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輝 陸許貞 王柯尹
原發(fā)性肝癌(PHC)簡稱肝癌,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國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其中肝細胞癌(HCC)約占90%,具有侵襲性強、生長速度快、轉(zhuǎn)移范圍廣等特性,是其臨床治療效果差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1]。研究發(fā)現(xiàn),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7(MMP-7)等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MMPs)通過降解細胞外基質(zhì)(ECM)參與癌細胞的浸潤、生長和遠處轉(zhuǎn)移等過程,是肝癌等惡性腫瘤發(fā)展的必經(jīng)階段[2]。近年來,中醫(yī)臨床治療癌癥的開展得到了醫(yī)學界的廣泛認可,已知槐杞黃顆??梢种聘伟┘毎蠱MP-7等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的表達,進而降低腫瘤細胞的遷移和侵襲力,然而臨床研究資料目前尚缺乏[3]。本研究旨在觀察肝癌患者口服槐杞黃顆粒治療前后的血清中MMP-7水平變化,通過隨訪并進行生存分析以明確其治療效果。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癌患者90例。(1)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和病理確診為肝癌,臨床分期Ⅲ~Ⅳ期,預計生存期≥3個月;②存在手術禁忌或患者及家屬不愿意接受手術。均行TACE介入治療,未行放化療或其他介入治療;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肺等臟器疾??;②合并其他原發(fā)惡性腫瘤;③各種因素導致資料無法收集的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治療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另同期選取健康體檢者45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52.11±13.20)歲;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3.58±17.97)歲;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51.16±13.17)歲。三組的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常規(guī)治療組以影像學發(fā)現(xiàn)肝占位病灶開始到行TACE術前的病程分別為33.00(43.5)d和31.00(36.50)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827,P=0.408)。觀察組的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1例(68.89%),血吸蟲病14例(31.11%);38例(84.44%)合并肝硬化;臨床分期Ⅲ期12例(26.67%),Ⅳ期33例(73.33%)。常規(guī)治療組的病因包括乙肝病毒感染37例(82.22%),血吸蟲病8例(17.78%);35例合并肝硬化(77.78%);臨床分期Ⅲ期17例(37.78%),Ⅳ期28例(62.22%);兩組肝癌患者的病因、合并癥及臨床分期構成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7-107)。
1.2 治療方法 TACE術后,常規(guī)治療組給予護肝等對癥處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組的基礎上加用槐杞黃顆粒(規(guī)格:10 g/袋,國藥準字B20020074,廠家:啟東蓋天力藥業(yè)有限公司),2袋/次,2次/d,連續(xù)口服3個月。
1.3 血清MMP-7檢測 所有受試者分別于TACE治療的前1日、觀察組治療結束的次日空腹采集全血 5~10 ml,置于分離膠-促凝管中,4 ℃低溫離心機以2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血清立即儲存于-70 ℃冰箱。提前20 min從冰箱取出試劑盒和待測樣本血清,室溫下放置至樣本復溶,采用ELISA法檢測MMP-7(試劑盒購自美國R&D公司),檢測程序嚴格按說明書操作,采用全自動定量酶標儀(購自芬蘭Thermo公司)讀取吸光度值。
1.4 觀察隨訪 電話或門診隨訪至2020年7月,了解患者生存情況。生存時間為從TACE術后日期至因肝癌相關死亡日期或隨訪終點。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方差齊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樣本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比較采用LSD-t檢驗;治療前后血清MMP-7水平比較,采用兩因素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偏態(tài)分布則以[M(QR)]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并計算生存率,Log.rank檢驗進行生存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三組血清MMP-7水平比較 常規(guī)治療組和觀察組的血清MMP-7水平分別為(12.072±4.151)ng/ml和(11.679±4.253)ng/ml,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1.856±0.772)ng/m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3.465,14.003,P<0.001);常規(guī)治療組和觀察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538,P=0.591)。
2.2 治療前后常規(guī)治療組和觀察組血清MMP-7水平比較 見表1。
表1 肝癌患者在治療前后MMP-7水平變化比較[ng/ml,()]
表1 肝癌患者在治療前后MMP-7水平變化比較[ng/ml,()]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F值 P值常規(guī)治療組 12.072±4.151 11.663±4.329 3.010 0.090觀察組 11.679±4.253 9.461±3.907* 53.710 <0.001 F值 0.268 9.496 P值 0.607 0.004
2.3 隨訪情況與生存分析 90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4~29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13個月;常規(guī)治療組刪失病例1例,為隨訪結束時未死亡病例,該組中位生存時間為11個月,第1、2年的生存率分別為37.78%和23.53%;觀察組刪失病例5例,其中4例為隨訪結束時未死亡病例,1例在隨訪18個月時退出研究為脫落病例,其余均結束隨訪,中位生存時間為16個月,第1、2年的生存率分別為64.44%和44.83%;兩組患者的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95,P=0.024)。生存曲線見圖1。
圖 1 肝癌患者總體生存曲線
肝癌浸潤與轉(zhuǎn)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腫瘤微環(huán)境中ECM被降解,形成轉(zhuǎn)移灶是關鍵的步驟[4]。MMPs是一族活性依賴于鋅離子和鈣離子的內(nèi)源性蛋白水解酶,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MMPs與肝癌惡性腫瘤的浸潤和轉(zhuǎn)移關系密切[5]。MMP-7又稱基質(zhì)溶解素,具有廣泛的作用底物,是MMPs主要成員之一,能降解 Ⅳ型膠原、纖維連接蛋白(FN)、層粘連蛋白(LN)和可溶性彈性蛋白等多種ECM,通過滅活а1抗胰蛋白酶來激活其他MMPs,進一步降解ECM及基底膜,破壞腫瘤入侵的自然屏障,還能調(diào)節(jié)VEGF受體等影響內(nèi)皮細胞的活力參與腫瘤血管新生[6],進而促進腫瘤的浸潤、生長和轉(zhuǎn)移。黎爵等[7]研究表明,肝癌、胰腺癌、胃癌、結腸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中都有MMP-7高表達,并與病情進展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肝癌患者的血清 MMP-7 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提示血清MMP-7升高可能參與肝癌的進展。
槐杞黃顆粒是由槐耳菌質(zhì)配伍中藥枸杞子、黃精而制成的顆粒劑。枸杞子補肝明目,可促進肝損傷的修復和肝細胞再生;黃精補氣而兼潤養(yǎng),抗疲勞抗氧化,具有益氣滋陰之功效;槐耳菌質(zhì)是槐杞黃顆粒主要成分,歷代本草書籍記載槐耳有“治風”“破血”“益力”之功效,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功能[8]。其他惡性腫瘤既往研究顯示,槐耳能通過抑制MMPs表達而降低腫瘤細胞的遷移和侵襲力,將槐耳顆粒和輔助化療聯(lián)合應用,乳腺癌患者總生存率顯著提高,預后明顯改善[9]。推測血清中的MMP-7等水平下降與TIMPs抑制MMPs的活性相關,從而削弱了腫瘤細胞的遷移能力[10]。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槐杞黃顆粒,治療后的血清MMP-7水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及常規(guī)治療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提示槐杞黃顆粒也能降低肝癌患者的MMP-7表達水平。經(jīng)隨訪,觀察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也明顯長于常規(guī)治療組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可推測聯(lián)合槐杞黃顆粒治療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肝癌的常規(guī)治療,目前國內(nèi)外主要采用手術、放療、介入治療,但效果不太理想,TACE殺死大部分腫瘤中央部分的癌組織,術后腫瘤完全壞死率僅為0%~4.8%[11],在取得一定療效的同時安全性也較大,因此選擇TACE術治療的肝癌患者逐漸增多。本研究為減少偏倚,選用TACE術作為常規(guī)治療,其它常規(guī)治療方案聯(lián)合槐杞黃顆粒治療的相關研究今后將擴大病例數(shù)量進一步開展。
綜上,槐杞黃顆??赡芡ㄟ^降低MMP-7水平,進而影響通過MMP-7激活的多種MMPs成員在肝癌細胞的表達,從而降低肝癌的浸潤轉(zhuǎn)移能力。提示聯(lián)合槐杞黃顆粒治療可以起到抑制腫瘤轉(zhuǎn)移的作用,可能將在肝癌發(fā)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防治肝癌的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