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航
【摘 要】 初中的物理課程教學伴隨著解題和計算,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很多有效的物理解題方法需要教師在進行例題講解時進行課堂滲透,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本文首先針對整體法的概念進行簡單闡述,然后分析整體法在初中物理解題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分析整體法在初中物理解題中的應(yīng)用。文中主要列舉了滑輪問題、浮力問題以及電路問題,都是初中物理解題中的重點類型,旨在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在解題中運用整體法進行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解題思維。
【關(guān)鍵詞】 整體法? 初中物理? 解題能力
一、整體法概述
整體法指的就是在解題的過程中不必在意一些個體或者局部之間的問題,只需要將其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從而能夠更快地解出答案。很多物理題中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進行題目描述時,個體之間的作用力等內(nèi)容錯綜復雜,讓學生看到后無法理清思路,從而在復雜的思維中發(fā)生混亂,最后無法解出答案。但是往往解決物理題是需要靠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這樣能夠找到簡便的方法來解題,從而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提升。
二、整體法在初中物理解題中的重要作用
整體法在初中物理解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整體法能夠有效開拓學生的物理解題思路,將整體和細節(jié)并重,這樣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根據(jù)不同的題目來進行解題方法的選擇和應(yīng)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的物理推理能力和解題思路。除此之外,通過整體法還能夠幫助學生利用更短的時間去解決物理難題,有效提高學生的做題效率。
三、整體法在初中物理解題中的應(yīng)用研究
(一)滑輪問題
滑輪問題是初中物理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在考試中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相應(yīng)的問題,主要是考察學生對滑輪的理解,是力學中的一部分。在有些題目只能夠會將滑輪問題復雜化,不再是單獨的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力學問題,而是將多個滑輪放在一起,從而對學生的解題帶來一定的難度,學生可以采用整體法來進行解題。
例題1:如圖1所示,已知一個帶有滑輪的升降底板的質(zhì)量為m,而其中人體的質(zhì)量為2m,此人站在底板上并且用力拉繩子,這樣能夠讓繩子勻速向上移動。請問:人的拉力是多少?(滑輪、繩子質(zhì)量忽略不計,繩子與滑輪之間的摩擦力也不在考慮范圍內(nèi))
解:此題中所涉及到的力比較多,如果每個力都進行分析會讓學生們的思緒比較混亂,所以考慮采用整體法進行思考。我們將人和底板看做是一個整體,內(nèi)部的力就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是平衡力。那么我們就能夠得到三個向上的拉力和一個向下的重力。
因為是勻速向上的,所以這個力是平衡力,于是可以得到4F=3mg,F(xiàn)=3mg/4。
(二)浮力問題
力學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重點教學內(nèi)容,很多浮力問題在給出的條件比較少的情況下,需要運用整體法去進行解決。
例題2:已知有兩個所受重力相等的兩球分別為A、B,當把兩個小球放在水槽中,兩個小球都是漂浮在水面之上,那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球浸入到水中的部分體積比較大。
B. B球浸入到水中的部分體積比較大。
C. 兩個小球浸入水中的體積一樣大。
D. 條件不足,無法進行有效判斷。
很多學生在看到題目中沒有什么條件,既沒有說明兩個球的具體質(zhì)量為多少,也沒有給出液體密度等信息,這時很多學生會自動認為選項D才是正確答案。一般來講,物理題基本上不會出現(xiàn)沒有答案的情況,出題教師也不會這么無聊,那么我們可以運用整體法來進行分析。整體法并不是將兩個小球看成是一個整體,而是將其看成一個小球,根據(jù)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我們可以明確兩個小球的重力相等,液體密度相同,g相同,所以可以證明浸入液體體積相同,所以我們選擇C。
(三)電路問題
在很多初中生的眼中,學習物理是在學習電路,一提到物理這一學科,學生們的大腦中首先映出的圖像一定是電路圖,從而可以看出電路問題是初中物理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進行電路問題的求解時,很多時候也可以運用整體法來進行解題,能夠快速求出答案,特別是在進行選擇題的求解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整體法在初中物理解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指導作用,往往能夠把復雜的物理條件變得簡單,這樣也容易讓學生進行物理題目的思考,在千頭萬緒中找到解題思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促進學生物理素養(yǎng)的提升。整體法在初中物理解題中能夠?qū)Χ喾N題型進行解答,通過對相關(guān)解題過程的分析幫助學生找到了更加簡便的解題辦法,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孫俐萍.整體法在初中物理解題中的應(yīng)用分析[J].數(shù)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7(3).
[2] 申力奎.整體法在初中物理解題中的應(yīng)用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