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嫻 解林樸
摘? ? 要
基于關懷理論,結合當前師生施受關系錯位以及道德冷漠的問題,培養(yǎng)“關懷感”勢在必行。利用班級環(huán)境建立彼此認可的關系,躬身踐行,做學生的榜樣,重視學生的感受,充分尊重與幫助,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使學生在教師的關懷與言傳身教中獲得“關懷感”,在“關懷感”的陪伴中進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健康成長。
關 鍵 詞
關懷感;關懷理論;中小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1)07-00-03
關懷理論的代表人物諾丁斯認為:關懷是一種雙向的關系,最終將完成于被關懷者對關懷的接受和回應,它要求關懷者從被關懷者的需要出發(fā),通過一定的關懷行為表達關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關懷行為實質是一種教育行為,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有的時候,教師的關懷行為外顯、直接可觀察;有的時候,關懷行為并不外顯,通過不作為的方式來表示關懷[1],而學生的“關懷感”正是在教師的各種關懷行為中形成的。所謂“關懷感”,其實就是“被關懷感”,是指被關懷者的感受,同時也指關懷的延續(xù)性影響的一種體現(xiàn),如同陽光照在身上時所感受到的“溫暖”以及之后回想起那道陽光時所引起的對當時“溫暖”感受的再現(xiàn)一般。因此,筆者認為,學校教育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關懷感”,一方面學生正處身心發(fā)展重要階段,有被關懷的需要,渴望獲得有依靠、被關懷、被期待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從調查數(shù)據(jù)可直觀看到,當前師生施受錯位現(xiàn)象相當普遍,部分教師及外界功利的價值取向、錯誤的關懷觀念已經(jīng)對學生造成壓迫[2]。這種師生施受錯位的關系很容易導致施受雙方道德冷漠,既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不利于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3]??梢?,培養(yǎng)學生“關懷感”至關重要,勢在必行。
一、利用班級環(huán)境建立彼此認可的關系
在班級環(huán)境中建立起彼此認可的關系,是培養(yǎng)“關懷感”的前提條件。這是因為中小學階段大部分的教學課時都在班級環(huán)境中進行,教師對全班學生的集體教育也基本都是在班級中完成。輕松、和諧、民主、溫馨的班級環(huán)境和氛圍對學生成長影響甚大。[4]和諧的班級環(huán)境能讓學生體會到來自教師的關切與同學的善意,從而更容易產(chǎn)生“關懷感”。
筆者小學時的第一位班主任對班級建設十分用心,她在教室中設立圖書角,要求每位同學從家里帶來一本自己認為最好看、最有意思的書,放在圖書角里。這樣“美書”共讀,資源共享,備受同學們喜歡。圖書角的書每兩月更換一次,每次更換時同學們都十分興奮,猜測著其他同學會帶什么樣的書來,期待著與同伴討論書中的人物和故事。當自己推薦的書受到同學們的喜愛或引發(fā)了大家的共鳴時,我總能感受到來自班級的愛,深刻體會到自己是班級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學期結束時,我們互相寫下寄語,這樣每位同學都能收到來自同學們的祝福,而老師也為每個同學留下了深情的寄語。當我看到老師寫下的“希望你在新的班級還可以保持前進的腳步”時,大受觸動。如此,同學們的祝福及老師的肯定、鼓勵,成了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可見,和諧、溫馨的班級環(huán)境與共同情感的形成,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當學生自覺地把自己視為班集體的一部分時,其“關懷感”的形成便有了可能。
二、躬身踐行,做學生的榜樣
“關懷感”的形成還需以教師踐行優(yōu)良品德作為保障。一位有人格魅力、優(yōu)秀品質的老師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給學生以“向心力”,形成向教師靠攏的信任與歸屬感,而這種榜樣的力量并非體現(xiàn)在響亮的口號之中,而在以一字一句、一言一行使學生受到熏陶。
一位初中班主任曾向我分享過他的教育故事:在他的班里,有一個叫小天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又經(jīng)常闖禍,很多老師都拿他沒辦法,但他從不當眾批評小天,總是把他叫到辦公室里講明道理。然而有一天,這位老師對部分同學打掃衛(wèi)生時態(tài)度不認真提出批評,小天竟突然把書一摔,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和他頂嘴。
老師忍著氣宣布放學后,再一次把小天叫到辦公室,照例心平氣和地和他談開了。小天冷靜下來后有點難為情地說:“同學們沒有不認真打掃,我們圍在一起是因為有個鳥窩落在了地上,大家正商量該怎么辦。老師你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全班同學留下來挨訓,我覺得不公平,因此一時生氣沒控制好自己情緒。對不起!”
這位老師告訴我,聽了小天的解釋,他心里甚至感到高興,因為他覺得小天終于“懂事”了。因為這件事,他還和小天約定,以后不論遇到什么事,都要先問清楚再做判斷。當然,小天也因此認識到,逞口舌之快并不是解決事情的好辦法。
我忍不住問:“學生公然和老師頂嘴,老師威嚴掃地,怎么能做到心平氣和呢?”
他笑著說:“要是早幾年,可能我真會大發(fā)脾氣,但我現(xiàn)在覺得,聽聽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對于我們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收獲。更何況,作為教師,平日里我總告訴他們要謹言慎行,不能因為一時沖動就完全否定一個人,要多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少盯著別人的缺點。這些要求要是我自己都做不到,以后還有什么理由教育他們?”
這位老師告訴我:“后來小天每次值日都特別認真,學習上也慢慢進步,最后順利考上了市里的重點高中,成了人見人夸的孩子?!?/p>
聽了他的故事,我終于明白什么叫“身正為范”了。只有躬身踐行的老師才能做學生的榜樣,引導學生“向師”“向善”,形成歸屬感,為“關懷感”的維系提供支撐和依靠。
三、重視學生感受,充分尊重與幫助
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幫助是學生獲得“關懷感”的基礎,懂得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是使學生獲得“關懷感”的關鍵。關懷關系起于關懷者的關懷意向和關懷行動,完成于被關懷者對關懷的接受及回應,最終指向被關懷者需要的滿足。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關懷感”,就必須顧及接受者的狀態(tài)和真正的需求,注重方式方法。
讀大二的暑假我到一家教育機構實習,發(fā)現(xiàn)一個男生總喜歡在老師講課時大聲說話,把課堂紀律攪得一團糟。開始時,我以為他是想吸引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就把他領到辦公室,單獨輔導他寫作文《我的朋友XXX》。當我問他“你想介紹你的哪位朋友給大家”時,他低頭沉默了一會兒,說:“我沒有朋友。”我又問他:“那你哥哥能不能算你的朋友呢?”他立刻回答說:“他不是我的朋友?!蔽依^續(xù)說:“那我們交個朋友,你來寫寫我怎么樣?”他哈哈大笑說:“我不和女生做朋友?!薄澳悄阌袥]有想象中的朋友呢?”我一時間想不出還有什么別的辦法。沒想到,他的話匣子仿佛一下被打開,刷刷刷地很快就寫滿了大半頁作文紙。我突然發(fā)現(xiàn),其實他有很強的表達欲望,只是不知道該怎么表達,又害怕同學嘲笑,所以才會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一副調皮搗蛋的樣子。
我想,他需要一個好朋友聽他傾訴,幫助他學會表達,便鼓勵他和班里的同學交朋友,但他卻說:“老師,我不想交朋友,我喜歡自己和自己玩?!蔽彝蝗灰庾R到,我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生需要朋友,想主動和學生成為朋友或者幫助他結交更多的朋友,卻沒先問問他當下更喜歡交朋友還是獨處。在“為了學生好”的同時,忽略了從學生視角出發(fā),認真地去傾聽、去觀察、去感受學生的需要,多問問學生的想法[5]。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包容地接受他們所傳遞的一切信息,包括接受他們的不完美與精神發(fā)展狀況,學會傾聽、觀察而不是隨意評判。如此,我們的尊重和幫助才會讓他們獲得最大的“關懷感”。
四、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贊揚和鼓勵是傳遞能量、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徑。在教育學中,這種方式可以稱作是“正強化”。教師可以通過班會課或紙箱投票的形式,讓學生把每天值得夸獎的小事表達出來,學會贊揚和鼓勵,并通過他人或自我的贊揚與鼓勵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體會被關注、被需要的感覺。這種正強化對學生獲得“關懷感”無疑將大有助益。
教師也可主動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并虛心向他們請教,以給學生發(fā)揮特長的機會,利用個別化的交往增強他們的“關懷感”。這樣不僅不會削弱教師的威望,還能為學生樹立一個虛心好學的榜樣,在增進師生間情感交流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增強其自信心,給予他們積極的能量[6]。
在距離中考還有三十天的時候,學校組織了一次家?;踊顒印;顒又杏幸粋€環(huán)節(jié)讓我印象深刻:學生們被分成許多個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又被平均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站在圍成圈的凳子上,另一部分則站在地上,并對應一位在凳子上的同學,然后說出對方的三個優(yōu)點,而后交換位置,聆聽同學總結自己的三個優(yōu)點。同學們在努力回憶對方的優(yōu)點時,不經(jīng)意間重溫了一遍三年中的美好時光;而當聽到同伴說出自己的優(yōu)點時,我突然發(fā)現(xiàn),原自己在他人眼中,也是親切、友愛、有智慧的,當時我便產(chǎn)生了一種復雜的感覺。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關注,且也是有優(yōu)點的、值得贊美的,而這種贊美還來自朝夕相處的同學、一同前進的奮斗者,其所帶來的自信心的提升讓人感動。那次活動后,我們班更加團結、進取,同學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和諧了。可見,一次有效的“集體關懷”活動對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的提升是相當顯著的,而這也正是提升“關懷感”的一個具體可行的途徑。
綜上可言,“關懷感”來源于教師的關懷,而又高于“關懷”這一以關懷者為主體的、具體的、有終點的行動。關注學生作為被關懷者的內心感受以及關懷者所施予的“關懷”對其產(chǎn)生的長效性、延續(xù)性的影響,是班主任提升學生“關懷感”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2]陳油華.小學教師關懷行為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7.
[3][5]王君秀.中小學師生間道德冷漠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7.
[4]楊炎軒.班級環(huán)境視閾下師德失范行為的歸因與治理[J].中小學德育,2020(10):22-27.
[6]王亞瑞.淺談教師的親和力[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01):48.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責任編輯? ?余志權