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6月18日,對于年過花甲的張進和他的家人來說,這一天期待了太久。在山東省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失散多年的張進終于和家人團聚,壓抑多年的情緒在那一刻化作了眼淚。從陜西興平到山東濱州,相隔1000多公里,他們整整找尋了18年。
今年2月,張進被濱州救助管理站救助,因患有精神疾病,無法提供自己的姓名和住址,救助站工作人員將其送進醫(yī)院治療。
隨著狀況日漸好轉(zhuǎn),在回訪中,張進說出興平市、國棉八廠、火車站等零散地理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員立即根據(jù)信息在一些平臺發(fā)布尋親公告,僅兩天后,張進的家人就在網(wǎng)上找到了走失18年的他。
在救助管理機構(gòu),有一群因精神疾病和智力障礙等原因無法與家人團聚的受助人員,被稱為滯留人員,他們身體、精神脆弱,安置難、管理難、風險大,成為各地救助管理機構(gòu)的“老大難”。
2015年,濱州救助管理站抽調(diào)站內(nèi)社工成立尋親工作小組,著手探索滯留人員尋親工作。尋親小組每周定期對滯留人員進行回訪,通過面對面交流獲取有效信息,電話、網(wǎng)絡核實信息等方式開展尋親工作。
尋親小組總結(jié)出“一看二聽三問四查”的四步尋親工作法,“一看”即看受助人員的體貌特征、穿著、隨身攜帶的物品和日常生活習慣等信息,判斷受助人員的民族、在外流浪時間等;“二聽”,即聽滯留人員的口音判斷流出地大致區(qū)域;“三問”,即詢問受助人員的個人及家庭信息;“四查”,即根據(jù)獲取的信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工具以及聯(lián)系公安機關(guān)進行查詢。
四步尋親工作法下的是繡花功夫,有效提升了尋親效率,并在民政部網(wǎng)站和山東省民政廳簡報刊發(fā)推廣,成為濱州救助尋親工作的1.0版本。
近年來,濱州救助管理站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強化部門配合、引入新媒體手段、加強與志愿組織對接力度等方式提升尋親工作效能,并將原有尋親工作提檔升級,形成“社會化尋親”的尋親工作2.0版本。
社會化尋親是跳出救助管理機構(gòu)單打獨斗的固有思維,通過強化宣傳引導和部門配合,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共同參與尋親工作。
濱州救助站曾救助過一名來自四川涼山的流浪人員朱世瓊。為克服溝通障礙,救助站邀請當?shù)厮拇髮W生與其溝通,溝通無果后,錄下音頻、視頻發(fā)送到頭條尋人、微信尋親群、寶貝回家網(wǎng)等平臺。同時,救助站通過采集DNA、人臉比對等方式,綜合運用一切資源和手段幫助其尋親。
半年后,寶貝回家網(wǎng)的志愿者提供了重要線索,經(jīng)過進一步溝通,確定了朱世瓊的身份,此時距離她離家出走已足足21年。
通過探索社會化尋親、理順落戶安置流程,濱州救助管理站已連續(xù)4年實現(xiàn)“零滯留”。
在探索社會化尋親的過程中,濱州救助管理站秉承多元共治理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尋親工作。通過與電視臺、報社開辟“社會暖燈”專欄,提出“社會暖燈需要全社會點燃”的口號,每周一期對救助管理工作進行報道,講解救助政策,講述救助尋親中的感人故事。
濱州救助管理站黨支部參加“我和我的黨支部”節(jié)目錄制。
同時,借助新媒體手段,用“云平臺”手機客戶端直播救助現(xiàn)場、尋親經(jīng)歷、被救助人員返鄉(xiāng)歷程,通過圖片、文字、音像等途徑還原現(xiàn)場,提高社會對救助管理工作的認知度、參與度和認同感。
在護送“無名氏86”返鄉(xiāng)的過程中,山東、四川、廣州及濱州的電視媒體共同參與,山東衛(wèi)視公共頻道連續(xù)11天跟蹤報道《無名氏86的回家路》,引起強烈反響。濱州市民政局局長還受邀參加山東衛(wèi)視“政事面對面”欄目,介紹尋親工作經(jīng)驗。
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社會暖燈”成為濱州民政的一張名片,濱州救助管理站將“社會暖燈,照亮回家路”創(chuàng)建為黨建品牌。
“得到服務對象的認可,是我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睘I州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說。內(nèi)蒙古赤峰市的田亞清因傷失憶,今年3月,濱州救助管理站通過人臉比對、DNA比對最終確認了他的身份信息。
回家路上,田亞清說自己還要回來,因為他覺得濱州的人對他太好了,等回去見到母親,把一切安頓好后,再回濱州務工。
救助工作中,常有一些感人瞬間讓人難以忘懷。
濱州救助管理站曾經(jīng)救助過一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對于既往她已經(jīng)沒有印象。到救助站后,工作人員經(jīng)?;卦L,與其交流。
“一次,我們給老人帶了些橘子,剝開后,她掰了一瓣塞到了我嘴里。那一刻,或許是把我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后來通過電視尋親,老人的兒子把她接回了家。雖然已不認識自己的兒子,但老人很自然地摸了摸兒子的臉,還給他掖好褲腳。”濱州救助管理站副站長劉飛鵬回憶。
在護送受助人員吳根回河南平頂山與家人見面時,吳根的女兒舉著錦旗向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跪了下來。
“工作人員趕緊把她扶起來。她的這一舉動,是感謝黨和政府對流浪人員這個群體的不放棄?!眲w鵬說,救助管理人員就像一座橋梁,向流浪乞討人員傳遞黨和政府的關(guān)愛,這一刻,大家從內(nèi)心深處感到使命神圣,為能從事這樣一份工作而自豪。
無數(shù)個感人肺腑的瞬間,引起了電影人的注意。2020年7月,濱州救助管理站參與拍攝了國內(nèi)首部關(guān)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現(xiàn)實題材電影《歸路》。
電影《歸路》以濱州市救助管理站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以溫情、親情為主線,通過救助站的工作推進敘事,圍繞“街頭救人”與“內(nèi)心自救”的救助故事展開。救助站工作人員劉斐在幫助流浪者老梁尋找家人的過程中,不斷彌補老梁曾經(jīng)犯下的錯誤,幫助老梁重新回歸生活,也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了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