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隨著近年來新課程改革在全國的推廣和普及,歷史高考命題改革也逐漸走向深入,原來單純的問答題從形式到內(nèi)容,到命題思維,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點在近年的江蘇歷史高考題中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下面,筆者結(jié)合平時的教學(xué)實踐,簡要地談?wù)劇?/p>
一、通看全題,明確問題
回答材料式問答題時,首先應(yīng)將題目通看一遍,找出題目問的是什么,弄清楚究竟要回答什么、有幾個問題要回答,要養(yǎng)成一邊讀題一邊用筆標注關(guān)鍵語句的習(xí)慣。特別要注意的是,要看清題目是要求“根據(jù)材料回答問題”,還是“根據(jù)材料并結(jié)合所學(xué)知識回答問題”。如果是前一個問法,則答案必須從材料中歸納;如果是后一個問法,則要從材料和課本中歸納答案。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復(fù)看材料,提煉觀點
要仔細閱讀材料,從材料的內(nèi)容入手提煉材料的中心主題和觀點,對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進行準確理解和分析,細化和歸納材料中的觀點,形成簡單的思維輪廓。
三、肢解提問,化整為零
針對題目中的問題和材料的觀點,以材料的觀點為線索,將一個大的問題分成若干個細小的問題,使其形成一個大主題下若干個小主題的形式,從小處入手各個擊破,使回答得更為具體和明確。
四、編寫提綱,以分確點
作答時,可以針對問題編寫一個清晰的提綱,通常采取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以構(gòu)建一道問答題的整體知識框架。在具體的要點上,則看問題所對應(yīng)的分值數(shù),以確定所要回答的大致的要點數(shù),一般是按一分一個要點的原則來羅列答案,每步要有相應(yīng)簡略的提示語。
五、正式作答,精簡語言
按照擬訂的提綱及相應(yīng)的提示語進行作答,書寫要規(guī)范。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要有適當?shù)拈g距,語言必須簡潔,要符合歷史學(xué)科的語言特點。答題要堅持“要點化、序號化”的原則。一般而言,一個問題分一段,答案要點用序號排列。而且卷面整潔,不得隨意涂改亂畫。
【例題】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的愛國救亡主張不盡相同。維新派大力宣傳“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進步理論。說:“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亂亡,安能怨人之取侮?”義和團的一份揭帖則說:“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升黃表,焚香煙,請來各等眾神仙……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一概鬼子都殺盡,大清一統(tǒng)慶升平?!?/p>
問題:對于當時中國民族危機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徑,維新派和義和團持何種不同觀點?(4分)兩種觀點各具有什么積極意義和局限性。(12分)
第一步,閱讀整道材料式問答題,明確題目的問題是三個:一是“維新派和義和團的觀點是什么”,二是“兩種觀點的積極意義是什么”,三是“兩種觀點的局限性是什么”。
第二步,重新對題目中的觀點進行歸納提煉。整段材料圍繞一個觀點,即“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的愛國救亡主張”展開論述。維新派認為“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突出了一個自身的主觀因素;而義和團認為“只因鬼子鬧中原”,突出了一個外因,即“鬼子”因素。同時,維新派主張“大力宣傳‘優(yōu)勝劣汰理論”,實質(zhì)上就是主張改良;而義和團認為“挑”“砍”“毀壞”“殺盡”,實質(zhì)上就是主張流血的革命方式。
第三步,結(jié)合前面的分析,對所要回答的問題進行細化處理。如第一問,實際上就是要解決兩個小問題:第一是“對于當時中國民族危機的原因,維新派和義和團的觀點是什么?”第二是“對于當時中國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徑,維新派和義和團的觀點是什么?”
第四步,對整個思維進行重新整理,編寫出一個清晰的提綱及相應(yīng)的提示語。
第五步,按提綱一步步地作答,并用歷史語言作適當?shù)奶幚?,從而?jié)省解題時間,提高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