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體驗式教學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立體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高度還原的課堂情景中學習、應用所學知識。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場景中的細節(jié),使學生成為推動教學進程的主體,體現學生在體驗場景中的主體地位。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體驗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1.情景建設缺乏細節(jié)性。
許多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搭建場景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但有些教師搭建的場景缺乏細節(jié)考量,導致出現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相符等問題。例如,在介紹法律知識時,教師通常會在課堂上模擬法院開庭審理案件的場景。如果學生在沒有充分了解所學內容的狀態(tài)下融入場景中,注意力就會被新穎的課堂形式吸引,而沒有關注教學內容本身。另外,有些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時忽略了師生互動、教學內容滲透時機的把握等,導致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
2.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體驗式教學的參與主體應當是學生,有些教師也已經意識到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不敢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教師在模擬現實場景進行教學時,為增強場景的真實感,通常會引導學生了解所設情景的各個組成部分,如了解法庭的內部結構、審理案件的順序等。實際上,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他們完全可通過自學了解這些知識。但有些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在體驗式課堂上依然處于主導地位。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體驗式教學的實踐途徑
1.全方位創(chuàng)設實際場景。
教師創(chuàng)設場景時應充分考慮場景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度。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中的《豐富的社會生活》時,可從學生經常參與的志愿活動、參觀活動切入設置課堂情景。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知道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增強學生體驗過程的目的性。本節(jié)課要探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教師應從學生的經歷出發(fā)導入本課,如先讓參與過志愿活動的學生談一談自己參與活動的經歷與感受,說一說自己參與志愿活動的初衷。這樣,其他學生會主動思考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有關的微課視頻,使學生了解其他社會組織,尤其是以學生為主力軍的社會組織。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體會到自己對社會的重要性,同時,初步形成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至此,便完成了場景氛圍的營造。這樣,學生能深入體驗參與社會志愿活動的樂趣,了解志愿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完成全部體驗后,教師再導入“親社會行為”等概念的講解,提高教學效率。
2.鼓勵學生合作探究。
教師可在教學中融入趣味性強的內容,鼓勵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掌握知識。例如,為使學生充分理解言論自由的含義,教師可設計傳話游戲,使學生在實際體驗過程中理解言論自由。教師先讓學生組成不同小組,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開展傳話游戲。教師先對每個小組的第一位學生講一段話,不讓其他學生知曉這段話的內容,然后讓第一位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將教師所講內容復述給下一位學生,以此類推。最后,每個小組的最后一名同學說出自己聽到的內容。此時,學生會發(fā)現通過層層傳遞,最后一位同學傳達的語義已經和第一位同學傳達的語義大相徑庭。接著,教師再給學生提出一些傳遞過程中的限制條件,讓學生在限制條件的范圍內改編、復述教師說過的話。通過新一輪傳遞,學生會發(fā)現在有限制條件的情況下傳遞話語,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同學傳達的語義差距明顯縮小。通過兩輪合作探究游戲,學生能體會到言論自由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自由,只有在法律框架下的言論自由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言論自由。這種體驗式教學能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領會課本知識的內涵,使課文的文本內容成為學生真實感受的具體表現形式,化抽象知識為學生具象的體驗,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教師應靈活應用這一教學方式,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