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人們在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主要基于課外實踐,但學生和教師的主要活動場所是教室,課堂是主陣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是地理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逗恿鞯孛驳陌l(fā)育》一節(jié)內容,形象性和實踐性較強,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環(huán)境,通過模擬實驗、合作交流等形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地理現象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與演化過程。針對本節(jié)內容,筆者設計了如下一些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一、展示照片,推測周邊地理環(huán)境
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河流地貌的照片,讓學生嘗試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二、模擬河流地貌的發(fā)育實驗,理解河流的3種侵蝕作用
課前準備沙土、水、瓶子及小紅旗等實驗材料,挖出一條彎曲的河道,在源頭和彎道處分別插上小紅旗,選派學生代表在課堂上現場做河流侵蝕實驗。在不斷倒水的過程中,讓學生觀察流水沖刷形成的河谷在長度、深度和寬度上有什么變化,小組討論小紅旗倒下的原因是什么。
總結使河流在長度、深度和寬度上發(fā)生變化的3種河流侵蝕作用:溯源侵蝕:河谷變長;側蝕:河谷變寬;下蝕:河谷變深。
分析小紅旗倒下的原因:第一個小紅旗倒下的原因是溯源侵蝕;第二個小紅旗倒下的原因是河流側蝕,凹岸處離心力大,水流速度快,河流沖刷力強。
三、合作討論長江沿線的風景照片,判斷拍攝地點
根據長江沿線的3幅景觀圖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每幅景觀圖片對應的是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哪段的景觀并分析原因。
教師根據學生的分析總結河流侵蝕作用在不同河段的表現及形成的河谷形態(tài),繼而分析河谷的演化過程:“V”型谷→“U”型谷→槽型谷;上游以溯源侵蝕和下蝕為主,中下游隨著坡度變緩,下蝕減弱,側蝕增強。
四、觀察實景照片,辯論地理事物分布的合理性
教師出示廣東與廣西交界處的珠江江畔照片、廣東封開縣的廣信塔照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照片上有哪些地理事物,以及地理事物分布的合理性。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彎曲河段中凹岸河流流速快,離心力大,沖刷力強,河道深,凹岸為侵蝕岸,凸岸離心力小,水流速度慢,以堆積為主,照片中沙子的分布是合理的;凹岸侵蝕,水深,適合建港口,凸岸泥沙淤積適合發(fā)展農業(yè)、建居民點、建采沙場以及發(fā)展沙灘旅游,照片中大部分居民點建在凹岸一側是不合理的,部分居民點建在凸岸一側是合理的;凹岸一側水流速度快,水深,凸岸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積,水淺,照片中小船舍近求遠航行,繞凹岸一側航行是合理的。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課外拓展,照片中的房子普遍比較低矮,是因為地處廣東西北部山區(qū),經濟落后等。
五、模擬河流沖積扇的形成,分析河流堆積物的顆粒大小變化
課前給每個小組準備沙子和紙,小組合作分工,將白紙平鋪在桌面上,將書本打開并傾斜放于桌面上,將沙土自書本的中縫從高處向下緩緩傾倒,觀察在紙上形成的堆積體的外形特點,引導學生完成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jié))的活動題。
引導學生分析:沙子為什么在紙上堆積?引出堆積的原因是速度變慢或外力減弱,分析速度變慢的影響因素及山前沖積扇和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六、動筆畫出自己想象中的河流地貌的形態(tài),加深學生對河流地貌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河流從上游到下游河流寬度和彎曲度的變化特點及形成原因:外流河一般情況下越往下游河道越寬,水量越大。學生根據河流侵蝕和堆積作用的學習,嘗試畫出河流的高空俯視圖。
總之,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實驗、合作交流、小組辯論、動手繪畫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解釋地理現象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