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添
故事一: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發(fā)現制止后,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后,男生早早地去了校長辦公室等著挨訓。遲到的校長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蹦猩舆^糖果。
隨后校長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蹦猩@訝不已。
這時校長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喊道:“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
校長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余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p>
故事二:語文課上老師激情飛揚的講課聲戛然而止,原來一位女同學不斷地在向后面的同學打招呼。其實老師已多次用目光示意她,但她置若罔聞,老師忍無可忍,讓她站起來。這位同學極不情愿地站起來了,但怎么也不肯招供同伙??吹嚼蠋煆娙虘嵟臉幼?,其他學生屏住呼吸,等著看老師怎么收場——他們隱隱感覺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片刻后,老師舒了一口氣:你下課后留下來吧,因為浪費了大家的時間,你整理課桌為大家服務。
下課后學生走散,這個女孩才招供出來:我是在向他要糖吃。老師沉默了會兒:你不僅浪費了大家的時間,而且浪費了我的好心情,所以我也要吃糖,下次你帶來。兩天后,她帶來了一把糖:“老師,這是我太婆的糖,她活了105歲!”——當地的習俗是吃了長壽老人過世的糖,會沾到好福氣。晚上老師向家長打電話告知此事,家長表示孩子已誠實地向他們告知了此事,因為在平時她是不被允許吃糖的,而且也拿不到糖。
故事三:晚上,精疲力盡地完成手頭各項工作后,班主任打開了手機里的班級群,看看有沒有要處理或者關注的信息。突然看到小圓媽媽@小丁媽媽的一段話:如果小丁想吃糖,我會讓小圓帶過來,不要整天跟在我家女兒后面騷擾她……其他家長不出聲或者也還沒看到。
班主任說:小圓媽媽,你別急,明早我去班里了解一下情況再告訴你。其他家長也勸了兩句,小圓媽媽發(fā)了幾句牢騷后也不響了。突然,小丁媽媽上線了:我家資產上億,用得著你們施舍糖給我們吃嗎……啪,剛熄滅的火又燃起來了,這下老師的話根本來不及,他們就唇槍舌劍地斗得熱鬧。場面真是又難看又難堪,最后還是班主任語音出馬:但凡你們如果有對我這個班主任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就不會在這里吵得天翻地覆,就等不及我明天去了解一下事情經過了嗎!雙方這才偃旗息鼓。第二天老師才到教室里,只見兩個孩子早又玩在一起了。
思考:故事一的主角大家都非常熟悉——陶行知先生。關于他的四顆糖的故事不知道被教育工作者引用詮釋了多少次,不僅是教育史上批評犯錯學生的經典案例,更是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的高超教育藝術的標桿。
故事二和三也是關于吃糖的故事,是我在小學里看到了老師處理眾多的麻煩事中的兩件。表面上看,它們與故事一中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除了有共同的物介糖以外,并不屬于同一主題,但靜下心來深思細究卻也屬一脈相承。
對于陶行知先生來說,四顆糖的故事只是他一生教育生涯中極為普通的一件小事而已,折射出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理解和信任,體貼與寬容,賞識與尊重的教育理念。故事二中老師放下自己的身段和顏面,雖然在有些人心中,這位的老師的師道尊嚴被挑戰(zhàn)了,但最后真相也只是一個孩子貪吃糖而已。故事三因吃糖而起,把小孩子之間的嬉鬧上升到同學欺凌和財產炫耀,實在是小題大作。
這三件事無一不說明了,孩子的事終究只是孩子的事。如果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和家長們能夠蹲下身來,以兒童的視角和兒童的立場看待問題,那么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砸泥巴是男孩子好動的天性,課堂上吃糖是平時被禁忌的滿足,向同學要糖吃更是現代物質豐富的少年難得的好玩把戲。只是孩子間的小事而已,用得著大動肝火大張旗鼓嗎?我們要做的只是給予學生適當地提醒和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對知識和學習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教育者的態(tài)度;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解決親子問題,首先要建立好的親子關系;孔子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近年來,因為緊張的師生關系或親子關系導致學生跳樓自殘等極端事故頻發(fā),仔細關注一下背景都會發(fā)現事件發(fā)生時無一不是當時發(fā)生了劇烈的沖突事件導致孩子情緒臨時失控做出不可挽回之事,使得大人們追悔莫及。只有堅定地承認犯錯是孩子的天性,才能在教育這條道上走得更從容更扎實。要蹲下身來,用兒童的視角來看世界,用兒童的立場來解決兒童的問題,離開了這個前題,一切教育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要把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用愛和寬容作竹簽,串成兒童喜歡的糖葫蘆,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教育皆小事,但教育無小事。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既不能把放任自流當作不加約束和干涉,也不能操之過急拔苗助長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不然結出的果實不是成了歪瓜裂棗就是“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教育者們把好這個度的關鍵就是眼中有人,要始終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兒童,是孩子,兒童有他們自己的心理發(fā)展特點。解決兒童問題,就要站在兒童的立場,用兒童的視野來看待問題。這個意義上,不僅是我們老師,還有我們的家長,都要認真地讀一讀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把握住育人的精髓,像陶行知一樣多用甜蜜的糖來解決問題。只要我們心里能像陶行知那樣,始終秉持“他們只是孩子”的信念,那么再多的糖我們也不用擔心孩子會爛了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