顯性信息分為五類:一是基本信息,包括昵稱、所在地、性別、性取向、感情狀況、生日、血型、博客地址、個性域名、簡介、注冊時間。其中,除昵稱、注冊時間之外,其他信息均為用戶自愿選擇填寫;二是聯(lián)系信息,包括郵箱、QQ、MSN;三是職業(yè)信息;四是教育信息;五是標簽信息。④在每一項顯性信息指標下,填寫完整的信息反映用戶較為寬松的隱私管理行為,表露較多的個人信息;不填寫或是填寫“其他”反映用戶較為嚴苛的隱私管理行為;填寫簡略信息用戶的隱私管理行為介于上述兩者之間。我們根據(jù)隱私管理程度的不同,將填寫“完整信息”賦值為“1”,將填寫“簡略信息”賦值為“3”,將填寫“其他”或不填寫等賦值為“5”(見表1)。計算出的數(shù)值總和即代表用戶的隱私管理行為。

3. 社交媒體使用經驗。社交媒體使用經驗指的是用戶在社交媒體中所接觸的信息。[24]Tsay-Vogel(2018)在進行縱向研究時,表明隨著社交媒體使用年限的增加,社交媒體使用經驗將會相應增加。 [23]Liang(2016)以“賬戶年齡”衡量用戶社交媒體使用經驗,賬戶年齡以根據(jù)數(shù)據(jù)收集日期和賬戶注冊時間之間的天數(shù)來計算。[14]借鑒已有研究,通過用戶的“注冊時間”測算社交媒體使用經驗。樣本用戶的注冊時間為2009—2018年,賦值為1~10,即賦值越大,用戶的微博使用經驗越少。

4. 社交網絡規(guī)模。社交網絡可以看做一張巨大的圖譜,節(jié)點代表用戶,兩個節(jié)點相連的邊代表社交關系。[30]在微博社交網絡中,通過“關注”和“粉絲”,能夠在兩個節(jié)點之間建立邊進行連接,即社交關系。[31]因此,社交關系的測量包括“關注”和“粉絲”兩個指標。進一步地,Liang等(2016)用關注數(shù)和粉絲數(shù)兩個指標來測量網絡規(guī)模,探究網絡規(guī)模對隱私設置和表露個人信息行為的影響。在具體測量中,取關注數(shù)和粉絲數(shù)的對數(shù)進行測量計算。同樣地,本文借鑒已有研究,測量“關注”和“粉絲”兩個指標,因關注數(shù)和粉絲數(shù)數(shù)值較大,對關注數(shù)和粉絲數(shù)取對數(shù)并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進行測量計算。需要注意的是,關注數(shù)和粉絲數(shù)都存在“0”的情況,因其數(shù)量較少(關注中9個,粉絲中7個),在此令其為“1”取對數(shù)。[14]

五、研究發(fā)現(xiàn)

(一)三起公共事件中各變量的基本情況

三起公共事件中各變量基本情況見表2,具體變量結果見下文論述。

1. 隱私管理行為。從隱私管理行為來看,大部分用戶具有較高的隱私保護意識。整體來看,隱私管理行為在10~50,均值為37.11,主要集中在34~42(占比61.2%)。從所在地來看,絕大多數(shù)用戶傾向于填寫完整的個人所在地信息。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4 123位(占比55.6%),填寫“簡略信息”的用戶為1 660位(占比22.4%),填寫“其他”或不填寫的共有1 627位(占比22.0%)。從生日來看,絕大多數(shù)用戶并不愿過多透露個人生日信息。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3 092位(占比41.7%),填寫“簡略信息”的用戶為1 528位(占比20.6%),填寫不真實信息或不填寫⑤的共有2 790位(占比37.6%)。從博客地址來看,只有極少數(shù)用戶愿意透露出個人博客地址。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733位(占比9.9%),不填寫的為6 677位(占比90.1%)。從個性域名來看,只有少部分用戶會特意設置個性域名來表露自己。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1 817位(占比24.5%),不填寫的為5 593位(占比75.5%)。從簡介來看,絕大多數(shù)用戶對個人簡介持較為開放的態(tài)度,會主動填寫。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5 898位(占比79.6%),不填寫的為1 512位(占比20.4%)。從郵箱來看,涉及到較為隱私的信息,只有極少用戶會主動填寫。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116位(占比1.6%),不填寫的為7 294位(占比98.4%)。從QQ來看,只有極少用戶會主動填寫。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139位(占比1.9%),不填寫的為7 271位(占比98.1%)。從職業(yè)信息來看,絕大部分用戶都不會暴露自身的職業(yè)信息。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416位(占比5.6%),填寫“簡略信息”的用戶為174位(占比2.3%),填寫不真實信息、不填寫或填寫“沒有”的共有6 820位(占比92.0%)。從教育信息來看,同職業(yè)信息類似,絕大部分用戶都不會暴露自身的教育信息。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1 224位(占比16.5%),填寫“簡略信息”的用戶為227位(占比3.1%),填寫不真實信息和不填寫的共有5 959位(占比80.4%)。從標簽信息來看,選擇不透露自身興趣愛好的用戶較多。填寫“完整信息”的用戶為4 526位(占比61.1%),不填寫的為2 884位(占比38.9%)。

2. 情緒。將憤怒、恐懼等標注為高喚醒程度的情緒,將無奈、質疑等標注為低喚醒程度的情緒。經過標注,具有高喚醒程度情緒的微博用戶有4 758位(占比64.2%),具有低喚醒程度情緒的微博用戶有2 652位(占比35.8%)。由此,以情緒的高低喚醒程度不同,將三起公共事件中7 410位用戶分為高喚醒組和低喚醒組(見表3),由此我們來考察用戶在隱私管理行為、社交媒體使用經驗以及社交網絡規(guī)模方面的差異。

從隱私管理行為來看,在平均值方面,無論是高喚醒程度情緒的人群還是低喚醒程度情緒的人群,均值均高于整體均值。高喚醒程度情緒人群均值略高于低喚醒程度情緒人群,表明情緒強烈的人群比情緒平穩(wěn)的人群采用更為嚴格的隱私管理行為。在極小值方面,兩者存在較大的不同,低喚醒程度情緒的人群極小值更低(15<20),意味著更寬松的隱私管理行為。從社交媒體使用經驗來看,高喚醒程度情緒的人群使用社交媒體的經驗略少于低喚醒程度情緒的人群,即注冊微博的時間更晚一些。從社交網絡規(guī)模來看,低喚醒程度情緒的人群關注和粉絲數(shù)均高于高喚醒程度情緒的人群,社交網絡規(guī)模更大。

3. 社交媒體使用經驗。從社交媒體使用經驗來看,大部分用戶微博注冊時間集中于2009—2012年,即社交媒體使用經驗集中為7~10年(至2018年)。其中,2011年注冊微博的用戶最多,即社交媒體使用經驗普遍為8年。社交媒體使用經驗賦值的均值為4.28,標準差為2.10。

4. 社交網絡規(guī)模。從社交關系來看,大部分用戶的社交關系都穩(wěn)定在固定且較低的程度。從“關注”來看,用戶的關注數(shù)量在0~9 907(對數(shù)取值:0~4.0),其中,大部分用戶的關注數(shù)量在70~400(4 252位,占比57.4%);從粉絲數(shù)量來看,用戶的粉絲數(shù)量為0~5 352 842(對數(shù)取值:0~6.7),其中,大部分用戶的粉絲量集中在200以下(3 518位,占比47.5%)。

(二)影響隱私管理行為的相關因素

1. 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交叉檢驗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社交關系中關注與粉絲和社交媒體使用經驗都與隱私管理行為相關,Pearson相關性分別為-0.220、-0.400和0.336,p<0.01(見表4)。

2. 高、低喚醒程度情緒分組分析。社交媒體使用經驗與隱私管理行為。社交媒體使用經驗與隱私管理行為呈正相關,即用戶的社交使用經驗越豐富,越會披露更多的個人信息,采取較為寬松的隱私管理策略。在分組比較中,高喚醒程度情緒人群組中社交媒體使用經驗與隱私管理行為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大于低喚醒程度情緒人群(0.312>0.293,見表5)。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表明情緒能夠影響隱私管理行為,且情緒喚醒程度越高,對于隱私管理行為的影響越大,同時考慮到社交媒體與隱私管理行為間的正向關系,即對用戶采用嚴格的隱私管理行為影響越大。

3. 社交網絡規(guī)模與隱私管理行為。社交關系中的粉絲與隱私管理行為呈負相關,即用戶的粉絲數(shù)量越多,越會采取寬松的隱私管理行為,較多披露個人信息。社交關系中的關注與隱私管理行為呈負相關,即用戶的關注越多,隱私管理行為越寬松,越多披露自身的個人信息。在分組比較中,高喚醒程度情緒人群組中關注、粉絲與隱私管理行為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大于低喚醒程度情緒人群(|-0.175|<|-0.262|,|-0.358|<|-0.380|)。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表明情緒能夠影響隱私管理行為,且情緒喚醒程度越高,對于隱私管理行為的影響越大,同時考慮到社交網絡規(guī)模中的關注、粉絲與隱私管理行為間的負向關系,即更傾向于用戶采用嚴格的隱私管理行為。

六、結論與討論

信息社會,隱私獲取方式多樣且“便捷”,隱私泄露后果幾乎難以挽回,監(jiān)管、管理不到位,技術難題等,都令隱私保護愈加艱難,隱私保護被重新思考、定義。本研究運用CPM理論,引入“情緒”這一因素,考察了微博中的隱私問題,并分析了社交媒體使用經驗、社交網絡規(guī)模等影響隱私管理行為的相關因素。通過將三起公共事件中的微博用戶根據(jù)情緒喚醒程度的高低分為兩組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的喚起程度高的一組更愿意采用嚴格的隱私管理行為,表明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到人們的隱私管理行為。同時,根據(jù)CPM理論,在面對面的人際傳播中,人們以一定的規(guī)則控制自身隱私的披露。而在社交網絡中,人們以社交媒體使用經驗、社交網絡規(guī)模為規(guī)則控制隱私管理行為,表明CPM理論在社交網絡環(huán)境中依然適用,CPM理論內涵被有效擴展。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將情緒這一因素引入CPM理論中,擴展了CPM理論的內涵。社交媒體的出現(xiàn),為帶有個人偏好的選擇提供了更加封閉的空間,人們傾向于接觸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隔絕異質觀點,逐漸喪失理性的判斷。后果之一便是人們在社交網絡中情緒的宣泄愈來愈相似,造成群體情緒的極化。[32]因此,應重視社交網絡中的情緒。與Gulenko(2014)的研究一致,情緒對于隱私保護產生影響。但本文發(fā)現(xiàn),這種影響較為有限。在分組控制其他變量之后,發(fā)現(xiàn)情緒喚醒的程度越高的組采取的隱私管理行為越為嚴格,表明網民在社交網絡中所表露出的情緒與行為較為一致,對三起隱私泄漏事件情緒表露更為強烈的用戶更傾向于采用嚴格的隱私管理行為。但值得注意的是,高、低情緒喚醒程度兩組之間的差異并不大,表明情緒對于隱私管理行為的影響較為有限,情緒與行為之間逐漸出現(xiàn)不一致的趨勢。情緒在多個領域中已被證明對于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在心理學研究中,情緒被認為直接影響決策行為或通過認知影響決策;在經濟學研究中,人們對于股票的預期情緒亦常常影響到人們的股票拋售行為乃至最終影響到股價。[5]同樣地,社交網絡環(huán)境中,個人情緒極易被大眾情緒影響、放大乃至極端化。因此,如何進一步引導、利用情緒促進隱私管理行為的加強,成為進一步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在CPM理論視角下考察了社交媒體使用經驗和社交網絡規(guī)模對于隱私管理行為的影響??傮w看來,參與三起公共事件討論的網民的隱私保護意識和水平較高,對于敏感信息的管理明顯高于基本信息。在三起公共討論事件中,對侵犯個人信息隱私表示不滿的用戶占絕大多數(shù),為6 487位(占總體比87.5%);披露敏感信息的完整程度低于基本信息(均值分別為19.23和15.14)。這一結果表明,我國網民在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的問題上較為理性,并不會一味地滿足社交需求而罔顧隱私安全。進一步地,研究結果顯示,社交媒體使用經驗與存在顯著相關(Pearson相關性為0.305,p<0.01),即隨著使用微博時間的增長,越會采取寬松的隱私管理行為,在微博中更多地表露自己。這一結果回應了Tsay-Vogel等(2018)的研究,并與其研究結果一致。CPM理論的兩大核心是控制與信任,隨著社交媒體使用時間的增加,用戶增強對于社交媒體平臺的信任,更多地披露個人信息隱私。[33]表明對于隱私的保護也需更多關注社交媒體平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社交媒體平臺應更多地承擔起保護個人隱私的責任。

同時,隨著關注、粉絲數(shù)量的增加,用戶的隱私管理行為會更加寬松,較多地披露個人信息。關注、粉絲與隱私管理行為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Pearson相關性為-0.220、-0.400,p<0.01),與部分已有研究不同,表明在社交網絡中,來自他人的影響依然是影響用戶隱私管理行為的重要因素,對于隱私風險的感知和建立社會關系的利益權衡使得人們放松對于隱私的管理?!吧缃弧笔侨藗冊谏缃幻襟w中所追求的第一需要,對于社交關系的渴求往往成為社交網絡中隱私管理行為的主要阻礙因素。建立社交關系的強烈動力往往來自于關注機制社交應用中,陌生人多、關注便捷。在微信等熟人社交中是否依然適用,需要在微信中做進一步考察。[34]

總體來看,社交網絡中隱私管理受到來自情緒的影響,在微博中表露較為強烈情緒的用戶隱私管理行為較為嚴格,與其言論較為一致,但這種影響較為有限,與未表露強烈情緒的用戶隱私管理行為的用戶相比,差距不大。一方面人們渴望隱私能夠得到更好地保護,但另一方面人們自身的管理行為卻還遠遠不夠。社交媒體使用經驗表明在隱私保護中社交媒體平臺具有相應的影響,社交媒體平臺應在隱私保護中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隱私管理行為作為人們隱私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線,面對社交網絡中的信息安全問題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本研究期望通過探索影響隱私保護的相關因素來為社交網絡中的隱私保護提供理論與現(xiàn)實指導。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情緒對隱私管理行為影響的測量中,可能忽略了除“社交媒體使用經驗”及“社交網絡規(guī)模”之外的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二是在情緒對隱私保護行為的影響作用方面還可進行進一步探討。

注釋:

①“公開賬戶”,即所有人可見的賬戶;與之相對應的是設置為“私人賬戶”,即僅有用戶設置的一些人可見,并非所有人可見。

②在“360水滴直播事件”中,我們選擇“嘻網公社”在2017年12月11日發(fā)布的微博“你知道你被監(jiān)控直播了嗎?#科技頭條# 24小時身處監(jiān)控直播之中?揭秘水滴直播泄露隱私的秘密”作為數(shù)據(jù)抓取樣本。

在“支付寶年度賬單事件”中,本文選擇“岳屾山”在2018年1月3日發(fā)布的微博“查看支付寶年度賬單前,請先看看這個……”作為數(shù)據(jù)抓取樣本。

在“微信偷看用戶聊天記錄事件”中,因單條微博評論數(shù)量較少,本文選擇了10家影響力較高的媒體賬號發(fā)布的事件相關微博作為數(shù)據(jù)抓取樣本,10家知名媒體賬號分別是:環(huán)球時報、環(huán)球網、中國經營報、互聯(lián)網的那點事、新京報、財經網、中國企業(yè)家、電商報、新浪科技和中國之聲。

③因部分評論涉嫌違規(guī)、網頁結構較復雜等原因,無法獲取到所有的評論,因此獲取評論數(shù)量略低于實際評論數(shù)量。

④因微博設置,個人主頁上的性取向、感情狀況、血型和MSN無法獲取,在此不予計算。

⑤在生日信息是否真實的判斷上,本研究將真實生日信息的賦值范圍設置在2011年(6歲)至100歲(1917年)之間。

參考文獻:

[1]張燦燦.隱私保衛(wèi)戰(zhàn)又打響新一槍[J].青年記者,2019(31):95.

[2]趙云澤,劉珍.情緒傳播:概念、原理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地位思考[J].編輯之友,2020(1):51-57.

[3]STUTZMAN F, CAPRA R, THOMPSON J.Factors mediating disclosure in social network sit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1):590-598.

[4]丁曉蔚.網民情緒分析及相應輿情風險管理研究——基于大數(shù)據(jù)熱點事件[J].當代傳播,2019(6):51-54.

[5]左錦英.情緒與決策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3(4):423-431.

[6]鄒吉林,張小聰,張環(huán),等.超越效價和喚醒——情緒的動機維度模型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1(9):1339-1346.

[7]IZARD C E.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Highlights,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Emerging Issue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9,60(1):1-25.

[8]周莉,王子宇,胡珀.反腐議題中的網絡情緒歸因及其影響因素——基于32個案例微博評論的細粒度情感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12):42-56+127.

[9]姚昭.不同具體性詞匯的識別:效價和喚醒的貢獻[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10]謝晶,方平,姜媛.情緒測量方法的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2011(2):488-493.

[11]王蘭成,徐震.基于情感本體的主題網絡輿情傾向性分析[J].信息與控制,2013(1):46-52.

[12]于婷婷,楊蘊焓.精準廣告中的隱私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新聞大學,2019(9):101-116+121.

[13]CHILD J T, STARCHER S C. Fuzzy Facebook privacy boundaries: Exploring mediated lurking, vague-booking, and Facebook privacy management[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4): 483-490.

[14]LIANG H, SHEN F, FU K W.Privacy protection and self-disclosure across societies: A study of global Twitter users[J]. New Media & Society,2017,19(9): 1476-1497.

[15]JOURARD S M , 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56):91-98.

[16]申琦.自我表露與社交網絡隱私保護行為研究——以上海市大學生的微信移動社交應用(APP)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4):5-17+126.

[17]METZGER M J. 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in Electronic Commerce[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7,12(2):335–361.

[18]丁曉蔚.網民情緒分析及相應輿情風險管理研究——基于大數(shù)據(jù)熱點事件[J].當代傳播,2019(6):51-54.

[19]GULENKO I.Improving passwords: influence of emotions on security behavior[J].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Computer Security,2014,22(2):167-178.

[20]陳昊,李文立.基于情緒中介的信息安全保護行為研究[J].科研管理,2018(6):48-56.

[21]牛靜,常明芝.社交媒體使用中的社會交往壓力源與不持續(xù)使用意向研究[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6):5-19.

[22]石長順,周莉.新媒體語境下涵化理論的模式轉變[J].國際新聞界,2008(6):56-59.

[23]TSAY-VOGEL M, SHANAHAN J, SIGNORIELLI N.Social media cultivating perceptions of privacy: A 5-year analysis of privacy attitudes and self-disclosure behaviors among Facebook users[J]. New Media & Society,2018,20(1):141-161.

[24]GERBNER G, GROSS L, MORGAN M, et al. Growing up with television: The cultivation perspective[M]. Hillsdale,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4.

[25]林功成,李瑩.涵化理論的新進展:作為方法論的直覺加工模型[J].國際新聞界,2012(2):13-19.

[26]PARK J Y. Digital Literacy and Privacy Behavior Online Communication Research[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3,40(2):215-236.

[27]牛靜,孟筱筱.社交媒體信任對隱私風險感知和自我表露的影響:網絡人際信任的中介效應[J].國際新聞界,2019(7):91-109.

[28]AL-SAGGAF Y, NIELSEN S.Self-disclosure on Facebook among female user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eelings of lonelines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36):460-468.

[29]BARUH L, SECINTI E, CEMALCILAR Z. Online Privacy Concerns and Privacy Management A Meta‐Analy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7(67):26-53.

[30]李立耀,孫魯敬,楊家海.社交網絡研究綜述[J].計算機科學,2015(11):8-21+42.

[31]XU W W, SANG Y, BLASIOLA S, et al.Predicting Opinion Leaders in Twitter Activism Networks: The Case of the Wisconsin Recall Election[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14,58(10):1278-1293.

[32]孫立明.對網絡情緒及情緒極化問題的思考[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1):104-109.

[33]李凱,于藝.社會化媒體中的網絡隱私披露研究綜述及展望[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12):155-160.

[34]李琪,王璐瑤,喬志林.隱私計算與社會資本對移動社交用戶自我披露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微信與微博的比較分析[J].情報雜志,2018(5):169-175.

責任編輯:武玲玲

The Boundary of Social Network Scale, Experience in Using Social Network Media and Privacy Management:

——A Study Based on Sina Weibo Users Information

Shen Qi1, Yan Lingling2

(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23, China;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At the end of 2017, three privacy events have successively erupted. Then people are venting their opinions and views about privacy security on Weibo. However it still have a confuse that how peoples actual privacy management behaviors are and if it like the emotions they show.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data from comments from netizens who participated in discussions in three privacy events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Weibo and used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ivacy management theory. It was found that, after group comparison, people with strong emotion toke more strict privacy management behaviors. And experience in using social network media and social network scale have an impact on privacy management behavior. At last,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privacy protection.

Key words:Weibo; social network scale; experience in using social network media; emotion; privacy management behavior; Privacy Management Theory

收稿日期:2021-01-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大數(shù)據(jù)與個人信息隱私安全研究” (16BXW092)

作者簡介:申琦(1977-),女,河北邯鄲人,南京大學教授;閆玲玲(1995-),女,河北邯鄲人,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微博情緒
何以解憂?基于社交媒體大數(shù)據(jù)的睡眠健康公眾敘事研究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小情緒
“985工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調查與分析
事實與流言的博弈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中微博的有效運用思考
情緒認同
乌海市| 屯门区| 宁都县| 武义县| 大安市| 榆林市| 如皋市| 理塘县| 富裕县| 浠水县| 武安市| 长沙市| 宜君县| 高尔夫| 精河县| 会宁县| 突泉县| 普兰店市| 广宁县| 樟树市| 马山县| 若尔盖县| 锦屏县| 余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太原市| 美姑县| 卢湾区| 澄江县| 启东市| 许昌市| 榆中县| 平谷区| 安远县| 措美县| 海兴县| 克东县| 常山县| 高邑县| 弥勒县|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