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敏
少數(shù)民族的佛造像,除了藏傳佛教系統(tǒng)的佛像外,云南地區(qū)的南詔、大理國佛造像是有必要單獨說一說的。
自公元738年,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唐朝支持下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建立南詔國,至公元1253年,元朝皇帝忽必烈的軍隊翻越蒼山,滅亡段氏的大理國,大理城作為國都的時間超過五百年。這里曾經是“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佛教也隨著這一通道而傳入云南,并帶來了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興盛。
南詔、大理國是中國歷史上相當于唐、宋時期的兩個地方民族政權,雖然有資料證明,早在漢代佛教便已傳入云南,但佛教的興盛,卻和南詔的興起密切相關。
南詔國是基本上與唐朝相始終的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等族的奴隸制政權,南詔在統(tǒng)治上層中使用漢文并派子弟到唐留學,大量汲取漢文化,流行佛教,著名的大理三塔即為此時期的遺物。南詔的單尊造像留傳下來的較少,其造像的樣式大致與唐風相仿,可見唐文化的影響力之大。大理國是與歷史上所稱的五代和宋朝相始終的以白蠻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從造像樣式看,大理國佛教趨向密教化,各類明王題材很引人注目。
南詔、大理國的佛教造像,門類可分為佛陀、菩薩、天王和明王,此外還有釋迦牟尼說法像、藥師佛和寶冠佛等,其中最顯耀的即為佛陀。佛陀的面相、神態(tài)和藹可親,給人一種樸實敦厚的感覺。額寬頰豐,呈滿月臉;鼻翼寬闊,呈三角形;眉弓凸起,雙眉舒展清晰,雙眼呈月牙形,上眼瞼微下垂,向前俯視;雙唇較厚,口略張開,嘴角上翹,做微笑狀;大耳垂肩,大多戴有圓形耳飾。大理佛陀造像身材勻稱,肩部柔和,胸部平坦寬闊,腹部略微隆起,整體呈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衣飾較為復雜,通肩式有整身的袈裟,也有斜襟的大衣,袈裟往往前襟外翻,在胸前打兩道褶,衣袖寬大,自然地蓋在大腿兩側,前擺呈扇形,蓋住雙足和小腿,直拖于地。袒右肩式大衣除飾有衣褶外,一般在腰部系一結,前擺置于雙腿之間。
南詔時期廣建寺塔,弘揚佛法。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遜位為僧,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帝僧”王國。世人稱“供佛萬軀”的南詔、大理國為“妙香佛國”,這些佛像經歷了千年時光,大多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散佚在世界各地的不過千余數(shù),隨著這些佛像面紗的逐漸滑落,讓眾人看到了其豐厚的內涵和獨特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